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归直指卷一

 

净土纲要

 

佛陀之所以要诞生在我们这个世界,是有大事因缘的,那就是怜悯一切众生在六道中轮回。他看到众生沉没在苦海中,挣扎着想要出来,但马上又被海水吞没,所受痛苦无量无边,心中就生出无穷的慈悲心来。所以特别指出西方极乐世界,使人们有了解脱的归宿。并且又教授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只要能够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就能往生极乐国土。这真是沉沦在生死苦海中的众生的大慈航啊!我们前世善根深厚,今世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个好办法,哪里还敢辜负如来深厚的恩德呢!所以我现在把大本和小本《弥陀经》①的主旨,节录出来,使读者一看就知道净宗的大概,取名为《净土纲要》。

    注:①大本和小本《弥陀经》,两经分别是《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净空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玄义》中说:“《无量寿经》与小本《阿弥陀经》是属同一部。无论是理论、方法、境界,都是相同的。只是这本说得详细,经文长,称为大本;小本讲得简单,讲得省略,称作小本。这两个本子都主张「持名念佛」。念佛的方法很多,许多方法里唯有「持名」最为方便,不受任何限制,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里都可以念阿弥陀佛。出声念,不出声,心里默念皆可。所以这个法门是“圆满直捷,方便究竟。”

 

 

阿难提问

 

  大本《弥陀经》说:释迦牟尼世尊,有一天,容颜不同寻常,无比殊胜。阿难叩问是什么原因。佛陀告诉他:“你今天的提问,胜过供养整个一天下①的声闻、缘觉②,以及布施各天众生,以至于蚊虫蚂蚁等等这样微小的小生命之类。供养这么多的众生,即使经过若干劫③长时间,有无量的功德,但也抵不上你今天的提问。为什么呢?因为各天帝王和人民,乃至于蚊虫蚂蚁等等,都因为你的提问而找到解脱的大道。”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净土法门,不仅仅是人类走出生死轮回的桥梁,也是大千世界一切众生解脱的慈航,千万不可忽视啊!

  补充:净土法门如此殊胜,我们能不宣扬妙法,解救受苦的众生吗?供养三宝,不能缺法宝啊!佛法之所以能够千百年来流传下来,全靠法宝啊!但是,我们现在有些人砌庙建寺非常积极,却忽视法宝的流通和宣扬,致使大多数人(即使本身是信仰者)都不明白佛教的真谛,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仍旧把佛教看成迷信。

  《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说:“甚多!”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解说经中几句偈,其功德就胜过布施大千世界象恒河沙那样多的众生。因为布施钱财物质是有为的功德,所得的福报就是有漏的富贵,布施经典妙法就是无为的功德,所得的福报就是无漏的正果。布施钱财物质,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布施经典妙法,就能解决永久的问题。

  因此,在《弥陀经》开头中,我们就应当知道佛陀为什么如此赞扬阿难的提问了。因为阿难的提问,为无量众生请出了一部妙法经典,使无量众生找到了解脱之道。我们怎么不感谢阿难呢?我们怎么不顶礼世尊和阿难呢?

  注:①一个小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须弥山译为妙高山,因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各山不能与之相比,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各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天下(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的四方,一南赡部洲,旧说南阎浮提,即我们这个世界。二东胜神洲,旧说东弗婆提。因为身形殊胜,名为胜身。三西牛货洲,旧说西瞿耶,因为卖牛,名为牛货。四北瞿卢洲,旧说北郁单越,译为胜处。在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②悟道层次不同的人。声闻即闻佛说四谛法之音声而悟道的人。缘觉即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③指很长很长的时间。劫是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

 

指归佛土

 

  小本《弥陀经》说:那时佛陀告诉长老舍利弗①,从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越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名叫极乐,那个国土上有一尊佛,叫做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舍利弗,那个国土为什么叫做极乐呢?因为那个国土的众生,没有一切痛苦,充分享受各种快乐,所以叫做极乐。

注:①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被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

 

弥陀前因

 

  大本经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世自在王佛出世,度化众生。这时,有一位大国王,前往听法,顿时开悟。于是,就抛弃王位,随佛修行,法号叫作法藏比丘①。他就是今天阿弥陀佛的前身。法藏比丘对世自在王佛发了四十八大愿,都是为了救度众生。于是,就精进②修行,进入了菩萨③的最高境界④。内则修慧,外则修福。世间一切,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量劫来,托生在一切众生之中,与他们一样的外形,说一样的语言,想尽一切办法,教化众生。

  因为弥陀发了四十八大愿,所以上自天帝,下至昆虫,无不愿望往生极乐世界。

  补充:一切大菩萨都是众生不度尽,就誓不成佛。阿弥陀佛前世作大菩萨,发四十八大愿,希望造就极乐世界,普度一切众生。大千世界,唯心而造。即一切世界,都是意念力而成。所以今天阿弥陀佛成就西方极乐世界是理所当然的事。那么,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注:①比丘: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义,即: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会群众乞化饮食,以资维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资长养法身。二、破恶,此恶是指心中的种种烦恼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学,扑灭贪嗔痴等烦恼,以便达到了生脱死的目的。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众生皆为魔子魔孙,永远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却在跳出三界,以解脱为期,大家都很认真修行,不为天魔外道所扰乱,于是魔宫震动,魔王怖畏起来,故谓之怖魔。

  ②又叫做勤奋,即努力向善向上。

  ③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有情指一切众生),就是觉悟的有情的意思,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众生的大圣人。

  ④菩萨的境界分为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

 

愿满成佛

 

  大本经说:阿弥陀佛经历了很久很久的时间,行菩萨道①,不畏艰险,常把衣服、饮食、音乐,及一切最好的东西,布施给众生,使众生欢喜,发无上菩提②之心。这样经历了无数百千亿劫,才成就从前所发四十八愿而入佛位。因此,十方无量众生,一念归依阿弥陀佛,就往生极乐国土。

注:①圆满自利利他二利而成佛果之菩萨道。《法华经.药草喻品》说:“今天对你们说吧,那些声闻弟子,并非得度,你们实践的才是菩萨道,努力修行,精进不退,必然功德圆满,究竟成佛。”

  ②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四十八愿

 

  第一愿,我作佛时,国中无地狱、饿鬼、禽畜及一切蚊虫蚂蚁等类。

  第二愿,国中无妇女,无穷无尽世界中的各天人民,以至于蚊虫蚂蚁等类来生我国,都在七宝池中莲花中出生。

  第三愿,国中人想要饮食时,七宝钵中百味饮食化现在前,吃完后,用具自然化去。

  第四愿,我国中的人,想要什么衣服,随念即到,不需要裁缝,也不需要织染洗涤。

  第五愿,我国中,地上到处都有住宅、宫殿、楼阁、池流、花树,都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一起合成,这种香普薰十方世界众生,闻到这种香味的众生,都修佛行。

  第六愿,我国中的人,都互相爱敬,从来不会憎恶嫉妒。

  第七愿,我国中的人,无淫佚①、嗔怒、愚痴之心。

  第八愿,我国中的人,都有一样的善心,没有其他杂念,口里想要说什么,不用说出来,大家就心领神会。

  第九愿,我国中的人,听不到不善的名字,怎么还会有不善的事实呢?

  第十愿,国中人,知身如幻,所以就没有贪心。

  第十一愿,国中虽有天人之异,但他们的外貌都是一样的金色,面目端正净好。

  第十二愿,我作佛时,假使无穷无尽世界中的各天人民全部成为缘觉、声闻,也不能知道我的年寿,有多少万亿劫。

  第十三愿,假使十方各千亿世界各天人民都为缘觉、声闻,一心共计,也不知道我国中天人之数。

  第十四愿,我国中人民,寿命都无穷无尽,不知数目。

  第十五愿,我国中的人,所受快乐,等于漏尽比丘②。

  第十六愿,我国中的人,心地纯正,远离颠倒梦想,远离一切分别③心,六根④清净,最终成佛。

  第十七愿,我作佛时,说经行道,十倍于其他各佛。

  第十八愿,国中人都通宿命,知道无量无边的事情。

  第十九愿,国中人都得天眼,看见无穷无尽的世界。

  第二十愿,国中人都得天耳,听见无数无数诸佛说法,都能接受并实践。

  第二十一愿,国中人都得他心通,知道无边无际世界众生的心念。

  第二十二愿,国中人都得神足,一念之间,就能走过无数无数世界。

  第二十三愿,我作佛时,听见十方无数世界诸佛称赞我的功德以及国土的美好,各天人民以至于蚊虫蚂蚁,只要听到我的名号,慈心喜悦,我都使他来生我国。

  第二十四愿,我国天空中光明绝妙,胜过日月百千万倍。

  第二十五愿,我作佛时,光明照耀无数天下各天人民,以至异类,见我光明,都慈心作善,来生我国。

  第二十六愿,众生被我光明照耀,身心柔软,超过天人。

  第二十七愿,十方各天人民有发菩提心,坚持斋戒,实行六波罗密⑤,想要往生我国的,我就出现在他的面前,接引他到极乐世界成为不退心的菩萨。

  第二十八愿,十方世界的天人听到我的名号,烧香散花,供养沙门⑥,建立塔寺,斋戒清净,一心不乱,念我名号,一昼夜不停,一定往生我国。

  第二十九愿,十方世界,各天人民,至诚坚信,想要往生我国,只要念我的名号十声,一定往生。犯五逆罪⑦,诽谤正法⑧的人除外。

  第三十愿,十方世界众生,前世作恶,但听到我的名号后,就忏悔作善,诵经持戒,寿终不落三恶道⑨,往生我国。

  第三十一愿,十方天人,听到我的名号,五体投地,喜悦信从,修菩萨行,常被各天世人所敬仰。

  第三十二愿,十方无穷无尽世界的女人,听到我的名号,喜悦信从,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不再为女。

  第三十三愿,往生我国的菩萨,一生就能成佛。如果他发愿要到其他世界度化众生,我以神力,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

  第三十四愿,国中的人想要往生其他佛国,都会如愿,不堕恶道。

  第三十五愿,国中菩萨,用香花、幡盖、真珠、璎珞种种供具,到无量世界供养各佛,一顿饭的工夫,就可走遍。

  第三十六愿,国中菩萨,想要以无数种供具,供养十方无数诸佛,供具就会自然出现在眼前。

  第三十七愿,国中菩萨,诵经学法,一定得到辩才⑩智慧。

  第三十八愿,国中菩萨,辩才智慧,不可限量。

  第三十九愿,国中菩萨,得金刚那罗延身(11),都是紫磨金色,有三十二相(12),八十种好(13)

  第四十愿,我国清净,照见十方无量世界菩萨,想要在宝树中看见十方一切佛国,即时应现。

  第四十一愿,国中菩萨,即使功德少的人,都能看见道场树(14)

  第四十二愿,国中万物,都纯净光丽,形色特殊难得,天眼亦不能分辨它们的名称数目。

  第四十三愿,在国中想要听法,随自己的志愿,自然听闻。

  第四十四愿,国中菩萨、声闻,头顶都有光明,说经修道,与佛无异。

  第四十五愿,其他地方的菩萨听到我的名号,皈依精进,都得清净解脱三昧(15),供养不可思议诸佛。

  第四十六愿,其他地方菩萨皈依精进,都得普等三昧。

  第四十七愿,其他地方菩萨,皈依精进,就得不退转地。

  第四十八愿,其他地方菩萨,听到我的名号,皈依精进,就能到达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16),在一切佛法中都永不退转。

  佛说,当时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面前,发了这些伟大的誓愿后,马上大地震动,天上落下宝花,散在法藏比丘身上,空中赞美道:法藏比丘必定成佛。

  补充:四十八愿,愿愿只为度众生。“不为自己求安乐,只愿众生得离苦。”这是一切佛菩萨的口号,四十八愿也同样表现了这一宗旨。我想,真实领会了这四十八愿的人,没有不被法藏比丘的伟大精神所感动的。但是,我们净宗的实践者,诵经的时候往往把四十八愿在口边略过去了。如果不在心灵深处,对四十八愿感激涕零,那么把四十八愿读一千遍,一万遍,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不把法藏比丘的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愿望,又怎能与阿弥陀佛的心相应呢?不能与阿弥陀佛的心相应,又怎能往生阿弥陀佛的佛国呢?念佛者多,往生者少,其原因就在于这里啊!真心念佛的人,就要在生活中实践菩萨道。只想往生享乐,不愿在世度人,这是与阿弥陀佛的大愿相违背的。所以,我感叹有些念佛人,只沉迷于个人念佛的小天地,不关心家庭、社会和国家,这就完全违背了阿弥陀佛的心愿。口里念佛,心里不念佛,那就有口无心,何能往生?心里念佛,在实践中与佛愿相违,这就是知行不统一,当然也不能往生。真正的念佛者,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事业,时时想众生,事事为众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有净宗行者,都要从这里着力啊!

  注:①佚(yì,易),放荡。

  ②断尽一切烦恼的比丘,即阿罗汉。

  ③思量识别一切事理,把个体从宇宙本体中分别开来。

  ④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

  ⑤译六度,即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毗离耶(精进)、禅那(禅定)、般若(智慧)。

  ⑥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⑦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为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犯任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

  ⑧真理的道法。

  ⑨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畜生属下恶。

  ⑩善巧说法的才干。共有四种,叫做四无碍辩,又叫四无碍智,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11)谓其体坚固如金刚,其力强如那罗延神之身。

  (12)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綌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

  (13)又名八十随形好,即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身坚实如那罗延、骨际如钩锁、身一时回旋如象王、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膝骨坚而圆好、身清洁、身柔软、身不曲、指圆而纤细、指文藏复、脉深不现、踝不现、身润泽、身自持不逶迤、身满足、容仪备足、容仪满足、住处安无能动者、威振一切、一切众生见之而乐、面不长大、正容貌而色不挠、面具满足、唇如频婆果之色、言音深远、脐深而圆好、毛右旋、手足满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长、手文不断、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面广而殊好、面净满如月、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自毛孔出香气、自口出无上香、仪容如狮子、进止如象王、行相如鹅王、头如摩陀那果、一切之声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红色、毛软净、眼广长、死门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莲花之色、脐不出、腹不现、细腹、身不倾动、身持重、其身大、身长、手足软净滑泽、四边之光长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视众生、不轻众生、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说法不著、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发音应众生、次第以因缘说法、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观不厌足、发长好、发不乱、发旋好、发色如青珠、手足为有德之相。

  (14)即菩提树。此树下有成佛之金刚座,故叫作道场树。无量寿经上记极乐世界之菩提树说:“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

  (15)又称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於一处而不动,故说定。正受所观之法,故说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说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於法之依处,故说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说息虑凝心。智度论五说:“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16)无量寿经说往生极乐的人,听到七宝树林的声音,便得三种之忍,即一、音响忍,就树林的声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柔顺忍,心柔智顺,对实相的道理很信顺;三、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唯识论所说的三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如来得名

 

  小本经说:这尊佛为什么名叫阿弥陀?舍利弗,这尊佛光明无量,照遍十方国土,没有一点障碍。因此名叫阿弥陀。又说,这尊佛及其人民的寿命无量无边,不知有多长时间。因此名叫阿弥陀。

  补充:从这里可以印证,阿弥陀有“无量光”和“无量寿”的意思。阿弥陀是梵语,因为它的意义无量无边,没有一个词可以译出来。

 

殿宇宝池

 

  大本经说:阿弥陀佛的讲堂精舍,都是自然地由七宝交错相间形成。楼台栏杆也是七宝合成,胜过我们这个世界中第六天上①天帝所居百千万倍。其余菩萨、声闻,所居宫殿也是这样。所有人民的衣服、饮食、微妙音乐都随意而现。所居宫宇楼阁的外观颜色、高下大小,都是用一宝、二宝,以至无量宝化现而成。那些宫宇,有的能够随意高大,浮在空中;有的不能随意高大,停在宝地。这是因为主人前世求道时德有厚薄的原故。只有衣服、饮食都平等。宫宇内外,还有自然流泉以及水池。如果是一宝、二宝合成的,它的底沙也是一宝、二宝。例如黄金池,底是白银沙;水晶池,底是琉璃沙。如果是三宝、四宝以及七宝合成的,它的底沙也是这样。池中都有八功德水②,清净香洁,象甘露一样。还有百种异花,枝上有千叶,光色特殊,香气也非世间可比,芬芳馥郁③,难以形容。

  注:①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之天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于第六,因而谓为第六天。在欲界之顶上。

  ②极乐之池中及须弥山与七金山之内海,皆盈满八功德水。无量寿经上说:“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称赞净土经说:“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俱舍论十一说:“妙高为初,轮围最后,中间八海。前七名内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软、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饮已不伤肠。”

  ③馥郁(fùyù,复玉),香气浓郁。

 

天乐花雨

 

  小本经说:阿弥陀佛的国土,经常演奏天乐,地是黄金合成,昼夜六时①天空落下曼陀罗花②。国土众生,常常在清晨,各用衣襟,盛满许多美妙的鲜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到吃饭的时候,回到本国,吃饭修行。

  ①昼三时夜三时合为六时。昼三时为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为初夜中夜后夜。

  ②又说漫陀罗。花名。译作圆花、白团花、适意花、悦意华花。阿育王经七说:“漫陀罗,翻圆花。”法华光宅疏一说:“曼陀罗花者,译为小白团花。摩诃曼陀罗花者,译为大白团花。”法华玄赞二说:“曼陀罗花者,此云适意,见者心悦故。”慧苑音义上说:“曼陀罗花,此云悦意花,又曰杂色花,亦云柔软花,亦云天妙花。”曼陀罗为一年生草,茎直上,高四五尺,叶作卵形,常有缺刻。夏日开大紫花,有漏斗形之合瓣花冠,边缘五裂,实为裂果,面生多剌,性有毒,以其叶杂烟草中同吸。能止咳嗽,过量则能致死。本草纲目上解释,曼陀罗花。一名风茄儿,一名山茄子,生北土。

 

池岸花树

 

  大本经说:在宝池的岸上,有无数旃檀①香树,吉祥花果,充满香气。又有各色莲花,盖在水上。又有七种宝树行列。以一宝为树的,根茎枝叶华果,也以一宝合成。以二宝为一树的,根茎枝叶华果,也以二宝合成。这样行行相列,枝枝相对,花花相连,果果相当,遍布国土,一望无际,应接不暇。

  注:①全名旃檀娜,香木名。译为与乐。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牛头旃檀。

 

树网奏乐

 

  小本经说:阿弥陀佛国土,微风吹动一行一行的宝树,以及珍宝交织的网络,发出微妙动听的音声,好像百千种音乐,同时演奏,听到这种妙音的众生,自然都产生念佛念法念僧的心。

补充:树网演奏音乐,使人身心清净,觉悟菩提之道。所谓念佛、念法、念僧,象征趋向涅槃之道。佛即是“觉悟”的意思,念佛就必然觉悟;法是佛陀的正法,念正法就不会被邪法所迷惑;僧是清净的象征,念僧就能促使自己身心清净。

 

德水香花

 

  大本经说:往生西方的众生,如果到七宝池中洗澡,想要使水淹没双足,水就没足,想要使水到膝上、腰上或颈上,都能随意。冷暖调和,也是这样。从水中出来后,各各坐到莲花之中。这时空中微风慢慢吹起,吹动宝树,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吹动宝花,散发出一阵一阵奇异香味,这些花散落在各菩萨、声闻、大众的头上,一眼望去,明丽鲜艳,芳香无比,一到枯萎,自然有风吹走。大众中有的想要听法,有的想要听音乐,有的想要闻花香,有的什么都不想,都随自己的意思,不会违背。

 

鸟儿讲法

 

  小本经说:阿弥陀佛国土常有种种奇妙杂色的鸟儿,如白鹤、孔雀、鹦鹉、舍利①、迦陵频伽②、共命之鸟③等。这些鸟儿,昼夜六时,发出和雅的法音。这些法音在演说五根④、五力⑤、七菩提分⑥、八圣道分⑦等等佛法。国土上的众生,听到这种音后,都念佛、念法、念僧。又说:这些鸟儿,都是阿弥陀佛想要使国土遍布法音,特意变化而出现的。

  注:①鸟名。又指大修行人火化后的遗骨,形状如珠玉,颜色不一,是戒定慧的结晶。

  ②鸟名。译为好声,和雅。

  ③鸟名。《涅槃经》作“命命鸟”,《胜天王般若经》作“生生鸟”,梵名耆婆耆婆,一身两头之鸟也。

  ④有二种:第一.指眼等之五根,眼根能生眼识,耳根能生耳识,鼻根能生鼻识,舌根能生舌识,身根能生身识。第二.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⑤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

  ⑥又名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⑦又名八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景象殊胜

 

  大本经说:国中一切善人,寿命都无穷无尽。远近一切都能看见、听见。外貌都端正净好,再也不会丑陋。本性聪明勇健,再也不会平庸愚痴。心中所想,无非道德。口中所说,无非正事。互相爱敬,不会憎嫉。都得宿命通,即使经过无数岁月,也知道自己的来历。知道十方世界过去现在的事情。也知道无穷无尽世界天上天下一切众生的思想。还知道谁在何年何月,尽得度脱为人,往生极乐世界。

 

自然饮食

 

  大本经说:阿弥陀佛国中,一切往生的人,他们吃饭时,有的想要用银钵,有的想要用金钵,有的想要用水晶、琉璃钵,有的想要用明月珠、摩尼①珠等等,都能随意,化现在前。百味饮食,充满其中。不多不少,正好适意。吃完自然消散,没有渣滓。或者只要看见美妙的食物,闻到美妙的香味,心中自然饱满,不必真的吃下去。吃完后器具自然消失。再想吃时,又会重新出现。微妙快乐,几乎到达了泥洹②的境界。

  注:①又作末尼。译为珠、宝、离垢、如意。珠之总名。涅槃经九说:“摩尼珠,投之浊水,水即为清。”

  ②即涅槃,华译灭度、寂灭、圆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随意修行

 

  大本经说:极乐国土人民,有的在地讲经,有的在地诵经,有的在地听经、思道、坐禅①,有的在虚空中讲经,有的在虚空中诵经,有的虚空中听经、思道、坐禅。没有得须陀洹果②的,因此就得须陀洹果;没有得斯陀含果的③,因此就得斯陀含果;没有得阿罗汉④及不退转菩萨果⑤的,因此就得阿罗汉及不退转菩萨果。根据不同的气质,都能随意成就。

  注:①静坐修禅。禅者,梵语禅那的简称,华译为静虑,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见性的行法。

  ②③④指声闻乘的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初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华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罗汉,华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声闻乘的最高果位。

  ⑤安住无上菩提之道,永远不再退步。有三种的不退,即一、位不退,证到圆教的初信位,破了见惑,进入圣人的境界,便永远不再退回到以前凡夫的地位;二、行不退,证到圆教的十信位,破了思惑与尘沙惑,此时专门济度一切众生,永远不会再退回到以前二乘的地位;三、念不退,证到圆教的初住位,不但证悟了自己的灵性,而且得到无生法忍,此时的心便安住在这种真实智慧的念头上,永远不会再退失。

 

音容相貌

 

  佛对阿难说:“打个比方,一个乞丐,站在帝王旁边,他们的外表形相可以比较吗?”阿难回答说:“乞丐瘦弱丑陋,怎么能与帝王相比啊?”佛说:“帝王虽然高贵,但是与转轮圣王相比就象乞丐一样;转轮圣王仅仅统治四天下,比起忉利天王①,又相差百千万倍;忉利天王比第六天王②,又相差百千万倍;第六天王与阿弥陀佛国中各菩萨、声闻、诸上善人相比,又相差百千万倍。”

  ①华译三十三天,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其宫殿在须弥山顶,天主名释提桓因,居中央,他有三十二个天臣,分居忉利天的四方,连他自己的宫殿,共成了三十三个天宫,所以叫做三十三天。此天一昼夜,人间已经一百年。

  ②欲界天共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于第六,故名第六天。

 

观想见佛

 

  十六观经上记载频婆娑罗王之后韦提希,因为自己的儿子阿闍世王杀父逆母,不愿再住这个娑婆①恶浊世界,希望求生西方清净佛土。佛就告诉她修十六种观想②,到第七观时就看见西方琉璃宝地,遥见阿弥陀佛光明相好,立在虚空中,左边有观音菩萨,右边有大势至菩萨。世尊就授记③韦提希及五百侍女都生净土。这是用观想的办法往生净土。但佛曾告诉韦提希,你是凡夫,思想粗劣,杂念太多,有如来佛力加持,才能够往生。所以莲池大师说,观法深奥玄妙,还是要掌握要领。求易往生之法,那就是持名④念佛。

  注:①即娑婆世界,我们人类所住的世界,娑婆华译为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三毒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或简称忍土。

  ②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种观想,即日想、水想、地想、树想、八功德水想、总观想、花座想、像想、遍观一切色身想、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普观想、杂观想、上辈生想、中辈生想、下辈生想。

  ③从佛处接受将来必当作佛的记别。

  ④执持名号,即念诵佛的名字。

 

称名见佛

 

世尊说大本阿弥陀经时,详细地讲述了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对阿难说:“你起身整衣,恭敬合掌,面对西方向阿弥陀佛敬礼。”阿难依照敬礼,对佛说:“愿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与菩萨、声闻、大众。”话一说完,阿弥陀佛就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世界。这时阿难看见阿弥陀佛,容貌巍巍,如黄金山,莲池海会四众都一一亲见,并见国土一切庄严。这时瞎子都重见光明,聋子都恢复听觉,哑巴都能说话,跛足都能走路,地狱饿鬼都得安乐,各天乐器自动演奏。

 

持名往生

 

  《阿弥陀经》说:如果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听说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后,决心往生净土,一心念佛名号,经过一天、两天、三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一心不乱,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各圣众就会出现在他的面前。这个人命终时,心不颠倒,一瞬间就能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又说,如果你相信阿弥陀佛,就应当发愿,往生到他的国土。

  这一段是全经的要旨,着重点在“念佛名号,一心不乱”这八个字上。

  补充:所谓念佛,即是心中一切念头都是佛号。众生不念佛,即念恶。以佛号代替恶念,心中一片纯善境界,即已成就心中净土。念到佛号风吹不进,雨打不湿,不念而念,念而无念,那就到达了无我、无分别,一切皆空的最高境界。最后连空也没有了,即是即身成佛。

  “念佛名号”是手段,“一心不乱”是目的。刚刚入手时,自然妄念很多,甚至发现杂念比平时更多了。这不要紧,因为这正是工夫长进的表现。平时我们不念佛,心中有什么杂念,自己就不会发觉。念佛渐渐增多,杂念就渐渐减少。发现杂念,不必采取压制的办法,应当提醒自己用佛号代替。如果念到一心不乱,那么往生净土就有绝对把握了。《阿弥陀经》说念七天,念到一心不乱,就能往生。连续念七天,已经不容易,要念到一心不乱更是不容易。所以,我们现在提倡打佛七,即是为了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生非易事

 

  佛陀告诉舍利弗:“要往生极乐国土,不能缺少善根福德因缘。”

  前面说,如果相信阿弥陀佛,就应当发愿往生。相信是入门的前提。如果不信,就不能念佛;不能念佛,就是无善根福德因缘了。这样美妙的甘露法门,竟然与我无缘分,难道不感到痛惜吗?我常常诵经到这里,顿时感到毛骨悚然,有时泪下如雨。反过来我又自我安慰道:“只愁不想往生啊!果然能够真心相信阿弥陀佛,就是我的善根;果然能够切实发菩提心,就是我的福德;果然能够专念如来圣号,就是我的因缘。怎么会有不往生的道理?”《法华经》说:“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补充:往生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往生也并不是很难的事。首先是你相不相信,相不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不相信自己能成佛。相信自己能成佛,那么就应当相信阿弥陀佛已成佛。所以,能否往生,首先是一个信心的问题。树立了信心,发大菩提心,就一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其他宗教,讲上天堂。但上天堂,却真的不是很容易的事。因为上天堂,必须行十善,历尽艰难。而往生净土的条件,仅仅就是专心念佛。或许有些人会怀疑,仅仅念一句佛号,就能生净土,哪里会有这样的好事呢?这是因为他没有明白,念佛就能凭借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带业往生。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但阿弥陀佛的愿力也不可思议。阿弥陀佛以宏愿力成就西方极乐世界,目的就是接引念佛人往生。否则,他何必发四十八大愿呢?

  发愿往生,即是发愿成佛。所以凡是发愿往生的人,都要发大菩提心,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大愿,这样才能与阿弥陀佛心心相印,也才能达到往生的目的。如果抱着享乐的目的求生净土,那么就与阿弥陀佛的大愿相违背,当然就难以往生了。即使念佛念得很虔诚,往生的品位也很低,难以见佛。古德说:“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信愿即是先要相信,然后要发愿,发愿即是发菩提心,发普度众生的心。

 

最后告诫

 

  佛陀告诉舍利弗:“假使有人已经发愿,或者正在发愿,或者將来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些人一定能不退道心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已发愿的必已到了极乐国;正发愿的今生将到极乐国;将要发愿的,未来可往生极乐国。因此,舍利弗啊!你们都应当相信我说的话,以及一切诸佛所说的话。”

  人在三界①中,如在围城内,急求出路,才能逃脱。有幸能够打开一门,可以直达家乡,机缘难道可以错过吗?净土法门是冲出围城,直达家乡的大路!释迦如来大慈大悲,悯念被围的人,必受痛苦,所以告诉大家这个捷径,教人速出。这段经文是最后叮咛的话。不单单教人坚信如来自己所说的话,还要相信十方诸佛所说的话,真是悲心切切啊!我们身受佛陀大恩,没有办法报恩,只有按照诸佛所说去修行,发大誓愿,求生净土,以报佛恩。谨将修持法门等开列于后。

  注:①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下起地狱,上至他化天,其中众生,因有淫食二欲,故名欲界。下起初禅,上至有顶,其中众生,虽已断欲,尚有色身,故名色界。再上则四空天,其中众生,并色身亦无,故名无色界。三界分为九地:欲界汇为一地,名五趣杂居地。色界有四地,即:初禅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名定生喜乐地,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名舍念清净地。无色界有四地,即: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合为九地。

 

修持法门

 

  每天早晨洗脸刷牙后焚香,合掌向西(如有佛像,即向佛),为四恩①三有②法界③众生至心敬奉,顶礼!

  南无④本师释迦牟尼佛(或三拜或一拜)⑤

  南无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

  南无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

  南无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导师阿弥陀佛(或十拜或七拜)⑥

  南无观世音菩萨(或三拜或一拜)

  南无大势至菩萨(或三拜或一拜)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或三拜或一拜)

  注:①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②1.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2.本有、当有、中有。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当有指未来的身心;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③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2.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故称法界。4.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

  ④读音为“那摩”。华译归命、敬礼、归依、救我、度我等义,是众生向佛至心皈依信顺的话。

⑤牟:读音为“谋”。

⑥阿:在此发音a(啊第一声),而不是“哦”。

菩萨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一拜),烦恼无尽誓愿断(一拜),法门无量誓愿学(一拜),佛道无上誓愿成(一拜)。

  礼拜完毕,即诵《阿弥陀经》或平日所诵经,平日所持咒,都不局限多少,但必须至心念诵。

  诵毕,即回向西方,略停,即一心念佛。

    补充:凡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标。为何念佛、拜佛?即是早证菩提。若不回向西方,早证菩提,那么只能泛泛种一些善根。好像行船没有舵手,行路没有指南针,终究会误入歧途。所以每天功课的回向不可忽视。不仅仅限于功课,平时读书、工作时,一点一滴善事,都要回向西方菩提。现在人太忙,没有很多时间作功课专门回向。而佛法与世法并非分离。所以学佛,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功课还是次要的。

念佛起止仪式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①宛转五须弥,绀②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③咸令登彼岸。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随念六字名号,或四字名号,或几百声,或几千声,各随自己的力量,念完即念观音、势至二菩萨名号,即念回向文一遍,回向西方。

  如果每天所定佛号多至几千几万声,应当分作几个时间念,每念一次,即回向一次。回向文有详有略。详细的是云栖大师所定;简略的是慈云忏主所定。简略的即经偈十六句(见后)。各随自己力量。

  注:①如来三十二相之一。世尊眉间有白色之毫相,右旋宛转,如日正中,放之则有光明,初生时长五尺,成道时有一丈五尺。名白毫相。

  ②绀(ɡàn,干)微带红的黑色。

  ③九种品类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观无量寿经所说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为九品,又名九辈。其往生称为九品之往生,其来迎称为九品之来迎,其佛称为九品之弥陀,其往生之土称为九品之净土等。据观经言之,上品上生者,发三心,又慈心不杀,修诸戒行,诵读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往生即时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虽不必受持诵读方等经典,而必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往生以后,经一小劫,得无生忍。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经一小劫,住于欢喜地。中品上生者,持五戒八戒等,不造众恶,即时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者,持一日一夜八戒斋,又持沙弥戒具足戒,威仪无缺,往生即得须陀洹,经半劫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之仁慈,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本愿及国土之乐事,经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上生者,虽不诽谤方等经典,而多造众恶,无有惭愧,命终时,闻大乘十二部经之首题名字,又称南无阿弥陀佛,除多劫之罪,经十小劫入于初地。下品中生者,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祗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十力威德,罪灭往生,经六劫而华开,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命终时,至心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经十二大劫而华开,发菩提心。

 

十念法门(最忙的人用这种方法)

 

  每天清晨,洗刷后焚香(若无香花,必须心上观想,作无数香花,供养三宝)合掌面西,至心顶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导师阿弥陀佛(三拜)

  南无观世音菩萨(一拜)

  南无大势至菩萨(一拜)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一拜)

  随即合掌面西,至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尽一口气为一念,十口气为十念,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到念不出来为止。声音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十气连续,令心不散,专精为功。十念的目的是借气定心。十念完毕,即念十六句回向偈:

  我今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唯愿慈悲哀摄受①,证知忏悔及所愿;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②,从身语意③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我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④;

  我即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普愿沈溺⑤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⑥。

  注:①又叫做摄取,就是佛以慈悲心去摄取众生。

  ②贪嗔痴即三毒。贪是贪欲,嗔是嗔恚,发脾气,痴是愚痴。

  ③身语意即身口意三业。身业即身之所作,如杀生、偷盗、邪淫、酗酒等事是;口业即口之所语,如恶口、两舌、绮语、妄语等之言语是;意业即意之所思,如贪、嗔、痴等动念是。

  ④⑥安乐刹和无量光佛刹均指西方极乐世界。

  ⑤沉入水中,喻众生安于五浊,执迷不悟,不肯出离。

 

报恩法门

 

  修净土的人,静想我一生以来受恩最深的人莫如父母。自十月怀胎,三年乳哺,以及教导养育,此恩此德,何能报答?还要想一想,我从无量劫来,轮回托生的次数,无穷无尽,那么父母的恩情未报的,也无穷无尽。这些前世的无数父母,现今必有在地狱中,被烧煮屠割;必有在饿鬼中,受饥火痛苦;必有在畜生中,负重拉犁。我如果不相信,就好比母鸡被杀,而小鸡不信啊。我如果不想救度,好比小鸡虽见母杀,却无动于衷啊。说到这里,就应当流泪悲泣,五体投地,代为前世今生父母,及受恩师长眷属,发菩提心,至心称念圣号若干声,念念中先免除他们的八十亿劫生死重罪①。等我往生之后,再回入娑婆,然后尽行度脱。

  如果遇到至亲骨肉刚刚死亡,也应回向在内。

  注:①经上说,念一声阿弥陀佛,可以免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助缘法门

 

  修净士的人,每天清晨,观想我们这个世界,推广到宇宙中无穷无尽的世界,所杀牛羊狗猪、禽兽鱼鳖之类,每天的数目无法计算。积累它们的尸体,可以超过高山之顶;收集它们的鲜血,可以染红江海之流。这些生物,只因前世造业,不知有西方,故受轮回之苦。我应当代它们发菩提心,至心称念佛号若干声,念念中先免除它们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等我往生之后,回入娑婆,然后尽行度脱。

  又观想我们这个世界,推广到宇宙中无穷无尽的世界,一切饿鬼被饥渴所逼,咽喉出火,骨节出声,受苦无量。又想到八寒八热①大小地狱中斩砍烧磨,一天一夜,万死万生,受苦无量。只因它们前世广造恶业,不信有西方,故受轮回之苦。我应当代它们发菩提心,至心称念佛号,念念中先免除它们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等我往生之后,再回入娑婆,然后尽行度脱。

  又修净土的人,每天尽自己的力量所做的好事,如布施贫穷,斋僧塑像,买物放生之类,一点一滴,都应当代为十方受苦众生,回向极乐世界。

  注:①八寒地狱和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又名八寒冰地狱、即额浮陀、尼罗浮陀、呵罗罗、阿婆婆、呕声声、郁波罗、波头摩、芬陀利,此八狱在铁围山底;八热地狱又名八炎火地狱,即等活、黑绳、众合、叫唤、大叫唤、炎热、众热、无间,此八狱在阎浮(地球)地下五百由旬处。

 

 

 

西 归 直 指 卷 二

 

疑问指南

 

  《华严经》说:“信是入道之门功德之母,滋养一切善根。”故八万四千法门,无不从信而入。人若无信,就是焦芽败种,无药可治。何况念佛往生,更是难信的法啊!从前禅宗长老以及博学大儒,都为弘扬净业,写过疑问指南。如天台智者大师的《十疑论》,天如老人的《净土或问》,王侍郎的《决疑集》,袁中郎的《西方合论》。此外还有编辑的集子、写作的文章,洋洋大观,目不暇接。目的无非是想要使我们坚固信根,同归安养罢了!现特统汇群编,摘取要领,间或发表个人看法,弥补没有写到的地方,总名为《疑问指南》。

 

  第一疑

  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为救度众生,就应发愿生于三界,于五浊①恶世与三恶道中救助苦难众生。为什么反而求生西方净土,专求自利,舍弃众生?这不是缺乏慈悲心,阻碍了修菩提大道吗?

  答:菩萨有两种。一种是很久以来就修行的菩萨,曾经亲近诸佛,证得无生法忍②,已脱离生死苦海。另一种是初发心菩萨,没有亲近过诸佛,没有得到无生法忍。久修行的菩萨都有大神通、大威力,能随类变化普度众生。而初发心修行的人力量浅薄,虽发菩提心,但仍是凡夫水平,自己的病还治不好,又怎能救别人。因此《大智度论》说:被各种业障烦恼缠缚的凡夫俗子,虽有大悲之心,愿生五浊恶世救助众生,但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因为五浊恶世中声色货利时时纠缠,烦恼怨家重重密布,稍有疏忽就会堕落。即使能够再生在人道,也难遇佛。即使有佛出世,也难生信。若有幸能信仰佛法,修行出家,命终转世若生于大富大贵之家,就不免沉迷于种种享乐而造种种恶业。因而命终之后便再也得不到人身,堕三恶道中,不知何时才能解脱。所以有智慧的人想要救度众生,自己先要见佛。如果能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就能往生西方净土,这样就能获得金刚不坏之身。这个时候才能实现自己随类救度众生的大愿。好比救落水的人,必须自己先有船,才能将落水者救上来。如果有人落入井中,你马上跟着跳到井里救他,两人都会淹死。因此,求生西方净土,不仅不与慈悲相违,而且正是善用慈悲。

  补充:大菩萨住世,具大神通,虽然身入轮回,而心不入轮回。他为天、为仙、为帝、为王、为鬼、为畜,出入生死,普渡众生,其动力来源于他的宏愿,即众生度尽,方证菩提。那么,有人要问,大菩萨的轮回与众生的轮回有什么区别呢?我回答,大菩萨的轮回与众生的轮回有根本的区别。大菩萨轮回,乃自觉所为,实际上不能叫作轮回。因为他虽住世,却明白自己的身份,他已经不随业力而轮回。他来到六道之中,是为了想方设法度尽一切众生。只要他看到谁已经有得度的缘份,他就会永不厌倦来度他。他虽然变化为众生,实际上是在演戏,故大菩萨住世,叫做游戏三昧,或游戏神通。

  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大菩萨住世,决不会自称菩萨再来。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已经达到无我的境界,他怎么会自称菩萨,以牟取世间名利呢?时当末世,邪教盛兴。不断有人自称是观音菩萨再世,弥勒菩萨降世。现在竟然有×××宣称自己比佛还要大。不知道他是否懂得什么叫做佛?佛是宇宙的本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自称比佛大,他本身已经落入相对境界,怎么能法力无边呢?

  莲花是佛教的象征,是纯洁的标志,告诫我们生活在世间,要象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虽然人在世俗之中,但心中要有一块净土。即是要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自以为是,大言不惭自诩为菩萨化身,大量制作自己盘坐在莲花上的图像,供信徒顶礼膜拜。这是佛教有史以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二千多年来,中国历史上涌现了无数高僧,鲁迅曾称赞舍身求法的人是中国的脊梁,但是,从来还没有哪位高僧制作自己坐在莲花上的图像。因为佛陀曾经规定,一切密化③菩萨进入世间,不能暴露自己身份。有史以来,在佛教里面从来没有哪位高僧自称是菩萨再世。自称自己是菩萨,就违背佛教的根本宗旨。×××制作莲花图,一方面说明他狂妄自大,一方面说明他根本就不懂佛法。

  注:①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命浊是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是世人每多弊恶,心身不净,不达义理;烦恼浊是世人贪于爱欲,嗔怒诤斗,虚诳不已;见浊是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劫浊是生当末世,饥馑疾疫刀兵等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②简称无生忍,即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

③秘密入世。

 

  第二疑

  一切事物本体是空的,没有生灭,万法平等,又何必舍娑婆世界而求生西方?经上说,心净则佛土净。想求净土当先使自己心净,为什么不求净心而求净土呢?

  答:如果说求生西方是舍此而求彼,那么不求生西方,不是舍彼而求此吗?如果两者都不求,就是执断见,如果两者都不能舍,就是执常见。《维摩经》说,虽然知道诸佛国土及众生都是空,但还要常修净土,教化众生。因此,虽一心求生净土,但并不妨碍生而无生的道理。至于心净则佛土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理与事两个方面来分析。从理上讲,不见得求生西方的人心就不净,不求生西方的人心就净;从事上讲,与其心净而常居五浊恶世,不如心净而居极乐莲邦。何况居五浊恶世的人求心净而心并不净,而往生到西方的人不求心净而自然心净呢!

  补充:恩格斯曾经称赞佛教徒处于辩证思维的高阶段上。这是因为佛法是不二法门,它对持常见的人,说无常,对持断见的人,说不空。持常见的人,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因此固执于自身,企图永生不死。持断见的人,认为人死后,什么也没有了,因此在世为所欲为,无所顾忌。在佛法来看,这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虽然通过修炼可以长生不老,但仅仅是守着自身这个臭皮囊,又有什么用呢?而认为死后什么也没有了,那就会使坏人无所顾忌,社会风气越来越坏。现在很多人不注重个人修养,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以致于私欲第一,个人第一,发展到在社会上做事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不择手段、无所顾忌,根源都在这个“死后啥也没有,不须负责”的观念。更有人不知因果,盲目学大家的样子,以为本来就是这样,结果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和刑事犯罪,使人与人之间这种种观念、言行互相影响,潜移默化,牵绊纠缠,展转造成众生共业,带来人类共同的困难和果报,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要从观念上澄清之。看来,常见弊害犹小,不过及于一身;短见之弊害,让人狂心不歇!于是,菩提路远,遥遥无期!悲哉!

  避开常见和断见,就能找到自身本有的佛性,回到宇宙的本体。宇宙的本体无所谓净,也无所谓不净,它是寂而不动的。但无明一动,就有了分别心。于是就有了净与不净的分别,净心则生净土,秽心则生秽土。所以,西方极乐因净心而成,这在事上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住在污秽世界,是因为我们秽心而成。但从理上来说,世界本无净秽之分,所以西方净土与娑婆世界都是不存在的,世界本来就是空的。所以,往生净土与轮回六道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从理上来说是生而不生的。为什么要往生净土呢?目的就是要保持一颗清净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轮回六道,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是很容易堕落的。一入恶道,万劫不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时刻与善人在一起,没有恶缘,就很容易培养菩提种子,最后成佛。什么叫成佛,成佛就是保持无限的菩提心。这颗菩提心在娑婆世界受到挫折,是很容易退心的。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是发大菩提心。于是我们也应当知道,劝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大的功德。多一个人往生,就多一位菩萨,无量众生就能得度。难道还有比这更大的功德吗?

 

  第三疑

  十方诸佛的功德是平等的,为什么不普念一切诸佛的功德,求生一切净土,而偏偏只求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呢?

  答:诸佛的净土虽然平等,但众生根器愚钝,心地浊乱的居多。如果不专心一处,就不能获得正定。专念阿弥陀佛就是三昧正定。《随愿往生经》说,普广菩萨问世尊:“十方世界都有佛土,你为什么只称赞阿弥陀佛的净土,只要我们求生西方呢?”世尊回答说:“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心灵污浊,妄念纷飞,因此我才专门称赞阿弥陀佛的净土,使众生的心能专注西方一境,这样才容易往生。”《华严经》说:“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譬如一轮皎洁的月亮,一切净水都能映现。”故知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生一净土,无异生一切净土啊!

 

  第四疑

  十方世界有无数佛土,念哪位佛的名号就能往生到哪一位佛所在的佛土,为什么偏偏只念阿弥陀佛?

  答:有三个原因。第一,阿弥陀佛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人最有缘。在无量劫以前,阿弥陀佛就发了四十八愿,接引念他名号的人往生西方,因此今天娑婆世界的人一开口就是念阿弥陀佛。将来众生的福薄,正法不再流传,一切佛经都没有了,只有一部《阿弥陀经》会多留传一百年,这正是因为阿弥陀佛与我们因缘深厚。第二,世尊反复宣讲这个法门。三藏十二部内容很多很广,别的经世尊只讲一次,只有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世尊在多处经典中一再宣讲。如果这个法门不是特别殊胜,特别重要,佛就不会一遍又一遍地讲了。第三,十方三世一切佛都为净土法门作证明。因为净土法门实在是难信之法,所以世尊每次说到阿弥陀佛的愿力和西方净土,就有十方一切如来作证明,由此我们不能不相信净土。要修净土法门的人,当然要专心念阿弥陀佛。

  补充:佛佛平等,本无高下。因为佛即是宇宙的本体,宇宙的本体是如如不动的。所以从本体来说,诸佛没有区别,诸佛净土也没有区别。但是,因缘不同,诸佛度生的方法也不同。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专为接引苦海众生往生净土,这就是阿弥陀佛与我们的缘份。佛法无边,不渡无缘之人。佛法最讲这个缘份。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一切诸佛中,阿弥陀佛第一。我们与阿弥陀佛缘份如此之深,我们千万不能失去这个机会。佛是讲实话的人,佛绝对不讲妄语,佛也没有必要讲妄语。释迦牟尼世尊谆谆告诫,我们怎能辜负他的殷切期望呢?

 

  第五疑

  被各种烦恼缠缚的凡夫,罪业深重,未断一点烦恼,没修一丝福德,如果西方净土超出三界之外,比玉帝、天神之境不知高出多少万亿倍,这样高深的境界,令人高不敢攀,凡人只是念佛,又怎么能生西方呢?

  答:这完全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并非凭借我们自己的力量。就象跛子走路,每天不过几里,如能乘坐转轮圣王的宝象,一天就能行遍四大天下。又好比出身贫寒的读书人,想要亲近帝王,就要从县里的考试开始,直至考取状元进士。那时地位显赫,才能见到皇帝。但走这条路子困难重重,且不一定就能功成名就。如果能托生到帝王家为王子,不过十天半月,就能与皇帝成为一家人。往生的人专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就与这个道理一样。修行的人如果不求生净土,只在五浊恶世里修持,则或升或沉,不知要经历多少劫,还不能修成一个阿罗汉,更何况成菩萨呢!如果修净土法门,只要修持精进,一心不乱,今生便可往生到西方净土去继续修行,永远不再退转,直到最终成佛。这是一条成佛最快捷的路子。好比竹中的虫子,想要爬出来,如果一节一节向上爬,就要咬穿无数竹节才得出头,不胜其苦。如果知道从旁边也可咬穿,横着出来就很容易。因此修净业的人就是横出三界,又何必怀疑凡夫不能生西呢!

  补充:其他法门依靠自力,所以叫做竖出法门。净土法门依靠他力,所以叫做横出法门。何难何易?于是可见分明。但有些人,好高骛远,自以为是,以为净土法门念一句佛号是愚夫愚妇所为,于是狂妄地说,心即是佛,我当即身成佛,不必往生我已经大彻大悟。于是说大妄语,反不自觉,最终堕落而不自知。可悲可叹!所以一定要有真实的修证。

 

 

  第六疑

  往生的人分九品,九品之中,下三品大多是恶人,只是因为临终念佛,所以往生。万一这些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仍然有邪知邪见和贪瞋痴三毒,又怎么办呢?

  答:只怕你不往生,不怕你往生之后恶业现前。这有五个原因:一、有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的加持;二、你的愿望都能实现,不会再有贪求;三、西方的宝树、花、鸟时时在宣讲微妙法音;四、以菩萨为朋友,各种恶缘已永远断掉;五、寿命长久,修持功力不断提高,直至成佛。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往生西方的人永远不会退转堕落。

 

  第七疑

  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继释迦牟尼成佛的是弥勒菩萨。如今弥勒正在兜率天宫说法,人能修上品十善①,就能生兜率天宫。何不往生兜率天亲近弥勒菩萨,将来弥勒下生成佛时再随他一起下来呢?

  答:修上品十善的人固然可以得到生天界的果报,但是否一定会生兜率天宫就难说了。《弥勒下生经》上说,修习各种三昧,深入正定,才能上生兜率天宫。试问修十善的人能得三昧与甚深正定吗?而阿弥陀佛只要你念名号就能摄受你超生西方,这比起广修十善又容易得多。何况兜率天宫有许多从欲界退位的天子,天女更是多得数不清,天人见了天女美貌,往往沉迷贪恋,更何况凡夫呢!《萨遮尼乾子经》说:“众多天人最大的障碍无过于女色,女人障碍了天人修行,使他迷恋,一旦天福享尽,就将堕入三恶道。”这就比西方净土差远了。何况见到了弥勒,也并没有获得圣果,而往生西方,就永远出离六道轮回了!

  补充: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授记成佛的,跟随弥勒菩萨无疑也能成佛,但时间之早晚及修行的难易就有天大的区别了。往生天宫,必须广修十善,一生历尽艰难,要做很多好事。即使做到了广修十善,能够往生天上,但也不能决定他能够生到兜率天。生兜率天,还必须有正定。如果升天之后,被美色和天福所迷惑,哪里还能进兜率净土呢?

  注:①十种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第八疑

  造了许多罪业的恶人,为什么临终十念也能往生?

  答:今世为恶,但临终十念就能往生的人,他过去世必定修学佛法,今生不过因一念之迷而重造恶业。否则的话,临终时恶缘就会到来,又怎么会遇到善知识教他念佛呢!即使有善知识教他念佛,他又怎么会相信呢?而且他念佛的时候,必定会猛然醒悟,痛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心中万分恐惧堕三恶道中。因此就能万缘放下,只认准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一条路,更无别处可回头。以这种心情和态度念佛,一句可抵得上平常念千万句。所以《十六观经》说:“每一念中消灭了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如果能以这种精诚心念佛,再加上过去世的福业,佛来接引他,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补充:精诚念佛,念念中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有口无心,心情杂乱,只能种种善根而已,即使念他千万,也收益不大。临终时痛苦交集,一般人早已神乱意迷,怎能记得念佛而求解脱呢?能够听从善知识,发念佛求生净土之心,一定是有大善根的人。如果我们认为临终十念能够念佛往生,现在就不必精进念佛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平时精进念佛,就是为了保持临终正念。临终神智昏迷,精神错乱,要想保持正念,没有大定力,是不可能的。而这种大定力,需要我们平时的培养。在临终的时候,在神识离体的那一刹那,如果念在六道,必然轮回六道,如果念在净土,那就必然往生净土。所以何必十念,只在最后一念,就决定了你是否能够往生净土。

 

  第九疑

  极乐国土离我们有十万亿佛土之遥,这么远,凡夫怎么能说到就到呢?又听说女人、根缺①及二乘②人都不能往生,对吗?

  答:因距离遥远而难到达的是形体,一念就能到达的是我们这个心。念佛就能到达西方,是指我们这个心到达西方,不是指形骸到达西方。比如人做梦游历别的国家,虽然梦中已到千万里之外,但别人一叫你,马上就醒来了。绝不会因为梦中去的地方遥远,你就醒来得迟,梦中去的地方近,你就醒来得快。

  极乐国土没有女人及根缺的人,并不是说女人及根缺的人,不能往生。若女人不能往生,则韦提希(阿闍世王之母)与五百侍女,世尊为什么授记她们都往生呢?《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佛有一愿说,假使我成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念我名号,厌恶女身,命终之后,又受女身,我就不取正觉。女人如此,根缺可知。八哥鹦鹉,尚且因念佛而往生(见《净土文》、《法苑珠林》),难道根缺的人,反不如异类吗?

  至于二乘,是果位中人,凡夫尚且能够往生,难道二乘反而不能往生吗?《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都是阿罗汉。”不正是说的二乘吗?故往生净土,无二乘的执着心,则可;说二乘不能往生,即净土无二乘,则不可。

  补充:世界上什么速度最快?意念力也。人总是执着身体就是自己,这完全是愚痴无知啊!身体仅仅是物质的组合,如果没有意念的指挥,就是行尸走肉。物质由意念而组合,到时候自然会消散。消散的是物质,不消散的是神识(意念)。当神识寄托在新的躯壳里面,新的生命也就诞生了。神识投胎到什么地方,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根据他的业力,他可以继续投生到人道,也可以投生到天道(其他世界),或者堕落到三恶道。投生到人道,他前生在中国,而根据他的业力,他下辈子也可能生到美国或者英国等。

  注:①即五根(眼耳鼻舌身)中一或二三等缺减不具的人。

  ②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

 

  第十疑

  现在我已决定求生西方,但不知要作哪些功德,要如何发心才能生阿弥陀佛国土。此外,世俗之人,都有妻子,没有断淫欲,不知道能不能往生?

  答:想要往生西方的人,除了念阿弥陀佛名号,还应当具有两种念力,这样必定往生。第一是对娑婆世界生厌离心,第二是一心向往西方世界。并且发菩提心,尽力为善,以一切功德回向西方。这样没有不往生的。至于世俗之人有妻子,这并不妨碍修净业。如能劝妻子也念佛发愿求生西方,就绝不会因有妻子而种下孽根了。之所以要对娑婆世界生厌离心,是因为五浊恶世的人起心动念都在造恶。世人为了衣食,困苦一生,为名为利,奔波一世,手忙脚乱,甘愿为妻子儿女做家奴,朝思暮想的都是满足这个色身。想想这五尺身躯,只因外面有一层皮肉包裹,就妄自尊大,如果用天眼一看,中间尽是屎尿脓血恶露。所以《涅槃经》说,这样一个身体里面住的都是愚痴罗刹。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以这样一个身体为快乐而不厌离呢!西方净土的快乐是天宫的快乐所不能比拟的,也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每天只要将经中所说的西方胜境仔细想一想,深信自己将来一定会到那里去,那么欣喜向往之情自然生起,去西方净土的缘自然成熟。什么是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誓愿成佛的心。誓愿成佛的人,怜悯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受熬煎,没有出头之日,因此发心要度尽众生脱离生死苦海,同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的人,如能具备以上两种念力并且发菩提心,没有不往生的。往生之后就都蒙阿弥陀佛授记,未来必定成佛。(以上天台智者大师十疑论)

  补充:从理上讲,念佛即是最大的功德。但为什么要念佛呢?因发菩提心,才念佛。如果一念佛,整天把自己关在一个修行的小天地里面,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义务都不管了,必然难于在这个社会生存,并引起大众的歧视。现代生活已经不同于古代修行,必须修大乘菩萨道,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心中念佛,心中有佛,不在于外在的形式。一个念佛的人,在外表上与普通人应当没有区别。有区别的是,他有更多的慈悲心,他心里想的总是别人。他要从公而忘私做到大公无私,从小我,大我,走向无我。现代念佛人有两种毛病。一种是急躁冒进,一念佛就什么也不管了,上不关心父母,下不关心妻子,自己抓着自己的头发,要使自己离开这个地球,那怎么可能呢?在节奏太快的这个现代社会,除了自由职业者以外,我不提倡整天念佛,也不提倡打佛七。一个念佛人,要尽到自己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他要干好本职工作。所以现代的念佛人,除了早晚功课外,平时心中有佛,就应当把精力放在工作和事业上。如果时刻心中有佛,那么就不必立早晚功课了。佛教早晚功课的目的就是要众生每天都保持一颗清净心。现代念佛人的另一种人,就是对生活绝望,甚至想自杀早日离开我们这个世界,于是就把一切希望寄托到西方极乐世界。饱经沧桑,历尽艰难的人,确实已经感觉到我们这个世界八苦交集。因为感到现实生活的痛苦,他就想过早的离开人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心态是错误的,很容易走火入魔。有句成语说,欲速则不达。念佛是发菩提心,既然感觉到自己痛苦,也要推及到别人也痛苦。抛弃别人而不管,怎么是发菩提心呢?同时,念佛人必须有大定力,想在临终保持正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老老实实念佛,勤勤恳恳做人,应当是这种人的人生态度。

  念佛人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是要观心。通过观察自己的心态,纠正错误的行为。也就是说,念佛人要观察当下一念,是善念,还是恶念。是善念,就要更加精进,是恶念,就要赶快忏悔。人非圣贤,谁能无过?所以真正念佛,就是保持一颗清净心。

  念佛人有家庭,有妻子,有丈夫,没有断欲,这是很自然的事。谈虎色变,我们也不能谈色色变。在家念佛人并不是出家人,男女接触是很自然事情。如果一个念佛人对异性冷若冰霜,那么他又怎么发菩提心呢?念佛人对异性一样慈悲,一样关心。

 

  有客问天如老人①:永明寿禅师②是海内外公认的禅宗宗匠,但禅师不但自己修净土,并且也叫别人修净土。并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这不是自贬禅宗而过份赞誉净土吗?

  天如老人回答说:永明大师对净土宗的赞誉并不过份,净土法门最广大,修法最简易。说净土法门广大,是说无论根器如何都能修学,上至等觉菩萨③,下至愚夫愚妇,都能修念佛法门。即使五逆十恶④之人,只要临终念佛悔过,没有不往生的。说净土法门简单,是说不必要经过艰难劳苦,只要能持六字洪名,就能往生,不再退转六道,直至成佛。请问要脱离生死苦海,还有比这更快捷的吗!不是永明大师这样福德深厚的人不会修习净土法门,不是永明大师这样具大悲心愿的人,也不会教人修净土法门。

注:①元沙门,名惟则,号天如。得法于中峰,住姑苏之师子林。注楞严集唐宋之九解附以补注称为会解,盛行于世。交光之楞严正脉疏曰:“自元末及今二百余年,海内讲听楞严者,惟知有会解,而他非所尚。”冯梦祯之本住白文序曰:“是经译梵以来,疏解者十余家,唯天如会解,学者翕然宗之。以为是足尽楞严矣,不知是天如楞严,非如来所说之楞严也。”

  ②宋智觉禅师,名延寿,住杭州慧日山永明寺,故称为永明。参天台韶国师而悟玄旨。吴越忠懿王钱俶,深归于师。迁于永明大道场,众盈三千。宋太祖开宝八年,年七十二而寂。著宗镜录百卷,万善同归集六卷。师嗣天台韶国师,韶嗣法眼益禅师。

  ③大乘五十二阶位中,第五十一位,名为等觉,即十地位满,将证佛果之中间阶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名等觉,又名一生补处,或金刚心菩萨。

  ④五逆: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十恶: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

 

  问:净土法门是大法,修行简易,这已没有什么疑问了,但修禅宗开悟了的人,已见性成佛,又何必再求生净土呢?

  答:正因为开悟,所以愿求生净土。你还没有开悟,如果你真正悟了,那么求生净土的愿望,即使一万头牛也挽不回。你以为一旦开悟,无始以来的习气就消除了,就再也没有无明和愚痴了吗?无量劫以来结的那些仇怨就全部化解,不再受业报,不再轮回六道了吗?还是认为开悟之后虽过去世的业还在,但却重报轻受呢?或者以为一旦开悟,就能具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形好,就能象佛一样降伏天魔,救度十方世界呢?如果说只要一悟就大事已毕,那么大菩萨们广修六度,无数劫以来在尘世间修持,就反而不如你了。《观佛三昧经》记载文殊菩萨①,自叙前因,已得念佛三昧,世尊授记他说,你应当往生极乐世界。《华严经》记载普贤菩萨②,以十大愿王,教善财童子③往生极乐。《楞伽经》中,世尊授记龙树④,也有往生极乐之语。至于《大宝积经》,世尊印可⑤净饭王⑥及七万释种,同生安养。《十六观经》,世尊指示韦提希及五百侍女,同见弥陀。此外,慧远大师⑦在庐山创立莲社,天台宗⑧、贤首宗⑨等宗门的高僧大德无不弘扬净土,共修念佛法门,求生西方,难道他们所悟所证反而不如今天的人吗!

  注:①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的左右。

  ②菩萨名,于佛教四大菩萨中,以大行著称。

  ③佛弟子名。华严经善财童子历参五十三员善知识。第二十七参观世音菩萨,第五十一参弥勒菩萨,第五十二参文殊菩萨,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

  ④菩萨名,人译作龙猛,南天竺人,生于佛灭后八百年间,提倡中观性空之学,著作很多。

  ⑤证明弟子之所得,而加以赞美许可。

  ⑥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国王,亦即释尊的父亲。

  ⑦中国东晋时人,居庐山,与刘遗民等同修净土,为净土宗之始祖。

  ⑧隋智者大师所立,因居天台山上,故即以山名其宗,此宗以《法华经》、《涅槃经》、《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等为主,明一心三观的妙理。

  ⑨华严宗,因此宗为贤首国师所发扬,故别名为贤首宗。

 

  问:念佛法门,无论根机如何都可修学,确实是广大法门!但西方净土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与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相比较,似乎有些着相。

  答:《楞严经》说,色身之外的山河大地虚空,都是我们的妙明真心①所现。又说,心生则法生,一切都是唯心所变现。难道唯有佛土在心外吗?要知道,心外无土,土外无心。所谓十方世界象微尘那样众多的国土,都是我们心中的国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数的佛,也都是我们心中的佛。懂了这个道理,就知道没有哪一方国土不是依自心而建立的,没有哪一位佛不是因我的自性而显现的。同样的道理,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世界也是唯心净土,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也就是自性中的弥陀。

  注:①妙明的真心,即无漏的真智。

 

  问:西方净土的说法,只是为了表法,有智慧的人应当修禅宗,直悟本心,这才是上乘。如果只赞扬净土,不是执着事相,不明佛理吗?

  答:“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学佛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觉悟本心,但达到这一目的有多种方便法门。懂了这个道理,就知道禅与净土殊途同归。因此中峰大师①说,禅是净土之禅,净土是禅之净土。虽然禅与净土是互相弘扬的,但修学的人贵在一门深入。大势至菩萨以念佛而得无生忍,普贤菩萨发愿往生西方。这两位大菩萨,一位是西方极乐世界导师的胁侍,一位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但他们并不各立门户,而是相融无碍,最终都归向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丝一毫的偏见执着。而你却以为净心就是净土,不再有黄金为地、七宝庄严的净土。若果真如此,就可以说善心即天堂,不再有夜摩天、忉利天;恶心就是地狱,也就不再有刀剑、汤镬的地狱;愚痴就是畜生,不再有披毛戴角的畜生了!但是,既有寂光净土②,就必有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净③土。事与理本来是无碍的,一定要执着哪一边,那就错了!你虽具有佛性,但现在还是一个凡夫,如果真能随处都是净土,请问你在毛厕粪坑中能象在自家床上一样吗?能与猪狗牛马同槽而食吗?能与蛆虫堆积的腐尸同床而卧吗?如果你能够做到,你就可以说高山平地都是西方乐土,纵上刀山也如履平地。如果你还不能够做到,就是心中还有秽与净的分别,爱与憎也还没有放下。若一开口就大谈什么心净则土净,使一些浅薄的人,略读了几本经书,看了几则公案④,就造下诽谤正法的大罪,这是谁的过错呢?

  补充:中国历史上,禅宗比较发达。禅宗悟道,实有可取之处。佛法互相圆融,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解脱之道。中国现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即是禅门宗匠,虽然证悟深深,但从不自以为是。在生活中,他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区别。虽然已经高龄(其寿有一百二十岁),却仍旧参加生产劳动。如果读了几本禅宗书籍,看了几则禅宗公案,就自以为了不起,甚至自以为已经大彻大悟,不必再修,那就大错特错了。关键是悟后起修。

  然而,认真参禅,又认真念佛的人,必定是善根深厚的人。因为真正念佛的人,若不参透唯心净土,则往生西方,莲位很低。所以,修净土的人,必须多看禅门书籍及一切阐明宇宙人生真相的书籍。如此,才能坚定自己的信心,遇到各种境界而此心不动。如果以为净土仅仅是一句佛号,不看其他书籍,就不懂得为什么念佛,怎样念佛,念佛的根本宗旨是什么,也就必然因为不能知行统一,而最后退心。

注:①元天目山之普应国师。名明本,号中峰,钱塘人。自幼切求佛法,昼夜励精。后参天目山高峰妙和尚,大悟彻底。说法无碍,著书若干。仁宗闻而聘之,不至。制金文之伽梨衣赠之,并赐号佛日广慧普应国师。至元三年寂,寿六十一。有广录三十卷行于世。

  ②③有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余土是二乘与没有证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

  ④禅家指点学人,在言语或动作上的垂示,叫做公案。

 

  问:修行是为了了生脱死,贵在无生。羡慕西方,发愿往生,这不是有背“无生”的本意吗?

  答:以生为生的人是持有常见,以无生为无生的人是执有断见。二者都是错误的。生而无生,无生而生,才是究竟的真理。我们的妙明真心是没有生灭的,因缘和合,于是有了生相。因为妙明真心能显万相,因此说无生即生。因为相是由本性所显现的,因此说生即无生。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我们要去的西方净土,也是我们的心所显现的。如果怀疑西方净土距离遥远,难以到达,则我们的心量包涵太虚,周遍宇宙,哪里有什么远近之分呢!

  补充:持常见的人认为人有一个永远不变的灵魂,于是执着有自己,为了下辈子,历尽艰难,做了很多好事。他不知道,下辈子一旦享福,就会为所欲为,造下来生堕落的恶业。还有一种持常见的人,执着于修炼长生不老之术,妄想永驻世间。虽然他修一时的定力,可以延长生命,但终究还要轮回生死,他的寿命再长,在宇宙的长河里面也仅仅是一瞬间。持断见的人,就更可悲了。因为不相信来世,就实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准则,造下大量恶业。常见和断见,都是偏见。但就此二者来说,常见还是比断见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如果有缘进入佛门,觉悟“无生”之理,就能涅成佛。

 

  问:十方世界都有佛土,而且都很殊胜,但今天偏偏指定西方净土,又偏偏只赞美它的胜境胜况,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各种苦难汇集,即使有快乐,也只会因快乐而造将来的苦果,但西方净土就不是这样。《阿弥陀经》说,西方世界的众生没有任何痛苦,只享受种种快乐,因此才称为极乐。试将我们这块秽土和西方净土略加比较,就知有天渊之别了。如我们投胎,必定要在胎中住十个月,等出生的时候,受种种苦,就象在鬼门关上过。而西方世界,则是由莲房中化生,好比安坐在妙香宫殿,既不受母胎中的污秽,也不害母亲辛劳,再也没有人世的生苦。我们到了老年,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弯腰驼背,老态龙钟,人命危薄,只一息尚存。而生到西方,时时听闻佛法,因此精神饱满,永不衰老,而且瞬息之间就能游历十方世界,再也没有人世的老苦。我们现在一受病魔折磨就呻吟哀号,生到西方,自然具有大神通、大威力,不知痛痒为何物,再也没有人世的病苦。我们这个世界的人都有死,而死都是业力所致,到时候只有低头被缚,押上阎王殿受审。生到西方世界,一旦从莲房中化生,就获得金刚不坏之身,且相好光明,寿命无量,再也没有人世的死苦。我们这个世界充满悲欢离合,父母辛劳一世,却不能长受孝养,恩爱夫妻最终也要分手。生到西方世界,我们有许多法侣,可以永远亲近,再也没有与所喜爱的人别离的痛苦。在我们这个世界,生生世世结的那些怨家总时时寻上门来,有仇必报。心中恐怖畏惧,但又无法逃避。生到西方世界,则人人相亲相敬,与我们相处的都是菩萨、道友,再也没有冤家路窄之苦。我们这个世界的人,都为衣食而奔波,为妻儿所驱使,生到西方世界,想衣衣来,想食食至,宫殿和园林都是七宝而成,各种享用自然具有,再也没有求而不得的痛苦。不但如此,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形象丑陋,并常有各种残疾之人,生到西方世界的人,光彩照人,相好庄严。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在生死苦海中头出头没,往生西方世界,则永远不再有生死相续,不再受轮回之苦。我们这个世界起伏不平,或丘陵高山,或坑坎深谷,荆棘丛生,而西方世界则宝树参天,黄金为地。在我们这个世界,我们只能仰慕观音、势至两位大菩萨,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天天与观音、势至为道友。两相比较,境界完全不同。西方胜境使我们心中清净不生染污,西方的胜缘促使我们努力修行,精进不懈。

 

  问:欢喜和厌恶之心,就是爱憎,有爱憎就有生死轮回。厌恶秽土仰慕西方,不是没有去掉爱憎之心吗?

  答:厌恶娑婆秽土,向往极乐世界,虽也是爱憎之心,但这并非世间所谓的爱憎,而是十方如来转凡成圣的爱憎。如果不厌离娑婆,又如何能脱离这个五浊恶世呢?如果不向往西方,如何能往生极乐莲邦呢?因此只有生厌离心才能转凡,生向往心才能成圣。

  补充:一般的爱憎心,即是分别心。因个人的喜、恶而生分别心,喜欢的就高兴,厌恶的就憎恨,于是造业轮回。造善业就轮回善道,造恶业就轮回恶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丈夫事,它要从根本上消除分别心,最后成佛。如果不生向往心、仰慕心,就是甘心堕落,就是甘心轮回。在世间做人,都要有上进心,才能有所成就。往生极乐,是生死大事,怎能不立大志,发大愿呢?所以厌恶娑婆,向往极乐,是大丈夫所为,诸佛菩萨欢喜,我们不用犹豫!

 

  问:在我们这个世界,饮食衣物等必定要努力经营才能得到,为什么极乐世界这一切都能自然而来?

  答:享福是因为曾经修福。北俱卢洲①的人,饮食衣服,都能受用现成,何况阿弥陀佛万福庄严的宝国呢?《无量寿经》中说:西方净土中的楼阁宫殿,并不是谁去修造的,也不是从别的地方搬来的,而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自然化生的。除了阿弥陀佛的国土,其余的佛国,人们都只为善,没有人造恶,因此福德深厚,宫殿楼阁等也都自然化生。也还有另外一些世界,为善者多,作恶者少,也有享用现成的福报。只有我们这个世界,造恶的人太多了,为善的人太少了,因此自己不辛苦劳碌,就得不到生活所需。

注:①佛经所说四大洲之一,在须弥山之北方,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问:念佛往生的人,临终时都看见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等菩萨来接引。经中说,念诵往生咒满三十万遍,阿弥陀佛就常在他头上护卫他。如果十方世界的人都念诵往生咒,求生西方,阿弥陀佛哪能都在他们头上护卫,并同时接引那么多人呢?

  答:天上太阳、月亮的光明还能普照世界,不必担心光明不足,何况佛有誓愿神通呢!

  补充: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但地上的每一泓清水,都能照见它的倩影。佛就好比是月亮,众生就好比是水。如果你的心不清净,就好比是波动的水,无法照见月亮。如果你保持一颗清净心,那么你就能感现佛陀的护

 

  问:在华严法会上,普贤菩萨坐在道场,很多菩萨使尽神力,也不能看见。现在往生的人,都是凡夫俗子,怎么能见到佛呢?他所见到的佛,与菩萨所见的佛,没有差别吗?

  答:佛的真相是永恒不动的,但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所见也各各不同。刚刚往生西方的人,所见只不过是佛的粗相,如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之类。《华严经》说,如来有十华藏世界①海微尘数大人相,如果不是大菩萨,就看不见。譬如天人所食,一器之中,色味各别。又如有病人与无病人,共尝一物,甜与苦完全不同。释迦牟尼世尊的佛土,本来极其庄严清净,螺髻梵王见到就好像自在天宫,其他人见到都是土石山野,充满了污秽和丑恶。往生见佛的道理也是这样。

  补充:螺髻梵王(梵天王顶髻作螺形),在维摩②会上与舍利弗问答。《维摩经》佛国品说:“此时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说:‘不要认为世尊的佛土不清净,我看见释迦牟尼的佛土,清净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说:‘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各山,充满了污秽和丑恶’。螺髻梵王说:‘仁者③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所以见此土不清净。舍利弗!菩萨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内心清净。只要开发了佛的平等智慧,就能看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装饰。”净心诫观说:“德如螺髻梵,去处见西方。”

  注:①莲华藏世界的简称,是释迦如来真身毗卢舍那佛净土之名。佛经说,在风轮之上的香水海中有大莲华,此莲华中含藏著微尘数的世界,所以叫做莲华藏世界。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就在华藏世界的第十三层的中间。

  ②维摩诘的简称,华译为净名,净是清净无垢之义,名是声名远扬之义,相传是金粟如来的化身,自妙喜国化生在此世上,以居士的身份辅助释迦教化众生。

  ③你的尊称。

 

  问:此地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就生莲华一朵。如果精进念佛,莲华就渐渐长大;如果退惰,莲华就渐渐萎落。是真的吗?

  答:道理很易懂。譬如大明镜,一切外物,都能照见。再如舍卫城①中有一个树提伽②楼阁,只不过用白银琉璃造成,它的墙壁,就能照见一城的人事,何况阿弥陀佛清净庄严的宝国呢!此地念佛,彼土生莲,还用什么怀疑呢?

  注:①为古印度憍萨罗国的都城,华译为好名闻,因其国中政教善良,风俗敦厚,且充满许多有德有智的学者,嘉誉风闻各国,故名。

②译为照耀。

 

  问:既然带业往生就能永不退转,那么人在生前,世缘还没有了断,何不做些世间之事,直到临终再念佛呢?

  答:这是邪说。存这样一种错误观念,就会误了自己!发表这种见解,就会误了别人!作恶之人,临终能念佛往生,是由于前世有善根,临终又遇到善知识开导,所以才有这种侥幸。这样的机会是千万分之一,哪里会人人临终都有这样幸运!《净土群疑论》中说:世间有十种人,临终是不能念佛的。第一种人是没有遇到善知识开导;第二种是业力缠身,惊怖不安;第三种是中风不能说话;第四种是心智昏迷狂乱;第五种是遭到水、火之灾;第六种是遇到豺狼等猛兽;第七种是听信恶友,对西方不生信心;第八种是因饱食过度,在昏睡中突然死亡;第九种是战争中阵亡;第十种是从高处失足摔下而死。以上十种情况下都难得念佛,即使是一般情况下得病而死,当身体这个四大分离时,也有风刀解体般的痛苦,心中恐怖不安,哪里还有心思念佛!或者遇上业缘未了,世念未休,家产未明,后事未办,而且求医问卜,心中没有片刻安宁。加上子哭妻啼,声声入耳,心中乱纷纷,毫无主张。这个时候能一心不乱,从容念佛吗?那是万万不可能的。因此古人说,莫到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人命无常啊!古人又说,平常劝人念佛,总说我忙,等到无常一到,纵使忙到极点不也放下了吗?人生在世能有多久?趁现在还没老,还没病,就应当放下那些俗缘,办了生脱死的大事。得一天光阴,就念一天佛号,得一时空闲,就修一时净业。不然的话,一失人身,就万刼难复了!

 

  问:当然不能等到老了再念佛,但凡夫都在尘世中奔忙,各种责任和义务脱不开身,怎么办?

  答:人在世上都难免一死。无论你修不修行,这死是难以逃脱的。与其死后堕落,不如超生西方。如果真能时时将一个死字挂在心上,不怕你不赶紧用功。不管忙、闲,也不管处逆境、顺境,都与念佛求生西方不相妨碍。即使世缘极重,也应当忙里偷闲,定下每天的功课,每天念万声或千声佛号,不要间断。即使忙到极点,早晚十念也应该是可以坚持的。

  补充:凡夫看不破名利,为世事奔波劳碌一生,是因为在生时,没有想到一个“死”字。死是最平等的,不管你用尽心计,谋取高官厚禄,或者家财万贯,到死时什么也带不去。费尽艰辛,最后总不免轮回,为什么不挤出一点时间念佛,永脱轮回呢?到底是世事重要,还是念佛重要,真正有智慧的人就能分辨清楚。

 

  问:《阿弥陀经》说,从第一天至第七天,一心不乱地念佛,就可往生西方。如果一日、二日或连续七天都一心不乱地念佛,但过后却不能做到一心不乱,不知是否也能往生?

  答:既然能够连续几天一心不乱地念佛,以后即使念佛时心稍有散乱,也不至于大散大乱。正如孔子的学生颜回,在三个月之内所思所行都不违背仁义,在这三个月之内,他固然是仁人,难道三个月之后就成了恶人吗?如果能常常检查反省自己的散乱心,并经常发弘愿求生净土,那就断然没有不能往生的道理。

  补充:孔子说:“颜回,他的心志三月不离开仁,其他学生就只是偶然想起来罢了。”(《论语》雍也第六)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因为他心中时刻不离开仁义,保持一颗清净心,在孔子的学生中是道德境界最高的。我们没有颜回那样的大定力,但我们一旦念佛,就能渐渐培养自己的定力。如果能够用七天时间精进念佛,那么是提高定力的最好办法。七天内念佛念到一心不乱,那么就为临终往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问:念佛要念念相续,功夫不要间断,但夏天炎热,常赤身裸体,衣冠不整,不知吃饭、躺卧及洗澡刷牙等时候可不可以念佛?

  答:如果说有什么时候不能念佛,那就错了,但在以上情况不要出声念,只可默念。日理万机不能忘了念佛,奔波在外也不能忘了念佛。

 

  问:一心念佛的时候又要发往生之愿,似乎是两个念头夹杂,怎样做才正确呢?

  答:念佛号原就是为了求生西方。经中说:“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又说“执持名号”。就知道发愿往生和一心念佛是一回事,而非两回事。好比一个人有求功名之心,就要读书作文,读书作文就是为了将来求功名,这是一回事。我们想往生西方,就要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就是为了往生西方。为了保持一心,我们在早晚课时发愿往生,至于持名念佛时,心中只有佛号,这样就不会夹杂了。

 

  问:我们每天念佛,但遇到机会也要尽力行善,多种福田,这也是净宗行人的本份。但做善事时,心就用在事上,没有念佛,这是否会妨碍我们一心不乱呢?

  答:心如明镜,镜中本无一物,物来显像,但并不妨碍镜内原本无物。我们用心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做某件事时,就用心做好那件事,做过之后,心中就不会想它了,仍旧空空荡荡。如果事情已经过去,心中还老想着,那就错了。

 

  问:父母之恩难报,如果往生西方,不知有没有办法报父母之恩?而且人生一世就有一父一母,如果有百千万亿世,就有百千万亿父母,不知往生之后,能否记起他们的姓名,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可以一一报答他们的恩情否?

  答:用世俗的眼光来看,我们应报的父母的恩德,是比天还高比海还深的。但如果用世俗的方法来报生生世世的父母恩,那是没有办法报的。往生西方之后,要报父母恩就十分容易了。不但是报这一世的父母恩,就是百千万亿世以前的父母之恩,也有办法报的。因为人一到西方净土,就获得了六种神通,具有天眼通,能见到无数世界里发生的事;具有天耳通,能听到无数世界的声音;具有他心通,能知道一切众生心中所想;具有宿命通,能知道无量劫前生死之事,某处某人,他的姓名、种族、住在哪里,一切细微小事都可知道,可以随自己的心愿报效他,哪有父母的恩不能报答的呢!从前孟子称赞舜的孝顺,说:“作为天子的父母,地位最为尊贵,用全天下来供养,是最大的孝养。”①假使我往生做了菩萨,使父母成为菩萨的父母,不是比人类更尊贵吗?假使父母得生净土,念衣衣来,想食食到,享受自然的福气,享受无穷的寿命,不更强于用全天下供养吗?何况一国之中,只能有一位天子,如果有第二位孝子出来,也要想以天下供养,就一定会阴谋不轨,反做乱臣贼子了!怎么能像净土法门无拘无束,可以尽情为孝呢?净宗行人尽大孝,不但与世俗无冲突,而且永久地解脱了父母的痛苦。

  注:①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孟子》万章)意思是:“孝子孝到极点,没有超过尊敬其双亲的;尊敬双亲到极点,没有超过拿天下来奉养父母的。瞽叟做了天子的父亲,可说是尊贵到极点了;舜以天下来奉养他,可说是奉养到顶点了。《诗经.大雅.下武》中又说过:‘永远地讲究孝道,孝便是天下的法则。’正是这个意思。”

 

  问:异类众生在三恶道中受苦,数量又多得数不清,我们哪有能力将它们一一拯救出来,那么“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誓言不就是虚发了吗?

  答:菩萨将救度三恶道中受苦的众生看成是自己份内的事,并不因为它们数量多就畏惧退缩,或是产生厌倦。地藏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普贤菩萨发十大愿,愿愿都是以度尽众生为期限。那么修净土,求生西方的人,发愿回到娑婆世界,救度三恶道中的众生,也是理所当然的。

  补充: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只有无穷地扩大自己的心境,才能入于涅之境。阿弥陀佛当初发四十八宏愿,如果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不也是虚愿吗?但阿弥陀佛以大愿力,历劫修行,终究成就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发宏愿,虽然从眼前来说,无法实现。但一旦发愿,即种下了菩提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净宗行人,只有发宏愿救度一切众生,才是真正的净宗行人。

 

  问:那些微小的生命种类很多,如果每次见到就要发救度心,不知道这种发心仅仅是我的一种愿望,还是也有益于众生?

  答:这就要看你的发心是否真诚,如果是至诚的发心,众生当然受益。下面举两例说明发愿之必要。

  释迦牟尼无量劫前曾为忍辱仙人,在山中修道。有一次国王到山中打猎,追赶一只野兽,遇见仙人,就问他野兽往哪里跑了。仙人想,说实话就害了野兽,不以实话相告,就是撒谎,于是只好沉默不言。国王发怒,砍掉他一只胳膊,问他还是不回答,又砍去他另一只胳膊,于是仙人发愿,成佛以后第一个要度国王,因为他为恶太多,不能让世人受他的坏影响。由于有这个至诚的大愿,所以释迦牟尼成佛后第一个就度了憍陈如①,憍陈如就是当时的国王。

  另一事例是:释迦牟尼在世时,某一城市的人特别顽固,不相信佛法。世尊就说,这城里的人与目连有缘,让目连去度他们吧。目连一去,果然使全城的人皈依了佛法。佛就告诉大家这个原因。原来在很久很久以前,目连②曾是个樵夫,在砍柴时,惊动了一窝蜂,这群峰要蜇他,他就告诫它们说,你们也都是有佛性的,将来我如果得道了,一定度你们。今天这城里的人,就是当年的蜂,因为目连诚恳地发了这个愿,因此与他们就结了缘,今天就能度他们。

  这两个例子说明,我们不但要劝化一切人念佛,使他们得度,而且对一切异类,也应发救度之心,并代它们念佛。

  注:①又叫憍(jiāo,交)陈那,佛陀最初所度五比丘之一,也就是佛最初的弟子。

②简称目犍(jiān,兼)连,或目连,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称。

 

  问:代众生念佛,态度虽然诚恳,但念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救一百条命要念千声佛号,这一百条生命自然就在无形之中沾福了。万一有恒河沙数那样多的生命,我也以千声佛号施给它们,它们沾的福不就极微小了吗?

  答:比如为一百人燃一支火炬,火炬很光明,如果是为千人燃这支火炬,光明难道就会减少吗?

 

  问:过去有两个僧人,在念佛时观想自己坐在一朵大莲花里面,莲花不断开合。这样念佛并观想了五个月,就都往生了。我们今天念佛可不可以也是这样呢?

  答:可以。但还是要以念佛为主。

  (以上为天如老人二十二个问答)

 

西 归 直 指 卷 四

 

往生事略

 

  无凭无据的话不足相信,有证有验之言一定真实。念佛往生是有证有验的。天下万事万物假冒伪劣很多,唯独生死大事一点也不能作假。古今圣贤豪杰,讲道论德,修仁行义,千千万万,不知有多少。但他们死时,都是患病卧床,一命呜呼!若要预知时至,沐浴端坐,或异香满室,或见天乐迎空,自有人类以来,还没有一人啊!只有念佛的人,此种祥瑞,不能一一说尽。因此,最实用的是念佛人,最尊贵的也是念佛人!他们临终之际,既然如此安闲自在,则所到之处,必是非凡的福地。人为什么不在这个方面动一动念头呢?现在将此地生西的人,摘录数条,取名为《往生事略》,目的只是见贤思齐,同生安养①罢了!

 注:①西方极乐国之异名,无量寿经说:“诸佛告菩萨,令觐安养佛。”义寂疏说:“安心养身,故曰安养。”

 

菩 萨 往 生 类

 

如来授记①往生

 

  《大乘无量寿经》说:弥勒菩萨问佛陀:“在此世界,有多少菩萨,往生极乐?”佛陀告诉弥勒菩萨:“在此世界有六十二亿不退菩萨,往生极乐国土,小乘菩萨②无法计数。不但此国,其他佛土,如远照佛国,有一百八十亿菩萨,都会往生极乐。十方佛国,往生的很多,无法计算。我如果详细说来,一劫时间都不能说尽。”

 注:①记名之义,佛对发大心的众生预先记名,过了多少年代,在某处某国之中,成什么佛。

  ②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证,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

 

文殊菩萨愿生

 

  《观佛三昧经》中佛陀授记文殊菩萨往生极乐。文殊菩萨发愿偈说:“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国,生到佛国后,满足我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普贤菩萨求生

 

  《华严经》中普贤菩萨发十种大愿,普为众生求生净土。偈说:“愿我临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西方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国。”

 

天亲菩萨写偈论劝人往生

 

  天亲菩萨,天竺人,著作很多,升兜率天宫内院,见弥勒菩萨后,专著《无量寿经论》及净土偈,五门修法,普劝往生。

 

请佛形象

 

  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凭借神力前往极乐国,见到阿弥陀佛,说:“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没有佛象,敬请垂降。”佛说:“你只要最先实行,马上就会出现。”五通菩萨回来,圣象已到,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花,在树叶上,就传写流布。见《感通传》。

  补充:天竺的鸡头摩寺有五通菩萨往安乐世界,劝请弥陀的形像来,流布于天竺。此为我土阿弥陀佛画像之始。

 

作论起信

 

  马鸣菩萨①,西天第十二祖②,曾著《起信论》,劝人求生净土,言词恳切。

  注:①中天竺人,是佛灭后六百年间出世的大乘论师,有马鸣比丘、马鸣大士、马鸣菩萨等尊称。

 ②禅家于西天立二十八祖。传灯录一,传法正宗记二说:一摩诃迦叶、二阿难尊者、三商那和修、四优婆毱(jū,鞠)多、五提多迦、六弥遮迦、七婆须蜜。八佛陀难提、九伏驮蜜多、十胁尊者、十一富那耶舍、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十四龙树尊者、十五迦那提婆、十六罗睺(hóu,喉)罗多、十七僧伽难提、十八伽耶舍多、十九鸠摩罗多、二十闍夜多、二十一婆修盘头、二十二摩拏(ná,拿)罗、二十三鹤勒那、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二十六不如蜜多、二十七般若多罗、二十八菩提达磨。

 

龙树往生

 

  《楞伽经》说:大慧你当知,佛陀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大名德比丘,名字叫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弘扬,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①。

  注:①西方极乐世界的别名。

 

集善往生

 

  《大悲经》说:佛说:“我灭度后,北天竺国有位比丘,名祁婆迦,修集无量种种最胜菩提善根,后来命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弥陀佛国,种诸善根,以后将成佛,号无垢光。”

 

得忍往生

 

  《菩萨生地经》说:佛说:“时差摩竭,得不起法忍①,五百清信士,二十五清信女,都得不退转地②,寿终都生无量寿佛清净国。”

  注:①对佛所说的法信受不疑。

  ②不再退转的意思。有三种的不退,即一、位不退,证到圆教的初信位,破了见惑,进入圣人的境界,便永远不再退回到以前凡夫的地位;二、行不退,证到圆教的十信位,破了思惑与尘沙惑,此时专门济度一切众生,永远不会再退回到以前二乘的地位;三、念不退,证到圆教的初住位,不但证悟了自己的灵性,而且得到无生法忍,此时的心便安住在这种真实智慧的念头上,永远不会再退失。

 

胜会写名

 

  长芦赜(zé,责)禅师,继承慧远大师遗风,建立莲花胜会,普劝念佛。一个晚上,梦见一个少年,乌黑的头巾白色的衣服,风貌清美,作揖说:“想要参加您的莲花胜会,敬请写一个名字。”禅师问他叫什么名字,回答说:“普慧。”写完后,又说家兄普贤,敬请一起书写。醒来后感到奇怪。忽然想?《华严经》离世间品中有二位菩萨名字,普慧连发二百问,普贤连下二千答,这是大菩萨啊,怎么能够蒙他们在冥冥之中如此加持呢!就写二菩萨名字作为会首。

  莲大师说:凡僧结社,古圣书名,不可思议啊!净土不是小缘啊!只因心地真诚,就能感应,决不是可以强迫的。

 

高 僧 往 生 类

 

慧远大师

 

  晋慧远,雁门楼烦人,博通世典,谙悉六经①,听安法师②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就依止法师剃发出家。太元六年,路过浔阳,看见庐山闲静空旷,可以静心,准备安居,感通山神现梦。一个晚上,雷雨之后,木材自动运到。刺史桓伊,就组织建殿,名叫神运。因慧永先已住在西林,故号所居为东林。建立念佛社。三十年不入尘俗,专志西方。制六时③莲漏,念诵不停。高僧大儒,参加莲社的有一百二十三人。净心专念,三次目睹阿弥陀佛圣相。但大师性格朴实稳重,不以炫耀。后十九年七月底的一个晚上,在般若台,出定。看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看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上下流淌,演说妙法。佛说:“我以本愿力,来安慰你,你七天后,当生我国。”又看见佛陀耶舍④、慧持⑤、慧永⑥、刘遗民⑦等已往生的,都在佛侧。大师很高兴,对弟子说:“我住到这里以来,已经三次目睹圣相,今天再次相见,一定会往生生净土了!”到预定日期,端坐而去。时间是义熙十二年八月初六日。

  注:①《诗》《书》《礼》《乐》《易》《春秋》

  ②苻秦道安,常山扶柳人,家世世业儒,早丧父母。十二岁出家。神智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所重。数年驱役,安精勤不倦。后求经,师与一经,有一万言,安一天背诵,不差一字。师大惊,为授具戒。次使游方,入邺都,遇佛图澄拜为师。澄讲完,则安复述。人们惊叹。后历游四方访道,于太行邬山创立寺塔。晋武帝宁康元年,避石氏乱,率弟子远等四百余人至襄阳,立檀溪寺铸佛像。武帝闻安名,资给厚禄,安固辞不受。晋太元四年,秦主苻坚取襄阳,得安。喜曰:吾以十万师取襄阳,得一人半,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安至长安,僧徒数千人,大弘法化。坚欲取江南,安谏之,坚不听,攻之果大败。安注经,每求圣证。一日感长眉尊者来降,见所制钦叹。即宾头卢也。因日设供。安每与弟子法迈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秦建元二十一年寂,寿七十二。安生而左臂有肉隆起如印,时称印手菩萨。沙门姓释,注经开三分,皆由安始。也是中国第一位制订佛寺戒规的僧人。

  ③昼三时与夜三时,合称为六时。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

 ④罽(jì,记)宾国沙门名。梁僧传二,出三藏记十四,三宝记八翻为觉明。开元录四,饰宗记三本等翻为觉名。耶舍者名称之义,则以觉名为是。四分律之译主。

  ⑤东晋僧人。俗姓贾。雁门楼烦(山西宁武)人,慧远弟弟。十八岁出家,与慧远一起依止道安法师。后赴荆州(湖北江陵)传法,又上庐山。一度至建康(南京)译场,助僧伽罗叉译《中阿含经》。399年辞兄赴成都龙渊精舍弘法。弟子有道泓、昙兰等。

  ⑥见下面。

  ⑦东晋居士。本名程之,字仲思。彭城(江苏铜山)人。早年好老庄之学,通读经典。太元(376—396)中,曾任宜昌、柴桑(江西九江)县令。见庐山幽静,就驻而不返。遇慧远,听他阐明佛理。母亲逝世后,便入庐山,弃官隐居。时时与慧远集会,听讲佛法。元兴元年(402)7月28日,与慧远在庐山创建“莲社”,归心净土。居庐山十五年,自知时至,与众告别,端坐而逝。年五十七岁。

 

慧永

 

  晋慧永,河内①人,十二岁出家,后来与慧远大师一起依止安法师。太元初,驻锡②庐山,刺史陶范把自己的住宅改为西林寺供养法师。大师超尘脱俗,归心净土。义熙十年示疾,忽然整衣要起身,大众惊问,回答说:“佛来迎我!”说完安然而去,奇异的香气七天后才消散,唐玄宗追谥觉寂大师。

  注:①黄河以北的地方,相当与今天的河南省。

  ①僧人出行,以锡杖自随,因称僧住止为驻锡。

 

僧睿

 

  晋僧睿(ruì,瑞),冀州①人,游学四方,远到天竺,回关中②,跟从罗什③法师,学习经义。后来参加庐山莲社,专心念佛。宋元嘉十六年,忽然告诉大众:“我要走了!”面向西方,合掌而化。大众看见法师床前有一朵金色莲花,迅速消失,五色香烟,从法师的房子里面飘出。

  ①古九州之一,现为河北省的别称。

  ②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

  ③即鸠摩罗什,华译童寿,本印度人,但生长于龟兹,出家后,通大乘经论。后秦姚兴弘始三年(西元四○一年)到中国长安,在逍遥园翻译经典,前后所译经论,凡三百八十余卷,在秦弘始十五年(西元四一三年)示寂于长安,寂后火化,舌头不烂,表示他所翻译的经典,绝对可靠无误。

 

道敬

 

  晋道敬,琅玡①人。祖王凝之,为江州刺史。跟从慧远大师出家,十七岁时,博通经论,每天能够记忆万言。坚信念佛,早晚不断。永初元年,对大众说:“师父有令,我要走了!”端坐念佛而化,大众看见光明满室,很久才消失。

  注:①琅玡(lánɡ yá,郎牙),在山东省。

 

僧显

 

  晋天竺僧人僧显,南游江左,得病。一心念佛往生西方,精进不倦。忽然看见阿弥陀佛,光明照耀自己,病即痊愈。起身沐浴,对旁人说所见,并劝告相信因果,言词恳切。第二早晨,端坐而化。

 

慧光

 

  齐慧光,住洛阳,著华严涅槃十地等疏。一天有病,看见天众来迎接。慧光说:“我所愿生地方只有净土!”就专心念佛,不久看见化佛空迎。慧光稽首说:“愿摄受我!”祈祷刚刚完毕,已经化去了。

 

道珍

 

  梁道珍,住庐山,修净业。曾经梦见海中有船往西方航行,问船上人到哪里去,回答说:“往极乐国。”道珍请求随行,船中人说:“你未造浴室,未诵弥陀经,不能就去。”醒后就浴僧诵经,历年不停。后来看见水池上面降下白银台,道珍心里默默默记住瑞相,保密不对外说出。一天晚上,本地人看见半山烈火千炬,交相辉映,都说是诸王礼觐①。等到第二天早晨一询问,才知道是道珍坐化。

  补充:修行必须老老实实,谦虚谨慎。慧远大师三次亲睹弥陀圣相,并不声张。道珍看见瑞相,也秘不外传。都是真修行的表现。现在有些所谓大师,知识浅陋,采取欺骗手段,愚弄信徒。自己并没有什么本事,即使有些小神小通,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他们善于虚张声势,自我吹嘘,大搞个人崇拜。这都是背道而驰的。

  注:①礼觐(jìn,禁),诸侯朝见天子的典仪礼节。

 

神鸾

 

  后魏昙鸾,年少时游五台山,感灵异出家,但本性嗜好长生之术,受陶隐居仙经十卷。后遇菩提流支①,就问道:“佛有长生不死之术吗?”支笑道:“长生不死正是佛道。”就授以《十六观经》,说:“修习它,则三界不再生,六道不再往,寿命有恒河沙劫,不可穷尽。”鸾大喜,就焚毁仙经,专修净业,寒暑病痛,从不松懈,魏王号为神鸾。有一天看见梵僧对他说:“我是龙树,因为你与我志同道合,故来相见。”鸾自知时至,召集大众告诫说:“地狱众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叫弟子高声念佛,面向西方稽首而终。大众听到天乐自西而来,很久才停。

  补充:续高僧传六说:“昙鸾或作峦,雁门人。初研究四谛之佛性,注解大集经,半而罹疾,欲以长生之道究佛教之蕴,学仙法。大通年中,至梁接陶隐居,得仙经十卷,欲往名山依法修治。行至洛下,途遇天竺三藏菩提留支,问曰:佛经中长生不死法有胜此仙经者否?留支唾地曰:是何言也?此方何处有长生法?纵得长生,终轮回于三有而已。即以观无量寿经授之曰:是大仙方也。鸾顶受,烧仙经,一心修净业。魏主重之,号曰神鸾。下綈使住并州大寺,晚移住北山石壁玄中寺。魏兴和四年寂于平州遥山寺,寿六十七。所著有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自号为有魏玄鉴大士。昙者,梵语,译曰法。鸾为汉言,是净土真宗七祖之第三祖也。”

  注:①又作菩提留支、菩提鹘露支,译为道希。北天竺人,魏宣武帝时来洛阳多翻诸经。续高僧传一说:“菩提流支,魏言道希,北天竺人也。”十地经序说:“三藏法师菩提留支,魏言觉希。”二十唯识述记上说:“菩提鹘露支,此云觉爱,先云觉喜,即魏时菩提流支法师。”

 

智者大师

 

  隋智顗(yǐ,已),号智者大师。孩提时,见像即礼,逢僧必拜。十八岁时,在果愿寺出家。后来依止南岳思大禅师①,著《观经疏》及《十疑论》等,赞扬净土,将要示寂时,对弟子们说:“世缘尽了!”唱完十六观经经题后,又说:“西方净土,易往无人,地狱业火现前,一念改悔的人,尚且能够往生,何况修行戒定的人啊?”智朗问:“不知大师证入什么品位?”回答说:“只登五品。”又说:“观音大士来迎我!”说完,称三宝名,如入禅定。

 补充:天台大师,名智,字德安,姓陈氏,谧法空宝觉灵慧尊者,世称天台大师,称其宗为天台宗。

  注:①南岳尊者慧思,从陈帝受大禅师之号,因云思大。更尊而云思大禅师,或云思大和尚。佛祖统纪六说:“帝可之,令随师还山。将行,饯以殊礼,称为大禅师。思大之名,盖得于此。”

 

登法师

 

  隋登法,在并州兴国寺讲《涅槃经》,劝来听经的人念佛往生。开皇十二年,命终,异香满室,安葬时,祥云香气聚集空中。

 

善导和尚

 

  唐善导,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①九品道场,高兴地说:“这真是成佛的捷径!”就在此精进不倦,昼夜礼诵。经常一入念佛房跪下念佛,非到力尽不停。即使寒冰天气,也会念到流汗。出外就为人演说净土。三十余年,没有睡眠。好的饮食送厨房,粗劣的饮食自己用。所得供养,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②。受他教化的人很多,有诵《弥陀经》十万遍至五十万遍的,有每天念佛一万声至十万声的。得念佛三昧,往生西方的人,不可计数。他的劝世偈说:“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使金玉满堂,难免衰残病苦,任你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一天忽然对人说:“此身可厌,我要西归了。”就登上柳树化去。高宗知道后,赐寺名字叫作“光明”。

  注:①真宗七祖之第四祖。唐并州玄中寺道绰,并州汶水人。称为西河。十四出家,讲敷《涅槃经》,后诣石壁玄中寺,读昙鸾碑,大有所感。自此舍涅槃之讲说,专事念佛。讲观经二百余会,示诲道俗。撰安乐集两卷。贞观十九年四月二十四日寂,年寿不记。唐高僧传(道绰传)说:“绰今年八十有四,而神气爽明。宗绍存焉。”

    ②将佛法内容演变为图画在墙壁上画出来,有净土变相,地狱变相等。

 

康法师

 

  唐少康,缙云人,十五通《法华》、《楞严》。贞元中,看见白马寺内文字放光,仔细探寻,是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就祈祷说:“如果我与净土有缘,请求再次放光!”说完后,再次放光,光明更加明亮。于是就前往长安善导和尚影堂瞻仰,忽然看见遗像升空。后到新定,先引导小孩念佛,刚开始时念佛一声,送给一文钱,渐渐能念十声的,送给一文钱,一年多时间,无论少长贵贱,都知念佛。又到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策励修学净土的人。后二十一年十月三日,遗嘱道俗说:“要对净土起欢喜心,要对阎浮提起厌离心。”放出几道奇异的光明后就走了。

 

怀玉

 

  唐怀玉,台州人。穿布衣,每天只吃一餐饭,常坐不睡。诵《弥陀经》三十万遍,每天念佛五万声。天宝元年,看见圣像满虚空中,一人拿银台到。怀玉说:“我一生精进,誓取金台,为什么不能如愿呢?”银台就消失了。二十一天后,举台的人又出现了,说法师因为精进得升上品,可以跏趺盘坐等候往生。过了三天,异光满室,对弟子们说:“我生净土了!”含笑而逝。郡太守段公作偈赞道:“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惟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

 

道昂

 

  唐道昂,魏郡人。常讲《华严地论》,劝人求生西方。临终预知时至,预定八月辞世,人们不太相信。到八月初一,没有患病,问斋时至否,即升高座,炉香自发,带领四众说菩萨戒。说完,大众看见空中天人下界,管弦嘹亮。道昂说:“兜率陀天迎我,但天道是生死根本,不是我想去的地方,我本意求生西方,此时为什么不能如愿呢?”不久天乐隐没,只见西方香花音乐充满虚空,旋绕顶上,大众仰观,远近惊叹。道昂说:“净土相现,我要去了!”说完,香炉忽然从手中坠落,就在高座坐化。

 

 

  唐僧衒(xuàn,炫),并州人。开始念弥勒菩萨,希望上生兜率天。九十岁时,遇道绰禅师,得闻净土,才回心念佛。每天千拜,一心无怠。后得病,告诉弟子说:“阿弥陀佛授我香衣,观音、势至共垂宝手,我要走了!”说完逝世,七天异香不散。当时有启芳、圆果二法师在旁目击此事,也发勇猛心,誓必生西,昼夜念佛不停,忽见七宝池边,佛及大士坐宝台,二僧作礼,佛说:“念我名的人,都会往生我国。”又看见三道宝阶站着许多人,一是白衣,一则道俗相半,一则只有僧人,都是至心念佛,得生极乐的人。五天后,忽闻钟声,两僧同时化去。

  补充:往生极乐的人,都是莲花化生,像貌都是庄严美好,没有区别,也没有女人。但是,为何慧远大师看见他的弟弟及刘遗民等往生之人?此处为何又看见三道宝阶站着不同的人呢?这是因为,往生西方的人,都有宿命通,能够看见一切众生的前世。故虽然往生西方的人都个个庄严相好,但是并不是因此就互相不能辨别。

 

寿洪

 

  唐寿洪,汾阳人。一心念佛,求生安养。将要离世时,看见兜率天童子来迎接。寿洪说:“我发愿往生西方,不生天上。”即令大众念佛,没有多久,寿洪说:“佛从西来!”说完化去。

 

大行

 

  唐大行,居泰山,修行普贤忏法三年,感大士现身。晚年读藏经发愿,随手得《弥陀经》,昼夜念诵,二十一天后,看见琉璃地上,佛和大士现身。僖宗听到这件事,在朝廷召见,赐号为常精进菩萨。过一年后,琉璃地再次出现,当天逝世,异香十天不散,肉身不坏。

 

明瞻

 

  唐明瞻,晚年立志往生安养,念佛不停。有人讥笑他人已黄昏,枉用心力。明瞻说:“十念成功,即能见佛,我还有什么顾虑呢?”后得病,在兴善寺办斋,告别道俗。当时仆射房玄龄①、杜如晦②都参加了。过了中午后,明瞻整威仪念佛,突然急迫地说:“佛来了,二大菩萨也到了!”起身合掌而化。

  注:①房玄龄(579—648),唐初大臣,字乔。齐州临淄(山东淄博)人。隋末举进士,任隰(xí,席)城尉。唐兵入关中,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协助李世民筹谋统一,取得帝位。贞观元年(627年)为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他长期执政,与杜如晦、魏徵等同是唐太宗的重要助手。后封梁国公。曾受诏重撰《晋书》。

  ②杜如晦(585—630)唐初大臣,字克明,京兆杜陵(陕西西安)人。隋末曾任滏阳尉。唐兵入关中,助李世民筹谋,官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太宗即位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订定各种典章制度。当时人合称“房杜”。

 

永明寿禅师

 

  吴越延寿,馀杭人,起初为县库吏,取库银到西湖放生,按法律要判处死刑。听到就要处斩时,大喜说:“此番虽死,我必定往生西方,我所放生不知几千万万了!”钱镠(liu,留)①王特命释放为僧,赐名延寿。依止四明翠岩师出家,参拜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后住永明,专修净业,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常常听到天乐鸣空。忠懿王钱镠感叹说:“自古以来求生西方的人,从来没有如此专心!”就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就他的志向。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早晨起来焚香告众,趺坐而化。后有来自临川的僧人,在寿禅师墓整年绕塔。有人问他,回答说:“我得病到阴间,看见殿左供养一尊僧像,冥王朝夕礼拜,我偷偷询问,说此像是杭州永明寿禅师,凡死的人必经此处,此师生西方上上品了,冥王尊重他的德望,所以礼敬。”

  补充:杭州慧日山永明寺智觉禅师,名延寿。参天台韶国师而悟玄旨。吴越忠懿王钱镠,深归于师。迁于永明大道场。众盈三千。宋太祖开宝八年,年七十二而寂。著《宗镜录》百卷,《万善同归集》六卷。师嗣天台韶国师,韶嗣法眼益禅师。

  注:①钱镠(852—932),五代时吴越国的建立者。907—932年在位。字具美,杭州临安人。年少时有侠义,率乡兵平定黄巢,归董昌为将,任镇海节度使。昌反,乾宁三年(896)击败董昌,尽有两浙十三州之地。后梁开平元年(907)封为吴越王。在位期间,征发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凡一河一浦,都造堰闸,以时蓄泄,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有利于发展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

 

志通

 

  石晋志通,凤翔人。因见智者大师净土仪式,不胜欣喜。从此不向西吐痰,不背西坐,专心念佛。后见白鹤孔雀,成行西下,又见莲花在面前开合,就说:“白鹤孔雀是净土的境界,莲华开合发光是投生的地方,净土已经现前了!”于是起身礼佛而终。火化时,有五色祥云,环覆火上,全身都是舍利。

 

圆净常法师

 

  宋省常,钱塘人,七岁出家。淳化中,住南昭庆,仰慕庐山净风,就刺血书写《华严经·净行品》,回向西方。士大夫参加莲会的,称净行弟子,文正公王旦①为首席。一时达官贵人,共有一百二十人,比丘一千人。翰林苏易简,作净行品序,其中说“我即使布发承足,割肉请法,也在所不辞,何况陋文浅学又有什么可惜呢!”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法师端坐念佛,一会儿,大声高唱:“佛来了!”安然而化。

  注:①王旦(957—1017),北宋大名莘县(山东)人,字子明。太平兴国进士。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任参知政事,澶州之役时,留守京师。景德三年(1006)拜相。他曾拒绝契丹、西夏求钱粟之请,在相位十余年,为真宗所信赖。晚年以未能谏止讬名天书行封禅事,为世所讥,抱憾而终,卒谥文正。

 

净观

 

  宋净观,住嘉禾寂光庵,修净土忏法十馀年,对弟子们说:“我过二十七日就要走了!”到预定日期二天前,见红莲花。第二天又见黄莲花满室,有化童子坐在花上,仙带装束。到第三天,入龛①端坐,命大众念佛,一会儿就脱化了。

  注:①龛(kān,刊),塔下室,用以葬僧人遗体。另指供奉佛像的石室或柜子。

 

慈云忏主

 

  宋遵式,台州临海县人。学识卓越,名冠两浙①。专修净土,常行般舟三昧②,九十昼夜不睡眠。两足皮裂,流血不止,梦见观音用手指着他的口,把甘露灌进去,顿觉身心清凉,病就痊愈。著《净土决疑行愿》及《净土忏法》,流行于世。临终之时,炷香礼佛,愿生安养,至晚坐脱,人们看见大星在灵鹫峰陨落。

  补充:中国宋朝遵式法师,号慈云,制订往生净土忏仪,请观音消伏毒害忏仪、金光明忏法等,因而后世称为慈云忏主。

  注:①浙东、浙西。

 ②又名佛立三昧,意谓修此三昧而得成就的人,能见十方诸佛,立于其前。修的时候,不坐不卧,从早到晚,又由晚到天亮,不是走,就是立,以九十日为一期,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圆照本禅师

 

  宋宗本,常州无锡人。起初参拜天衣怀禅师①,念佛有所醒悟。后住净慈。奉诏入东京,对话很合皇帝心意。平时起居,暗中修净业。雷峰法师,神游净土,看见一莲花特别美丽,一询问,回答说:“等待净慈本禅师啊!”曦公前去供养,说:“定中看见金莲花,是等待本公的,又见无数莲花,有的枯萎,因为念佛人退心了。”他询问本公平时留心禅学,为什么净土已经标名。本公回答说:“虽在禅门,也兼修净土啊!”后临终,安坐而逝,谥圆照禅师。

  ①三十二祖传曰:义怀,北宋真仁间人,永嘉乐清陈氏子也。长游京师,依景德寺为行童。天圣中试经得度,至姑苏,礼明觉于翠峰。因汲水折担,忽然有悟。其后七坐道场,化行海内。崇宁中綈谥振宗禅师,清雍正十二年封圆湛振宗禅师。

 

久法华

 

  宋可久,居明州,常诵《法华》,愿生净士,时人称为“久法华”。元佑八年,年八十一,坐化三日后复苏,对人说:“我看见净土境界,与经上所言符合,莲花台上,都标明生者姓名,看见一金台,标成都府广教院勋公,一标明州孙十二郎,一标可久,一银台,标明州徐道姑。”说完化去。五年后徐道姑亡,异香满室,十二年孙十二郎亡,天乐迎空,都如所言。

  莲花标名,或者有人怀疑太虚玄。但在坐化复苏之后说出,又都是在数年之前预言,难道还不值得相信吗!

  补充:临终坐化之际,说出自己往生净土,并预言其他往生者,目的是增强净宗行者的信心,同时也确实证明净土真实不虚,所以此种行为符合佛旨。与在世并无修行,却乱言自己已生净土(数年前有《西方极乐世界游记》即属于邪说),或者自称为菩萨化身,目的完全不同。净宗行者不可轻信,不要被其蒙骗。

 

截流大师

 

  师讳①行策,明末宜兴蒋司农第八子。父鹿长先生,梦见憨山大师②进入卧室,忽报杨夫人得一公子,即截流大师。十八岁时,父亡,安葬完毕,即投奔武林箬庵和尚出家。后应虞山普仁院之请,阐扬净土法门。每天六时念佛,佛号万声,虽忙不缺。曾著《莲藏》一集,劝道俗念佛。康熙十九年七月九日辞世。坐化之时,有远乡童子,正在吃午饭,忽然丢下筷子倒在地上,半天才苏醒。问他,他说:“此刻有截流和尚往生,土地命我举幡送他。”又有城南一个姓吴的人,已经死了几天,忽然附在他家的幼童身上说出这件事,说他亲见冥王跪送,这一天冥府停刑。

  注:①古代称已故帝王或世人尊敬的人的名字。

  ②名德清,号憨山。一代高僧,复兴曹溪之道场。所著楞严通议,楞伽记,南华注等行于世。

 

尼 僧 往 生 类

 

尼大明

 

  隋尼大明,每当入室念佛时,先穿干净衣服,口含沈香①。文帝之后很器重。临终之日,大众闻沈香满室,马上又看见光明如云,隐隐向西消失。

  注:①即沈水香。本草注曰:时珍曰:木之心节,置水则沈,故名沈水,亦曰水沈。半沈者为栈香,不沈者为黄熟香。南越志言:交州人称为蜜香,谓其气如蜜腊也。梵书名阿迦嚧香。名义集三曰:阿伽嚧,或云恶揭噜,此云沈香。

 

尼净真

 

  唐尼净真,居长安积善寺,衲衣①乞食,诵《金刚经》十万遍,一心念佛,对弟子们说:“五月内,十次见佛,两次见宝莲花上童子游戏,我已得上品生。”说完,跏趺而化,祥光满庵。

  注:①僧衣常用许多破碎的布补綴而成。

 

尼悟性

 

  唐尼悟性,居庐山念佛,虔诚发愿往生,忽然听到空中音乐,对左右人说:“我已得中品往生,见志向相同念佛精进的人,都有莲花等待他,你们各自努力!”说完逝世。

 

尼能奉

 

  宋尼能奉,钱塘人,专修净业。曾经梦佛光照身,听到空中好言开慰,她告诉弟子们说:“我往生的时间到了!”一会儿,听到她念佛的声音很快很大,仔细一看已经合掌面西坐化了,异香满室,音乐往西方消失。

 

尼法藏

 

  宋尼法藏,居金陵,勤志念佛,不管外务。夜见佛菩萨来,光明照耀,合掌念佛而逝。

  莲大师说:佛因姨母出家,叹正法由此而减。假使女人出家的,都如以上五人,正法难道不会越来越昌盛吗!但事实上世风日下难以做到,佛的预言,没有错啊!

  补充:佛说,众生平等,无有高下。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包括蚊虫蚂蚁等微小生命,何况已入三善道的女人呢?所以,一切女子不用自卑。自古以来,女人往生者不计其数。近世女人往生更多。在我们这个时代,女人更有许多优点胜过男人。她们没有男人那么多的名利心,却比男人有更多的慈悲心。所以,看看今天信佛的善男信女,女人们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大好事!

 

王 臣 往 生 类

 

乌苌国王

 

  乌苌(chánɡ,长)国王①,国务之暇,喜爱佛法。曾经对左右大臣们说:“朕为国王,虽享福乐,但也免不了一死,听说西方阿弥陀佛国,可以永生,朕当发愿求生彼国。”于是六时行道念佛,每当供养佛和僧人,王及夫人,都亲自动手,三十年不废。临终时,容色愉悦,共见化佛来迎,出现许多瑞相。

  注:①古印度国名。又称乌杖那,乌苌,邬荼,乌孙,乌楰也曩等。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上游一带地方。在北印度境,周五千馀里,山谷相属,崇重佛法,敬信大乘。佛陀过去世曾在此国修菩萨行。

 

宋世子

 

  宋魏世子,父子三人,与一郡主,都修净土法门,只有妻子不修。后郡主夭亡,死七天后复生,对母亲说:“儿见西方七宝池中,我父及兄,三人都有莲花,以后就会往生,只有母亲没有,因此暂时回家报信,愿母及早念佛。”说完,又闭目去世,母亲因此顿发信心,念佛不倦,以后相继坐脱,都有瑞相。

 

刘遗民参军

 

  晋刘遗民,彭城人,楚元王之后,年少丧父,事奉母亲,非常孝顺。起初为官府参军①,不久辞官隐居。谢安②刘裕③,都推荐他为官,不去。进入庐山,参加慧远大师的莲社,专志念佛,长久不懈。曾在定中,看见佛光照地,都是金色。居十五年,看见阿弥陀佛玉亳光照,垂手慰接。刘礼拜恳切地说:“愿如来抚摸我的头,衣服遮覆我的身体!”佛马上按照他所说安慰他。一天晚上,又梦见如来头顶上有圆光,胸有卍字,指着池中八功德水,要他喝下去,刘饮后感觉味道甘美,醒来后异香从毛孔里发出来,就告大众说:“净土缘到了!”焚香对像祈祷道:“我因为接受释迦如来遗教,知道有阿弥陀佛,以香先供释迦如来,次供阿弥陀佛,及《妙法莲华经》,愿一切有情,都往生净土!”说完,合掌面西而逝。

  注:①官名。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用参丞相军事的名义。此后直至南北朝,凡诸王及将军开府者,都置参军,为重要幕僚。唐制,诸卫及王府官俱有录事参军等,外府州亦分别置司录及录事参军等。宋有司户参军,为地方上的低级官员。元废。

  ②谢安(320—385),东晋政治家。字安石,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③刘裕(363—422),即宋武帝。南朝的建立者。420422年在位。字德舆,小字寄奴,祖为彭城(江苏徐州)人。

 

马子云县尉

 

  唐马子云,举孝廉,作泾邑尉。押租赴京,遇风船翻,被关起来。于是专心念佛五年,被释放。入南陵山寺隐居。一天对人说:“我一生精勤念佛,今净业已成,就要往生了!”第二天沐浴整衣,端坐合掌,异香满户,喜道:“佛来迎我!”说完已化。

 

张迪助教

 

  宋张迪,钱塘人,官为助教①,从圆净律师受菩萨戒,咨问净业法门,笃志修持,誓生安养。每当念佛时,勇猛高声,以至于喉咙嘶哑喊不出来还不停止。一天对圆净法师说:“定中见白色频伽鸟②,在眼前飞舞。”又过三年,面西端坐,念佛而化。

  注:①学官名。西晋咸宁二年(276)立国子学,始置助教,协助国子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其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学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州(郡)县学也有设经学助教者。北魏增置医学助教,隋增算学助教,唐増律学助教,协助博士传授专门知识,至宋代废止。

  ②即迦陵频伽,西方极乐世界的一种鸟,华译好声,或和雅。

 

王龙舒进士

 

  宋王日休,龙舒人,端庄简朴,博览经史,突然舍弃,说:“这些书只能增长业①习,不是最终解脱的办法,我要立志往生西方!”从此精进念佛。年已六十,布衣蔬食,每天千拜,夜半才睡。作《净土文》劝世。临终三天前,向一切亲朋告别。到期读书后,象往常一样礼拜念佛,忽然高声称阿弥陀佛,唱道:“佛来迎我!”屹然②站立,安祥脱化。同乡人梦见两个童子,引公西行。于是家家画像,供祭如神。

  补充:王日休,南宋龙舒人,字虚中又称龙舒居士。为国学进士,著六经训传数十万言。一旦弃之,专修西方之业,布衣蔬食,日课千拜。绍兴三十年,请观音加佑,校辑大本阿弥陀经,三年终其功。有五十六分。又著龙舒净土文十卷。乾道九年正月厉声念佛,感佛来迎,立化。

 注:①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如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却叫做恶业。因为“业力”牵引,使众生六道轮回。在人道,也因人的善恶业力不同,故有贫富贵贱等等不同。佛教教人不要被业力束缚,要主宰自己的命运。怎么主宰呢?那就是一般人说的积德行善。积善因必然得善果,这是永远不变的客观规律。但佛教还不仅仅限于积德行善,它要求你发出永无休止的菩提心,达到究竟解脱的佛的境界。所以,佛教的解脱论,比起其他学说来,更彻底。

  ②高耸直立的样子。

 

葛繁大夫

 

  宋葛繁,澄江人,少登科第,官至朝散①。凡公署私居,一定要建立一间净室,设置佛像。曾入室礼诵,舍利从空而降。平时普劝道俗念佛,很多人都被他感化。有僧在定中神游净土,看见葛繁已在其中。后无病面向西方端坐而化。

  注:①即朝散大夫。隋代设置的散官,唐至元因袭。

 

杨无为提刑

 

  宋杨杰,无为州人,号无为子。少年登科,官至尚书主客郎,提点两浙刑狱。尊崇佛法,明悟禅宗。他说众生根有利钝,唯有西方净土,易知易行。曾作《天台十疑论序》、《净土决疑集序》,阐扬修净法门。晚年,绘制丈六弥陀像,随行供养。临终感佛来迎,端坐而化。

 

文彦博潞公

 

  宋文彦博,崇信三宝,专修净业。居京师时,与净严法师结社念佛,参与上万人。当时士大夫曾有偈赠他说:“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一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临终无疾,安然念佛而化。

  补充:文彦博(1006—1097),北宋大臣,字宽夫,汾州介休(山西)人。仁宗时进士。庆历末因平定王则,由参知政事任宰相。王安石变法,意见相左。高太皇太后临朝,司马光为相,请他平章军国重事。元五年(1090)退职,前后任职约五十年。封潞国公。

 

锺离少师

 

  宋钟离瑾,在浙西作提刑时,遇到慈云忏主,从此就笃信净土。后来在开封作知府,出则为国事鞠躬尽瘁,入则不忘记念佛。一天晚上,忽然催促全家起床,沐浴换衣坐逝。全家人看见瑾乘青莲花,仙乐迎引西去。

 

钱象祖郡守

 

  宋钱象祖,号止庵,守金陵时,公事外,念佛不停。曾在乡州,建接待庵院十多处,都用净土极乐等取名。自从左相辞归后,更加专心念佛。嘉定四年二月,有小病,取笔写偈,跏趺坐化。后有人梦公生西,称为慈济菩萨。

 

王敏仲侍郎

 

  宋王古,字敏仲,官至礼部侍郎。慈仁爱物,七世不杀。深契禅宗,又归心净土。著《直指净土决疑集》三卷,普劝念佛。行住坐卧,唯以念佛、作观为事,数珠从不离手。后安坐念佛,沐浴换衣脱化。有僧神游净土,见古与葛繁同在,往生更有证据了。

 

居 士 往 生 类

 

周续之

 

  晋周续之,雁门人。十二通五经①五纬②,号十经童子。公卿们纷纷聘召,都不去。服侍庐山慧远法师,参加了莲社。文帝即位,邀请他对话分辨,谈得非常投机。当时称为通隐先生。后居钟山,专心念佛,愈老愈诚。有一天,向空中说:“佛来迎我!”合掌而逝。

  注:①儒家五部经典,《易》《尚书》《诗》《礼》《春秋》。

  ②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宋满

 

  隋宋满,常州人。用豆子统计念佛的数目,积累到三十石。开皇八年九月,供养僧人完毕,坐化。人们看见天花并闻到异香,宋满乘空而去。

 

郑牧卿

 

  唐郑牧卿,全家念佛。开元中得重病,有人劝他吃鱼肉,严拒不许,手执香炉,愿求往生。忽然异香满室,香味浓郁,安祥而逝。尚书苏颋(tǐnɡ,挺)①是他的舅舅,梦见宝池莲开,牧卿坐在上面。

  注:①苏颋(670—727),唐文学家。字廷硕,京兆武功(陕西)人。武则天朝进士,袭封许国公。开元间居相位时,与宋璟合作,共理政事。工文,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当时和张说(封燕国公)并称为“燕许大手笔”。

 

元子才

 

  唐元子才,居润州观音寺,通《弥陀经》,念佛,忽得小疾,闻空中香气音乐,似有人说:“粗乐已过,细乐续来,君当行了!”念佛而化,异香数日不散。

 

孙良

 

  宋孙良,钱塘人,隐居阅大藏,尤得华严要旨。依止太智律师,受菩萨戒。每天诵佛万声,二十年不停。一天,忽命家人请僧念佛,以助往生。僧集,念佛才半晌,望空合掌,说:“佛及菩萨,已经降临!”退坐而化。

 

王阗

 

  宋王阗(tián,田),四明人,号无功叟。凡禅林宗旨,天台教门,无不知晓。著《净土自信录》。晚年专心念佛,西向坐化,异香芬郁。焚龛时,获舍利如菽①者,一百零八粒。

  注:①菽,读音“书”,大豆。

 

孙忠

 

  宋孙忠,四明人,早慕西方,筑庵念佛。后因病,请僧百人念佛,忽仰空合掌,手结双印,怡然而化。全城闻天乐异香,渐渐向西隐没。两个儿子也专心念佛,相继坐化。

 

沈铨

 

  宋沈铨(quán,全),家住钱塘,与妻子施氏,专修净土。平时所做一切善事,都回向西方净土。后与妻先后命终,感化佛来迎、天乐鸣空。

 

唐世良

 

  宋唐世良,会稽人。持戒念佛,诵《弥陀经》十万遍。一日忽说:“佛来迎我!”说完作礼,即便命终。有人在道味山,梦见西有异光,幡花天乐等等,唐世良已归净土。

 

陆俊

 

  宋陆俊,钱塘人。年少时在官府,后来离开,专修净业。每当对佛忏悔,眼泪双流。临终请圆净律师开示净宗,诵《观经》到上品,圆净说:“可以走了!”陆俊说:“众圣未齐,暂时等待一下。”一会儿,忽然从竹床起来,面西端坐而逝。

 

吴子章

 

  元吴子章,苏州人,世代行医,与兄子才,同拜云屋和尚为师。精勤念佛,全家奉法。至正间,无病合掌称佛名,安然脱化。

 

莲华太公

 

  明莲华太公,越人,一生憨厚朴直,昼夜念佛不绝。命终后,棺材上忽生莲花一枝,亲里惊叹,因此知道他必定往生净土。

 

华居士

  明华某,江干人,纯朴无伪,只知求生西方。中年,把家业托付给儿子,自己独住一室,不管世事,从早到晚专心念佛。临终时,自知时至,更衣整冠,别众而逝。

 

吴居士

 

  吴毛,青阳吴六房仆人,持戒修善,念佛不断。有一次,遇左氏兵渡江而来,吴家人出外避难,只留下吴毛守屋,被贼七枪打死。他的弟弟来看他,吴又苏醒过来说:“我前世有业障,应当受七次猪身,因为斋戒念佛的力量,就以七枪散怨,从此就直往西方了!”后来他的主人恍惚看见他前后幢幡,并鞠躬对他说:“我是吴毛,有缘要到天界去,路过这里。”说完就不见了。于是主人就画下他的像,向他礼拜。

 

周益生

 

  周益生,昆山世族,住后市桥。行医,不与穷人计利,病人喊他,就去。每天念佛不断,一意求生西方。康熙乙巳间,年已将近七十,忽然要辞世,对家人说:“取笔砚来,我要写偈往生!”写完,就怡然念佛而化。

 

沈承先

 

  昆山沈承先,住宣化坊,作木匠,年七十余,持斋念佛,专修净土,手里斧子不停,而佛声也不绝口。康熙十年三月,预知时至。三日前,遍别亲族道友,说我将往生西方,此后不再相见。告诉儿子媳妇说:“明日十五,我将往生了!”第二天早晨沐浴更衣,向西端坐,取一净几置前,凭而念佛,焚香趺坐而逝。

 

王孟邻

 

  王孟邻,出身于昆山读书人家,一生教书,诚实无伪。生下一个儿子,号湘臣,非常孝顺。孟邻每天以念佛作为第一件大事。康熙四十一年,已经七十多岁,初冬有小病。我在十一月初旬访问他,孟邻说:“十七日是世俗所说的弥陀圣诞,我在这一天要走了!”我说:“到期我当来送先生!”至十七日清晨,前往探候,虽卧病,神色怡然。我说:“先生当发菩提心,经上说,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因以四弘誓愿,与他细论,孟邻首肯。我说:“我暂别,一会再来。”就偷偷嘱咐他的儿子湘臣说:“尊父若离开人世,切莫呼唤啼哭!”等到饭后再去,孟邻已念佛脱化了。

  孟邻家族中,有位贞生,是我的内戚①。他的父亲彦敷,为昆庠②善友,崇奉三宝。贞生是一个美少年,擅长书法,可惜世俗习气太多,不很信佛。一日得病,看见一个长大黑鬼,说是前世怨仇。贞生很恐怖,就勇猛念佛,求生西方。念佛稍一松懈,鬼形就会出现。临终时,气竭力尽,声音渐低,隐隐向西而去。据理判断,虽无异香天乐,必定生于安养。

  注:①与妻子有亲缘关系。

  ②庠(xiánɡ,详),学校。

 

苏岐山

 

  昆山苏岐山,名起凤。幼年立志修学佛法,参访一切善知识,有所悟证。一生戒杀,虫蚁不伤。晚年勤修净土,行住坐卧,从不间断。康熙己卯,年已八十,时值严寒,拥被而坐。十一月廿六日午间,对他的孙子甸方说:“净土之缘来了!三日前,即见佛来,我没有明说,今夜子时,我当往生!”晚上一更时分披衣而起,焚香燃烛,端坐向西,命家中人各各念佛,以助往生,将到三更时,声音渐低,寂然而化。

 

吴敬山

 

  吴敬山与苏岐山,住在一村,是莲社朋友。年过七十,发愿出外参学。善友苏甸方,劝慰他年纪已老,应专修西方,才能一生成就。吴听信了他的话,昼夜念佛不断。不到一年,吴的亲戚对甸方说:“今早敬山见护法神出现,接引往生,临行时安然坐脱,特嘱我来致谢。”

 

王君荣

  王君荣,自幼持戒参学,见识卓越。后修净土,每天念佛号万声,寒暑从不间断。康熙五十六年八月初二日,预知时至,请净名庵乾行长老到,想要他开示,兼作证明。刚到中午时,乾师说:“归期为何不定到后日?”王说:“我已决定今日了!”索笔作偈后,命自己的女儿备好龛,就合掌念佛而逝。女儿抱父入龛,没有那么大的力气,默默祈祷,忽然轻轻举起。世寿八十一。

 

童 子 往 生 类

 

二沙弥

 

  隋汶州二沙弥,志同道合,一起念佛。年纪大的忽然死亡,到净土见佛,说:“有位小沙弥一同修净业,可以往生吗?”佛说:“因为他曾劝你念佛,你才发心,你今天回去,再修净业,三年之后,同来净土。”至期二人都见佛来,大地震动,天花飘舞,二僧同化。

 

童子愿往

 

  唐惟岸法师,修净土忏法,精勤不倦。见观音、势至二菩萨,显现在空中,很高兴,想要找画师画下来。忽然有二人来,自言能画,画毕不见。岸就向弟子们说:“我今往生,谁愿同行?”有一童子愿往。岸叫他回去辞别父母,父母以为是戏言,不相信。一会,童子沐浴更衣,先行坐化。岸就索笔作赞,写赞完毕,也安然坐逝。

 

师赞

 

  宋师赞,雍州人,为僧童,年十四,念佛不绝。忽遇疾暴亡,不久复苏,对师父及父母说:“阿弥陀佛在此,我当随行。”邻人见空中宝台,五色异光,向西隐没。

 

何昙迹

 

  元何昙迹,年十八,持菩萨戒,整天念佛。一天,打四鼓的时候就起床,有人说太早,他回答:“我看见空中阿弥陀佛金相和旌旗莲花,是来接我往生了!”就坐脱。

 

吴某

 

  吴某,浙人,祖父都是读书人。顺治元年,大兵围城,父母失散,吴被掠走,送张将官部下服役。当时吴才十三岁。吴自叹:“我本在读书人家,今天如此下贱,必是宿业。”就在佛前发誓,持斋念佛,每天念诵《金刚经》一遍,回向生西。到十六岁,主管上司发粮命他充当苦力。吴就用粮银,买香供佛,跪诵阿弥陀圣号。至丁酉年十月廿二,忽告上司,要往西方。上司不信,骂是妖言。第二天,又到提督前请假,提督发怒,批送主管上司捆打十五板,毫无怨言。又向各营告别,自限十一月初一日归西。初一日五更,沐浴焚香拜佛完毕,仍旧到上司船上叩辞。上司大怒,派兵随至焚身之所,见他向西三拜,端坐说偈完毕,口中吐出三昧火,焚化自身,全营官长,都遥望礼拜,上司从此号召部下斋戒念佛。

  有词赞道:身披铁甲,足步金莲;愿诸将士,自打一鞭。

 

 

妇 女 往 生 类

 

隋皇后

 

  隋文帝后,独孤氏,虽处王宫,很厌恶女身,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八月甲子,辞世之日,异香满室,一切音乐,自然震响。文帝问闍提斯那:“是什么瑞相?”回答说:“皇后专修净业,得生佛国,故有此瑞。”

 

温静文妻

 

  唐温静文妻,并州人,久病在床,丈夫劝她念佛,就诚心念诵一年。一天,忽见净土圣境,告诉她的丈夫说:“我已见佛,后月当去。”并嘱父母也要往生西方。吉祥安然逝世。

 

李氏

 

  宋胡门李氏,上虞人,丈夫死后,日夜高声念佛,并诵《弥陀经》,十余年不变。一天,见一僧用红盖盖在她头顶,说:“你十五日子时往生。”她问师父是什么人,师父说是你所念者。李就告别一切亲戚,端坐而逝。大众看见奇异的光明,照耀夺目。七日焚化,六根①不坏,舍利不可计数。第二天,焚化的地方生一朵花,形状如白罂粟②。

  注:①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

  ②罂粟(yīnɡsù,英素)二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白粉,叶长圆形,边缘有缺刻,花红色、粉色或白色,果实球形。果实未成熟时划破表皮,流出汁液,用来制取阿片。果壳可入药,花供观赏。

 

郑氏

 

  宋郑氏,钱塘人,每天诵《观音经》,念佛不断。后在病中要沐浴,洗浴完毕,向西而坐,问家人听到磬声没有,说佛与菩萨就要来了。一会儿,高兴地说:“佛菩萨都来了!”合掌而化。

 

王氏夫人

 

  宋代荆王的夫人,王氏,专修净业,早晚精勤。侍奉她的人,无不仿效。只有一妾懈慢,夫人批评她,就悔悟精进,忽然无病而逝。后来报梦给其他的妾说:“蒙夫人教诲,已生安养。”夫人不相信。没有多久,梦见自己与此妾同游西方宝池,见一花天衣飘扬,题写杨杰,一花朝服而坐,题写马圩,又见金台光明晃耀,妾指它说:“这是夫人往生的地方。”醒来后,更加精进。到八十一岁庆祝生日的早晨,左右的人正要献寿仪,而夫人手持香烛,在观音大士像前立化了。

 

陆氏宜人

 

  宋宜人①陆氏是朝请②王玙(yú,舆)的妻子。常诵法华,专心净土,每一次礼忏,必念佛万声。如此三十年。一日,忽闻天鼓自鸣,人们正惊异时,陆氏已面西端坐,双手结印而逝。

  注:①古代妇人因丈夫或子孙而得的一种封号。始于宋代政和年间,有国夫人、郡夫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等名目,随其夫或子孙的官品而别。明清以五品官妻、母封宜人。

  ②官名,全名“奉朝请”。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叫请。汉代对退职大臣、将军、皇室、外戚,多给以奉朝请名义,使得参加朝会。晋代以奉车、驸马、骑三都尉奉朝请。南朝为安置闲散官员,奉朝请一度増至六百余人。隋初罢朝请,另设朝请大夫、朝请郎,为文散官。

 

龚氏

 

  宋钱塘龚氏,昼夜念佛,诵《弥陀经》。后得病,论亨律师给她开示,还没有说完,端坐而化。老妾于氏,也念佛不断。一个晚上,梦见龚氏告诉他说:“我已生净土,你七日后当生。”至期果无疾而逝。

 

项氏

 

  宋项氏,名妙智,寡居。有两个女儿,都让她们出家为尼。精勤念佛,临终时异香满室,西向结印,微笑而脱。

裴氏女

  宋汾阳裴氏女,专志念佛,寒暑从不间断。临终日,取火焚香,说佛以莲台迎我,我当往生。接着天花飞坠,安坐而终。

 

沈氏

 

  宋沈氏,自幼茹斋念佛,嫁给章氏,经常救济别人饥寒。后因小病,念佛更加精勤,忽见菩萨诸天圣众,都出现在她目前,当天吉祥善逝。

 

孙氏

 

  宋四明孙氏,寡居念佛,三十年不懈怠。后得小病,梦见同八位僧人礼忏。醒来后,沐浴更衣,请僧礼忏,在大众前,端坐诵经,至一心不乱,左手结印而逝。远近都听到空中乐音。

 

楼氏

 

  宋楼氏慧静,嫁给寺簿①周元卿。曾经研读传灯②录,阐发自己的心得。以净土为指归,念佛不断。晚年有病,忽见紫色莲花,无数化佛,奇异香味充满屋庭。他对家人说,快助我念佛,一会儿坐逝。

注:①官名。

 ②传法于他人,如灯灯相传,心心相印。

 

秦氏

 

  宋秦氏净坚,厌恶女身,与丈夫分居,精持斋戒。每天阅读华严、法华、光明、般若等经,从无一日虚度。早晚修弥陀忏,礼佛千拜。时间一久,忽有一天,光明入室,面西安坐而终。

 

梁氏女

 

  宋梁氏女,住在汾阳,双目失明,遇沙门劝她念佛。过了三年后,双目开明。后忽见佛菩萨举旗来迎,当天坐脱。

 

蒋氏

 

  兴化蒋氏,四十岁时,丈夫死亡,安葬完毕,向儿子哭泣说:“无常到来,谁也不能替代。譬如我今天也象你父亲一样死了,你也无可奈何。从今以后,我发心持斋念佛,不管闲事了。”儿子依从母亲的想法,在家宅旁边盖了一间茅舍,母亲住在里面,足不出户,一心念佛,寒暑从无间断。经历五载,到顺治庚子年五月二十日,忽向儿子说:“可买木作龛,我在二十三日午时要去西方了!”就往邻家辞别,到期念佛而逝,自放三昧火,以焚其龛。

 

贺氏

 

  毗陵贺氏是善士潘向高的妻室。向高雅好佛,贺与夫同修净业,日诵《金刚经》,早晚则礼拜念佛,回向西方。康熙庚申七月,有病,预期二十九日午刻辞世,到期,子女汇合,又请来好友,齐声念佛,合掌而逝。

 

陆氏

 

  太仓陆氏是大西关外张季思的妻子,十七岁就长斋念佛,并且诵《金刚经》、《大悲咒》回向西方。见被杀生物,即发愿救度。康熙四十二年九月,看见空中轿船往西去,抬轿驶船的都是僧人。不到三日,安然念佛而逝,时为九月廿六。

 

恶 人 往 生 类

 

张善和

 

  唐张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群牛讲人话讨命,于是非常恐怖,喊妻子说:“赶快请僧人为我忏悔。”僧到,开示他说:“观经中说,临终恶相出现,至心念佛,就能往生。”和说:“地狱就要到了,没有时间取香炉了!”就以右手举火,左手拈香,面西专切念佛,未满十声,说:“佛来迎我!”即化去。

 

 

  宋莹珂(yínɡ kē,迎科)虽然出家,不忌酒肉,心想:“我为僧人,如此下去,将来堕落怎么办?”要同修取来《往生传》阅读,每读一传,都深受感动。于是发大菩提心,向西而坐,绝食念佛。过了三日,梦见佛说:“你的寿命还有十年,要自勉。”珂对佛说:“阎浮浊恶,容易失去正念,只愿早生安养,奉事众圣。”佛说:“如此,则三天后来接你。”至期,请大众诵《弥陀经》,说:“佛及大众都到了!”寂然而化。

 

仲明

 

  宋仲明,居山阴报恩寺,平常没有戒行。得病后,对同修道宁说:“我今心识散乱,什么药可以治疗?”道宁教他随息念佛。仲明按照他所教去做,至心念佛,到第七日,力已困惫。道宁又教他观想目前佛像,一段时间之后,忽见二位菩萨,接着见佛,瞑目而逝。

  恶人往生,念佛之心必须百倍勇猛,才能十念成功。不然,稍一松懈,就堕落三涂了。

 

恶 趣 往 生 类

 

龙子

  《菩萨处胎经》说:有一龙子,谓金翅鸟曰:“我自受龙身,未曾杀生,触挠水性,寿终之後,当生阿弥陀佛国。”

 

鹦鹉

  唐贞元中,河东裴(péi,培)氏,养了一只鹦鹉,常念佛,过午不食,临终十念后气绝,火化得舍利十多粒,光彩耀目。僧人慧观,建塔纪念。成都尹韦臯(ɡāo,高)记。

 

鸲鹆

 

  宋黄岩正等寺的观公,养一只八哥①,能说话,常念佛不停。一日立化龛上,主人挖土穴埋葬,没有多久,舌头生出一朵紫色莲花。

  潭州有人,养一只八哥,常念佛。死后,用棺材埋葬,忽生莲花一朵。寻找莲根,出自口中。

  莲大师曰:鹦鹉、八哥,人们教它念佛,是很平常的事。但今天为什么不见它们往生?哎!譬如世俗之人,都听说了念佛之教,但有人念佛充满信心,有人念佛掉以轻心。因此,念佛人多,往生人少。鹦鹉、八哥也是这样啊!

  ①鸟名,又叫鸲鹆(qú yù,渠育),全身黑色,头及背部微呈绿色光泽,能模仿人说话。

 

胜莲罗居士传(附)

  胜莲居士就是娄东罗子允枚。原来号无偏居士,为何又称胜莲呢?康熙四十年秋,允枚得病危急,将要作偈辞世,忽听到空中说话:“胜莲居士,你还有寿命十二年,不要写辞世偈语。”自此痊愈。亲戚都感到奇异,因此大家就称他为胜莲居士。居士处胎时,父亲梦见有一位僧人来寄居,天明后就生下居士。居士善根深厚。四五岁时,还能记忆前世父母容貌、家居。有一天,绕柱而走,头晕倒地,母亲打他,哭醒,再也不能记忆前世的事。从这里就可以知道,史书上记载羊叔子①、董青莲②、苏东坡③前后世的事,确实存在,并非妄语。居士到读书年龄后,不爱游戏,无少年儿童习气。不久,学问一天比一天长进,大家都认为他是科第中人,一定会光宗耀祖。因为他多病,父母怜爱,不让他去应试。居士善体亲心,虽研读诗书,却不求名望,自己手编一冊娱乐。所著有《黄叶草》,把心性宗旨,用李④杜⑤文章来表现。因为他年少时,留心导引之术,后又参拜檗岩老人,所以参禅悟道比别人高出一筹。中年后,居士就挑起家庭重担,不以家务累亲,尽劳尽养,任劳任怨,终身不倦,没有人说他不贤顺。五十二年秋天,居士又得病,屈指一数,十二年寿命已满,人们很担忧,居士却一点也不介意。因为本地修净业的人很少,居士倡导建立莲社三四处,从此念佛人越来越多。一天,梦见有人告诉他:“你劝人修净业,功德无量,寿命又延长了,现在还不要来。”病又顿愈。因此,人们更加感到惊异。居士性慈乐善,凡放生、育婴、赈饥等等善事,无不领头组织,实心实意。康熙已丑,当地一带到处有饿死的人,当局了解居士有德有才,聘请他共襄善举。于是大中丞于公,赠匾褒奖,居士坚辞不受,但于公强迫他接受。乙未冬天,同乡二人向居士贷款百金,留下抵押物。他们想要往崇川收花,船到天妃宫,钱已丢失,同船七人都返回,将要送到官庭问罪。居士很同情地说:“送官后必定严刑拷打,这些酷刑,用于盗贼还可以,如果不是盗贼怎么行呢?况且七人中还有嘉兴两个外地人,如此严寒关禁,谁为他们送饭食?必定因此丧命。”于是就答应贷款人不还了事。居士一生存心做事,都是这样。今年端阳,居士见我前往会晤,大喜说:“我想要写《西归直指》,劝修净业,没有您先生的手笔就难以成功,快为我写成,早日刻板成书。”我答应了这件事。于是就摘编净土经书,并且附以个人意见,编作四卷,至六月四日告竣。十五日后,带书到娄东,而居士已于书成刻版时,端然坐脱了。居士西归前,于六月初二日,遍别亲友,预定初六午刻辞世,处理后事很详细。又嘱咐儿子,一定要印行《西归直指》一书。到期,沐浴端坐,说偈而逝。但当生死告别时,眷属号泣,呼唤不停,居士忽然开目说:“为何又拖累我迟七日往生呢?”十四日黎明,居士说:“今天我一定要走了!”这一天有乾行长老及道友数人,各称佛号,助他西归。到辰刻时分,忽然耸身说:“佛菩萨来了!”就合掌向西,念佛而脱。奇迹啊!世上万事都可以作假,唯独生死不能作假。居士临行之际,如此安祥,哪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呢?居士有一个儿子,叫作兆阯,原配媳妇沈氏,继配媳妇朱氏,都贤惠孝顺。三个孙子,小荷已露尖尖角。

  附辞世偈:七十一年,拖着皮袋,今日撇下,何等自在!

  注:①羊叔子,即羊祜(hù,户),晋南城人。魏末任相国从事中郎,与旬朂(xu,绪)共掌枢密。晋王朝建立,封钜平候,都督荆州诸军事,长达十年。在任开屯田,储军备,筹划灭吴;平日轻裘缓带,身不披甲,与吴将陆抗互通使节,安抚远近。后举杜预自代。死后,南州人为之罢市巷哭。部下在峴(xiàn,献)山羊祜平生游息之处建碑立庙。杜预命名为“堕泪碑”。

  《晋书》三四“羊祜传”记载:“祜年五岁时,令乳母取所弄金镮。乳母曰:‘汝先无此物。’祜即诣邻人李氏东垣桑树中探得之。主人惊曰:‘此吾亡儿所失物也!云何持去?’乳母具言之。李氏悲惋。时人异之,谓李氏子,则祜之前身也。”意思是:羊祜五岁的时候,要乳母去拿自己过去玩过的金镮。乳母说:“你以前并没有这个东西呀!”羊祜就自己走到邻居李氏东墙边的桑树中找到。李氏知道后,惊奇地说:“这是我死去儿子丢失的东西,他怎么找到了?”乳母就把详情告诉她。李氏顿时悲痛惋惜。当时的人听到这件事后,感到惊异,都说李氏子就是羊祜的前身。

  ②董青莲(1624—1651),即董小宛,名白。明末秦淮名妓。后归如臯名士冒襄为侍姬,居艳月楼。清兵南下时,辗转于离乱间九年,病死。襄作《影梅庵忆语》以记其生平。

  ③苏东坡(10371101),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礼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五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dān,单)州。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诗篇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yōnɡ,庸)、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音福)、蔡襄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轼母亲程氏怀孕时,梦僧至门,就生苏轼。苏轼七、八岁时,常梦身为僧。苏轼在韶关礼六祖肉身时说:“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自认为前身是出家人。临终时,门人钱世雄说:“先生平生践履,至此宜更著力。”苏轼说:“著力即差。”说明苏轼一生参禅悟道,虽然境界已经很高,但临终时仍然没有解脱。传说至明朝,袁中郎(袁宏道)即苏轼后身,因为归心净土法门,即得往生。

  ④李白(701762)。唐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苏联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他即于此出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吕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筠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公元744),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李璘(lín,林)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其诗表现出蔑视封建权贵的傲岸精神,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判,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对安史叛乱势力予以斥责,讴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李太白集》。

  ⑤杜甫(712770)唐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对于政治很有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公元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安史乱前,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宫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道。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为人传诵。有《杜工部集》。

 

附录

  西方有十种胜:

  一、莲花化生,较之生长胞胎者,秽净有天渊之别,苦乐有天渊之别;

  二、相好端严,较之肉躯丑陋者,秽净有天渊之别,苦乐有天渊之别;

  三、黄金为地,较之尘沙垢秽者,秽净有天渊之别,苦乐有天渊之别;

  四、衣食自然,较之饥寒冻馁者,秽净有天渊之别,苦乐有天渊之别,难易有天渊之别;

  五、宫殿随意,较之创作艰难者,秽净有天渊之别,难易有天渊之别;

  六、飞行自在,较之革囊多病者,苦乐有天渊之别;

  七、善友爱敬,较之怨家会聚者,苦乐有天渊之别;

  八、寿命无量,较之乍生乍死者,苦乐有天渊之别;

  九、永不退转,较之业缘障道者,苦乐有天渊之别,难易有天渊之别;

  十、受记成佛,较之频入三途者,苦乐有天渊之别,难易有天渊之别;

 

  莲池大师普劝念佛:

  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

  若人贫穷,家累甚小,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祠得祀,正好念佛;

  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受恩爱,正好念佛;

  若人无病,趁今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

  若人孤寡,孑然无碍,正好念佛;

  若人遇难,遭逢如此,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

  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聪明,通晓经义,正好念佛;

  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学禅,悟得唯心,正好念佛;

  若人修仙,求无量寿,正好念佛。

 

  念佛九种胜:

  一、字少易念,不若经咒之难持;

  二、随地可念,不必定在佛前;

  三、随时可念,不论早晚闲忙;

  四、随人可念,不分贵贱智愚;

  五、增长福德;

  六、消灭重罪,经云:“至心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七、天神恭敬;

  八、恶鬼远离;

九、临终往生,必定蒙佛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