□彝文“劝善经”译注

《彝文“劝善经”译注》是从汉文《太上感应篇》翻译成彝文的彝文木刻本。全文共计22900多字。是现存彝文古籍中内容丰富、字数较多的最早彝文木刻本。译者姓氏和译书年代,同其它彝文古籍一样无从查考。据马学良先生在彝文《劝善经》译注序中说:“考彝文译述本《太上感应篇》产生的时代,似为明代水西罗甸王国时期。”至今发现的彝文《劝善经》有两种版本,其内容都一致,只是一种版本有前言,另一种版本没有前言。彝文《劝善经》除了将汉文的《太上感应篇》全文翻译成彝文外,每一章节之后都结合彝族的具体情况加以发挥,并逐节逐条地讲解释义。

早在40年代初,马学良先生在云南武定县茂连乡调查时发现了这本彝文(劝善经)译本,他与彝族张文天老先生共同通译此书,并写了一篇《倮译太上感应篇》序,于1947年发表在南开大学文科研究所人文研究室编的《边疆人文》第四卷合刊上。1981年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彝族历史文献编译室,邀请云南武定县的彝族毕摩张兴和唐承宗两位先生来京参加北京彝族历史文献整理翻译工作。马学良先生和范慧娟同志同他们重译此书。1985年由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

彝文《劝善经》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结合彝族的宗教礼俗、心理情态、社会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劝说人们要行善戒恶。书中还列举了很多行善事例和行恶事例来论证因果报应的观点:书中劝说人们, 只要行善都会得到好的结果;“行之二年,万罪消灭;行之四年,百福皆集;行之七年,子孙贤明,荣登科第;行之十年,寿命延长;行之十五年,万事如意;行之五十年,天神恭敬,名列仙班。”书中又说:“一世劝以口,百世劝以书,遵信能获福,惜字自延年,求子得好儿,求寿可延龄,富贵与功名,如意好称心,若能转劝人,功德更非轻,施送善书者,天神必感应。"等等,由于译者限于当时历史条件和思想意识的局限性,书中忽视了阶级社会中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强调仁慈行善,宣扬因果能报应的观念。但其中也还有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东西。如书中劝说人们,不要信巫师的话,有病就要去吃药,得了传染病要隔离等,并谴责巫师以鬼神来欺骗病人的行为;反对放蛊、埋人头发衣物、咒人病死等;还提倡保护牲畜,学习先进民族,发展生产,敬老爱幼、孝敬父母,互敬互爱等,同时还指责那些有不义行为的人:“背理而为,以恶为能,忍作残害,是非不当,虐下取功,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以私废公,耗人货财,离入骨肉,破人婚姻,包贮隐心, 见他色美,起心私之,抵触父母,强取强夺,苛虐其下, 口是心非,心毒貌慈,短尺狭度,轻称小升,采取奸利,贪婪无厌;……”如此种种恶性,书中都给予了痛斥。在此《劝善经》里所提出的这些作人的准则对今天现实生活中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应本着吸取精华弃其糟粕的精神继承有益的部分“古为今用”。

 


返回前页

 
 

 

 
 
 


 

收集古今善书 弘扬善书文化 中文善书网 www.shareboo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