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 议 刘 一 明 “ 道 德 同 一 ” 观

张 文 玲

 

春 秋 时 期 的 思 想 家 李 耳 说 : “ 道 生 之 , 德 蓄 之 … … 道 之 尊 , 德 之 贵 ” , “ 道 德 ” 由 此 出 现 , 逐 渐 成 为 人 们 的 行 为 规 范 。 


刘 一 明 认 为 , “ 道 ” 和 “ 德 ” 的 功 能 是 同 一 的 , 二 者 又 是 互 相 依 存 的 。 无 “ 道 ” 不 称 其 为 “ 德 ” , 无 “ 德 ” 不 称 其 为 “ 道 ” 。 故 修 “ 道 ” 必 先 立 “ 德 ” 才 能 成 “ 道 ” ; 所 谓 “ 德 行 ” 即 “ 天 德 ” 和 “ 道 行 ” 。 “ 天 德 ” 即 人 在 降 生 时 , 从 母 胎 中 带 来 的 祖 上 基 因 — — 仁 、 义 、 礼 、 智 、 信 之 天 性 , 也 称 “ 五 德 ” 。 “ 天 德 ” 在 先 天 元 精 、 元 气 、 元 神 未 亏 , 熟 读 诗 书 , 很 有 文 学 修 养 的 上 德 之 人 身 上 会 自 然 表 现 出 来 , 具 体 表 现 是 : “ 以 仁 为 礼 , 有 好 生 之 德 , 善 己 善 人 ; 以 礼 为 用 , 有 嘉 美 之 行 , 顺 时 顺 理 ; 以 义 为 礼 , 有 裁 制 之 道 , 谨 内 慎 外 ; 以 智 为 柄 , 有 明 辨 之 能 , 择 善 固 执 , 非 礼 不 履 , 非 道 不 处 ”  ① 。 一 般 的 “ 德 行 ” 即 “ 道 行 ” , 而 实 质 是 “ 道 行 ” 的 一 部 分 。 “ 德 行 ” 即 : 心 胸 如 日 月 一 样 无 私 , 如 大 地 一 样 宽 厚 , 如 泰 山 一 样 负 重 , 如 江 河 一 样 惠 泽 ; 不 计 较 个 人 得 失 , 多 做 好 事 、 善 事 、 益 于 民 众 的 事 。 这 除 了 上 德 之 人 不 学 而 知 外 , 中 德 之 人 在 遗 传 基 础 上 学 而 知 之 , 下 德 之 人 只 能 通 过 复 善 之 道 被 动 而 知 。 刘 一 明 具 体 归 纳 了 十 四 句 话 、 六 十 个 字 , 即 : “ 恤 老 怜 贫 , 惜 孤 悯 贫 , 施 药 舍 茶 , 修 桥 补 路 , 扶 危 救 困 , 轻 财 重 义 , 广 行 方 便 ; 苦 行 利 人 , 勤 打 尘 劳 , 施 德 不 望 报 , 有 怨 不 结 仇 , 有 功 而 不 伐 , 有 难 而 不 惧 , 见 义 必 为 ”  ② 。 “ 德 行 ” 是 以 “ 天 德 ” 为 基 础 的 , 所 以 , 必 须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 “ 宜 仁 即 仁 , 宜 义 即 义 , 宜 礼 即 礼 , 宜 智 即 智 , 宜 信 即 信 , … … 五 德 一 气 , 阴 阳 互 用 , 不 偏 不 倚 ” ③ 。 


由 于 “ 道 德 ” 同 一 , 他 将 “ 德 ” 作 为 做 人 修 身 的 必 由 之 路 。 


— — 刘 一 明 吸 收 了 宋 明 理 学 思 想 , 将 儒 家 德 行 修 养 作 为 做 人 准 则 和 修 行 要 诀 。 他 说 : “ 道 如 花 , 德 如 叶 , 花 以 叶 扶 持 , 道 以 德 成 全 。 花 叶 不 离 , 道 德 相 需 也 ”  ④ , “ 德 为 人 之 根 本 ”  ⑤ , “ 德 如 山 , … … 然 欲 果 行 , 须 先 育 德 ”  ⑥ , “ 振 民 者 , 振 其 民 志 于 善 也 。 育 德 者 , 育 其 自 己 之 德 也 。 然 欲 振 民 须 先 育 德 , 己 德 不 育 , 则 振 民 无 本 , 民 心 不 服 , 故 君 子 先 育 德 , 后 振 民 ”  ⑦ 。 “ 德 ” 是 做 人 的 根 本 , 所 以 , 人 都 要 重 视 自 我 德 行 修 养 , 尤 其 是 当 政 为 官 者 , 要 想 振 奋 民 族 精 神 , 使 民 众 归 于 善 , 勤 于 业 , 国 泰 民 安 , 必 先 在 民 众 中 进 行 德 行 教 育 。 而 对 民 众 进 行 德 行 教 育 , 必 先 自 己 在 德 行 方 面 作 出 表 率 。 同 时 , “ 道 ” 和 “ 德 ” 相 辅 相 成 ;  滦 猩 贫 孕 扌 辛 豆 δ 芷 鸬 健 翱 ? 悟 快 ” 、 “ 意 念 力 强 ” 的 作 用 。 因 此 , 作 为  道 士 , “ 若 欲  成 道 , 必 先 积 德 , 道 德 两 用 , 内 外 相 济 ”  ⑧ 。 如 果 “ 离 德 而 言 道 , 便 是 异 端 邪 说 ”  ⑨ 。


— — 融 合 儒 家 尊 卑 伦 理 观 于 道 教 阴 阳 学 说 和 道 德 范 畴 。 出 于 “ 道 德 同 一 ” 观 点 , 刘 一 明 认 为 , 道 包 含 阴 阳 , 德 也 包 含 阴 阳 。 阴 阳 即 自 然 现 象 、 物 理 现 象 , 又 是 主 从 关 系 。 阳 是 物 质 , 阴 是 一 种 潜 在 的 虚 物 质 活 动 现 象 ; 阳 是 主 , 为 上 , 为 大 , 为 尊 ; 阴 是 从 , 为 下 , 为 水 , 为 卑 。 天 为 阳 , 地 为 阴 ; 男 为 阳 , 女 为 阴 ; 夫 为 阳 , 妻 为 阴 ; 君 为 阳 , 臣 为 阴 ; 父 为 阳 , 子 为 阴 ; 师 为 阳 , 生 为 阴 。 所 以 , “ 地 之 道 , 顺 乎 天 者 也 ; 妻 之 道 , 顺 乎 夫 者 也 ; 臣 之 道 , 顺 乎 君 者 也 。 地 顺 天 则 生 物 , 妻 顺 夫 则 家 成 。 臣 顺 君 则 道 行 ” B10  。 “ 阴 阳 之 序 正 , 则 四 时 顺 而 万 物 成 ; 男 女 之 位 正 , 则 一 家 顺 而 家 道 治 。 … … 父 父 、 子 子 、 兄 兄 、 弟 弟 、 夫 夫 、 妇 妇 之 正 , 如 春 夏 秋 冬 , 寒 暑 温 凉 之 正 , 家 道 正 而 天 下 可 定 ” B11  。 “ 能 辨 上 下 , 则 是 非 邪 正 已 明 , 扶 阳 抑 阴 , 修 真 化 假 , 内 念 不 生 , 外 物 不 入 ” B12  。 总 之 , 要 理 顺 主 从 、 大 小 、 上 下 关 系 , 不 能 “ 以 上 为 下 , 以 下 为 上 ; 以 大 为 小 , 以 小 为 大 ; 以 尊 为 卑 , 以 卑 为 尊 ” B13  。 否 则 , 民 不 顺 , 国 不 安 , 事 不 成 。 


— — 将 “ 和 ” 、 “ 顺 ” 二 字 作 为 道 门 的 处 世 哲 学 。 何 为 “ 和 ” ? 和 者 “ 通 也 , 顺 也 , 悦 也 , 从 容 也 , 徐 缓 也 ” B14  ; “ 不 惊 俗 , 不 骇 众 , 不 固 执 , 不 偏 僻 , 随 方 就 圆 , 内 刚 外 柔 , 大 智 若 愚 , 大 巧 若 拙 , … … 礼 下 于 人 , 谦 恭 自 小 , 心 平 性 柔 , 暴 躁 全 无 , 忿 怒 不 生 , 大 而 能 小 , 强 而 能 弱 , 无 人 我 寿 者 之 相 , 无 贵 贱 贫 富 之 分 ” B15  。 何 为 “ 顺 ” ? 顺 即 随 着 自 然 规 律 而 行 。 为 何 要 行 “ 和 ” 、 “ 顺 ” 之 道 ? 因 为 “ 人 之 应 世 接 物 , 和 悦 之 言 不 可 无 也 ”   B16  , 待 人 谦 虚 , 说 话 谦 和 , 对 方 高 兴 , 才 能 成 事 , 尤 其 借 人 东 西 , 求 人 援 助 , 必 须 拿 出 一 副 笑 脸 , 和 颜 悦 色 地 去 说 。 最 后 , “ 悦 以 应 人 , 则 人 应 ” 。 种 庄 稼 依 赖 于 天 的 阴 晴 雨 雪 , 天 不 下 雨 或 是 阴 雨 连 绵 , 人 是 没 有 办 法 的 , 所 以 只 能 “ 顺 ” 天 ; 地 有 四 时 节 气 , 如 果 逆 节 气 而 从 农 事 , 只 能 徒 劳 一 场 , 所 以 还 得 顺 地 ; 世 界 各 事 均 有 理 法 , 逆 理 而 行 , 只 能 碰 壁 , 所 以 还 得 顺 理 。 如 何 做 到 “ 和 ” 、 “ 顺 ” ? 就 是 要 坚 持 做 到 虚 心 、 温 顺 、 柔 韧 , 不 逆 天 而 行 , 不 逆 时 而 动 , ﹙ 要 ﹚ 顺 人 而 动 , 顺 义 而 动 , 要 符 合 道 。 “ 至 和 至 顺 , 则 道 德 兼 修 ” B16  。 


刘 一 明 的 “ 道 德 同 一 ” 观 完 全 反 映 了 宋 明 以 后 形 成 的 新 儒 学 , 即 理 学 所 提 倡 的 伦 理 , 严 格 的 封 建 等 级 制 度 和 消 极 无 为 的 处 世 观 。 其 积 极 的 方 面 是 : 揭 示 了 人 的 道 德 行 为 的 内 涵 和 外 延 , 道 德 与 自 然 和 社 会 的 关 系 , 道 德 与 心 理 、 人 性 的 关 系 ; 指 出 了 道 德 修 养 在 修 道 、 维 系 统 治 、 保 持 社 会 稳 定 和 个 人 家 庭 生 活 中 的 重 要 作 用 ; 昭 示 了 未 来 社 会 治 国 育 人 的 基 本 途 径 。 消 极 因 素 是 将 人 们 的 思 想 行 为 束 缚 在 天 命 观 和 封 建 礼 教 之 中 , 绝 对 的 顺 从 命 运 , 失 去 了 个 性 和 应 有 的 创 造 精 神 , 这 与 道 教 一 向 倡 导 的 “ 我 命 在 我 , 不 在 天 地 ” 的 思 想 相 勃 。 


注 : 
① 刘 一 明 《 孔 易 注 略 · 文 言 传 》 传 一 , 2 页 。 
② 刘 一 明 《 修 真 九 要 》 3 页 。
③ 刘 一 明 《 孔 易 阐 真 》 卷 上 , 50 页 。
④ 刘 一 明 《 悟 道 录 》 下 卷 , 24 页 。 
⑤ 《 孔 易 阐 真 》 卷 上 , 44 页 。 
⑥ 《 孔 易 注 略 · 总 论 》 卷 二 , 2 页 。
⑦ 《 孔 易 注 略 · 总 论 》 卷 二 , 5 页 。 
⑧ ⑨ 《 修 真 九 要 》 , 2 页 。
⑩ 《 孔 易 注 略 · 文 言 传 》 卷 传 一 , 19 页 。
B11 《 孔 易 注 略 · 彖 辞 下 传 总 论 》 卷 一 , 22 页 。
B12  B13 《 孔 易 阐 真 · 大 象 传 》 卷 上 , 9 页 。 
B14  刘 一 明 《 神 室 八 法 》 , 8 页 。
B15  《 神 室 八 法 》 , 9 页 。 
B16  《 孔 易 注 略 · 彖 辞 下 传 总 论 》 卷 一 ,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