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善善相报 利润非利

                    ——佛光观照下的利润观


    企业的天职,就是为众生谋利益。能为众生谋利益的企业,是真企业。不能为众生谋利益的企业,是假冒企业。

——薛永新    


视利为善果·转利为善因·以善报善·再以善报善·了悟“善善循环”“利济众生”的天则地理

    利益观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是深刻和较为根本的。树立什么样一种利益观,一方面取决于企业人文核心的人文质量的优劣,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企业所在的人文时空在更大背景上作出的基本选择。

    可想而知,企业界所拥有的利益观如果全部陈列出来的话,那将是五彩缤纷、千差万别、令人目不暇接的。如果衡量的规则较为细致,可以说,有多少企业家,就有多少种不尽相同的利益观。

    受这些不尽相同的利益观的驱使,可以断定,不同的企业对相同的经营事务持有不尽相同的决策。如果采取行动的话,产生的也将是不尽相同的企业行为。而其结果,从社会方面去看,将同样是一些不尽相同的结果……

       可见,利益观对企业经营者而言,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对那些立志长期久远地从事企业经营的人而言,利益观,是他们千万不能回避的“企业的穴位”。这个“穴位”也许可以称为“命门”或“企业的命门”,是一个企业的“基本穴位”和“重大穴位”之一。

    因为很明显,不同的利益观导致不同的企业行为,对社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也决定着企业自身不同的命运。这种因果关系,是必然的,难以破坏的,难以逆转和强行改变的。

    因此,利益观的正确与否,对企业而言确乎是致命的因素之一。不可不使之明朗起来,不可不使之坚定起来,不可不使之归向正确一边。

    怎样确立鲜明、坚定而正确的利益观呢?前面我们谈到,利益观的树立一方面取决于企业人文核心的人文质量如何,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企业所在人文时空背景上一些基本的抉择。

    企业人文核心的人文质量,较容易理解,那就是指企业核心人物的主观世界中,综合的人文积累和综合的人文实力水平究竟怎样,或者说,是指他们心目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等基础的观念体系的建构倾向和结构方式究竟怎样;这里面,几种基本的观念相互纠缠、相互制约、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浑然一体,内化在人的生命状态和基本的生存状态中,内化在人的意志过程和情感领域中,决定了特定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基本的心理态度、基本的行为倾向和基本的意志特征。而这些观念体系的来源,一是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以及对这些教育内容的吸收,二是个人生活的社会性经历和这些经历中主体日复一日形成的基本体会、思考和见解,三是个人生活的自然性经历和这些经历中主体逐渐明晰成形的对大自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思考、领悟和认同,四是在不断的尝试、实践、失误、失败和成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验与分析的积累,五是在有意无意进行的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新的未经尝试的新思想、新知识以及学校教育未能全盘托出的其它方面的“经典”思想和经典知识。

    一句话,个人的学历、经历、独立思考的履历以及接受社会思潮冲击的历程,对个人的利益观的树立,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发现利益观有什么地方值得修正和调整的话,内心的反省当从这些“具体的根须”清理起来,重新回过头去,对过去形成的判断、思考和结论加以新的审视与思考,调整结论,清洗过去“内化”在血肉生存中的阴影。从生命内部来一次更新,方可产生新的利益观念。

    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了解利益观的上述由来,在应当调整利益观时就无法找到调整的着手点,无法找到调整的线索。须知,光凭听见的几个口号,光凭口头重复这些口号,是不可能调整价值观、利益观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人类社会不缺乏美好的口号,而依旧有人我行我素干出与自己高呼的口号相反的事的心理人文机制之所在。所以,我们在本章讨论中,一开始就把它放在较前的位置来谈论。

    至于影响企业利益观的另一因素——即:企业所在人文时空背景上一些基本的抉择因素——在本章中,只是着重谈一下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就我们掌握和认识的宇宙而言,一切事物,一切事件,其存在的基本形式框架就是时间和空间。人文思想、人文思潮也和任何事物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人文时间和人文空间,有着自己的人文时空坐标体系。

    其二,由于人文思想具有非物质性、精神性等软性特点,故,人文时空相对于物质的刚性时空而言,具备更大的弹性、反弹性和流变性。因而,人文时空即使以刚性时空为参照,也一样表现出不稳定性。这一点用一种形象的直观语言来说的话,可以说:人文时空在自己的时空坐标中也表现出蔓延、激荡、回潮、逆转、旋动等现象。

    其三,因此,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空间范围内进行比较的话,人文倾向完全可能表现出自相矛盾、自相嘲讽、自相捉弄的姿态。而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范围内,人文倾向就具有相当相对的特定性。用通俗的话说,也许真的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以及“此一地也,彼一地也”等等。

    其四,特定的时空中,往往活跃着特定的人文倾向;特定的人文倾向,一般都昭示着(或暗示着)特定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和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这一特定时空中人们较普遍的人文抉择,并在一定深度和广度上支持他们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利益评价,形成特定的利益评价短时体系,从而构成“当时当地”的利益观念环境,影响“当时当地”的人们形成一种趋向于向特定人文时空认同的利益观。

    例如:全球人文环境关于“世纪末”的传说、故事、预言等等,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当今人类的人生信念、价值判断和利益观。

    以上四点,推导的结果是,人的利益观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特定人文时空”的制约和影响。说明了个体主体在这个问题上处于被动的一面。特别是在特定时空当中,特定的人文潮流之中,这种被动显而易见。这是否是说,就别无选择了呢?不是。

    人文时空除了截取某一段、某一块作为特定人文时空被考察外,还可从总的方面被考察。这就是这里要继续谈下去的“其五”。

    其五,人文总时空依然是我们当今人类确立自身人文基础观念体系时,可以依赖、可以信赖的人文定位参照系统。

    这里,人文总时空这一概念所涵盖的是:自有人文历史以来,于各个时期、各个国家和民族之中产生的、能够代表人类的总体倾向、能够体现全人类共同的根本愿望和理想、能够表达全球人性主旋律的各种人文思潮的总汇。

    这个总汇,突出的不是任何一个“当前的”特定人文时空,而是更庞大、更完整、更能体现总体方向的人文大背景。

    这个大背景,有利于我们以它为参照,作出更深刻的世界观定位、人生观定位、价值观定位,以及回到本来的内容上来作出更长远、更持久的利益观定位。

    这里,我们首先以东方传统文化为背景,并以全球人性为背景,透过佛学思想的“净境”来谈谈我比较赞同的一种利益观。

    这种利益观的简单表述是:

    l·视利为善:把利益的获得看作是一种善的结果,看作是佛学意义上的善报;

    2·以善报善:得到了善报,这也是受善,受了此善,还当思报,还当图报,不可终止;

    3·不断地推出善因,不断地得到善果之回报,又不断地化善果为新的善因,回报社会和人类;

    4·如此,建立善善循环,融人在善善循环、永不停歇的利益分流之“大法门”中,观利流来去,总是善因善果的相互交替,惠泽天地、人间、社会、人类和自己,达到与天地众生共因果、共利益、共善。

    下面,我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来看看。

     ----l·经济利益与真正的利益的关系:

     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利益”,一般地讲,说的是在纯粹的会计收支核算上体现出的、以货币度量形式出现的收支顺差或逆差。有顺差的,我们说“获得了经济利益”,出现逆差的,我们说“经济利益受损”。

     然而,光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利益”,显然是难以弄清“利益”的真实面目的。因为货币不过是一种价值交换媒介。以货币交换尺度进行的收支状况对比,更主要是反映出物质交换中的相对增(减)值水平,它还不能被当作是利益本身。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以一种药品为例来看——

       (1).生产药品,消耗原材料,消耗一定劳动量,以货币计量,形成成本;

     (2).销售这一药品,使它到达消费者(病号)手中,以货币计量,收回一定量的货币,弥补成本,并略有顺差;

     以上两个环节,一是劳动的物化过程,即从物质世界中创造出特殊的使用价值,二是实现不同劳动的相互交换,还看不出利益发生在哪里。

     真正的利益会发生在哪里呢?发生在:

     (3).消费者(病号)用药后,药到病除,保全了健康的生命——这才是真正的利益之所在,或者说,这才是利益的人文发生点。

     这里,我们实际上隐含着这样一个论断,即:

     如果公众不能从消费行为中使身心获得受益,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利益。

     这个论断反过来说,则是:

     真正的利益,只能是在消费公众的身心生活领域中实现;消费公众的生命状态是否受益,是判断是否有真正的利益发生的人文判别点。

     一句话,对企业经营而言,利益只能是在企业为之服务的对象——消费公众——那里去找。公众生存有所受益,才能算是有了真正的利益。否则,没有真正的利益可言。

     那么,企业在交换中获得的顺差算是什么呢?

     第一,它首先只能算是顺差。像货币本身是一个人的身外之物一样,这种顺差对人类而言首先是人类的身外之物。

     第二,当这种顺差不是偶然出现,而是在“市场购买→再购买→再再购买”的过程中形成时,这种顺差实际上便是公众受益后的一种间接表达和回报(首先是回信意义上的回报),这时,它是利益在公众之中得以实现的一个量化指标,标志着公众受益的普遍程度和受益深度。对企业而言,这个量化指标,代表的是公众对企业行为的欢迎程度和肯定程度,是经济的社会关系中特殊的一种表达机制的特殊阅读界面。

    也就是说,货币的流动也是信息流动,货币也是信息载体,从那些回流入企业的货币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公众对企业行为,对企业产品的需要程度、喜爱程度等信息;可以获得公众从企业行为、企业产品中实际受益的信息。

    当然,货币的功能主要不是信息功能。在本章意义上讲,货币还具有这样一个重要功能,即:形成投资,启动“生产——再生产”循环。在这个意义上讲,从公众那里向企业汇聚拢来的货币资金,实际上标志着公众对企业生产选项(或服务选项)的肯定,同时也标志着他们支持这些项目投入再生产循环。如此而已。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企业支配的货币资金,严格意义上讲,都是生产性资金,而不是消费性资金。这种情形,包括适用于那些成熟的私有企业。

    这里,我们探讨了企业支配资金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这一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

       1·企业支配资金,属于生产性资金,而不是消费性资金。

    2·这些资金投向,直指再生产或新项目的生产。

    3·这些资金对人而言——包括对公众而言,和对企业主而言——仍然是身外之物,即:它们仍然与人的生存状态暂时不产生切实影响。

    4·企业临时支配的这些资金,仍然还不是人文意义上的利益。

    ——人文意义上的利益,必须是发生在众生的生存和生命过程中,以生命的消受行为为起点,以公众生命体最终是否受益为基本判别点,以公众生命体的活力、活性、身心等生命现象受到实际的良性支持为利益实现的标志。

    按照这种利益观,我们看待真正的利益的方法,还不是核算,不是把眼光集中在货币的回流上,而是要把眼光延伸到众生生命的现象领域,以众生生命现象得到支持、滋润、激活与保护,以众生生命现象的欣欣向荣、健康旺盛为利益实现的实质所在。

    按照这种利益观,我们说:

    l·企业应当是利益的制造者和生产者,而不是利益的占有者和享受者;

    2·企业生产以制造真正的利益为最终目的,其生产行为在人文意义上应当延伸到公众生命的现象领域内;

    3·企业生产全过程,以物质大千世界的诸元素为起点,以众生生命现象领域的繁荣昌盛为终点,企业应对这样的生产全过程担负责任;

    4·是否能生产出以上所指的“真正的利益”是判别一个企业是否是一个“真企业”的分水岭;

    5·企业的利润是公众对企业界交纳的对未来利益的订购。公众是在受益后产生信任和期望的基础上向企业界伸出订购之手的;

    6·成熟的人文企业只有一个使命:不断地为公众生产新的利益。不可将“订购”吞为己有;

    7·大多数昙花一现的企业,不具备这样的“人文高度”,属于“学习中的企业”。学习中的企业以这样的人文高度作学习参照和奋进坐标,将有利于这些企业的飞跃和进步。

    ......

    以上我们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利益”,结论是:

    利益在众生。

    利益众生者,善,有回报;不利益众生者,不善,没有回报。

    健康的经济循环,在佛学眼光中看,不过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善与善相互激励的一种现实机制而已。这种机制排斥恶的存在。

    以下换一个角度:

    ——2·人心向善,资金向善,才是究竟法。

    纵观全球人类的人文大背景,其主要的倾向,鲜明无误的、十分坚挺的倾向,是向善的。纵观全球人类的生命现象史,虽然时有恶性现象发生,但终归是被淹没在不可抗拒的向善的主流汪洋之中的。

    善是天地之本,善是生命现象的根。善也是宇宙万物之法。

    向善者倡,向恶者亡。这是一个贯穿人世各领域的普遍法则。在经济的、经营的领域,仍然适用这一法则。

    对这一法则的掌握和运用,也表现在我们对资金的支配和使用上。

    前边我们谈到,企业的经营利润是从众生那里汇聚拢来的货币回流,它是较为抽象的“善报”,在具体的社会框架关系中体现出的具体的量化形式。

    也就是说,在我们这种特定的“观照”与考察中,货币不仅首先是具有了人文价值,而且,几乎可以赋予它一种闪光的人文形态(善与恶);其次,才是货币本身在经济营运中的操作价值和交换形态。

    按照彻底人文化的理解,对这些回流拢来的货币进行支配和使用时,也有一个无法逃避的善恶选择。

    利益观的不同,决定这种选择的不同。

    无论企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这对众生的总体而言,都是无足轻重的,因为企业在选择它的资金使用方向时,众生也在冥冥之中不动声色,不知不觉地选择着众生利益的经营者——企业。

    然而,这种选择,对企业而言,却是至关重要的,是决定企业命运的。

    如果企业选择的结果使资金向恶,得到的最后结果,必定是恶果、恶报,例如倒闭、溃散、绳之以法等等。

    为什么资金向恶,就必然会得到恶报、承受恶果呢?

    原因除了“种瓜得瓜,种豆收豆”的道理外,还有一个道理,那就是:

    善,是全球人类最普遍、最基本、最持久、最坚决、最有力、最不可触犯和抗拒的共同需要。

    天地宇宙、人类、众生、万事、万物合起来,不过是一个善的海洋罢了。它足以将一切恶消灭在善之中。

    万法归宗,万法归于一,实际上就是归于下个“善”。善是遍及环宇的宗旨。这种观念不仅包含在佛学思考之中,在世界各种各样特定文化体系中,善,也是万千不同文化体系的相同的基本底蕴和支柱。是不同文化民族之间相同的、合一的一股巨大的人文力量。

    这是一股不能触犯的力量,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顺应这一力量者倡,与这一力量倒行逆施者亡。

    就拿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来分析,我们说,无论资本主义的经营口号怎样,无论他们对于佛学思想是否有更多的认识和体会,也无论他们怎样解释和描述他们那里发生的经济现象,我们凭借佛学眼光去观察、评价他们时,看到的依然是——

  将一批批企业不断地予以无情淘汰的,是这股以善为核心形成的人文力量;使一个个企业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的,还是这股以善为核心形成的人文力量。

  使一大批一大批资金流去又流回的,是这股以善为核心形成的人文力量;使一大批一大批资金流去就永远不流回的,仍然是这股以善为源泉不断汇聚的来自全人类生命现象深处的合于天理的人文力量。

  这股永远不知疲倦的力量的作用机制当中,就包含着我们所说的“究竟法”,或者换句话说,这种作用机制,体现出它是人世间利益循环的“法门”。而且这道“法门”上赫然写着四个字“利济众生”。

“法门”是佛学界常用的一个术语,据我个人朴素的理解和体会,“法门”一词至少包含我们过去熟悉的两层意思。一层意思,相当于我们哲学领域中常提到的“主要矛盾”,说的是只要解决了它,其它的矛盾、问题也就是统统迎刃而解。另一层意思,相当于我们科学领域中常用的“基本原理”,说的是只要掌握了它,也就对与之相关的大量现象和道理有了明白的了悟和掌握,达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境地。

  而佛学界“法门”一词的含意,除了以上两个重要层次外,我体会,还有另外一个佛学意味更浓的层次。在这个层次上,“法门”一词除了表达“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外,还加上了“知其不得不然”这样一层意思。

  以上三层意思,使我们所言的“究竟法”具有了较圆满的内容。掌握了究竟法,我们的行为也就有了究竟的依托。

  回到我们本章讨论的利益观上来,既然利益循环的“法门”所在是“利济众生”。那么,我们说:

  任何一个怀抱真诚的事业心的人,当其决心从事企业经营,并且面对着建立正确的利益观这一课题时,他一定要意识到:

  ①企业家应自觉地肩负起“使资金向善”的人文责任;

  ②企业家应自觉地肩负起“使利益循环沿着利济众生的渠道形成善善循环”的人文责任;

③对“善”在利益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定要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和知其不得不然;

④在此基础上,企业家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自觉性。

  就我们恩威公司而言,我们把利益循环中利益流动、交替、转移、往复等现象,看作是一种“善善相报”的汇演。在各种利益纵横交织的循环往复中,我们看见的都是一些“善缘”形成的纽带,是各种各样具体的“善因”“善果”通过这些善缘形成的纽带,在交替:“善因”结出“善果”,这个“善果”又成为“善因”,给出进一步的“善果”......这样继续着以“善”为核心的因果交替,最后的“善果”又作为最初的“善因”,如此首尾相连,循环不已,无有穷尽。而且这些“善因”“善果”织成的“因果连环”不是一个环,而是很多环、无数环;它们又相互交织,环环相扣构成更大、更宏伟的“善善循环”壮景。而这幅壮景之中涵盖着芸芸众生的福与利。

  这就是我们公司的利益观。

  那么,既然我们把利益循环当作“善善相报”的佛学机制来对待,有人会问,我们公司的位置在哪里呢?作用在哪里呢?要我们恩威公司有什么用呢?公司的利益又在哪里呢?

  我们的回答是:

  l·我们公司要成为上述“利益循环,善善相报”的大循环网中的一个点或是一个环节,成为循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这就是我们恩威公司根据自身利益观形成的基本定位。是我们的位置所在。

  2·我们的作用,或者说我们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在上述“善因”“善果”交替的利益循环中,维护这种以善缘相续的因果循环。我们不是要进行利益截流,打断循环,窃取利益归为己有,而是要维护这种循环不至被中断。

  3·我们凭借公司全体人员的劳动和智慧,凭借我们生产的“利益众生”“利在众生”的产品,源源不断地向上述利益循环网络中输送“善因”,并将得到的“善报”同样源源不断地化作多种多样范围更广的“善因”再次返回上述循环,返回众生、社会。因此,“利益循环,善善相报”的网络需要我们,众生与社会需要我们。我们是汇聚在全社会中的善因、善果、善缘的一部分。

  4·正因为这样(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善”的力量所抛弃。正因为将自身潜入善的力量,得以与天地间广泛存在的善因善果结缘,我们才可以说:我们公司是利益的生产者,而不是占有者。而公司的利益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公司与众生共利益,众生实受的利益,就是公司的利益。

  5·我们明确地提出:企业的天职,就是为众生谋利益。能为众生谋利益的企业,是真企业。不能为众生谋利益的企业,是假冒企业。

  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利益观来要求我们企业自身、指导和规范我们自身的企业行为的。

  这表现在——

  1·我们企业的立足点在于解除众生疾苦,为那些倍受疾苦缠绕的众生谋利益。

  我们工作的重点,首先是研究考察众生的疾苦。我们事业的起点,是从了解众生的病痛开始的。我们调查众生病痛的工作从未中断,现在也一样在进行。

  我们工作的目标,是通过我们企业研制的产品,实际有效地解除众生所患的切身疾苦。无论是洁尔阴、乾坤宁、长寿宝、心血通、健生力、泡藤片、好娃友等相继问世的产品,都服从于“解除众生切身疾苦”这一目标。将来还将推出的新产品,也不会脱离这一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产品从研制、开发、临床试验、科技论证、生产、检验、出厂、投放市场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关卡。每一个岗位均有可操作、可控制的规章制度。它规定了每一个员工,他该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怎样做、谁监督。这些制定清楚后,然后根据每一员工自身的才干、知识,选准自己的岗位。职工上岗后,围绕着规章,尽情地发挥、革新,管理者再付之于情感,让每一员工都能感觉到自身的才干被重视,并与企业溶为一体,投入到企业的善举之中去,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善的群体力量,立身于社会。这些关卡的设立,没有别的用心用意,只有一点,那就是确保我们的产品被消费者使用后,一定要使他们从使用中获得实际的利益。

  包括我们协助政府市场打假,都是为了确保众生真正获得利益,包括组织全国伦理知识大赛,也是为公众心灵的卫生健康谋利益。

  总之,“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的公司宗旨,始终指导和规范着公司所有的企业行为。在利益观上,可以说:

  恩威公司唯众生利益是图。

  2·将公司得到的社会回报,重新多渠道返回社会,利济更多更广的领域,惠泽更深更高的层次,建立起更广泛的“善因善果循环”。

  ——91年我们拿出400万无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恩威杯妇女保健卫生知识大赛”。我们为什么要办这样的知识大赛呢?

  第一,这是为让更多的人掌握有关自身健康的防病治病和保健知识,让她们从掌握的知识中获得健康的利益,减少患病,减少痛苦和不幸,个个身体健康,不为疾病所困,帮助她们建设美好人生。

  我们真诚的愿望是,人人都不生病。人人都健康安宁。如果众生的健康状况达到了不再需要我们生产的药物的水平。我们将更加由衷地喜悦。

  ——这一点,很能说明我们的利益观。

  我们的药物销售看好,我们确实高兴,因为这说明众生急需,因为,这些药物销售出去,都为众生带去了切身的利益。但同时,我们的药物销售势头如此之旺,也使我们心中常怀忧虑,因为如此好的销售势头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不知有多少人正受疾病的煎熬。

  第二,耗费如此大的资金,举办卫生知识大赛,也是我们“视利为善果,转利为善因,善善相报,退还社会”的“善利循环观”的具体实施与体现。

  ——92年,我们又拿出500多万元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恩威杯伦理知识大赛”。

  这一方面是根据祖国传统医学“治病求本”的宝贵思想,把造福人类、减除疾苦的眼光投向更为根本的道德伦常领域,通过传播正确的道德观念、伦理观念,达到使人们端正人生行为、减少某些疾病的感染与传播,从而使众生获得实际利益的目的。这是我们“唯众生利益是图”的又一体现。

  另一方面,举办这样的大赛,也是要将公司从“服务社会”过程中所获得的利润,返还给社会。不过这一次退还,选择的是“思想道德”渠道、“传统文化”渠道罢了。

  ——之后的四年中,恩威公司又相继拿出几千万元在全社会连续开展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以达到疏导社会,广济众生的目的。

  此外,多年来,恩威公司无偿地为各种社会公益事业、文化事业投资7600多万元。

  我们投资3500万元,从缅甸运回600多尊玉石,建成500玉石罗汉堂的大邑佛学文化城,则是针对那些“盖淫窝”、“盖赌窝”现象的一个抵制。当有些人说“无黄不富”、“无赌不富”的时候,我们推出这样一块净土,看看哪种生活方式更实在、更有益于社会和苍生。我们希望每日感化一个人弃恶从善,来推动社会文明。

  ......

  这些都是我们利益观的具体体现。

  我们按这种利益观行事,所以才有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

  我们的利益观归结起来就是——视利为善果,转利为善因,以善报善,再以善报善,推动善善循环,利益广济众生。我们认为这种利益观是正确的。实践证明它确实是正确的。这样的利益观指导下的企业行为,不仅在社会现实中合符国家乃至国际上众多国家的法律法规,而且,重要的是它更符合于天地生养万物而不图报的宇宙大法则。与天地的大善相通,闪耀着佛学思想的光泽。

  人心向善,则资金向善。

  与众生共利益,则利益是真。

  能为众生谋利益,则企业是真,事业亦真。

    世间只有“善利”能长存。

 


返回前页

 
 

 

 
 
 


 

收集古今善书 弘扬善书文化 中文善书网 www.shareboo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