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抱一守中,归真返朴

           ──企业家的道德修养与运用


   “道”就是浩然正气。这浩然正气无所不包,无所不在。

    天地得正气,风调雨顺;国家得正气,国泰民安;人体得正气,身心健康,长命百岁。

──薛永新  


    企业家是企业的首脑,是企业的生产行为、经营行为和市场行为的决策关健。企业家个人的素质和修养,是决定 企业命运的“内因”。因此,在讨论现代企业的“企业之道”时,不能不谈谈企业家的道德修养问题。

    企业家的道德修养问题,在本书讨论的范围内,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道”的方
面,二是“德”的方面。 “道”的方面主要讨论企业家当应加强、加深对“道”的认识和领悟。“德”的方面,主要是涉及到企业家在体认“大 道”的基础上怎样加强与“道”相吻合的“德”的修养。

    这样的“道德修养”,虽然与我们日常生活语言中的“道德”含意并不冲突,但二者仍然是有差异的。通常“道德”一词,在生活中代表着一些具体的道德规范,是一些行为规范的集合,以指令性、准则性为其特征,人们无须对其内涵有什么深入的理解,照着去办就行了。而我们这里将要讨论的“道德”问题,是更深一个层次、更高一个层次的问题,探讨的是对“道德”的根源的体认、对“道德”的精神实质进行体认、领悟和自觉地归属于这个精神实质的问题。

    简单讲,普通“道德”课题,是要求人们记住遇到某些事情时应当怎么做,而这里谈及的“道德修养”却是要求我们明白为什么要那样做;进而使我们的思想、行为与道德的精神实质达成高度的同一。我理解,这多多少少,或深或浅,是一个在生命过程中展开的课题。它要求我们用生命去对“道”进行体认,而这种体认会落实在生命之中,融入我们生命的一呼一吸、融入我们的心跳和血液、更融入在我们的精神领域之中,变成我们生命内的一种自然;而这时,我们的生命因为体认“大道”而有了改变,所想的、所讲的、所做的,一发出来,无一不是与“道”同源;而我们的生命就因为体认“大道”而具备了如此不同的特性,这种特性我们管它叫做什么呢,就叫着“德”。

    也就是说,悟“道”的生命,自然就具备了“德”。“道”和“德”被老子放在一起谈就是这个道理。“道”是树根,“德”是树上的枝叶花果之全体。“道”无形,但通过有形的事物而发挥,是为“德”。天下万事万物本出于“道”,故天下万事万物本有“德”。天有天道,地有地道;天有天德,地有地德;如此类推,万事万物皆有其道。那么人呢?同样,人背道,则无德;人入道,则自然有德。“道”通过人的生命发扬出来,是“德”;“德”经由人的生命内部反溯至源头,是“道”。

    天道、地道、人道、一切道,统统又归属于大道。大道无形无相无始无终无极,却又可以通过天道、地道、人道、一切道等不同的途径去体察。

    天地无情、无欲、无为、无心,故常不离道而功德圆满。人因有情、有欲、有为、有心,故常不在道而功亏德损。所以,求道求德,还当以无心者(天地)为师。

    古时候的圣人做事,总是出于“无心”。“无心”并不是停止了生命的心智活动。无谓
“无心”,实乃“无私”。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正如“无为”并不是没有任何行为,没有任何作为,而是没有胡乱的“妄为”一样。风吹来树枝就动了,树叶也摇摇呼应,这是活着的事物的表现,这是“无为”的表现,我们不能说它完全没有“行为”,但它的所有“行为”,发自自然,发自对“道”的顺应,这就是“无为”。

    我们的诗人、词人,常常都能看到天地间许多表现着“大道”的景观,比如“风吹草低见牛羊”,比如“春来草自青”,比如“野渡无人舟自横”等等,都是一派“无心”、“无为”、“无欲”、“无私”的道的景观。

    在这样的意义上讲,万事万物之中,有很多事物是无须去悟道的,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事物本身就是“无心”的,它们的生生灭灭,完全一任道的支配,处在道的直接作用中,没有什么间隔。例如树木就是这样,自己没有半点心思,一任自然,春来吐芽开花,红绿满枝头;秋来落叶翻飞,一任秋风绕枯枝,无艾无怨,让种子随风而去,没有选择,也不在乎究竟会怎样。这样的事物举不胜举,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无心、无私、无欲、无为,基至并不抓紧“道”的怀抱,连“道”也不知道,自然很“在道”。

    而人之所以要讲究一个“悟道”,就因为人是“有心”的。人一旦“有心”,随之而来的就是“有欲”、“有私”、“有为”,结果总是常常偏离“大道”,常常“背道而驰”,弄得人世间乱哄哄的,自生诸多的烦恼,自生诸多人间不幸,在各种各样的“自作自受”中,败坏了美好人生,断送了美好人生。

    在老子看来,人们要是明白这一点,都自觉地归于“道”的本质,那就好了,人间许多由于“有为”而导致的人为灾难就可以免除了,每一个人作为“道”的产物,也能从“道”的运行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人生的最大利益了。

     然而实际的情形总不是这样。实际的情形是人们常被私欲驱使,被私欲乱了心智,离
“道”的精神越来越远,离天地的精神越来越远,通常都处于“失道”的状态中,所以,这就需要有人来带头觉悟,并把这些觉悟运用于人世的事务和人类社会的管理之中,按照“道”的原则来缔造社会关系,按照“道”的原则来规范人类的行为等等;对这些觉悟的人,老子称他们为“圣人”,所有介入人间社会事务的人,都应当是“圣人”,是对“道”有觉悟的人。

    而当今,对社会事务的实际干预和参与,已不只是体现在政治意味的管理领域;现代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经济生活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相当突出的位置,加之“市场化”机制的确立,社会事务的很多具体内容,便落到了由现代企业构成的“企业界”上。

    也就是说,如今,企业界的行为怎样,对社会具有重大的、实质性的影响;因此,不能不在企业界中倡导“道”的精神,倡导对“道”的觉悟和顺应,使企业家真正担负起一些影响国计民生的具体责任,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为什么企业要走向成功就必须顺应“道”的法则,也用一些实际的例子说明了企业与社会、与“大道”的关系。在“为众生服务”一章中,我们还从更深的角度谈到了企业要办下去,悟道是“不得不然”的事,等等。

    那么,究竟怎样去了悟人间大道,了悟企业之道呢?除了前面我们讲到的许多方式和思路外,这里再从企业家个人修养的角度,谈一谈企业家个人悟道的另一个途径:观太极图,了悟“抱一”、“守中”、“清静”、“无为”,实现个人的觉悟和超越。

(图)

    太极图,又称“太极鱼形图”和“太极阴阳鱼形图”。如图所示,该图确实像两尾鱼相互戏抱在一起,其中一尾是“黑鱼”,我理解大概应该是“阴鱼”吧,因为在中国语言系统中,“黑”与“暗”相连,“暗”与“阴”又相通,谓之“阴暗”,故“黑鱼”在这里就当“阴鱼”解。而另一尾“白鱼”则当作“阳鱼”解。

    两尾鱼十分动感地合抱在一起,我理解首先是要表达“阴阳合抱”这层意思。而两尾鱼的鱼眼部份较为特别,较为有趣,也是本图的“图眼”所在。(说它们是“图眼”,是借诗中有“诗眼”之说,戏曲伴奏中有“板眼”之说,来说明它们在图中具有较关键的意义和价值,故叫做“图眼”)所谓“图眼”,是说它们是整个图的活性所在,灵性所在;有了它们,图就活了,就有了妙义。

    那么它们妙在哪里呢?就妙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是我们解画的第二层。第一层是解出了“有阴有阳,阴阳合抱”;第二层解出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再解下去就是第三层。第三层上我们看到,两尾鱼合而抱之构成的是“圆”和“满”;所谓“圆”,是讲两尾鱼合抱起来,其外围部份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正圆形;所谓“满”,是说两尾鱼抱在一起,没有丝毫缝隙,从圆心到圆周,刚好填得满满,不多不少,滴水不漏,于同一个“圆”中获得了“满”的意义。这是第三层。

    第四层,我们看到,经过第三层的观察之后,我们发现它们是一个整体,根据道家思想脉络,我理解,这就叫做“一”,“道生一”的“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解。因为在这里我们终于把图形和道家观念结合起来了。道家所讲的“一”内容很丰富,观照面极广,但作为一种最高度、最统一的表达的话,莫过于用这幅图说话了。

    我们不能轻看了“图示”的作用,图形载荷的信息量是其它任何符号语言不能比拟的。这一点也被现代科学证明了,因为人类视觉接受和领会信息的能力超过了其它感官,也超过了概念体系。这是题外话。

    说它重要,还是一点就是,这里看到的“一”,无论从文字上,还是从教义上和智慧性
上,都与佛学当中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一”是相交、相通的,而一又归于0(无),从这个无中能生出有。我们借这一层次的观察、体悟,实际上可以向两个智慧领域、两个思想领域、两大宗教领域内进行展望,从而获得更多更多,来自前人的智慧和觉悟。

    第五个层次,我们不要忘了老子的话。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开篇就说:“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根据老子这一章的阐述,我们来看“太极图”,我们说,我们在第四个层次时,已经看到了“一”,而在此,我们将看到老子说的“道生一”是什么。我理解,我们现在直端端地看着太极图,我们看见的这个“一”,就是“道”所生的“一”,而我们再往这个“一”的背后看去(往“一”的来源处看去),我们将会看到的就是“道”。

    道就是气,是浩然正气,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太极图为0,混沌未判之前,即宇宙形成之前,整个宇宙像是一个大雾团。自然形成的气(浩然正气),将这个0从中划破,分为阴、阳二极,二极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样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形成了宇宙、日、月、星、辰,这一切均靠的正气在运行。这个正气,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天地得正气,风调雨顺;国家得正气,国泰民安;人体得正气,身心健康,百病清除;而此正气,又无形、无情、无名;他们生天、生地,运行天、地、日、月、星、辰,生养万物。我们办企业要合于道,就是所生产的、经营的,首先是要利益众生,只要奉献,少索取,从0做起,如做得好,从无中就能生出有来,做得越好,就越大有。俗话说:学好方能得好,做好才能得好,想好不得好,不要乱贪、不乱想、不乱爱,事业才能大成。

    当然“道”实际上是看不到的,这里所说的看到,只是一种表达而已。按照我的理解,这时不再是用肉眼看,而是用悟性看了,或者说,肉眼从图上看“一”。悟性随肉眼中的“一”再往深处看,就“看见”(实际是体悟到)了“道”。这恐怕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玄览”吧。

    我理解,在“一”的背后,在“一”的来源处,才用得上“玄览”。所以,玄览,实际上就是悟道的过程,玄览就是打开悟性,让它去寻找“道”的过程,玄览就是放开悟性;使用“玄览”,便是我们这里讲的解图的第五层次。

    我们这里之所以把本章叫做“企业家的道德修养”,意思是以上各个层次,都应当作为一种常规的、日常修习课题来作,比如每日一次,或每日多次,或是直接观图,或是心中默观太极图,按上述步骤,层层次次给予解决,逐步训练玄览的功夫,逐步学会扬弃已有的知见从而获得自身悟性的解放,于这种悟性的自由中,学会运用自身悟性,提高悟力。

    每日坚持做这样的功课,不仅能有“正气冲和”、“神智清明”等大利益,而且还有利益进入第六个层次。即:得道。

    得道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是经过上述五个层次的修养终于获得的“正果”。得道,是真正的觉悟,是大彻大悟宇宙事理。得道的滋味,只有得道者个人自己清楚,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是个人生命内部很深的事,这里无从描述,所谓“道不可以说出”就是这个道理。其意思不是说不应该说出,而是说说不出来;想说出来就变了、说走样了,因为这层的觉悟是超乎语言表达的。所以,还只有由得道者去品受。

    总地讲,得道,是人世间最大的幸福。没有任何一种幸福能与得道的幸福比拟。跟得道的人在一起,哪怕自己尚未得道,也能从得道者那里感染上难言的幸福。这就可见得道的幸福绝不是一般可以想象的幸福。古人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本来的意思是说,得道之人的幸福和大德,可以弥漫至周围生命,连鸡犬也在内,这句话本是一句大实话,可惜后来意思用变了。

    总之,得道者同于道体,因此,“道”的大德、大恩、大威也与之同体。静而为圣,惠泽生命周遭之事物;动而为王,恩德惠及社稷苍生。这是不在话下的。

    得道作为最高一级的修养层次,其“闻道、控制、把握、体受、运用、发挥”等等,均是得道者生命领域之中的事,说得准确些,是得道者“天人合一”意义上的生命当中的事。这一切的一切,只有由得道者自去领受。作为我们求道的人而言,当于前五个层次多作讲究,功到自然成,只要坚持下去,功夫也是不负有心人的。

    以上这样一些步骤和讲解,主要是从“太极图”展开的,主要是较直接的在理念层面上展开的。这样展开是不错的,然而人有各自的不同,有的人从理念层面能够切入道德之修养,有的人光从理念层面上,则较难切入道德修养,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下面将尽可能把我们要做的修养课题往运用层面上引伸,希望这样有助于更多的人在道德修养方面得到更大的方便。

    我们来讲讲“抱一”、“守中”、“清静”、“无为”。

    首先我们讲讲“抱一、守中”是对矛盾的超越,是对“二”的超越,是对“对立”的超
越。从“阴阳鱼性图”中看,阴阳的对立,在这里代表着人类知见中的一切对立范畴。“抱一”,就是超越对立。

    例如代表胜与败的对立,此时鱼形图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当解作“胜中有败,败中有胜”。

     又如代表祸与福的对立,按太极鱼形图所示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里就解作“祸中有福,福中有祸”。

    而美与丑的对立,则解作“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真与假的对立,解作“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就是“太极阴阳鱼形图”的真实含义,“阴鱼”和“阳鱼”是最后一级概括,也是最高一级概括。说它是概括,是因为它具有能适用于任何一个对立范畴,而又不失为“正确论断”的性质。

    这里,我们随便抽出一两点来观看、分析、感受,如:进中有退,退中有进;祸中有福,福中有祸;以及“胜中有败,败中有胜”;我们一边读一边就能感受到这些论断的真理性;无论我们每个人经历如何不同、如何千差万别,我相信,读到上面这些论断时,每个人都能自己将自己的经历归附在这些论断之下,而且,可以说,由“阴阳鱼形图”所产生的论断,可以刚好覆盖完我们整个的人生经历,没有什么可以漏掉。这一点所体现的仍然是道家思想和道家“太极阴阳鱼形图”所具备的“最高级概括”这一特性。

    我相信,到这里,人们已经觉悟到或强烈体会到道家思想所含的丰富的真理性了。而且,这一点在世界范围也是同样,均被视为真理。殊不知,道家的真理水平不是那么低的,因为到这里,我们还只能说这是“太极图”运用的第一步。

    这个第一步,不过是横跨在我们前述“观太极图,作道德修养”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罢了。我们在道德修养的第一、二层次上,发现的论断,对于通常人们的运用而言,确实就已经是“真理”十足了;一般来说,由一尾阴鱼、一尾阳鱼,就能引出涵盖人世生活的全部论断,而且全部都是正确论断,这已经是“太真理”了。

    然而,道家思想的真理水平完全不同,所有这些“真理十足”的论断,加起来只是道家思想的“基脚”,是道家真理中最初级的东西。道家思想的最精彩、最精华部分,道家思想中至高无上的真谛,还在后面的层次和步骤中。

    应当指出,即使在当前这一步上,我们如果真能尝试去运用的话,每个人亦都能获得极大的利益。因为凭这些论断已经可以比我们此前更加正确地处置人间事务了。也可以凭此去正确处理包括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若干具体的实践问题了。

    例如正确看待和处置我们企业经营中经常都会面临的“胜败”“得失”问题。当我们通过观太极图,作道德修养,渐渐修成“太极观”后,我们看待和处置企业“胜败”、“得失”的方式方法都会变,结果也会很是不同。在没有修成“太极观”之前,我们很可能看“胜”是“胜”,看“败”是“败”,看“得”是“得”,看“失”是“失”;这样看得太死、太绝对,就会使我们的心智产生执着,即:执着于对立双方的一方面,例如执着于求胜、求得,执着于不要败、不要失。

    这样的执着从道理上讲已经是重大的失误,是片面和不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其产生的认识恰恰是脱离实际的一厢情愿,因而本身就属于一种虚华不实的“妄想”。

    而从实践活动上讲,这样的执着(偏执),导致的是处理事物时的生硬、偏狭和“乱
举”、“妄动”,其结果多半只能是“适得其反”。因为执着,就不能顺着规律办,而是逆着规律办,逆着规律办,会有什么好结果呢?规律又不会因为你“妄想”程度实在很高而有所改变,规律又不像人一样可以买通。所以,把“胜败得失”看得太清楚,太孤立,太片面,太执着于对立面的某一方都是“失道”的表现,都无法从容驾驭住对立事物的运动与转化。

    相反,如果修成了“太极观”,看待同样的问题就会大有不同。由“太极观”去看,企业的成败得失,重要的不在于成败得失本身,而在于促成发展变化的因素和条件。

    因为修成了“太极观”的人知道,事情并没有完,哪怕再不利,转机还是在的,这是“大道”的规律,客观事物的规律。所以,一切只看怎样正确的对待和处置,看我们是否能看清事物的全貌,看我们是否能认识到转化的趋势和条件。修成了“太极观”,处置起事情来就大不一样。在实践中,这些人一是处变不惊,处乱不惊,处不利不惊,甚至可以直接说,这些人处大失不惊,处大得也不惊;因为他明白一切都可能转化。这是其一。

    其二,这些人处理实际问题将是相当随和,平心静气,发生的都发生了,总是有道理的,企业家要紧的恰恰是随时随地随机地在实践中弄明白这些小道理(因为“大道理”已在胸中),然后根据大道理的指引来恰如其分的处理好实际事务,该“失”就“失”,该“得”才“得”,无所执着,顺应和尊重“大道”、“小道”,然后继续观察和维护对立事物的运转,积极组织相关的积极因素,创造积极条件,使事物的运转得以靠近企业的目标区域。

    其三,根据“太极观”,有修养的企业家将会这样看问题,他能看到“胜”中有“败”,能看到“得”中有“失”;同理也能看到“败”中有“胜”,看到“失”中有“得”。那么他处理事物就完全不一样,他作为企业家,这时很明白自己的任务,那就是:

    当处于“失”的境况时,他的任务是从“失”中看清楚“得”之所在,然后清静无为的于“失”中之“得”上做文章,他不是去“救失”,而是去“救得”,失的就任其失,甚至助其失就行了。这种情形相当于古人所说的“救事”,古人主张遇任何事都无所谓,即使遇到大大不利之事,也是没有必要有所谓的,关键只看人们是否会“救事”。我理解,这种“救事”,很相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转化矛盾的问题。

    举例来说:我们恩威公司的洁尔阴被坏人假冒,在社会引起一场很大的风波,当时搞得沸沸扬扬,到处都传出“洁尔阴不洁”的流言,全国一些媒体给予报道,退货不断,公司损失巨大。面对这样突然不利的事件,我们没有乱作乱应,没有说人家不能退货,相反,我们主动在全国范围要求所有经销“洁尔阴”产品的商家和医疗机构全面封存所有“洁尔阴”,由公司全部收回,另作处理。

    我们这样做看起来就是加大加重了损失,但这在我们看来就是应该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彻底清除“假洁尔阴”,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保护广大消费者利益,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经销单位的利益。我们这样做了,做得干净彻底。同时积极配合政府及有关部门查处这一假冒案件,很快,问题水落石出,不法分子落入法网......

    通过这一个波折,我们首先是损失,但我们以合乎大道的精神来处置这件事,顺应了这种“得失转化”,积极创造条件促成这种转化,结果,我们在“失”中也有“得”,因为通过此事,通过此举,我们公司及我们的“洁尔阴”在消费者心目中,在经销各环节中的信誉和地位更高了。这是其一。其二,我们加大损失的举措,促成了由“失”向“得”的转化,很快结束了损失阶段,很快重迈入“得”的阶段。

    从这件事的处置上看,我们看到,其实,得与失并不是企业存在的根本,也不是企业家非得执着的什么究竟;企业的根本在于它要为众生服务,它要运转,运转中出了问题,就顺着真正的道理去解决就行了。也就是说,企业的目的,并不是“得”,也不是“失”,而是为人民运转。

    这样看问题,恰恰能很好地处理“得”与“失”这两大问题。

    这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很能说明问题,很能说明“太极观”的运用是怎么回事。在“太极观”运用的这一步上,我体会,企业经营与管理中几乎所有的矛盾,都可以用“太极观”来对应处理。

    归纳起来讲,“太极观”在企业中运用有以下几个要点:

   (1)用“太极观”处理矛盾,具有对矛盾的超越性。即,超然于矛盾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之外,不陷在其中某一方中,不执着其中任何一方。

   (2)驾驭矛盾的运动。由于超然于矛盾之外,故能驾驭住矛盾的相互运动,驾驭住它们的转化过程。

   (3)所谓驾驭矛盾运动,不是以意志强加于事物,而是主动顺应,加上积极创造转化所需要的条件。

   (4)“太极观”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一个基本的信念,那就是,任何事物都是可转化的,事物本身如此,只要我们能正确对待,而且企业目标又是“正”的,那么,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处置不好的事情。而且,企业家的工作内容,恰恰是日常地处置驾驭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矛盾。企业家的功夫高下,也在于认识和处置矛盾的实际能力究竟怎样。

    我们前面讲到“道德修养”,这里讲它的运用。我们认为,两者在实际生活中是并行的;边作修养,边尝试运用,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修养有进步,运用就正确一些、自如一些;运用多一些,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和实际体会多一些,也有助于修养上的深入和提高。

    所以,企业家的道德修养问题,既是一个认识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两个问题构成的是同一个课题。希望对此有所认识的有识之士、有志之士,把这当作日常必修课来做。因为“悟道”的利益,还不只是在乎企业的运行,这里面同时有个“人生的运行”问题。人生受益,也是这里所讲的“道德修养”中包含的更大利益。

    但是,我们也讲到了,这里谈到的还只是运用的第一步,这一步所依据的只是道家思想中的“初级真理”。这一步与道德修养的对应关系,还只是对应了修“太极观”的第一、二层,“太极观”的三、四、五、六几个层次还没有与之对应地运用,这便是我们下面要继续深入探讨的东西了。

    在修“太极观”的第三和第四个层次上,我们看到了“阴鱼”、“阳鱼”合抱为圆满、完整、不多不少的“一”。一般而言,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道家思想中辩证法之所在,认为它讲的是事物的“一分为二”和矛盾对立运动、对立面“相反相成”等等。

    我理解上述解释是不太符合道家精神的。学者们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偏差出在与道家思想的方向刚好弄反了。学者们的理解是从“一”开始的,“二”(即阴和阳)的得来,是由“一分为二”得来的;就是在这点上,其方向与道家的“求索”是相反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道家的宗旨在于从纷繁的现象走向最唯一的根本“道”。目的是探求支配万事万物的总根源。其探求的方向,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是从“多”走向“少”;再从“少”走向“一”;最后是由“一”走向了“无”。从“多”到“无”,这完全是具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的。学者们在解读道家思想时,却把方向搞颠倒了,他们从“一”到“二”,再到“多”。

    这种方向的不同,使角度完全相异;在这样不同的角度上来看同一幅“太极图”,其理解和结论当然大不一样,与道之间形成的关系也当然迥异,一种是背道,一种是近道。

    按我的理解,道家思想的精妙之处在于:

    第一步,用一分为二,去辨别万事万物,也就是说,世间事物无论怎样丰富多采、千姿百态、千差万别,但都可以用一分为二来辨证,找到问题实质,方能产生出二,以此类推,统统概括。

    顺便说一句,现在连外国人也理解了这一点,他们也顺着道家思想的方向走,受道家思想的指引,搞出了“二进制”逻辑和“二进制数学”,专门供给电脑使用,并且是电脑所以能够成为电“脑”的最基本、最本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这进一步证明了“二”能够概括和处置世间所有事物,同时也证明了道家思想的方向是从“多”到“二”,然后,从“二”之后,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道家追求。

    因此,我认为,按照道家思想的方向特征来解读“太极图”的话,其理解应当是这样的:

    太极图一分为二,是阴、阳的对立,也是辩证法。但道更追求的是合二为一,就是人怎样与大自然社会结合,而不是与大自然格格不入,所以一分为二的辩证,弄清每一事物的真实道理,然后将自己结合进去,求得一个统一的一。邪恶也有胜,就是正义的措施不当,会招致邪恶的胜。只是你怎样去辨别真善、真恶,针对实质找到致胜的办法。所以邪是不胜正的。胜和败,要分清是善的胜,或是恶的败;要弄清此问题必须一分为二的辩证,他是善或正义的,采用的方式又合符规律的,那他必定能胜;如他是正义的,但采用的方式不合规律,他也会遭到失败。但应坚信一点,只要是正义的,虽一时不慎遭至失败,在认识到失败的原因后,他最终会胜,即是败中有胜,胜中有败,看你的认识与辨别如何。

    一分为二,三生万物,找准位置将自身合进去,就是合二为一,佛道均讲一个真心、真如心。我们看到,前边也谈到,在这一层次上,“道”、“佛”两家是相交的。相交在什么地方?相交在佛学也主张断除“二元对立”,道家也主张抛弃“二元对立”,这是一个相同点;第二个相同点是:佛学和道家在指导人们断除“二边之见”的同时,都不是直端端去生硬的否定“二元”,而是把人引导到“二元”之外的第三立场;佛道之间略显差别的地方在于:佛学指导人们断除“二边之见”后,立即要人直视本心,要人觉悟本心中佛的“无二”本性,就是一个真如心;而道家在指导人们断除“二边之见”后,偏重于要人们直视万事万物的本质,要人们觉悟世间一切本自圆融如一,并无对立的事物本性。这段舆论修心,细致体味,其实佛道是没有差别的,至少在这一层面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虽然各自的提法、说法采用了一些不同的语汇。

    那么,在这个第三、第四层次上,产生的运用课题是什么呢?它就是“抱一”、“守
中”。

    这里“抱一”和“守中”,都是基于对“二”的抹煞与抛弃之后,于第三立场上对事物的本质──混沌的“一”──进行体悟和领受的一种道德修养状态和过程。这个过程和状态,就是指人的心智活动和生命的能动因素,全都集中在对事物的“无二”本质的直接体会与认识上(所以称之为“抱一”)。这是对万事万物以及万事万物中的任何一件事物的“无矛盾性”、“不可分性”和“混然于一性”进行能动的觉悟和深入。这是真一的道理。

    而“守中”,则是从一旁来说的,说的是你“抱一”的话,从旁观角度看,就像执守在“二元”的中间一样,故称为“守中”,这是一种理解;另一种更好一点的理解是:所谓“中”已不是夹在“二元”之间的“中”,而是超越其外、超越其上的“中”;这个意义上理解的话,“中”也是第三立场,“中”也是“一”,是“一”与“二”对照、参照时使用的称谓;其本质是“一”,称谓是“中”。

    那么,“抱一”和“守中”就是同一回事的两种揭示方式,即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那么,“抱一”、“守中”既然首先是一种道德修养,它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有何实际运用?我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超越企业运行中所有的基本矛盾。例如超越“成败”、“得失”、“盈亏”、“进
退”、“争让”、“利害”等等。这一点运用,肯定有人会问,这些都不管了又怎么办企业呢?企业以什么为目标呢?这些将在下面回答,这里我们只是提示说,这一点运用相当于上面阐述中的“抹煞二”。

   (二)第二点运用就是:企业抱一。企业在超越所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实际上也就抛弃了原来在“二元对立”系统中所偏向某一边而执持的企业目标;在这个基础上,企业的运行由什么统帅?就由“抱一”。这个“抱一”运用起来就是要使企业的全部能动性转移到对企业本质的觉悟上,并靠这种觉悟,使得企业运行始终很本质,而企业管理者的任务在性质上就变成了设法使企业运行不要偏离企业本质,不要脱离企业本质。

    企业的本质,我们前面已经多次从不同角度提到,企业的本质就是“为众生服务”,就是“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离开这一点,就找不到企业还应该有个什么样的本质。不以这一点为本质的单位,我们恐怕也无法把它叫做企业。而那些真心诚意想办企业,但又办去办来始终没能走上发展之路的,恐怕就得找找原因,看看是不是因为偏离或脱离了企业注定应当坚守的本质。

    所以,企业“抱一”,指的就是企业以坚守“为众生服务”的本质为本,始终只在企业的本质上做文章,讲究竟。始终坚持从“为众生服务”的本质出发,由这个企业本质来规定企业的行为。以“为众生服务”这个本质为中心,来展开企业的各类工作。

    也就是把眼光、心思、精力、计划、目标和行动,都放在“为众生服务”的一个理念上,放在怎样造福于人类、怎样服务于社会上。

    这样“抱一”的结果,能使企业摆脱“胜败”、“得失”、“盈亏”等基本矛盾的纠缠,得以超越这些矛盾,从对它们的执着之中超脱出来。

     这样“抱一”的结果,使企业获得一种智慧,一种能够透彻了解事物变化规律,因而能够顺应和驾驭事物的智慧。这个智慧在道家叫做“清静”,在佛家则干脆叫做“清净智”。

    佛家认为人一旦觉悟后,就能开发出人们本来就有的许多种智慧,“清净智”就是其中的一种。佛家对“清净智”的讲法,也是强调了人们对矛盾的“二边”无沾无染的超越。这与道家的“抱一”、“守中”,确实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见,发源于印度的佛教与发源于我国的道教,在觉悟世相、觉悟人生、觉悟智慧等基本的觉悟方面,是根本一致的,相互印证的。这更加说明佛、道思想所包含的真理性。

    说到最后,“抱一”的结果,使企业不再在枝节问题上做计较,也不因对枝节的计较而误入迷途;而是在根本问题上作讲究,在企业的本质上求发展。

   “抱一”、“守中”,作为道德修养的“法门”,在企业的实际运用中,带来如下的大利
益:

   (一)获得根本的觉悟和智慧,使企业家能够凭借这种智慧而看清以前没有看清的问题。比如,他将看到,所谓“市场”就是人民的需要;人民的利益所需才是“市场”。而人民所需要的东西,对企业而言,就是“奉献”和“服务”。

    他还会看到,成功的企业为什么成功,失败的企业为什么失败。并进一步明白企业的天职究竟是什么,企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企业在自然、社会、国家、人民中的位置和作用究竟是什么等等较为基本的大问题。

   (二)企业由“抱一”、“守中”中得到的另一个大利益就是:在上述觉悟的基础上,明明白白地开始着手进行企业的本质建设。

    所谓企业的本质建设,就是使企业拥有实际的为众生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综合的、全面的。它包括了生产能力、技术能力、决策能务、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资金实力和资金运用能力等等;还包括市场调查、判断、预测能力和市场参与能力;还包括创造能力、开拓能力、承受能力、现代社会信息的消化能力等等。

    总之,凡是“为众生服务”所需要具备的一切能力和实力,都是企业本质建设的项目和内容。

   (三)企业“抱一”、“守中”的另一个所得就是:摆脱了在“二元”系统中偏执一方所产生的迷幻道路,得以在光明大道上迈开发展的步伐。不再因执迷而乱作乱为,不再有妄为,得以进入“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至高发展境界。

    以上是“观太极图,作道德修养”运用的第二步。

    第三步的运用情形如何呢?

    第三步的运用对应前述“修太极观”的第五、六层次。其中,第五层次主要讲的是“抱
一”之后的“玄览”,说的是在“抱一”产生的智慧状态下,释放生命的一切能动性和悟性,在冥冥之中去追寻领悟无形的“大道”。而第六个层次讲的是生命的悟道、体道、认道、与道同体,达到改变生命的质量。

    这显然是一个较为高深的层次,所以,我们说,第三步的运用阐述起来不一定像前两步的运用那样具体。这里只是作一些概括性的提示。

   (一)第三步的运用,重在“同道”,基础是“悟道”和“认道”。同于道者,在企业运营问题上,将立足于更深刻的道的立场,连“抱一”都不是。因为此时,悟道者已经明白,连“一”也是由“道”产生的。而“道”只是个“无”。

   (二)第三步运用,重在“任道”,即任随“道”的支配与发挥。这个时候,企业不再执守企业本质,因为企业已无本质可言;这个时候,企业已不是根据本质行事,而是直接由“道”而发。企业十分自如而又事事在道。

   (三)企业不再是企业,而是与道的运行混融的“大千现象”之一而已。就像“水”是大千现象之一那样。企业也超越了“企业”的全部局限性。浑然于天下、地上、人间。
     ......

 

 


返回前页

 
 

 

 
 
 


 

收集古今善书 弘扬善书文化 中文善书网 www.shareboo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