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第十二卷)

 

淨空法師講述

中國深圳鳳凰衛視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下面的文字:

 

【吾輩身為凡流,過惡蝟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

 

文到這個地方,從舉比喻之後,這才正說。我們身為凡夫,過失、惡業太多太多了。『蝟集』是比喻,就像刺蝟這個刺一樣,聚集在一起。『而回思往事』,我們想想過去,常常好像『不見有其過者』,沒有覺察到自己有什麼過錯。所以,我們一般人常常講「我沒有什麼大錯」、「我沒有什麼過失」,這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也常常有這個感覺。這是麼原因?心太粗了。心眼昏聵,見不到自己的過失。所以,蘧伯玉實在講是我們很好的一個榜樣。下面這一段文跟我們說,惡業也有徵兆:

 

【然人之過惡深重者】

 

在佛法裡面講,業障深重。業障過重,他一定有不好的預兆。

 

【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

 

我們仔細去觀察我們周邊那些人物,有時候我們能發現。這個人沒有記性、糊塗、昏庸,跟他說什麼事情,很快他就忘掉了。

 

【或無事而常煩惱】

 

這些事情,我們自己想一想,自己有沒有?沒有事情的時候,沒有人招惹的時候,自生煩惱,只要冷靜觀察就能發現。

 

【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

 

這就是怕見正人君子。見到正人君子,自己好像很難為情。這種現象,實在說還都是有救。為什麼?他還有慚愧心。

 

【或聞正論而不樂】

 

聽到人家講正經話不喜歡。為什麼?自己作惡多端養成了惡習氣。聽到正論跟自己所作所為完全相反,很不樂意接受。

 

【或施惠而人反怨】

 

我們布施,以禮物送給人,人家還埋怨。在他不得不接受的情況之下,譬如說他挨凍、挨餓,飢寒交迫的時候,我們送一點衣服、食物給他,他當然接受,接受之後他不感激,他還怨恨你。這種情形有,在現在這個世間常常遇到,這都是惡業深重的徵兆,我們要多想想。

 

【或夜夢顛倒】

 

晚上做惡夢。做惡夢絕對不是個好預兆,自己一定要警覺到過惡很重,所以夜晚才做惡夢。

 

【甚則妄言失志】

 

這就是精神提不起來,語無倫次。

 

【皆作孽之相也】

 

這是略舉幾個例子,這都是不好的相。

 

【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如果我們自己反省,像上面所舉的例子,自己有個一條、兩條,我們就要警覺到,過失、惡業一定相當嚴重了。要警覺到,趕快回頭,立即奮發,『舍舊圖新』,就是要改過自新。『幸勿自誤』,這一句話是勉勵我們,希望你千萬不要耽誤了自己。這個事情,一定要自己奮發,別人幫不上忙。改過之法就講到此地。

 

下面第三篇是「積善之方」。文字一開端,了凡先生引用《易經》上的兩句話,為我們說明: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這兩句話可以以歷史來作證。自古以來,凡是過於憨厚、積善的人家,他的後代往往會發達。縱然沒有大的發達,也能夠保住平安過日,不至於招惹一些凶災。這是在歷史上能看到,在我們現前也能夠觀察得到,只要我們細心留意去觀察。換句話說,如果是相反的,這個人家過去的先人,以及他的本身積惡,欺負別人,盡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這個人家必定不能夠久享富貴;縱然現前他是大富大貴。所以,有一些人看到這個現象:「這個人家裡無惡不作,為什麼還大富大貴?」這是他不明瞭道理,這是他們家過去生中,或者是他本人、他的前輩過去生中修的福大。佛家講「修福不修慧」,因為他沒有智慧,這一生當中他才造作惡業,造作惡業必定折福。譬如,他過去生中修的福有億萬財富,這一生當中雖然發財,心術不善,處處欺壓別人,做一些損人利己之事,他的福報折了,千萬財富變成了百萬財富,損失太多太多了;可是他還有百萬財富,比起一般人,他還是富有得多。因果通三世!他這一生這個餘福享盡,他的罪報就現前。有些人他的果報在來生,有些人在這一生晚年就沒落、破產了。什麼原因?積惡之家,他的報應是這樣的。人要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一定要懂得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對自己個人,對自己家庭,對自己的宗族,決定有大利益。下面了凡先生舉個例子:

 

【昔】

 

『昔』是過去世。

 

【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

 

就是顏氏要將他的女兒許配給叔梁紇。

 

【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

 

『歷敘』就是向上一代一代去敘說叔梁紇的祖宗,都是積德。這個人家是積善之家。

 

【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

 

『逆』是預料,預料他們家的將來子孫一定有興旺的。叔梁紇是孔子的父親。所以孔子的外公(外祖父)就預料他家裡將來一定會興旺,他把他的女兒許配給叔梁紇,以後就生了孔子。他怎麼看的?看到孔子的祖先代代都積善,所以他們家裡會出大聖人。這是一樁事情,講積善的。第二樁:

 

【孔子稱舜之大孝】

 

中國人講孝道,首先要推尊大舜。這個人是盡孝的模範,我們在歷史傳記裡面讀到,一定要向他學習。他的父親在他太太死了之後,也就是舜的母親(生母),又娶了一個繼母,繼母以後也生了一個小孩。繼母對待他非常不好,他父親受了繼母的影響,父親、繼母、繼母生的弟弟,這一家四口三個人以惡念對待他,幾次要置他於死地。這個家庭環境太惡劣了,可是舜能夠孝順,他心目當中,沒有看到父母、兄弟對他不好,他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好,讓父親不喜歡、繼母不喜歡、弟弟不喜歡,天天改過自新。這樣過了幾年之後,才把他全家感化了。這叫大孝,這是真正的孝順。舜一切順從,順從裡面有高度的智慧,佛家講「善巧方便」,他能夠避免家人對他的傷害,能夠保全他的生命,依舊以真誠心、愛心奉侍父母兄弟。這是一般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他做到了。所以孔子稱讚他:

 

【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

 

孔子的外祖父以及孔夫子讚歎大舜,這些都是至理名言。

 

【試以往事徵之】

 

再以過去這些積善之家,你看看他後人的發達,歷史上有記載。眼前這個社會上,我們也能夠看得到。下面他舉了十個例子。第一位:

 

【楊少師榮,建寧人。世以濟渡為生,久雨溪漲,橫流衝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鄉人嗤其愚。】

 

我們先看這一段。楊榮,官做到少師,少師在古代是帝王的老師。帝王老師有太師、少師,大多數少師是太子的老師。皇帝的老師稱太師,太子的老師多半稱為少師。所以,老師的稱呼有太師、太傅、太保。楊少師楊榮,『建寧人』,建寧是現在福建建甌。我在這個地方住過六年,楊榮家裡我去過,是一個很大的三進的四合院。現在好像是改成建甌市了。他們的先祖,世世代代都是『以濟渡為生』,就是擺渡船的,從事於這個行業。由此可知,生活也過得非常艱苦。

 

這是遇到了下雨。久雨,河水漲了。這一條河好像是閩江的上游,這一條河一直流到從福州出海。漲水淹沒了鄉村民居,也淹死了很多人,溺死者順流而下。當然,划船的人很多。一般人划著船都去撈取貨物,不顧淹在水裡的人,都去撈取財物。唯獨楊榮的先人,就是他的祖父、曾祖父,只有救人,對於水裡面漂浮的那些財物,一絲毫都不取,只有救人!鄉里的人看到他們的作為,都說他愚痴,「救人有什麼用?許許多多人家財物漂流在水上,你撈到就是你的」。他們不要財物,完全救人,這是積德。

 

【逮少師父生,家漸裕。】

 

楊榮的父親出生的時候,他們家裡環境漸漸富裕。

 

【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之白兔墳也。後生少師,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

 

這是以楊榮這一樁事情來證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他的曾祖、祖父雖然貧窮,到他父親逐漸家庭環境就好轉了。這個時候有一個道長,這裡記載是『神人化為道長』,我們就說「有一位道長」,告訴他的父親:「你的祖父有陰功。」祖父就是楊榮的曾祖父,「曾經救過很多人命,有陰功,子孫一定會貴顯。」『宜葬某地』,指示他,這是我們中國人講的風水,有一塊風水很好的地,可以葬在那地方。楊榮的父親,就把他的祖父葬在道人指的這個處所,就是現在所說的『白兔墳』。

 

『後生少師』,以後楊榮出世了。『弱冠登第』,「弱冠」是二十歲,二十歲就考取進士,官一直做到三公,少師是屬於三公之一。皇帝對他非常感激,追封他的曾祖、他的祖父、他的父親『如其官』。他的官位是少師,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追封為「少師」。『子孫貴盛』,一直到今。這個「今」是了凡先生在世的時候,是那個時代,就是明朝的時候,他們家裡頭還是很多的賢人,代代都有賢人,祖宗之積德。第二位:

 

【鄞人楊自懲】

 

『鄞』是現在的浙江寧波,古時候稱為鄞縣。有一位楊自懲先生。

 

【初為縣吏】

 

在縣衙當一個書辦,好像現在的書記官、文書官一類的。

 

【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這是他的德行,心地仁厚,推己及人。『守法公平』,決定不受人家的賄賂。

 

【時縣宰嚴肅】

 

『時』是當時,這個縣官非常嚴肅。

 

【偶撻一囚】

 

偶然之間,鞭打一個囚犯。

 

【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

 

這個囚犯觸怒了縣官,縣官毒打他一頓,打得遍身血流,這個怒還沒有消。

 

【楊跪而寬解之】

 

楊自懲跪在地下幫這個囚犯求情。

 

【宰曰】

 

這個縣官就講:

 

【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

 

他在幫他求情。縣官說:這個囚犯做的壞事太多,『不由人不怒』,縣官說出他發怒的理由。

 

【自懲叩首曰】

 

楊自懲叩首向他報告。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霽顏。】

 

楊自懲說得很好!『上失其道』,這句話很不容易說出來,從這個地方看,他的確是存心仁厚,不怕自己丟掉差事,他講真話。「上」是指朝廷。現在朝廷本身有過失,人民對朝廷信心喪失。由此可知,百姓犯法,過在哪裡?過在沒有人教導他。誰負責教導?儒家教學,地方官員—縣市長,知縣古時候稱「父母官」,你是這個地方人民的父母,你是人民的老師,你是人民的領導,儒家講「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那個「之」是人民。地方上的首長是人民的領導、是人民的父母、是人民的老師,你的子弟為非作歹,你沒有把他教好。這個「上失其道」裡面的含義很廣。

 

楊自懲真是有膽識,平素這個人有德行、有膽識,敢說真話:你在審問,審問得其情,他真的是做了很多壞事,應該要判重刑,你要憐憫他,不能生歡喜心,『喜且不可,而況怒乎』,你怎麼能夠發怒?縣官也不錯,聽了楊自懲的話,把發怒的情緒也就降溫了,不再發怒了。

 

【家甚貧】

 

楊自懲家裡貧寒。

 

【饋遺一無所取】

 

當然,他能夠幫助這些苦難的人,特別是這些囚犯,他有憐憫心,常常幫助他們。人家當然有一些送禮來託人情的,他『一無所取』,大公無私,憑著自己良心辦事,絕不受賄賂。

 

【遇囚人乏糧】

 

有的時候,囚犯囚糧缺乏的時候。

 

【常多方以濟之】

 

他天天想方法來幫助他,到一些能夠行善的人家,向他們捐助,來幫助這些囚犯,讓他們能夠吃飽。

 

【一日】

 

有一天。

 

【有新囚數人待哺】

 

新來的囚犯,有幾個人沒有得吃。

 

【家又缺米】

 

他家裡米不多。

 

【給囚則家人無食】

 

把家裡的米給囚犯,自己家裡的人沒飯吃。

 

【自顧則囚人堪憫】

 

想想,囚犯非常可憐。

 

【與其婦商之】

 

跟他太太商量。

 

【婦曰:囚從何來。曰:自杭而來,沿路忍饑,菜色可掬。】

 

他太太問:「這個囚犯從哪裡來?」「是從杭州來的。一路上忍著飢寒,臉色都很難看,面黃肌瘦。」

 

【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

 

把自己的米分一半給囚犯,自己家裡煮稀飯吃。

 

【後生二子】

 

以後楊自懲生了兩個兒子。

 

【長曰守陳,次曰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

 

這是果報,自己積善積德,兒孫就貴顯。兩個兒子官做到南北吏部侍郎。『侍郎』,這個地位就是現在的副部長。『吏部』,那個時候不稱部長,稱「尚書」,尚書是部長,侍郎是副部長。

 

【長孫為刑部侍郎。】

 

『刑部』就是現在的法務部、司法部,也是做到次長。

 

【次孫為四川廉憲】

 

『廉憲』也是古時候官職的名稱,以後在明朝稱為按察司,一般也稱為欽差大臣。

 

【又俱為名臣】

 

在當時都是很有名的賢德大臣。

 

【今楚亭、德政】

 

歷史著述上不詳細。『今』,是了凡先生同時代的。楚亭、德政這兩個人。

 

【亦其裔也】

 

也是他的後代,楊自懲的後代。這是在縣衙裡做一個小書辦。由此可知,積功累德,不論我們自己現前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在社會上是什麼樣的地位,從事什麼樣的行業,都可以做。機會太多太多了,只要存心利益社會、利益人民,就是積功累德。做好事,不求果報,這個功德就更大;不求果報,必定有更殊勝的果報。積的善大,積的善多,自己本身就感受到果報。像了凡先生就是個例子,與了凡同時代的俞淨意先生也是個例子,晚年就享受果報,果報一直綿延到他的子孫,代代不絕。第三個例子:

 

【昔正統間】

 

『正統』是明朝英宗的年號。

 

【鄧茂七倡亂於福建】

 

『鄧茂七』是當時的一個盜匪,強盜、土匪,他在福建這個地區作亂。

 

【士民從賊者甚眾。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以計擒賊。】

 

英宗皇帝用鄞縣的張楷帶兵南征,把這個亂平定,把鄧茂七抓到,但是還有些餘黨。

 

【後委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

 

土匪的頭是被捉到,但是下面還有餘黨。所以朝廷又委派『布政司謝都事』,「布政司」相當於現在省長,都事是布政司下面的一個官,派謝都事搜殺東路的賊黨,就是平定還有一些小股的。

 

【謝求賊中黨附冊籍】

 

這個謝都事很難得,先想方法把賊黨的名冊找到。

 

【凡不附賊者】

 

賊黨裡頭,這個名冊上沒有名字的,密授以白布小旗。

 

【約兵至日,插旗門首,戒軍兵無妄殺,全活萬人。】

 

這是統兵的將領,他懂得積德,不冤枉人,不濫殺人。所以,他用心去蒐集匪黨的名冊。不是真正附屬於匪黨的,不可以冤枉人。官兵進城來搜查,他教這些跟賊黨沒有關係的人,給他一個小的白旗,讓官兵進城,「你把這個旗子插在門口」,禁止官兵騷擾。這樣子『全活萬人』,這是他所積下的功德。

 

在中國歷史上,自古以來,做將軍、大將軍的人,能夠保全後裔的很少。什麼原因?殺傷太多,所以後代都不好。在中國武將裡面,後人好的人確確實實不多,在歷史上真的可以數得出來。這些做將軍的人都是愛惜人命,絕不妄殺,軍隊紀律非常的森嚴,這才能保全到後代。

 

【後謝之子遷,中狀元,為宰輔。孫丕,復中探花。】

 

這是講謝都事後人的果報。他的兒子謝遷中狀元,官做到宰相。『宰輔』是宰相。孫子丕也中『探花』,「探花」是進士第三名。這都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歷史證驗。又告訴我們,莆田有個林家: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團施人,求取即與之,無倦色。】

 

這是講莆田,也是在福建。他的『先世有老母好善』,這是他先世祖母好善,常常做粉團施人,布施一些窮人。每天都是這樣作法,一生都不疲倦,天天用這個來布施。有人來向她要,統統給,毫無倦厭,每天布施。

 

做好事,量力而為。善待別人,自己決定有好報,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上當。諺語常說「吃虧是福」,所以我常常想,我沒有這個機緣,如果我要有這個機會,我願意開個餐廳,開餐廳免費供應大家。現在我們在新加坡居士林,我把我的想法告訴李木源居士,李木源居士這三年真的做了。每天供齋,免費的。平均每天到居士林來吃飯的有一千多人,星期假日三、四千人。這是好事!

 

居士林是不是被人吃垮?沒有,愈吃愈興旺。人丁旺,那麼多人來吃飯!從開辦到現在,跟諸位說,沒有買過米,沒有買過油,也沒有買過菜,而且吃不完。原因在哪裡?大家曉得居士林做這樁好事,天天有人送米,有人送油,有人送菜。送得太多,吃不完。吃不完怎麼辦?我們把多餘的這些米、菜,送給養老院,送給孤兒院。所以,新加坡許多宗教的養老院、孤兒院都接受我們的贈送。好事!應該要做。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