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善先资集卷一

 

因果劝

 

总论

 

  (这一篇是戒杀的纲领)

  仁在五常①首,慈居万德先。三教②伟大啊,金口说玉言。人人爱寿命,物物贪生全。鸡见厨师来,惊飞在屋前。猪见屠户到,两眼泪如泉。心里很清楚,只因口难言。忽受刀杀苦,肠断命犹牵。白刃千翻割,红锅百沸煎。身受千刀剐,血肉成人宴。此事罪孽重,头上有苍天。古来杀生报,反复如轮转。从我年轻时,目睹深哀怜。搜罗今昔事,将满数万言。誓拔三途苦,历久志愈坚。落笔伤心处,一字一呜咽。印刷贫无力,劝募多幸艰。崎岖三四载,今日才流传。奉劝善知识③,留神读此篇。

  注:①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②即儒、释、道三教,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③本处指一切向善的朋友。知识者,知其心识其形之义,知人乃朋友之义,非博知博识之谓,善者于我为益,导我于善道者。法华文句四曰:“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部毗奈耶杂事曰:“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

 

梦觉戒杀

 

  (出《梦觉篇》)

  交河人孟兆祥,万历壬子科举考试顺利通过。忽得脾疾,梦见自己到了阴府。冥王对他说:“你前程远大,可惜杀生过多,减损寿命。如果你现在开始戒杀放生,刻梦中语劝世,可以赎罪。”孟点头答应,但醒后就忘记了。有一天晚上,他又做了一个同样的梦,大吃一惊。当时会试①失败,急匆匆回家去完成这件事。孟回家后的那天晚上,他所住的旅舍,大梁折断倒塌,把他睡的床与竹席砸得粉碎。后来孟印刷流通《梦觉篇》劝世,考取了进士,官至理卿。

  世人因循随俗,蹉跎一生。孟君如果一念随俗,就与旅馆竹席床铺同为齑粉了!怎能再享后福呢?他所刻的《梦觉篇》,真是名副其实的《梦觉篇》啊!

  注:①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各省的举人都可以应考。考期初在二月,后改在三月。

 

冥主戒杀

 

  (见《感应篇广疏》)

  钱塘郑圭,在病中梦见已死孝廉①陆庸成来访,气派超过他在世的时候。钱问他在阴间担任什么职务,陆回答说:“在阴间观政②。”然后拿出两本书赠送给他。这两本书,一本是《孝义图》,一本是《放生录》。郑说:“这本《放生录》是莲池大师③刻印的,您在阴间是怎么得到的?”陆说:“冥主遇到世上嘉言善行,随时命令记录,并且颁布遵行,只担心人们不相信啊!如果您能够奉行,病马上就会痊愈了。”郑醒后找到两本书仔细玩味,从此坚持杀戒,病果然就痊愈了。

  为人处世,只有仁与不仁两条路。戒杀就是仁!戒杀书是劝人共同来推广仁爱啊!一个人戒杀,他所体现的仁就小;劝大家一起戒杀,所体现的仁就大得多。莲大师本来是儒家麟凤,看破名利,舍俗出家,成为佛门的中流砥柱。大师祈雨,大地马上就会洒满甘霖,大师住山,猛虎就会隐蔽踪迹。于是我们就可以知道,莲大师的戒杀一书,上天都不敢违背,何况于人呢!又何况于鬼神呢!

  注:①在汉代为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明清时是对举人的称呼。

  ②观政,了解政绩。《书》“咸有一德”:“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后来指从政。

  ③明杭州云栖寺僧。名袾宏,亦称云栖大师。俗姓沈,初业儒,后为僧,居云栖坞。融合禅净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

 

阻善被杀

 

  (见《证慈篇》)

  程嗣昌在密州的时候,看见胶西镇人爱吃生物,就夜拜星斗说:“我程嗣昌发愿为一切众生,并同七世父母因缘,把《戒杀图说》这本书印刷布施,今日真武真君下降,希望凭借圣力流通!”这本书流通后,彭景的妻子华氏,扯破丢弃到污秽的地方。第二天,华氏买鱼回家,举刀要切的时候,鱼忽然跳起来,划破华氏的眼睛,流血化虫,绕身咀嚼。事情发生传出的时候,监镇郭向看见神从天降,自言我是真武,考察到此地大善人程嗣昌,印施《戒杀图说》,华氏丢弃到污秽的地方,罪重当死,今后谁再重犯,同样重罚,等再降时施行。

  末世众生,恶业越来越多,善根越来越少。看见别人做一件好事,说一句好话,没有不阻挠的。例如,看见有人戒杀,一定说这是迂腐的做法,没有福气!一看见有人放生,就一定会说,放了也不会活的,放了之后回头就会被人抓去。甚至露齿讥笑,诽谤因果。或者在大庭广众之中,讥笑他糊涂。或者引出他其他的过失,指责他愚蠢。一直到使善人面红耳赤,内心惭愧,退去初心才甘心。唉!这样的恶人,天仙一见就会发怒,等于恶鬼野兽,一闭眼后,就不知会堕落到哪里去!敬劝善知识,凡是遇到这样的人,即使放肆诽谤,只可不予理睬,不可存忿恨的想法;只可劝化他们,不可夸耀自己;只可怜悯他们,不可萌发嫌弃厌恶的想法。看看华氏的例子,怎能不蓦然有所戒惧呢?

 

劝宰官

 

  (以下说当官不宜杀生)

  普天之下,富贵贫贱,万有不齐。有的人,高车驷马,威德巍巍;有的人,负贩肩挑,伶仃孤苦;有的人,安富尊荣,金珠满箱;有的人,糟糠①不继,哀乞穷途。这中间的贵贱荣辱真是相隔天渊啊!如果不相信佛家报应的说法,前世后世互相抵偿的道理,那么上天对待他的子民,也太不公平了!所以佛经说,为人豪贵,国王长者②,从礼事三宝中来;为人大富,从布施中来;为人长寿,从持戒中来;为人端正,从忍辱中来。前世种了什么样的因,今世就得什么样的果。好像搞音乐的人,敲钟得钟声,敲磐得磬声。又如管理园圃的人,种桃必得桃,种橘必得橘。因此,就有富贵贫贱的悬殊了。敲得轻的,声音就小;敲得重的,声音就大。种一树,就得一树果;种十树,就得十树果。因此,富贵贫贱的程度就各有不同了。今天有些人年级轻轻就大考高中,享受高官厚禄,前世都是好善不倦,广修福德的人。否则,苍天为什么单单优待当官的人呢?但是,有权有势,顺风疾呼,做好事有力,做坏事也有力。例如参苓③虽好,但治病是它,得病也是它。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④也。地位高贵,那么日常生活,宾朋宴会,所杀尤广。身到一方,一方水陆众生,就要遭殃。当官一天,无辜物类,就要多杀一天。因此,过去的高官贤达,为保持仁心,处处警戒自己,在哪里上任,就在哪里设放生之河,经常张贴禁屠的告示。发一命令说,宰牛者罚,那么发抖的牛都会从屠店里逃脱;得一命令说,杀狗者罚,那么守门的狗就会在尖刀下活命。围山打猎,干水捕鱼,尤其应当严加禁止。一旦权势已去,即使有善愿也无善力了!普劝当官仁人,速种善缘,乘机作福。迎合上天好生之德,体谅朝廷平易之心。一操政柄,就应当广积阴德,挽救生命。不要无所事事,蹉跎岁月。地位尊贵的,就要晓谕部属禁止屠宰;地位卑下的,就要宣传法令禁止屠杀。如果终身奉仁,一定会名扬万世,名挂仙曹。即使恩泽一时,也可为后代积福。否则,不就是身入宝山,空手而回吗?

  注:①酒糟、米糠等粗劣食物。

  ②积财具德者之通称。如须达长者等。法华玄赞十曰:“心平性直,语实行敦。齿迈财盈,名为长者。”又,年长者之称。孟子曰:“徐行後长者。”又,显贵者之称。史记曰:“门外多长者车辙。”又,谨厚者之称。汉书曰:“宽大长者。”

  ③人参、茯苓等珍贵药材。

  ④《孟子》离娄:“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於众也。”(因此,只有仁德的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不仁德的人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恶行播散给群众。)

 

刻碑留世

 

  (出《旧唐史》)

  唐颜真卿,字清臣,精通书法,信奉三宝,曾经在湖州慧明禅师那里受戒。乾元三年,肃宗在全国设置放生池。在各地水陆交通要道,共设置八十一所。各地从颜公处请到御制碑文,刻碑留世,永垂不朽。颜公官至尚书右丞,封鲁郡公,成为一代名臣。

  设立放生池,必须奉命刻碑。一切渔舟网簖①,都不能接近,这样才能保持长久。鲁公所请碑文,虽称御制,实际出自公手。自唐至今,已经千多年了,这中间所救无量物命,种无量阴功,都来自鲁公创始的力量啊!

  注:①簖(duàn断),拦河插在水里的竹栅栏,用来阻挡鱼、虾、螃蟹等,以便捕捉。

 

鱼哭记感

 

  (见《广仁录》)

  宋诸暨县令潘华,修普贤忏法,禁止捕鱼。后来奉诏补缺,梦见江河中几万鱼都哭泣说:“长者离开,我们就难以免除被烹杀的命运了!”哭声动天,潘华感到惊奇,写了一篇《梦鱼记》,嘱咐后来邑宰。

  圣人的心难道不就是想要保全物命以尽天年吗?羊猪之类,势所难禁。可兽类中的牛、犬等类,水族中的虾、鳝、鳖、螄等类,没有不可以禁止杀戮的。应当在几天前,先发布命令,凡违背禁杀命令,所卖之物,人人见而夺走,凭所夺之物,送官惩治。外面的过路人,也不允许买违禁之物。如有人买,也任凭路人夺去。一定要赏罚分明,善始善终。长此以往,那么捕杀的事情就再也不会发生了!

 

死后复生

 

  (出《感应篇广疏》)

  吴郡某司理①突然死去,一个晚上后又醒来了,急迫地呼喊家人,赶快请太守②及其部属来。太守一到,司理马上跪在地上,说:“我到阴司,乞求饶命,开始冥官不答应,后来说:‘你能够劝千人不吃牛肉吗?’限期三天。因此,今天侥幸再生,如果各位不为我遍劝百姓,我再也没命了!”大家假装答应,过了三天,司理真的又死了。郡守很震惊,召集部属共守此戒,又在交通要道、大庭广众中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共同签名戒食牛肉,获得数千人的签名簿,烧给阴司,过了一会,司理复生,说:“被鬼抓去,冥官发怒,正要责问,忽然黄衣人拿簿到,说是戒食牛肉人的姓名,冥官打开一看,非常高兴地说:‘不但再生,而且延寿七十二岁’”太守与群众都得无量福德,司理享寿百岁。

  近来为官者,也有人发令禁止杀牛,但措施不得力,所以布告虽然张贴,牛肉依旧满街。屠牛为业,本想得利,没有利益,自然会放下屠刀。应当多派衙役③,轮流纠察。一旦捉拿,当即重罚卖主,赏赐衙役。务必使所赏之钱,高于屠户私下贿赂之钱。那么衙役都会乐于为官效力,不会受到他们的欺骗。否则,他们接受屠户的重贿,互相掩饰,为官者怎能知道呢?又怎么去发现呢?

  注:①司理参军的简称。宋朝置于各州,掌管狱讼。

  ②本为战国时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为一郡行政的最高长官。南北朝时,设州渐多,郡的辖境日益减少,州郡区别不多。隋初废州存郡,州刺史即代郡守之任。隋炀帝及唐玄宗又改州为郡,郡置太守。此后,太守非正式官名,仅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专指知府。

  ③旧时衙门里的差役。

 

禁牛寿

 

  (出《戒牛汇编》)

  嘉靖间,福建布政①胡铎(duó,夺),设宴招待嘉宾。在座尚书公林俊,忽然昏死熟睡,大家都喊不醒,过了好久才苏醒过来。说:“真奇怪啊!我刚才被喊到阴间,冥官是我的祖辈林聪尚书。他说,今天的阎罗王就是宋朝的范文正公,我是他的部属,因为你从前做县令的时候,没有禁止宰牛,应当减寿一纪②,所以特意把你叫来。我辩解说,我担任某县令时,曾经发布了禁宰牛榜,案卷还在。林聪惊愕地说:‘难道检查失误吗?’赶紧命令再查。一会儿,县土神把我发布的禁榜呈复。林聪很高兴,仍旧代替我上报,还寿一纪,命令送我回归。”在座客人都为之震惊,一起发誓不再吃牛肉,林俊过了十二年后果然寿终正寝。

  贫人盼望富裕,富人盼望富贵,贵人就盼望长寿啊!冥冥之中,因为杀牛一事,当官者为此增寿的,不知有多少?为此减寿的,也不知有多少?可惜阴阳隔绝,我们不能觉悟啊!

  注:①明洪武九年(1376)改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宣德以后,全国的府、州、县等分统于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各一人,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后专设总督、巡抚等官,布政使权位渐轻。清代正式定为督、抚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②十二年为一纪。

  补充:阴间冥官公正,一般不会出现差错。林公的故事,是属于特殊事件,但因此就教育了我们。我们在平时做了坏事,人们没有发觉,但阴间却已经登记,大限一到,自然不会放过。所以,蒙骗了世人,却无法蒙骗鬼神。所以,我们平时做事,千万应当谨慎,不要错了因果。

 

劝在官府的人

 

  有些官府的公务员,看见人被捆绑,受鞭打,一点也不悲悯。把戒杀更看成是迂腐的事情。所以一到乡村,非常放肆,没有顾忌,见鸡抓鸡,见鸭抓鸭。甚至逼迫百姓卖儿卖女,满足自己吃喝玩乐。个人的欲望达到了,就又以此为傲自夸于同行。于是凶暴的风气一天比一天厉害。人们哪里知道天道公平,因果无爽①?作恶必有恶报。有的被乱棍打死,有的身险囹圄,有的一代福已享尽,子孙变成乞丐,都是因为用心狠毒,以致于自食恶果。普劝官府善士,时时要行方便,看见受牵连有苦难诉的,就用好言好语安慰他,无辜受冤的,就在公庭上替他昭雪。至于口腹的欲望,永远没有穷尽,与其上犯天怒,不如惜福延年,繁荣后代。古人说,推人扶人,同样的动手,吃菜吃肉,同样的张口。明理之人,怎么不仔细想想呢?

  注:①爽,差失。

 

结党营私

 

  (见《观感录》)

  龙游邵秋芳在县府任职,崇祯甲申年,县府禁止屠宰,乡间屠户害怕衙役巡查处罚,贿赂秋芳来牵制他们,屠户因此就为所欲为。乙酉四月二日,秋芳死了七天后苏醒过来,说他自己到了阴间,看见冥官审理宰牛的事情,有牛来咬。有个屠户叫作王十一,想要嫁祸于人,牛刀血盆,忽然出现在他眼前。秋芳争辩,想要脱罪。冥官说:“虽然不是你亲手杀牛,但是当时如果没有你,这些人一定畏罪,未必敢再杀牛。”清查生死簿,寿命未尽,就先遣回阳,死后再处分。

  屠宰的事情,放开很容易,禁止很困难。一旦劝人放开,下辈子自己就披毛戴角变畜牲了!出入官府的人,一定要慎重啊!

  补充:当今时代,要想禁止猪、羊、鸡等家畜的屠宰,已经不可能了。实际上,现在的农村养猪,农民自己一划算,并没有多少赚头,何必一定要走这条养猪的路呢?但是,由于惰性作怪,不想开辟其他财源,仍旧相沿成习,把自己引向死胡同。

  虽然无法禁止屠宰家畜,但是,禁止宰牛,在当今还是有条件的。牛的灵性很高,虽然口里不说,心里却很明白。1980年,福建福安赛岐一牧童对一条公牛说:你明天就要卖给屠户了。牛当即流泪跪下。牧童告诉父母及当地干部群众,大家一齐来观看,牛就向大家跪求,人们动了恻隐之心,集资买送支提寺放生。牛进寺后,喜欢听经礼佛。一见善信来寺,就知叩谢。临终之时,预知时至,自己慢步至旷野卧倒,半日后往生,时1993年农历10月13日,就地掩埋。放生之牛,可以往生。那么,屠杀一条牛,就是屠杀一佛子。罪可大啊!据说,现在台湾有专门的放生牛场,我们也可以仿效啊!

 

 

 

劝养亲者

 

  (以下说在家不宜杀生)

  儿辈赡养亲人,办法各有不同。下养为小孝,次养为中孝,上养为大孝,最上养为大孝之大孝。为什么呢?下养只知道满足吃喝,各种吃喝补品,不致于有所缺乏,这已经是世间难以做到了,叫作小孝。次养就能体谅亲人的心愿,父母所爱我也爱,父母所敬我也敬,使亲人心里安乐,这就叫作中孝。上养就能劝告亲人明了大道之理,善就赞成,过就规劝,使父母用高尚的道德滋润身心,这就是大孝。至於最上养就更上一层楼,常常想念父母的恩情,同于天地,父母的寿命,与日随减,应当用什么办法,可以报答亲恩,什么办法可以延长亲寿,什么办法可以使父母出离生死,什么办法可以使父母罪障消除,什么办法可以使父母进入圣人之流,最终成佛。譬如战火临头,保护亲人逃入山中,总是担心敌人来了吗?逃入水中,总是担心敌人来了吗?逃入旷野,总是担心敌人来了吗?辗转不安,一定要把父母放到最安全的地方。这就是最上养,也叫作无上养,也叫作超出一切世间养。难道不是大孝中的大孝吗?如果杀物养亲,使物类抱冤来世,父母偿债多生,不正是用腐肉救亲饥,用毒酒止亲渴吗?多么大逆不道啊!怎么可以说是孝呢?有人说:读书人功成名遂,光宗耀祖,可以叫作孝吗?我的回答是:功成名遂,当然不错。如果依靠它去做好事,当然可以为亲人增光;如果依靠它去做坏事,不反而侮辱亲人吗?樊哙①、严嵩②的父亲,是宰相亲啊。假使今天再来,人们一定会厌恶他痛恨他了。因此,就应当知道孝子尽孝,为亲人增光,莫如积德,功名是次要的啊!

  注:①樊哙(?—前515)汉初将领。沛县(江苏省)人。少以屠狗为业。随刘邦起义,为部将,以军功封贤成君。灭秦后,在项、刘的鸿门宴上,他保护了刘邦。汉初,随刘邦平定叛乱,任左丞相,封舞阳侯。其妻吕须为吕后妹,因得后信任。哙与吕后狼狈为奸,诛杀功臣,故落下百世骂名。

  ②严嵩(14801567)明江西分宜人,字惟中,一字介溪。弘治进士。嘉靖二十一(1542年)任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专国政二十年,官至太子太师。以子世蕃和赵文华等为爪牙,操纵国政,吞没军饷,战备废弛。东南倭寇和北方鞑靼(dádá)贵族侵扰,国势危机。文武官吏与他意见不合的,如主张收复河套的大臣夏言、将领曾铣(xǐ、xiǎn)、抗倭有功的总督张经、指斥他罪行的谏官杨继盛等,都遭杀害。晚年渐为世宗疏远。御史邹应龙、林润相继弹劾世蕃。世蕃被杀,他也被革职,家产籍没,不久病死。

  补充:这里所讲的赡养父母亲人,包括四个层次,一个比一个高。四个层次可以相继归纳为养身、养心、养道、养圣。下等养身,只能给父母提供吃穿,使父母在物质上没有缺乏。但已经是世人难以做到的了。中等养心,即讨得父母欢心,不违背他们的心愿,使他们在精神上愉快。上等养道,使父母明了大道之理,提高道德修养水平。最上等是养圣,使父母滋养圣胎,走上解脱道路,最终成佛。这四个层次,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对于下等来说,只要稍加注意还能做到。对于后者来说,要真正赡养好父母,就要能使父母从根本上得到解脱。

 

业钱养亲

 

  (见《好生录》)

  嘉兴一个老妇的儿子,以捕蟹为业,常用草绳缚卖,卖后买回柴米供养母亲。有一天,老妇生病,把草绳吞进肚中,吞后,又一节一节抽出,出后再吞,吞后再抽,肠肺间的血秽,都从口里牵出来。她说,儿子用杀生的钱奉养我,所以得到这个报应。如果不这样做,更加痛苦。观看的人,越来越多,几天后,老妇死去。

  从前,世尊在王舍城中,看见捕在网里的一条大鱼,身上有很多头,每个头都长得不同。世尊看见后,进入慈心①三昧②,就喊此鱼,鱼即答应。世尊问道:“你的母亲在哪里?”鱼回答说:“母亲在厕所中作虫。”佛对各比丘说,这一条大鱼,在迦叶佛时,作三藏比丘,因为常常骂人,所以得多头报应,他的母亲这时受他供养,所以现在落在厕所中为虫。这样看来,用有罪的钱供养亲人,都不是孝子所应当做的,何况随从世俗偏见,杀生来供养呢?

  注:①慈心,即慈无量心,四无量心之一。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②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於一处而不动,故说定。正受所观之法,故说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说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於法之依处,故说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说息虑凝心。智度论五说:“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贪食业报

 

  (出《观感录》)

  常熟人顾顺之,住在无锡,一向吃素。康熙庚戌二月初一开始,昏睡七昼夜才苏醒。醒后说:“有个道人约我去听经。来到听经的地方,前法堂讲《金刚经》,后法堂讲《报恩经》。讲经完毕后说:‘吃素的人要坚心念佛,食肉的人要戒杀放生。这样做,一可超度自己的父母,二可消除自己的罪业。’一会儿,忽然看见母亲在血池中哭泣,螺螄蚯蚓缠绕身体。道人说:‘你今生的母亲已经超度,这是你过去世的亲母。因为她贪食肥鸭,所以得到这个报应,必须念往生咒超度她。’于是就醒过来了。”

  世俗尽孝,只有一世,佛门尽孝,广利多生,所以是最大的孝。

 

劝爱子者

 

  儿童杀生,由于父母兄弟不加以禁止,就习以为常。起初只是认为昆虫蝼蚁不足怜惜,接着就认为屠牛杀狗也不必阻拦。恻隐①之心已经丧失,今后就会道德败坏,声名扫地,甚至于断子绝孙,一族受难。因此,就应该知道,人还在很小的时候,学善就善,学恶就恶,不可一天失教啊!普劝天下做父母兄弟的人,不要认为物命微小而不救护,不要认为儿童还小就不加防范。要使后辈见闻都是善行。即使已经养成不仁的品质,也还要诱导教育,何况品质本来就很好的呢!否则的话,从小失教,长大后再后悔,就已经来不及了。

  注:①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不忍。

 

汤公回忆到阴间

 

  (出《观感录》)

  溧水汤聘,顺治甲午年乡试①,走出考场后发病,到十月六日夜半时分,全身僵冷,一生所做的事情,都出现在眼前。看到自己在儿童的时候,把一只鸡隐藏在沟中,作为戏耍,被黄鼠伤害。又杀死一窝蝙蝠。有一个仆人贪睡,点燃油纸烧伤了他的手。一会儿,看见蝙蝠等,都来讨命。心里很恐怖。其他善事,也一丝一毫记得很清楚。忽然想起《心经》中“无挂碍故,无有恐怖”②的句子,感到心情渐渐平静。看见观音大士,杨枝一洒,就苏醒过来了。到辛丑年,考取进士。

  汤公藏鸡杀蝠,只不过是儿童时的事罢了!但刚到阴间,都来索命。于是可以知道,孩童时的杀业也不可宽恕!何况儿童所害,难道就仅仅一鸡一蝠吗?爱子之人,赶紧警觉加以预防。

  注:①明清两代在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录考、录遗考试合格者,均可应考。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在八月,分三场。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因为乡试本称为解试,故名。宋以前称为解头,宋元以后又作为读书应举者的通称。

  ②《心经》中说:“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无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补充:开发了最高智慧,就知道罪性本空。既然本来就空,心中就没有什么挂碍了,一切颠倒梦想都会远离。这是就最高境界来说的。明了因果本是空,未了先要还宿债。

 

掏鸟巢两脚烧枯

 

  冀州有一个小孩,经常去掏鸟蛋吃。有一天,来了一个人,说“有个地方有鸟蛋,可跟我一起去取。”于是,带他到了桑田中。忽然见到路边有一座城,繁华热闹,小孩感到奇怪,问:“这座城什么时候建在这里的?”同行的人要他不说话,牵他进了城。进城后,城门忽然关闭,只见满城都是烧红的铁和火焰,烫得脚痛不可忍。小孩大声呼叫,奔向城门,但四面八方的城门都已紧闭。这时,有一个采桑叶的人,看见小孩在田里号叫哭泣奔跑,以为他发了疯,就回去通知孩子的父亲。他父亲来了,叫他的名字,小孩应声倒地,城与火都不见了。父亲见他两个膝头以下已经烧焦。小孩将经过讲了出来,父亲抱他回家,请医生治疗,但两膝以下只剩下了骨头。

  地狱本是自心所造,自心所显现的。福力深厚的人,地狱就成天堂;罪业深重的人,天堂变为地狱。就好象害疟疾的人,一时冷得全身发抖,咬牙切齿,好象卧在冰天雪地之中,一时又汗流如雨,热不可耐,好象坐在火炉之中,而没有害病的人并不感到奇寒酷热。这就说明一切唯心所造。小孩听到有人说有鸟蛋,这是自心的无明①所显现的声音;桑田边出现的城镇,是自心所现的冤业城;满城是火,这是自心所现的烦恼火;城门紧闭不能出来,这是自心所现的牢狱门。因此说,地狱不远,就在目前,随人的业报②而显现。

  注:①无明,就是说愚痴昏暗之心无法明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的别名。一切众生都因无明而轮回六道。本业经上说:“无明就是不明了一切法。”大乘义章二说:“于法不了为无明。”同四说:“无明就是愚痴昏暗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唯识论六说:“云何为痴?於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②一切众生所造善恶业因的苦乐果报。又是说业因与果报。造善因得善报,造恶因得恶报。宝积经九十六说:“阎罗常常告诉那些罪人,你们的罪一丝一毫都不是我捏造的,你们自己造罪,今天得业报,自作自受,无人替代。”南本涅槃经六说:“那些薄福人受业报故。”法华经序品说:“善恶业缘,受报好丑。”宗镜录二十六说:“命是一期之业报。”

 

劝妇女

 

  女子以酒食为礼仪,所以屠割烹煮,往往习以为常。如果不是前世善业深厚,就难以毅然信从戒杀。既然主管一家饮食等事,那么一家的生杀大权,大部分就操在妇女手里。爱惜生命的人,难道可以不用慈悲的道理去教导她们,培养她们的美德吗?

  补充:《诗经》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个淑女应当彬彬有礼,善良慈悲,特别是不敢杀生。如果一个女子,手拿屠刀,于所杀生命毫无怜悯之心,那么她就失去一个女人应有的本性。过去,女人虽然在家杀鸡杀鱼,但我们还很少看见女人作屠夫的。现在,女人作屠夫,也大有人在了。一个女人失去了温柔贤淑的性格,恐怕也是男人所忌。没有哪个男人,愿意去找一个凶神恶煞的妻子。人人喜欢淑女,而要作一个淑女,就要从小事做起,从家庭做起。所以,我认为女人是特别要戒杀的。

  从佛法来说,已经身为女子,就要知道这是报应的结果。虽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女人一样可以成佛,但在时间上终究有距离。所以,今世为女人,就应当处处为善,早日女转男身,解脱六道轮回。不过,我在这里,还要树立女人们的信心。女人在末法时代,慈悲心反而超过男人,解脱的希望比男人更大,信仰三宝,反而比男人更多。这是佛陀的预计,并不是我的捏造。现在,我们已经是末法时期,所有的妇女应当振奋起来,树立解脱的信心,早日找到解脱的道路。

 

写经摆脱死后痛苦

 

  (出《法苑珠林》)

  唐龙朔元年,洛州的伍五娘,死了一个多月时间,托梦给她的姐弟说:“我幼年时患疮,杀了一只螃蟹涂在上面。病虽然好了,但我已经堕落到刀林地狱。现在有七刀刺在身上,痛不可忍,希望你做佛事救我。”姐姐就把她生前的衣服布施给净土寺,宝献法师为她书写《金刚经》七卷,写完后,又梦见她致谢说:“今天七刀都已拔除,蒙福托生了!”

  有补于病,都不能杀生,何况无故杀生啊!

  补充:现在有专杀蚂蚁作药的事件发生,还有其他杀生作药的事,这都有违上天好生之德。虽然救死扶伤乃大功德事,但以彼之命治彼之病,必得因果报应。何况那些药商其目的只为牟利,初无救死扶伤之意,其所酿果报痛苦就会更大了。

 

 

蝇蚁索命

 

  (出《观感录》)

  明末,无锡余氏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持斋奉佛。但他平生最讨厌苍蝇蚂蚁,一见就杀。七十二岁时,病得很厉害,大喊有无数蚂蚁爬入口中,又喊有千万苍蝇都来索命。一会儿,他看见引魂童子来,就死了。

  从余氏平时喜欢杀蝇蚁以及临终恶报的现象来看,那么他一生所谓持斋奉佛,一定只是做做样子罢了。否则的话,如来有无量威力,至心念佛一声犹能免除宿世重罪,哪有一生修持,反而不能免除现在之业啊!并且哪有真心奉佛,反而还要杀死蝇蚁啊!

 

劝不要养猫

 

  人造恶业,就像繁殖葛藤一样,一发而不可收拾。例如,以养猫来论,从世俗的眼光来看,所造恶业只不过是捕鼠杀生罢了。如果以明眼人来看,就能知道会滋生无量恶业啊!今试略说一二。因为老鼠本来无意害人,但我们忽起恶意要杀它,这就是“无缘杀”。我们自己无法杀它就利用猫来杀,这就是“教他杀”。看见捕鼠心里高兴,这就是“随喜杀”。看见捕鼠口里称赞,这就是“赞叹杀”。驱使猫到有老鼠的地方,这就是“方便杀”。想要猫天天捕鼠,这就是“誓愿杀”。本想养猫用它来吃尽自家老鼠,而猫正想吃尽自家老鼠,这就是“正杀”,也是“通心杀”。本想养猫用它吃尽自家老鼠,但猫反去吃邻家老鼠,这就是“盗杀”,也是“隔心杀”。养猫只是为了杀鼠,但又烹鱼给它吃,这就是“增益杀”。使亲邻仿效,后辈仿效,这就是“辗转无尽杀”。如此无量恶业,都从养猫那最初的一念引发开来,怎么能够不警戒呢!

 

老鼠报恩

 

  (出《古史谈苑》)

  李昭暇参加会试,主考官看了他的文章,感觉不太好,就丢弃到一边,马上被一只大老鼠衔到枕边,丢了三次,老鼠也衔了三次。主考官很惊异就取录了他。发榜后问其原故,李回答说:“我家已三代不养猫了。”

  家中多养一物,就多造一种罪业。《菩萨戒经》说:“如果佛弟子长时养猫狸①猪狗,就犯轻垢罪②。”《优婆塞戒经》说:“养猫狸获罪,养猪羊等获罪,养蚕获罪。”经典记载很多,可惜世人无缘看见。爱惜物命的人,种花养鱼之类,都不可率性去做,因为会引来很多杀生的牵累。请仔细思考,不要认为是迂言。

  注:①狸(lí离),即狸猫,又叫狸子,俗称野猫。象家猫,浅棕色,有褐斑。吃鸟和小兽,常盗食家禽。

  ②比重减轻一等,玷污净行之垢恶也。

 

劝生日祝酒

 

  (以下说吉庆不宜杀生)

  生日祝酒,确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但是,应当想想,今天儿孙满堂,举杯祝寿的时候,正是从前父母悲伤、辛劳生我的日子。今人一遇寿诞,放肆杀生,广宴宾朋,无量亲恩,一点也不想报答,太奇怪了啊!呜呼!人子一生费父母无量精神,增父母无量烦恼,到白发苍苍,还要以杀业拖累亲人,怎能安心?在历史上,唐太宗位居万乘之尊,尚且生日不敢为乐,何况其他人呢?敬告仁人孝子,每逢生日,应当反省自己:今天不能寻欢作乐啊!当年父母,为了我这个身体,生死置之度外,正在这一天。今天不能寻欢作乐啊!当年过此日后,慈母夜夜朝朝,抱我乳我,推燥就湿,数年不能安眠。今天不能寻欢作乐啊!我现在儿孙满堂,安享富贵,不知父母托生何道,此时苦乐如何。应当多做善事,以资冥福,怎么还能忍心在母难之期,饮酒高歌呢?

 

送经答谢

 

  (昆邑共传)

  昆山徐母许太夫人是翰林公锡馀之母。持斋好善,礼诵不停。崇祯丁丑冬是她的六十大寿。这一天,她只是修福斋僧,将亲友寿礼,刻《法华经》一部,回礼仍用素菜,把所刻的经,每人各赠一部。听到此事的人无不羡慕,夫人以后身体康强长寿,子孙发达。

  他人做寿时,用酒肉腥膻应酬客人,反招短寿之因。徐母用法味酬恩,就种下了长生之果。谁得谁失,何去何从,请平静心态,仔细思考。

 

福事酬宾

 

  (思仁目击)

  昆山张冰菴,讳①立廉,崇祯丙子年乡试考取。他家代代修德,虔奉三宝。张公尤其精通教乘,雅志禅宗。康熙已未秋是张公六十大寿,送礼的人接踵而至。张公就将礼金汇集起来印刷《普门品》、《大悲咒》数种经书。他的回礼也一如许太夫人盛举。片鳞只凫都没有伤害。

  亲友贺寿,世人都认为是喜祥之举,实际上完全不对。人若修善,自然享受长寿。何必大张旗鼓,人人称贺。唐虞以前,寿命都有百多岁,却无庆贺之名。此后福德渐薄,寿命渐短,所以受贺渐早。呜呼!这正是三灾②将至、人寿短促的预兆,不可不知。先生所作所为,真是与平常人大不相同啊!

  注:①讳(huì诲),生称名,死称讳。

  ②劫末所起的三种灾害,有大小的分别,大三灾是世界将毁坏时所起的水火风三灾,小三灾是指在住中劫时,每一小劫中的饥馑、疾疫、刀兵三灾。

 

布施寿礼

 

  (恩仁目击)

  武林袁午葵,讳滋,寄居昆地,好善不倦。康熙己卯孟夏,正值五旬之诞,与他有交往的社会士绅,聚集寿礼来祝贺。袁公无法拒绝,就汇集大家到景德寺,把所有寿礼全部布施救济贫人以及孤寡残疾者,并且又自己拿出几金,贮存到同善会中,以作答谢。

  果子成熟的时候,落地已经指日可待;树木长大的时候,砍伐已经就在近期。因此,聪明的人过了中年后,就应当把家室作旅舍想,把眷属作同伴想,把光阴作少水鱼想。如果等到眼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之后,还要放肆杀生,迷而不悟,那么此人也太愚蠢了。

 

劝节日杀生的人

 

  良辰美景,人逢之而色喜,物遇之而心伤。为什么呢?人在此时,欢呼畅饮;物在此时,魂飞魄散。人在此时,骨肉团圆;物在此时,母离子散。人在此时,穿新衣,贺新禧,山珍海味,杯盘狼籍;物在此时,血淋漓,肠寸断,肝脑涂地,惨不忍睹。因此,节日杀生,是第一等残忍的事情。试于操刀的瞬间,蓦地回光返照,虽然佳肴在前,也必定黯然神伤了。《梵网经》有良辰吉日不敬戒,就是说的这样的事啊!

 

鹅死救赵

 

  (见《戒杀现报》)

  明末杭州府庠赵某,仁慈不杀。要过年了,有人送来一只鹅,家人想要杀烹,赵极力阻止。除夕又请杀烹,赵又阻止。拖延到端阳节,家人又请杀烹,赵发怒,又被阻止。本月十七日,赵患病。到六月初一,病势危急。看见青衣鬼把他带到阴间衙门,有三人投诉,判官一一接览,又见某某,并杨氏老妇,也被抓来了。正要审讯赵某时,忽见一鹅,站起来说人话,对赵说:“你快走,我代替你了!”赵从原路回来,看见自己的尸体放在棺材上,以魂合体就苏醒了,而鹅在当天,已经自己扑杀在笼内,所见三人都在同日死亡。

  生死之事,父子不能相代。赵虽然对鹅有恩,但鹅又怎能代赵而死呢?法性圆明,众生同体,互融互摄。精诚所至,怎能没有感应?鹅能救赵,不能说没有道理啊!

 

劝生子杀生的人

 

  富家生一子,珍爱如宝玉;物类若繁衍,便作菜中肉。清夜一提醒,此心何太毒?愿将《地藏经》,与君三复读。经上说:“阎浮提人,刚刚生下来的时候,千万不要杀生,宴请亲朋。否则,就会使儿子和母亲都不得安乐。”由此看来,想要求得儿孙长命富贵,万万不能杀生啊!世人每遇生子,就有一种鄙夫,争着来讨喜酒。口中虽称祝贺,心内实为酒肉。愚痴的人不知不觉被他动摇,小则烹鸡烤凫,大则杀猪杀羊,致使来世今生,怨怨相报,这样又有什么好处呢?

 

 

烹羊速报

 

  (出《法苑珠林》)

  唐显庆中,长安某氏,生儿满月,大宴亲朋。想要杀一头羊,羊多次向屠夫跪拜,屠夫不予理睬,竟然杀死。一会儿,羊放入锅中烹煮,产妇抱子观看,锅忽自破,沸汤冲入猛火,直射母子头面,顷刻都被烧死。

  佛陀在世时,一个鬼王有五百儿子,最小的叫作嫔伽罗。鬼母凶暴,吃别人的儿女。世尊把她的小儿子藏到钵内,鬼母飞行天下七天找不到,向佛陀询问。佛说:“你有五百儿子,仅仅失去其中一个,为什么就会愁苦忧虑呢?世人生子,难道就不爱惜吗?你为什么要吃他们呢?”鬼母回答说:“我今天如果能够找到嫔伽罗,从此以后就不再杀世人之子。”佛告诉她儿子就在钵内,鬼母同五百儿子取钵,用尽神力不能动一丝毫,就又来恳求世尊。佛说:“你如果肯受三皈五戒,我就归还你的儿子。”鬼母就在佛前受持三皈五戒。佛说:“好好守戒!你是迦叶佛时羯肌王的女儿,因为不持戒,所以得到今天的鬼道报应。”(详载《杂宝藏经》)噫!天下象鬼母这样的人难道还少吗?

 

 

劝祭祀杀生的人

 

  (以下说祭祀不宜杀生)

  祭祀祖先,不过尽报本的想法罢了。至于祖宗是否来了,并未可知。为什么呢?祖宗修人天之福,必生人天受乐;造三途之业,必在三途受苦。总的来说,享乐的少,受苦的多。因此,孝子慈孙每遇节日忌日,只能虔诚斋戒念佛诵经,回向西方清净佛土,使祖先摆脱轮回痛苦。这才是真实报恩。至于杀生祭祀,只不过增加死者的业障罢了,明眼人看到这样的事,不胜悲悯。

  补充:杀生祭拜,经久不衰。众生六道轮回,若以福德生于天道,正在享受天福,人间祭祀的酒肉,天人感到污浊难闻,怎么还会来享用呢?若是生于恶道,虽是饿鬼,也无福享受。不管享用与否,只要杀生就会减损祖先的福德,增加他们的罪业。今人更是愚蠢,以为杀生祭拜是佛教所流传。农村中除杀生祭祖以外,还有杀生供养菩萨。有些人也懂得佛教戒杀,但他借言佛菩萨有大神力,有起死回生之术,我们杀生不会有罪,佛菩萨已经担当起来了。甚至有人说,我不杀它,别人同样杀它。我杀它,正是为了他早日解脱。这都是一些糊涂想法。

 

 

 

杀生拖累死人

 

  (出《竹窗随笔》)

  钱塘金某,吃斋戒杀,非常虔诚,死后魂识附在一个小孩身上说:“我因为善业不深,没有往生净土,但现在阴间,也已经很快乐了,来去都很自由。”有一天呵斥他的妻子说:“为什么在我坟墓前杀鸡作食,今天已有人监视我,不象从前那么自由了!”媳妇怀孕,去问他,他说:“生第一个男孩没有问题,但以后生第二个男孩时,母子都会死。”大家感到惊奇,就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后来果然都一一应验了。

  祭祀不用素菜,但最低要做到三净肉(不听见杀的,不看见杀的,不为己而杀的)。世上有些科名得志的人,杀猪杀羊祭祀祖宗,洋洋得意,以为如此就是光宗耀祖。旁观者也纷纷注视,啧啧称赞,非常羡慕。请问,祖先此时果然能够享用一块肉吗?结果只是杀害物命,招致父母堕落。死者有知,必定捶胸痛恨于九泉了!反而不如贫寒人家用蔬果祭祀以表达诚意啊!

  补充: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此处正是此意。本为好事,实际上变成了坏事,本是坏事,实际上变成了好事。人生得意,虽是好事,但杀生祭祀,大吃大喝,奢侈挥霍,好事就变成了坏事。贫寒人家,粗茶淡饭,安份守己,虽无得意之事,却会一生平安,善始善终。

 

劝祷祀神祗者

 

  世俗认造罪为烧香,以逆天为修福的事,莫如祷神还愿。祷神中,最可恨的,莫如代人保福。因为寿夭生死,都来自宿世之因,业果已定,不可再逃。譬如官吏奉旨抓人,难道因口腹之故,代犯人击鼓上闻,挽回圣旨吗?所以厅堂中祭神,室内人已气绝,到处都有。沿习成风,都是口腹小人引起的啊!小人见人有病,就收钱杀物,讨好邪神。主人愚痴,不知得病的人已经酿下祸患,反以为积下功德。这样的人不也太可怜了吗!普劝世人,凡遇到有病的人,应当劝他作善消灾,诵经礼忏。如病势危剧,一定要劝他专心念佛,发愿往生。这才有无边功德啊!千万不要听信巫卜妄言,使病人以苦入苦。

  补充:有了病,杀生祷神,是世俗迷信。如此,反不如打针吃药。若有善根,念佛忏悔,也是治病之法。但必须有信心。若无信心,只能泛泛种些善因,难以愈病。同时,有病之际,忏悔过去所做之恶,做些好事,于病必有补益。这些好办法不去做,反而浪费财力,祈神求福,不也是太愚蠢了吗?

 

祭天遇佛

 

  (载《法句经》)

  佛世有一国王,名叫和墨,奉事外道,举国信邪,杀生祭祀。母亲患病,经久不愈。国王就召见婆罗门询问得病原故,回答说:“星宿倒错,阴阳不调,所以患病。”国王说:“有什么办法,能使病痊愈呢?”回答说:“要准备牛马猪羊百头,杀以祭天,然后就能痊愈。”国王就如数牵到祭坛。佛怀大慈悲心,怜悯国王愚迷,前往国王住所。国王遥见佛来,为佛作礼,对佛说:“我母亲患病很久了,今天想要祭天,为母请命。”佛说:“要得谷食,就要种田;要得大富,就要布施;要得长寿,就要大慈;要得智慧,就要勤学好问。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杀生求生,祭祀淫乱,以邪为正,离生道远。”佛即放大光明,遍照天地。国王听法睹光,惭愧悔过,就不再祭天。母亲听法后,精神愉悦,病患消除。国王从此以后,敬信三宝,爱民如子,常行十善,五谷丰登。

  生天宫的人,都有清净色身,光明耀目,没有脓痰涕唾、大便小便。所食甘露,自然化成。下看阎浮世界,荆榛遍地,腥膻恶臭,不想闻见。希望天人乘云来享人间肉食,怎么可能呢?鸡虽然爱吃蜈蚣,难道它可以衔起来塞进人口吗?如果说天人只吸气味,则普天之下,到处肉气薰蒸,时刻不断,天人也已经吸取很久了。如果说只有特意为天而杀的天人才能享用,那么和墨国王,祭祀仅有一天,过此以后,天人就天天饿肚子吗?“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书》言可考。“东邻杀牛,不如禴祭。”《易》有明文。只可惜读书的人不善于体会罢了。

  注:①出自《尚书》“君陈”一章。周公死后,周成王发布策令,命令君陈继承周公职务,勉励君陈继续执行周公制订的治殷常法,施行德政。他说:“我曾听说:‘最好的政治,馨香远闻,能感动神明。黍稷的香气不是远闻的馨香,只有明德才是远闻的馨香。你要效法周公这一原则,每天孜孜不倦地努力,不要安逸享乐。”(“我闻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尔尚式时周公之猷训,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②出自《易经》第六十三卦·既济·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yuè,月)祭,实受其福。”意思是:“东方邻国殷商杀牛来祭神,不如西方邻国周王用饭菜的薄礼来祭神,实在得到神的赐福。”

 

祭树变羊

 

  (载《杂宝藏经》)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老人,家庭很富裕,忽然想吃肉食,就指着田头树对儿子们说:“我家薄有产业,都是由此树神赐福所致,可在羊群中,杀一头来祭祀他。”儿子们听从他的话,马上就杀了一头羊,在树下祈祷,又在树下,建立神祠。以后,父亲死了,就投生在自己家的羊群之中。遇到儿子们想要祭祀树神的日子,把他抓来准备要杀,羊忽然自吐人言:“此树无神,我过去因为想吃肉,才叫你们祭祀,没有想到我比你们先行偿债。”当时有一位罗汉来化缘,用他的神通力量,使儿子们都看见了自己的父亲。儿子们即毁此树,悔过修福,不再杀生。(在七卷)

  《增壹阿含经》说,有五种布施,不能得到福报。第一,以刀施人,第二,以毒施人,第三,以野牛施人,第四,以淫女施人,第五,建造淫祠(在二十八卷)。世上有那么一些无知之辈,遇上三宝福田,不肯布施,对于鬼神庙宇,反而就欣然建造,实在是因为慧眼未开罢了!一祠已经建成,就在栋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说:“某年某月某日某建。”此人洋洋得意,认为自己已经施财作福。可悲啊!他哪里会去想一想,从此以后,大则猪羊鹿兔,小则鸡鸭鱼虾,哀鸣于白刃之下,跳跃在沸汤之中,不知几千万万啊!造如此无量杀业,正是天堂未就,地狱先成了。孔子说,不应当祭祀却去祭祀①,名叫淫祀,淫祀无福。伟大啊!孔圣人的话,就像佛陀亲口所说啊!

  注:①《论语》为政:“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意思是“不是应当祭祀的却去祭祀,这是谄媚。看到合乎正义的事情而不做,这是没有勇气。”

 

东岳受戒

 

  (出《传灯录》)

  唐元珪禅师,俗姓李,伊阙人。永淳二年,受具戒,后拜见安国师,得真宗心印。选择到泰山庞坞居住。一天,有异人来访,戴着高高的帽子,车马随从,不同凡响,问:“禅师认识我吗?”禅师说:“众生平等,我对一切众生都平等看待。”神说:“我是岳帝,可以主宰人的生死,怎能与平常人看待呢?”禅师说:“我本不生,你怎能使我死呢?我身如虚空,你怎能坏空呢?”神即叩头说:“我的聪明正直,胜过其他神明,愿大师授我正戒,使我摆脱轮回。”禅师于是正襟危坐,神态庄严地说:“受你五戒,你能不淫吗?”神说:“我已经娶妻。”禅师说:“不是说这个,是说没有邪淫罢了。”神叩首说:“能。”又问:“你能不盗吗?”神说:“我并无缺乏,怎么会偷盗?”禅师说:“不是说这个,是说不因接受祭祀而使坏人得福,不因没有祀奉就使好人得祸。”神叩头说:“能。”又问:“你能不杀吗?”神说:“我操生死之权,怎能不杀?”禅师说:“不是说这个,是说无滥杀误杀疑杀混杀罢了。”神叩头说:“能。”又问:“你能不妄语吗?”神说:“正直之神,怎能妄语?”禅师说:“不是说这个,是说你的言语前后都能与天心相合罢了。”神叩头说:“能。”又问:“汝能不酗酒吗?”神叩头说:“能。”禅师说:“如上五戒,是佛戒之本。”禅师开示了很长时间,神说:“我受师教,当报师恩,敬请大师命我作世间事,现我小神通,使未信之人,都生信念。”禅师推辞,岳帝坚决请求。禅师就说:“东岩寺周围,空旷无树,你能把北山的树移到东岭吗?”神说:“知道了!只是晚上必有喧动,请大师不要惊骇。”就作礼辞去,禅师送出,向外一看,只见仪式威严如帝王,一路云霞瑞霭,环佩幢幡,向空中隐没。这一天晚上,果然有暴风吼雷,奔云震电。第二天早晨一看,北岩的松柏已经全部移到东岭,密密麻麻一大片,就好像种植的一样。开元四年丙辰,嘱咐门人说:“我生前住过东岭之寺,死后可在此建塔。”说完,安然化去。

  水陆神祗,宿世也曾修福,只因不能发菩提心,所以一受福报,便又昏迷,不再记得前因。世上有些持戒的僧人,转世后地位显赫,大权在握,就饮酒食肉,毁谤三宝,都是因为他们前世修行时只修福却不修慧的原故。从前世尊未成道时,在菩提树下端坐,魔王波旬,害怕他成道,带领八十亿部下想去害佛,对佛说:“悉达太子,你赶快起身离开,若不走的话,我就要抓起你的脚,把你抛到海外去。”佛告波旬:“我看世间一切众生,没有谁能把我抛到海外。你在前世,曾作一寺主,受一日八戒,布施辟支佛一钵之食,故生第六欲天,作大魔王。而我无量劫以来,广修功德,供养无量诸佛,你怎能害我?”波旬对太子说:“你所说的话,有什么证据吗?”佛指着地说:“此地为我作证!”话一说完,大地震动,无量地神,从地涌出,胡跪合掌,对佛说:“世尊!我为作证,如佛所说,真实不虚。”(详载《杂宝藏经》)因此,应当知道福和慧两个方面,不可偏废。东岳圣帝,可以说不昧正因了!所以他有垂训说:不因祭祀而降福,不因不祀而降祸。这明明是岳帝受戒后说的话,世俗不察觉,滥杀物命,太使人悲痛啊!

  注:①泰山之神。

 

关公护法

 

  (见《道书关帝经注》)

  关公讳羽,字云长,后汉人。死后奉玉帝之命,掌管文昌府,主管人间功名、禄位等事,以及人间善恶簿籍,历代都有封号。归依佛门,发度人愿。明初,曾降笔到一显宦家,劝人修善,说:“我已归依观音大士,与韦驮尊天,同护正法,祭祀我的人不要再用荤酒。”因此,远近流传,寺庙中都塑尊像,显应事迹很多。

  我阅读道家书籍,看见有《文昌忏》三卷,是帝君降笔。语言纯用佛书,虽不及《梁皇宝忏》①圆融广大,但他归信三宝,却不逊于关公。因而感叹,二帝现在掌管文昌府,一切人间功名、禄位都由二帝取舍定决。他们出天门,入地府,威权如此显赫,尚且倾心皈依,那么佛法的广大,不待分辩就可知道了!孟子认为伯夷太公是天下人的父亲,说天下人的父亲都归依了文王,他们的儿子还能跑到哪里去呢?②我认为关公、文昌二帝也是这样。

  注:①梁武帝为了亡后郗氏堕落蟒蛇身,乃作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僧礼忏,以便超度,后世因名之为梁皇忏。

  ②《孟子》离娄:“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意思是“伯夷太公二位老人是天下最有名望的老人,他们归依了文王,就代表天下的父亲都归依了文王。天下的父亲都归依了文王,他们的儿子还能跑到哪里去呢?”

 

劝占卜的人

 

  刀棍杀生,显而易见;言语杀生,隐而难知。例如占卜问病,一定会说得罪某神,就使愚人误信。烤鱼鳖,杀鸡鹅,无所不为。因此被杀物命,生生与患病者为仇,并且生生与占病者为仇。如此看来,卜筮者一句话的危害,难道还不大吗?普劝占卜的人,凡遇问病,一定要告诉他行善修福,念佛持斋,即使确实是鬼神作难,祈祷祭祀势所难免,也要劝他以素代腥,不要杀生。

  补充:今天以占卜为生的人渐渐减少,但算命的人依旧不少。佛教认为,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病痛祸福,都是自作自受。不去为善,求神祭祀,徒劳无益。为此杀生,更造下新的罪业。冤冤相报,没有了期。因此,对于那些迷信算命占卜的人,必须告诉他因果报应的道理,从根本上斩断业报。那些算命占卜的人,也要宣传因果报应的道理,才是真正地治病救人。

 

师巫偿报

 

  (出《广仁录》)

  江陵吕师巫,用巫术决断事情一定会要求杀生。后来到病家,正要判断,忽然倒地而死,两天后苏醒。问他,他说:“看见一个丈多高的恶鬼,抓到阎王那里,阎王因为我妄言祸福,广害生灵,大加责骂。又看见鬼囚数百,边哭边骂我说:‘误听你说的话,使我受罪。’都用枷锁撞我。又看见无数禽兽,都咆哮怒目,争来攫掠。这时阎王就要赶我进入地狱,一个穿绿衣的鬼说:‘他阳寿未尽,暂时放了他,回来再行追究。’因此就苏醒了。你家病人,名已上牌,寿限已到,不能好起来了。”不几天,病人果然死了。巫从此改业,并书写宣传,劝告世人引以为戒。

  城隍社令,江河土神,人都错称为菩萨,甚至杀生设祭,也叫作献佛。噫!这些微小鬼神,滥加以佛菩萨之号,则朽木也可指为旃檀。一些历史著作中,也都称西域有神,他的名字叫佛,如此则佛反降为神了!正眼未开,到了如此地步。

  补充:神佛不分,是世俗通病。佛菩萨在中国都成了神的代名词,而其本义反而渐渐消失。那么视信佛为世俗迷信,也在所难免了。“佛”乃“觉悟”之意,使人从不觉到觉悟,所以佛教应当就是佛陀的教育,并无宗教上的崇拜之意。“菩萨”是自觉觉人,舍己为人,应当是有高度思想觉悟的人,凡达到这个条件的人,即可称为菩萨。所以佛教是智信,并非迷信。信佛是对宇宙人生真理的追求,是一件极其崇高伟大的事,并无一点迷信含义。

 

劝宴客者

 

  (以下说酒宴不宜杀生)

  世人都厌恶吃亏,但人人却做吃亏的事;世人都害怕堕落,但处处却种堕落的因。为人之子,对于自己父母无故所骂的话:“你是猪狗,你是畜牲。”一定会变色不乐,恨父母侮辱自己了。连猪狗异类的名字都生怕落到自己身上,那么成为猪狗异类的事实则就是最恐惧的事了。单单到宴客时就杀鳖烹鱼,屠鸡杀凫,使自己堕落三途苦报而不觉悟,难道不是只厌恶虚名,不害怕事实吗?《楞严经》说:“因为人吃羊,人死后就变为羊,羊死后就变为人,这样生生世世,互相吞杀。吃其他的众生,也是这样。恶业永远延续,再也没有了期。”佛不说假话,怎能不相信呢?因此,就应当知道,杀鸡的人,得作鸡的报应;杀狗的人,得变狗的报应。理所当然。可悲啊!以前连父母骂我是畜牲都不接受,今天终入他人口腹而成为事实;以前连父母骂我是畜牲都不接受,今天因贪一时欢笑,逞口腹之快而成为事实。这也不是太愚蠢了吗!

  补充:世俗过年过节,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众生的痛苦之上,只要自己仔细一想,于心何忍?假如彼此互换,那么自己又将作何感想呢?虽然今天操刀之权在自己手里,但将来操刀之权就在被杀者手里。看看此时被杀者的痛苦,就要想想将来自己被杀的痛苦。如果因为一时口腹,因为一时欢笑,就使自己酿下无穷痛苦之因,这不是太愚蠢了吗?所以能够推辞的酒宴就一定要推辞,不能够推辞的酒宴,也一定提醒、劝告不要杀生。能够不办的酒宴,就一定不办。

 

夫杀羊妻

 

  (见《广仁录》)

  刘道原作蓬溪令,解除官职后,在秦氏家住了一宿,梦见一个妇女哭诉道:“我是秦的妻子,曾经因为打杀一妾,冥官罚我作羊。现在栏里,明天就要被杀给您吃。我自己死不足惜,只因肚子里有小羊了。如果因为我而死,那么我的罪就更加重了!”刘到第二天早晨把此事告诉秦家,但羊已宰杀了。全家非常悲痛,把小羊放进母腹中,一起埋到土里。

  古代舍卫国,有一个满腹邪见的老人,名叫都提。一天,都提偶然外出,世尊到了他家,看见一头白狗,在床上偷吃盘中之食。狗见佛来,下床便吠,佛说:“你在前世,悭吝小气,不肯布施,因此堕落变狗。”狗听后发怒,躺在地上不食。都提回家见状,也很生气。前往佛陀住所,佛说:“狗是你的父亲,你若不信,回家问狗,狗会指示你家埋有宝藏的地方。”都提惭愧恐惧,回家问狗,狗就跑到床下,用口足开土,大获宝物。都提于是相信佛言,皈依三宝。(详载《阿含经》)所以佛说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很多是自己前世的父母和六亲眷属。人生一世,即有一世父母。六亲无始以来到今天,托生之数,满一恒河沙,则有一恒河沙的父母六亲;满百千恒河沙,则有百千恒河沙的父母六亲。难道可以随意杀害吗?即如秦氏之羊,当被杀时,全家都以为是羊罢了!丈夫不知因为杀妻而招待客人,儿子不知因为杀母而娱乐客人,奴婢不知杀主母而送往砧板热锅。等到四体瓜分,身首异处,才知道辗转于砧板热锅之上的,就是曾经朝夕相处的亲人啊!哀号于刀刃之间的,就是曾经养我育我的母亲啊!口不能言,含怨就死的人,就是曾经辛苦一生,勤俭持家的主母啊!粉身碎骨,不可再生。假使秦氏一家戒杀,丈夫就能挽救自己的妻子,儿子就能挽救自己的母亲,奴婢就能挽救自己的主母了。只为款待普通朋友,就杀害了自己的至亲骨肉。那些宴客杀生的人,还能不以此为鉴吗?

 

多杀变猪

 

  正德中,南京孝廉某某,家巨富,多杀生,常用三四头猪宴客。一天晚上,梦见城隍神说:“你杀生太多,将会变猪。”某不以为然,过了半年,暴死。装殓后,听到棺中有声,启开一看,某已化为猪了。

  世间杀生,大约为宴客居多。为什么不去想想:好朋好友,当他喝我的吃我的之时,就会称兄道弟,视为莫逆之交。等到以后相遇时,只不过说一声谢谢罢了。患难与共的,千中难得一二。而杀生所造三途之苦,已冥冥注定。谁见到阎罗殿上,可引某客来宽恕某人的罪过吗?例如孝廉宴客,他难道不自夸豪侠多情?等到尸化为猪,丑声外传,此时还有什么兴致呢?

 

黑气示灾

 

  (朋友面述)

  玉峰许某,家富好客,饮食务求精美,杀生无数。顺治乙酉,厨下忽然冒出一股如车轮形状的黑气,绕庭一周而消失。没有多久,北兵攻陷城市,家中四十口尽毙。

  富家主妇主持饮食之事,是最大的怨业集中之处。才一丈左右的地方,但众生哀号望救在这里,母离子散在这里,剖腹抽肠、挖心拔肺在这里。长此下去,就会看见怨气充塞,怒鬼悲啼,愁声彻夜。有的现形为无头,有的现形为血身,有的现形为闭目突目,有的现形为摇头鼓翅,有的作咯咯喷血之声,有的作啾啾忍痛之声,有的作唧唧受苦之声,莫不切齿捶胸,磨牙甩尾,都想寻找怨家报仇才甘心。因此,天地神灵,往来神鬼,把这些杀生者记载在恶簿,生遭九横①,死堕三途,谁也不能挽救。如此看来,主持饮食之事难道不是最大的怨业集中处吗?好客的人,千万不要重蹈覆辙。

  注:①1.人横死的九种原因,即不该吃饭的时间吃饭、饮食无节制、食不习食之食、食未消化又食、强行控制大小便、不持戒、近恶知识、入里不时、可避不避。2.人有九种的横死,即得病无医、王法诛戮、非人夺精气、火焚、水溺、恶兽啖、堕崖、毒药咒咀、饥渴所困。

 

劝聘师教子的人

 

  爱子是人的天性,但人却不知爱的方法。例如聘请老师教育儿子,本来希望他成名,跻身于士大夫之中。可因为招待老师的缘故,往往杀鳖烹鱼,割鸡煮蟹。假使一年伤千命,十年就害万命,积累一久,子弟即使有大福报,也尽已削去了,何况那些福力本不深厚的呢?如果认为招待不周,伙食不好,就可以把杀生的钱转为学费,升高老师的聘金,使为师者,常欣然教育。致于买酒买肉,自然会谅解。如此下去则子弟的福基寿命,就在冥冥中一天天增加了。何必伤杀物命,一起堕落三途呢?

 

 

 

聘师打鸟,祸害儿子

 

  (见《广仁录》)

  常熟有人擅长打鸟铳,所杀无数。四十岁时,生下一个儿子,头面端正,非常疼爱,就忏悔不再打鸟。儿子长大读书,因为招待老师,又开始打鸟。一年多时间,儿子患痘病,满身发紫泡,皮肉焦烂,毛孔冒出铁珠,死得很惨。

  铁珠从何而来,难道不是一切唯心造吗?

 

 

烹羊祸子

 

  (见《续笔乘》)

  徽州方尚贤,家巨富,二子各请一师。幼子是宠姬所生,非常疼爱,故厚待他的老师。老师姓田,爱吃羊肉。尚贤每天都用羊招待他,经常有三四头羊存在栏里,选择肥的宰杀。康熙丙午,幼子颈上发疽,哀号半月,都不好。尚贤每天请医治疗、祈祷。一天,他的儿子忽作羊叫而死。

  方既然受报应,田的报应也在所难免。

 

 

 

劝塾师

 

  当塾师的人固然艰难,但招待塾师的家庭更加艰难。早晚饭菜,精心烹调;出门在外,奴婢随从。甚至父母的供奉,反多缺略,而塾师的饭桌上不会无鱼。今天的人不想想持家的艰难,所以一旦聘为塾师,就认为人家理所当然应当供奉我,稍不如意,脸色就很不好看,而学生的学业,反而置之度外。敬告同心善士,人非禽兽,不仅仅是吃喝拉撒。要多在修行上用功,不要在口味上用功。倘使学生实在顽劣,不可教育,那么就要在课外多讲讲福善祸淫的道理,谆谆劝勉,使主家得到一个培植元气的后代,这就是塾师的大功德了。至于口腹之奉,自有定限。如果享受已尽,命也随亡。譬如有钱一千,每天用百文,可延续十天用。若倍增数,必倍减。因此,应当知道,粗茶淡饭,即能延年益寿;山珍海味,就会堕落三途。真心地用戒杀的道理劝勉东家,那么东家父兄子弟都会因我所说而积德了。这才不白白地吃闲饭啊!

 

惜福延寿

 

  (见《因果目击编》)

  福建曹舜聪,在汀州郑氏家任教,严持十斋,凡鲜鸡虾蟹之类,一切摒除,生怕主家为自己而烹杀。席中若摆有腌腊菜肴,就尽欢而退。顺治丙申,患腹疾,僵冷三昼夜,全家号哭,后事已经全部准备好。忽然苏醒,告诉妻子说:“我应当在甲申初夏被流寇所斩,因为任教以来,诚心爱物,主家未曾特意杀害一命,所以延寿十二年,并且免除横死。又因在庚寅夏劝人刻《金刚经》三页,又延寿三年,到现在还有阳寿二年。”果然过了两年才去世。

  崇川一位朋友,性慈戒杀,只是不能持斋,故鲜鸡鱼蟹之类,生平严戒。亲友招待他,席间只摆腌品。即使到了好杀的家庭,也从来没有一物为自己而烹杀。一切仁人君子,若能仿效这位朋友,天下就永远没有杀生之苦了。

 

贪吃狗肉丧命

 

  (云间人共述)

  松郡郭止一,三十六岁,顶替何姓教书。康熙十四年,在某氏家任教。主人因为郭爱吃狗肉,经常进奉。一天,郭指着主人家的黄狗说:“此狗腿很肥,不知是否可以为我烹杀?”主人依从了他。过了几天,郭忽然昏死。被抓到本郡城隍庙,黄狗已经先到。神说:“何某!你为什么唆使主人杀狗?”郭狡辩说:“我姓郭,不姓何。”神怒责鬼卒误拘,郭就苏醒了。醒后自夸能辩。没多久,何姓死去,第二天忽然苏醒说:“郭某诬陷我杀狗,我争辩自己不食牛狗,狗也说音声不像,放我暂还,等候郭到同审,但我寿命将尽,不能再生。”处理家事后就死去了。这天晚上,郭的邻居路遇鬼卒拘郭而去,入城到家一探寻,已听到郭家有哭声了。

  招待老师的肉食,虽然是主家所杀,但是因为我而杀,自然不得不分担责任。假使老师把责任推卸给主家,主家又把责任推卸给老师,那么物类就只能默默受冤,无所控告了。

 

 

万善先资集卷二

 

因果劝

 

劝求功名者

 

  (以下说求福不宜杀生)

  世上读书作文的人,早起晚睡,废寝忘食,一心只为求取功名。父亲告诫儿子,老师勉励学生,抓紧一分一秒,一心只为求取功名。可是,那些年纪轻轻的少年,常常金榜题名,而博古通今的老儒,往往怀才不遇。如此看来,荣枯得失难道不是由上天主宰吗?既然由天主宰,那么合乎天心天必定护佑,违背天心天必定鄙弃。戒杀这件事,文人常常认为可以慢慢来,不要急,认为这件事只不过是佛氏之教罢了。可悲可叹啊!难道只有佛氏好生,我们读书人单单好杀吗?在历史上,程明道①做上元县簿时,看见乡人多用胶竿取鸟,命令把所有的胶竿全部折断,然后下令禁止打鸟的事(出宋史)。吕原明得到程氏正传,但他家多世奉佛戒杀放生。做郡守时,官署中贮存很多笋干、鳆鱼干,以代替水陆生命(见圣学宗传)。他们确实认识到了好生恶死是天心所在,不可违背。人能以天地之心为心,那么福禄就会跟随他了。

  注:①程颢(hào浩)(10321085)北宋河南人,理学的奠基人,明道学案的代表。他早年奉父命,从周敦颐问学,受其熏陶,立志于孔、孟之道,泛览诸家,出入释老,“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形成了为人师表与治学的独特风格。中期宋学教育,多是师友后进相聚,自由讨论,奉程颢为师的人用“春风和气”四个字称赞他。他在洛阳与邵雍、张载等人往复论学,又与他的弟弟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洛学”,二程成为洛学的两大宗师。程颢从自身的实际生活体验出发去寻觅人生的真谛,他的学说对后来的陆王心学影响很大。程颐称为伊川先生,为人严毅刚直,担任哲宗侍讲,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因触怒权贵而遭贬逐。对学生要求严格。有一次,他瞑目静坐,恰值杨时、游酢(zuò坐)往见,侍立良久,辞出时,门外雪深逾尺。这就是“程门立雪”的典故。

 

爱吃蛤蜊,应考失败

 

  (见《龙舒净土文》)

  宋初,镇江邵彪,梦至冥府,冥主问他说:“你知道自己考试失败的原故吗?”他回答说:“不知。”鬼卒就带邵彪到一个地方,看见一只铁锅里面煮的蛤蜊①,都喊邵彪的名字。邵彪恐惧,合掌念阿弥陀佛,蛤蜊都变成黄雀飞去。从此以后,邵彪就不再杀生,官至安抚使。

  科名的事,虽然是上天所赐,可如果有冤敌相阻,鬼神也无可奈何。想要走青云路,怎能不考虑这个问题呢?

  注:①蛤蜊(ɡélí隔离),软体动物,长约三厘米,壳卵圆形,淡褐色,边缘紫色。常生活在浅海底。

  补充:既然邵彪在恐惧之际,还能合掌念阿弥陀佛,则知道邵彪善根深厚,知错就改,他后来官至安抚使,就理所当然了。平常人则不能作此侥幸之想。

 

帝君示梦

 

  (见《护生篇》)

  明朝末年,四川读书人刘道贞家里来客,想杀一只鸡,忽然不见了,客人坐了很长时间,想去杀一只鸭,忽然又不见了。一搜索,看见鸡鸭一起躲藏在暗处,鸭用头推鸡出,鸡用头推鸭出,相持不下,默不作声。刘很受触动,就写了一篇戒杀文劝世。辛酉七月,他的朋友梦见到文昌殿,帝君揭开一张纸给他看说:“这是刘生的戒杀文,他已考中了。”醒来后告诉刘,刘不相信。榜发以后,果然应验了朋友所说的话。

  禽兽和人类,体形虽然不同,但知觉实际是一样的。看那些禽兽被捕捉的时候,惊走哀鸣,跳墙爬崖,和我们人类被捕杀的时候,父母彷徨苦闷,不知所措,妻子走投无路,寻死无门,相同还是不相同呢?看那些禽兽被杀害的时候,割杀一支鸡,其他的鸡就哀啼;屠宰一头猪,其他的猪就不食,和我们人类被抢劫掠夺,战乱烧杀的时候,眼见父母伤残,妻子解体,相同还是不相同呢?看那些禽兽被宰割的时候,有的五脏已经剖开,但口里还在吐气,有的咽喉已经砍断,但眼睛还没有闭上,和我们人类临死断气的时候,痛苦万状,点头久视,相同还是不相同呢?看了鸡鸭相互推诿的故事,我们就应当刻骨铭心了。

 

救物同登

 

  (见《广慈编》)

  会稽陶石梁和张芝亭路过大善寺,放了几万尾鳝鱼。这年秋天,陶梦见一位神对他说:“你本来不能考中,因为放生的功德,所以就能考中了。”榜发后果然得中,陶说:“事情是和芝亭一起完成的,怎么能把功劳归结于我一个人呢!”几天后,南京录取的通知来了,张也考中了。

  近来出现一种陋习,凡有人去应考,亲友必合资祈祷,所杀无数,名为保福,实为造罪,高明的人深恶痛绝。

 

劝求子的人

 

  富家无子,不惜重金娶妻纳妾,不惜重金买药医治。可是,求子的心愈加廹切,得子的希望就愈加渺茫。为什么呢?因为三界中的定业,如果不积大德大善就不能挽回。古来无子的人,往往因一念觉悟,勇猛修德,因而连生贵子的,数不胜数。求子不得法,只是怨天尤人,致使宗族失传,也太糊涂了啊!

 

放生得子

 

  (见《广仁录》)

  元朝时有一个富商求子,听说太岳真人可以召来神仙判事,非常灵验,就前往拜见,告诉他:“你前生杀业多,使物类绝种,故得此报。今放满八百万生灵,才可赎罪。若误伤一虫,必须再放百个生命才能准数。想要挽回命运,这是最重要的事。”商人即立誓戒杀捐资放生。没有多久,就得到一个儿子,后来以孝廉出仕当官了。

  《华严经》说:“杀业的报应,能使众生堕落三途。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是多病,二是短命。”富商前生杀业很多,但现前报应只不过无子罢了,可以推测他已经受了三途的正报①,现在再受无子的余报。否则,就是宿世福力深厚,先受无子的华报②,再受三途的果报。今天能忏悔过去恶业,回心向善,自然应当免祸获福了。

  注:①即三恶道的果报。正报又名正果,指众生的身体,因众生的身体是依过去的业因而召感得来的果报正体。分为正报和依报。依报又名依果,即众生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大地房屋器具等。

  ②华者喻也。又假之义也。如人为获果实而植树,正得其果实,兼可得华,华即华报也。如此众生植善恶之业因,正报其业因之结果曰果报。又称实报正报。附随其实报正报而得之假果名华报。例如不杀之因,远感涅槃之果,谓之实报,因之而得长寿,是即华报也。智度论十一说:“如人求荫故种树,求华或求果故种树,布施求报亦复如是。今世后世乐如求荫,声闻辟支佛道如华,成佛如果。”往生要集上末说:“应知念佛修善为业因,往生极乐为华报,证大菩提为果报,利益众生为本怀。”

 

不吃牛肉,救子一命

 

  (见《感应图说》)

  杭州吴恒初爱吃牛肉,连丧子女,又遇上一个儿子患痘病,医祷无效。吴忽然梦到阴司,有人控告吴杀牛,吴与之争辩激烈。冥主喊群牛嗅吴周身,牛无话可说。吴自供吃牛肉但从不杀牛,并且发誓永不再吃。冥主告谕群牛并把吴送回。吴出来看见一楼阁,阁上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吴抬头一看,忽然抛下一物,说还给你。仔细一看,是自己的儿子。然后就醒来了,儿子的病马上就好了。

  吃牛肉使自己连丧子女,那么杀牛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戒吃牛肉,即得贵子

 

  (见《护生录》)

  京师翟节,五十岁了,还没有儿子,敬绘观音大士像,诚恳祈祷。妻子怀孕,梦见白衣女子抱送一儿,妻子正想要抱,牛横在中间隔断了,得不到。生下儿子后,满月就死了,翟又虔诚祈祷。有人告诉他说:“你爱吃牛肉,难道不是此事才使你无子吗?”翟节悚然觉悟,全家戒食牛肉。没有多久,又梦见白衣女送子,抱到了妻子手里。后来果然长大成人。

  这就是观音菩萨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啊!

 

 

 

 

 

吃鳖速毙

 

  (袁午葵述)

  明朝末年,杭州有个叫潘德斋的,年老无后,偶然看见一本书上说:“食鳖可以生子。”于是就买鳖贮存,用小鳝饲养,天天烹割。这样过了一年多时间,全身都生肿毒,毒有数口,宛如甲鱼之嘴,痛入骨髓。没有多久就死了,于是断后。

  有邪见的人,说话害人一时,著书害人百世。这件事正是一个见证。因此,著书立说,即使是善人君子,也不可不慎重,何况其他人呢?

  说儒言以谤佛法,传医方而杀生命。更有刻佛书善书,却没有正知正见,自作盲论瞎说,比比皆是。哪里知道自心大作恶业,仍然会依照因果而堕落啊?

  补充:心外无法,不管是善业还是恶业,都是唯心而造。著书立说,虽然是意识领域上的事,所作邪说,自身也许并未实践,但因为书籍传播很广,而且代代流传,所以其所造恶业就无量无边了。原以为著书可以流芳百世,其结果谬种流传,竟然遗臭万年。

 

 

 

 

劝避难人

 

  战乱之际,世人避处深山旷野,颠沛流离。望旌旗,则母离子散;闻金鼓,则胆落魂飞。如此流离失所,虽然是国家定数,但也是自心恶业所感招。慈受禅师偈说:“世上多杀生,才有刀兵劫。杀生必抵命,欠财必还债。离散你妻子,曾破他巢穴。报应各相当,洗耳听佛说。”由此看来,无论杀身亡家,都是前业所定。就是伤一指,失一针,以至于一瞬间的恐怖,都有前因。普告世人,一旦遇上刀兵战火,就应当回心转意,好好思考:“我还没有被抓时,尚且如此恐怖。那么物类被抓之时,恐怖更当如何?骨肉还没有分散时,尚且如此凄惨。那么物类分散之时,凄惨更当如何?四体还没有被宰割时,尚且如此悲苦。那么物类被宰割时,悲苦更当如何?因此,过去杀业,必念佛超荐,未来杀业,当直下斩除。如此用心,则来世必生太平年代,必不生危乱之时。即使生到危乱之时,也必不生到战火之地。这难道不是避难的最上策吗?爬山涉水,不是万全之计。古德说:“世上欲无刀兵劫,须是众生不食肉。”

  补充:《三国演义》一开头就说:“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就说明天下战乱是难免的,由乱世到治世,再由治世到乱世,众生常在痛苦中徘徊。难道我们就没有永久的和平和幸福吗?回答是肯定的。它来自哪里?来自我们的心中。内心平和,不起杀心。这就是永久的和平之方。人类没有认识这一点,以强凌弱,以众生之肉来充自己之腹,视为当然,这是引发战争的根本原因。所以,人类没有永久的和平。谋求永久的和平就从戒除杀生开始。

 

刀兵偿报

 

  宋徽宗时,外敌入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安阳镇受祸最惨。当时有一位僧人,能在定中观察前因后果。众人拜见他询问此事。僧人进入定中,知道了原委。就说:“此乡所造杀业,惨於他处,故受报也惨於他处。但业报还未尽,怨敌一来,他们就不得安宁了。”后来连年兵火,人民屡遭屠戮,果然没有一人遗漏。

  人见渔翁撒网,忽得大鱼,必定鼓掌称快。不知道此时又增加一怨敌了。悲怜救解都来不及,为何反而称赞羡慕呢?称赞就是赞叹杀,羡慕就是随喜杀。慧眼一看,都是刀兵种子啊!

 

龙子救难

 

  巢江水暴涨,不久江中有巨鱼,重万斤,三日死,全郡人抢食。只有一个老婆婆不食,忽然遇到一位老人告诉她说:“这是我的儿子,不幸遇难,唯有您怜悯,我会好好报答您。如果东门石龟眼睛变红,您就赶快出城,城就要陷落了。”老婆婆因此每天前往看龟,有个小孩很惊奇,老婆婆就把实情告诉了他,小孩想戏弄老人,偷偷用红色涂抹龟目,老人一见,急忙出城,遇到一个青衣童子说:“我是龙子。”带老人登山,城果然陷落为湖。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大臣,看相的人判定他一定被杀死,他就非常警惕戒备,日夜以兵自卫,以至于带剑睡卧。有一天,大臣请佛在早晨赴斋,佛不接受,告诉国王说:“此臣今夜必死。”这天晚上,有四个臣子,在大臣家防守。妻子看见丈夫熟睡,就代替他拿剑。没有多久,妻就睡去,落下的剑砍断了大臣的头。国王听说大臣死了,怀疑四臣与妇私通,就砍断了他们的右手。阿难问佛何因,佛说:“这个人前世是牧羊儿,他的妻子是白母羊,四臣都是盗贼,看见小儿牧羊,同举右手,指着白羊对牧童说:‘杀了它给我们吃。’牧童哭着听从了他们话。因此,今天辗转酬报。”(详载《杂譬喻经》上卷)以上童子用红色涂抹龟目,本想戏弄老人,实际上也是老人福力所感召,因缘会遇,自然而然,不可勉强。

  补充:诚实的人不用怕受欺骗,不诚实的人骗人实际上就是骗自己。世俗认为老实人吃亏,这是眼光短浅的表现。真正老实的人永远也不会吃亏的,那些狡猾的人自以为得逞一时,那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后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正是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

 

劝食牛狗的人

 

  (以下说个人生活不宜杀生)

  劝人戒食牛狗,不如劝人戒杀牛狗,劝屠户戒杀牛狗,不如劝官长禁杀牛狗。为什么呢?劝人莫食,虽然有的表面上听从,但一摆到桌上,谁能自制?因此,劝人戒食,不如劝人戒杀。屠户能够劝改的,十中难有一个。如果不借官长威严,以严刑警戒,即使每天进屠门劝解,最终还是无益。怎能比得上政府号令严明,群凶藏刀呢?何况禁屠一事,贫儒也能得到官长的帮助。等到禁榜高悬,再严行纠察,奉为成规,虽不劝人戒,自然无牛狗可食了。可惜啊!当官之人,凡名利所在,就争先恐后,不知疲倦,遇到这样的事,就闭口卷舌了。

 

命终酬业

 

  (出《颜氏家训》)

  齐贵人奉朝请①,本性奢侈淫荡而偏爱吃牛狗,食必特杀。三十多岁时,有一天,看见大牛忽至,遍体痛如刀割,嗥叫发狂而死。

  物类有功的,莫如牛狗,杀食最损阴德的,也莫如牛狗,世人必定要沾上它的口味,为什么呢?

  注:①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叫请。汉代对退职大臣、将军及皇室、外戚,多给以奉朝请名义,使得参加朝会。晋代以奉军、驸马、骑三都尉奉朝请。南朝为安置闲散官员,奉朝请一度增至六百余人。隋初罢奉朝请,另设置朝请大夫、朝请郎,为文散官。

 

戒牛得魁

 

  (出《广慈会要》)

  金陵朱之蕃,未考取时,梦见神说:“今年状元应当是镇江徐希孟,因与一女子私奔,除名,依次应当轮到你,但徐家三代不食牛,你父子未戒,如果能悔过,还来得及。”醒后告诉父亲,父亲不信。这天晚上,父亲也做了同样一个梦,大惊失色,誓不再食。当年果然大魁天下,徐只获得二甲第三。

  有人说,牛是祭神之物,只有大福的人才能享受,从这件事来看,就应当闭口不吃了。

 

 

 

夜鬼坐船

 

  (出《观感录》)

  无锡书史王某,顺治丁酉因为钱粮问题,被捕死在北都监狱。康熙二年四月,苏州金太傅的儿子汉光,自京归家,他的船经过张家湾,有人在岸上呼号:“我是无锡王某,请求搭我回去。”汉光答应,但从船上看不到王来,船一出发,又象原来一样呼号。汉光责问他。王就把实情告诉他说:“我是怨鬼,船离岸远,故难登船。”船中人都很震惊。鬼说:“没有妨碍,我坐到船的角落就行了。”船靠近岸,似乎有人跳进来,刚行不久,鬼又叫起来,问他是什么缘故,鬼说:“遗失一个小袋子在岸上,里面有钱粮数目,归家质对,要以此为根据,请停船让我取来。”汉光依从了他。已经走了三天,快要天黑时,鬼说:“暂请停下来,这个地方普斋,我要去一去。”汉光问:“什么叫普斋?”鬼说:“就是世俗所说的施食。”去了一会就又回来了,说:“观世音菩萨主坛,我吃不到饭。我生前喜食牛肉,因为菩萨临坛,凡嗜好牛肉的人,都不得食。”当时汉光正喝醉了,听到他这样说,拍案惊呼说:“天下有这样的奇事吗?我平素也喜欢吃牛肉,现在就应当引以为鉴了!”过了一会,鬼大哭起来,问他,说:“天上戒坛菩萨到,我不能在此了。”汉光说:“你怎么回去呢?”鬼说:“要等其他的船了。”汉光停船,鬼就悄悄地离开了。汉光戒牛肉的话,刚从口里说出来,而戒坛的神就已经到了。可见举心

动念,天地都知。记过记功,一丝一毫不会有差错。

  施食法会,普济人天众生,上到天龙八部,下到地狱鬼畜,都在所施之内,哪有菩萨主坛,嗜牛肉的人不施与的呢?王鬼不能得食,只是自己的业障所阻碍罢了!饿鬼长年累月,听不到水浆的名字,即使行走在水上,在他的眼中也只是看到脓血,难道不是业力所引发的吗?从前目连尊者,以天眼观察世间,看见亡母在饿鬼中,就把一钵饭送给她。他的母亲左手持钵,右手取食,食未到口,变成火炭。目连大哭,向佛求救。佛说:“你的母亲罪重,不是你一人之力所能办挽救的。你的孝心虽然感动天地,天地鬼神也没有办法。必须借十方僧众威神之力,才得解脱。目连于是大兴佛事,供养僧众,他的母亲就在当天脱离饿鬼痛苦。(详盂兰盆经)从这里可以看出,王鬼不能得食,难道不是自业所招吗?有人说:“既然如此,那么世间施食,也大多没用了。”回答说:“众生与佛的关系,分有缘无缘二种。有缘的人,就能沾惠;不能沾惠,只是偶然无缘的人罢了!怎能一概而论呢?”(有信心,便是有缘;无信心,就无缘了。岂可不早发信心呢?)

 

 

戏弄菩萨,速招祸殃

 

  (出《现果随录》)

  麻城有两个孝廉,一个信佛,一个谤佛。一起在地藏殿读书,有一个人送狗肉来了,信佛的人赶他走,不准他进殿,并且仓皇避于门外。谤佛的人说:“我信奉儒教,不知什么佛老。”就收肉进殿,夹肉戏献菩萨。刚刚举起筷子,感到空中有人推他,倒在地上就死了。一会儿,门外孝廉也死了。看见谤佛的人受尽百刑,颈陷火枷,遍体烧烂。冥王对信佛的人说:“你有信仰诚心,不应到此,叫你来的目的,是想要你看看他受苦的情形,传告世人罢了。”于是又回阳活过来了。

  地藏菩萨曾经发了大誓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世尊在忉利天宫说法,称赞他说:“假使十方诸佛,赞扬您的功德,经千万劫都不能说尽。”又说:“若有天人,享天福尽,五衰相现①,当堕恶趣,看见地藏菩萨形像,志心瞻礼,这些天神就会转增天福。”又说:“若有众生,专诚供养,终身不退,未来世中,常在诸天受乐,天福纵尽,下生人间,还是帝王”(详载《地藏菩萨本愿经》)可叹啊!大士有如此不可思议的神力,名闻河沙世界,威震万亿诸天,一切众生闻名见形,都会获得殊胜的福报。一个娑婆世界的愚蠢凡夫,仅有那么一点点知见,就妄加讥毁,真如萤光敌日,蝇翼障天,也太不自量了。

  注:①天人将死时有五种衰相现前,即一、头上花萎,就是头上所带的花冠渐渐枯萎;二、衣裳垢腻,就是无缝的天衣生出污垢来;三、身体臭秽,就是天人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而且散发出很多臭的气味来;四、腋下汗出,就是两腋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五、不乐本座,就是以上种种不好的衰相出现之后,天人便对自己的宝座生出不乐的感受,天女眷属也厌离他们而走开。

  补充:有人或许会有疑惑,既然菩萨发大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为何反要把人打入地狱呢?这是不懂一切业障“唯心所现”的道理。此人被推入地狱受苦,是他自己的业障所招来的。地藏菩萨有如此大功德,如此威神力,闻名见形,恭敬赞叹,当然就获福无量。反之,当然就会罪过无量。一个同样的道理,从正面是这样,从反面又是那样。所以,毁佛者下地狱,并非佛菩萨把他推入地狱,而是他自己的恶心把自己推入地狱。佛菩萨大慈大悲,毁佛当然就是大恶大奸,哪有不下地狱的可能呢?

 

劝勿烹蟹

 

  人一听说地狱之苦,都以为渺茫难信,不知世人烹蟹就是沸汤大狱景像,只是习以为常没有觉察罢了。当柴火一烧,锅中发热,此时群蟹,恐怖惊惶,全身烦闷。接着更热,就绕锅循行,都想爬出。接着大热,就互相践踏,神识昏迷。此时,浮在水上大痛难忍,沉在水下大痛难忍,挤压不动大痛难忍。没有多久,锅中沸水绕身涌注。注目,则如热钉烙眼;注背,则如沸铁浇身。如此受苦无量,然后含冤命尽,全身发赤。痛苦啊!众生只不过为了瞬息间的美味,就造下如此无边业障。假使诸佛菩萨,用天眼来看,那么此人与蟹从无量劫来,曾经互为父母兄弟六亲,只因为改头换面,不再相识,因此互相造业,互相杀害,以至于互相报怨,永无终止。普劝一切众生要发慈悲心,先实行忠恕①之道,彼此体谅,贪婪就化为慈悲了。

  注:①《论语》里仁:“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孔子的学问,就在于忠恕二字)忠即是做人竭心尽力,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恕即是推已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蟹山受报

 

  (出《南阳广记》)

  湖州医,沙助教①,母亲嗜爱吃蟹,所杀无数。绍兴十七年,母亲患恶疾而死。后来她的几岁孙子,看见她站在门外,遍体流血,对孙子说:“我因平生杀蟹,现在蟹山受报,赶紧告诉你的父亲,作福超荐我。”说完就不见了。

  腌蟹之家,把活生生的螃蟹腹部下面的甲壳剔去,粗暴地把姜盐塞进去,痛苦真不可形容。蟹山的苦报,是业力所感招。从蟹横行爬走来看,可以推测他宿生必走邪路,不走菩提正路。被绳子捆绑,可以推测他宿生必被爱欲迷惑,不能解脱缠缚。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注:①助教,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帮助国子祭酒、博士教授生徒。唐时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皆有助教。明清仅国子监有助教。

 

劝勿食蛙

 

  捕蛙的人大约都是渔船上的无赖,劝他们戒杀,自然不会接受。但美味很多,数到青蛙时,已是劣等。吃的人少了,捕的人自然就稀了。

 

蛙诉商冤

 

  (见《现果录》)

  苏州同知①王某,在句容,忽见一群青蛙在面前跳跃,王对它们说:“果然有冤情,请告诉我在什么地方。”青蛙们就汇集到一个地方,王命令手下人挖掘,获得一具死尸,口里塞着一根鞭子,鞭子的柄上有脚夫的名字。到丹阳,一询问就抓获了凶手。原来是一位商人买蛙放生,清晨被脚夫害死。立即判决抵命。吴人因此称呼同知王某为“田鸡王”。

  青蛙被杀,受八种小地狱之苦;人杀青蛙,作八种小地狱之因。如蛙被杀时,先斩下它的头,这是第一断头小狱。已经断头后,接着剥去它的皮,这是第二剥皮小狱。扯去它的四爪,这是第三落足小狱。拔肺抽肠,这是第四挖腹小狱。热锅煎熬,这是第五沸油小狱。调和五味,这是第六咸糟小狱。齿嚼牙磨,这是第七磕石小狱。流入肠胃,这是第八粪尿小狱。杀蛙去卖的人,前四种狱因,是自作,后四种狱因,是教他作。买蛙吃的人,后四种狱因是自作,前四种狱因是教他作。杀蛙自食的人,八种狱因,都是自作。若不杀不食,随从倡和的人,八种狱因,都是教他作。人能如此想想,才知道视听言语之间,无不是罪垢,居于娑婆世界,难得一清净之身。

  注:①官名。宋时枢密院有知院事官,以同知院为副;有知閤门事官,以同知閤门事为副。又府州军的副贰有同知府事、同知州军事。元明沿用。清代府、州以及盐运使设同知,府同知即以同知为官称,州同知称州同,盐同知称运同。

  补充:青蛙在今天也称为益虫,为农民的朋友,政府三令五申禁捕青蛙,可就是有那么一些无知小人,利令智昏,想尽千方百计捕食青蛙,宾馆酒店的餐桌上也经常有青蛙。人们明明知道青蛙不可捕,不可食,可是一旦摆上餐桌也置若罔闻了。有一次,我与一些老领导一起吃饭,见有一位离休领导一生不食青蛙。不食青蛙,是很多人生来就有的习惯,可见人类并没有天良丧尽。仔细体味一下,青蛙并非什么佳肴,山珍海素那么多,何必去吃一只小小的青蛙呢?若青蛙也能吃,苍蝇飞蛾也能吃了。

 

劝求寿的人

 

  (以下说疾病不宜杀生)

  人既然贪生怕死,就应当知道趋吉避凶。我与物类同禀天地之气,我爱天所生,天也爱我生。我愿物不死,物也愿我不死。今人从少到壮,从壮到老,无时不在杀生。当人刚离母腹时,即称庆而杀生。没有多久满月了,又杀生。没有多久满周岁了,又杀生。长大读书,因为招待老师而杀生。接着议婚,因纳吉而杀生,请期而杀生,成婚而杀生。儿子又生儿子,儿子的儿子又满周岁,再读书,再议婚,辗转无不是杀生。有女的家,女出嫁而杀生。信邪的人,祀神灵而杀生。好客的人,宴宾客而杀生。多病的人,贪口味的人,为口腹而杀生。加上步履杀,树艺①杀,随喜杀,赞叹杀,积累一生,被我杀的生命不会小于百千万数。如此来求长寿,可以吗?普劝世人,想要延年益寿,先持杀戒,杀戒既持,长寿就必可求了。

  注:①种植。《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注:“树,种;艺,植也。”《汉书》食货志下:“城郭中宅不树艺者为不毛,出三夫之布。”注:“树艺,谓种植果木及菜蔬。”

  补充:戒杀放生,延长了别人的寿命,自然就会延长自己的寿命。杀害生命,缩短了别人了寿命,自然也就缩短了自己的寿命。从一世来看,是这样;从无量劫来看,也是这样。只不过,从一世来看,不够明显;从多世来看,才知不仅受短寿之报,而且所受痛苦无量无边。人的疾病多从杀生而来,要想健康长寿,只有戒杀放生。

  世人愚痴,仅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反而不知。家生贵子,本来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应当祝福他长命百岁,反而杀害生命,缩短骨肉的寿命,父母的爱心到哪里去了?满周岁了,应当醒悟让一个人生存下来不容易,只有戒杀放生,才能使之今后健康成长,反而又大肆杀生,不顾自己儿子的前途,这样的父母于心何忍?长大后,应当戒杀放生为之培福,成为国家和人民的有用之材,就更加不能滥杀无辜,以损后辈的福基。年已高寿,应知是修福所得,素酒祝寿还情有可原,为何又大摆宴席,所杀无数呢?作为后辈损害长辈的阴德,作为上辈又何曾以身作则呢?有人说,年纪多大了,就放多少条生命。此实为积德行善,延年益寿的借鉴!

 

救蚁延寿

 

  (见《经律异相》)

  一位比丘①修行得六神通②,一位沙弥③随侍,比丘入定看见沙弥七日后会命尽,就叫他回家探亲,告诉他八天后再来,想要他死在家里。到第八天,沙弥又来了。比丘再入定观察,才知道沙弥在回家路上,看见流水将进入蚁窝,急忙脱下袈裟挡住。因为这一善事,享寿到八十岁,后来又修成阿罗汉。

  经上说,人不杀生就会得到长寿的善报。从沙弥这件事情来看就应当更加相信了。

  注:①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义,即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会群众乞化饮食,以资维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资长养法身。二、破恶,此恶是指心中的种种烦恼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学,扑灭贪嗔痴等烦恼,以便达到了生脱死的目的。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众生皆为魔子魔孙,永远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却在跳出三界,以解脱为期,大家都很认真修行,不为天魔外道所扰乱,于是魔宫震动,魔王怖畏起来,故谓之怖魔。

 ②三乘圣者所得到的神通一共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③华译息慈,即息恶和行慈的意思,又译作勤策,即为大僧勤加策励的对象。沙弥有三类:七至十三岁,名驱乌沙弥,谓其只能驱逐乌鸟。十四至十九岁,名应法沙弥,谓正合沙弥的地位。二十至七十岁,名名字沙弥,谓在此年龄内,本来应居比丘位,但以缘未及,故尚称沙弥的名字。沙弥与沙弥尼,皆应受持十戒。

 

救鱼免死

 

  (出《法苑珠林》)

  唐魏郡马嘉运,贞观六年春,忽见两骑来迎接,就倒地而亡。前往拜见主人,是东海公,想要请他做记室①。马推辞说自己知见浅陋。一定要他担任,他就推举文人陈子良代替。马就苏醒了,陈暴亡。有一天,马与他的朋友同行,向空中望去,显出恐惧的样子。朋友询问,他说看见东海公的使者,要往益州抓人。说陈子良控告你,你本来难以免死。但你在蜀之日,看见池塘里的鱼将被取出,捐出数十匹绢救了它们的命,故得免死。后来嘉运以国子博士终。

  当时唐太宗在九成宫,听到这件事,派侍郎岑文本调查,故得知详情。

  注:①官名。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有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后代因之,或称记室督、记室参军等。元后废。

 

戒杀延寿

 

  (见《竹窗三笔》)

  华亭赵素,到青浦,看见死了的仆人站在船上,惊奇地问他,他说:“在阴间做事,今天正在追取三人。一个是湖广人,一个正是你所探之亲。”第三个没有说,赵已猜测到就是自己。到亲戚家,已经听到了哭声。赵急忙回去,又遇上了亡仆,说:“您不用担心,到晚上我不到就免死了。”赵问原故,仆人回答说:“在路上听到有替您说话的人,说您全家戒杀。”等到晚上,果然没有来,赵从此安然无恙。

  这就是所谓神灵保佑啊!

 

膳减龄增

 

  (见《感应篇圆说》)

  寺丞①萧震,年少时梦见有人告诉他只有十八年寿命,跟从父亲率军赴蜀,蜀官认为主帅来临,大摆宴席,震偶然走到厨房,看见捆来一头牛,问是为何,有人说:“酒过三行,例进玉箸羹。做法是取来母牛,烙铁钻乳,凝固在筷子上作为食物。”震急忙告诉父亲,索回食牌,宣布永免此味。此年十七岁,又梦见神告诉他说:“你有阴德,不但可以免除夭折,而且将会健康高寿。”后来果然享年九十多岁。

  一块肉既可以延寿,一块肉也可以削寿。

  注:①官名。

 

劝医生

 

  医道之所以可贵,因为它有救死扶伤的功劳。然而药能医病,不能医命。如果杀生做药,不单单是使病人反增怨孽,将来自己苦报,也不能免。为什么呢?贪生怕死,人与物相同。杀一命去救一命,仁者尚且不为,何况不只一命呢?又何况未必能救命呢?如果认为病入膏肓,不忍坐视不理,就应当以净土法门劝告,使病人永离生死。这样的救济,功德不更大吗?大抵人有疾病,则善言易听,平时虽然愤愤排佛,到此瓦解冰消,乘机化导,这是第一良方。

  补充:因为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所以才显出医生职业的伟大。然而救死扶伤当推广到一切生命,这才是博爱,这才是真正的医道。今天的医生,从不认识生命的可贵,自私自利,一切动物都可入药,已经不是以一命救一命了。甚至以成千上万的蚂蚁入药,大肆宣传可以延年益寿,真可为天良丧尽,不可救药了。医生的医德也越来越差,不仅将物类视为尘土,而且将人命也视同儿戏。愿有更多仁人君子出世,以挽转世风日下的局面。

 

改书赎过

 

  (见《梁书》)

  陶宏景①,字通明,母霍氏,梦天神举爐至家而生。宋末为诸王侍读②,齐永明中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隐居句曲、华阳、洞天。与梁武帝有交情,常入山请教国家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他的徒弟桓恺,得道飞升后,有一天隐秘地出现他面前,说:“您所编撰的本草,用水蛭蚊虻做药,功虽及人,但害物命,上帝因此就要责罚您了。”宏景忏悔,就用他药代替,另著本草三卷,以赎过。并且到鄮(mào贸)县阿育王塔前受五戒,曾梦佛授记,名胜力菩萨。临终以袈裟覆体,安然脱化,年八十五,谥贞白先生。

  杀物救人,好像不失正道,但却冒犯上天,要受惩罚,可畏啊!

  注:①陶宏景(456536)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南京)人。

  ②官名。职务是给帝王讲学。唐开元三年置侍读学士,后废。宋太平兴国中设翰林侍读学士及翰林侍读之官。元明因之。清翰林院、内阁,并有侍读学士及侍读。南北朝唐宋诸王属官,有侍读、侍讲。

 

劝莫打蛇

 

  (以下说细行不宜杀生)

  世人都说蛇能害人,惟恐打不到。甚至有人说若不打死,必然贻患于后。这些人不去想想,打不死,尚且要报怨,如果打死,怨恨不是更深了吗?世人无知,所见太小,只知今世,而不知来世。所以作此断灭之想。要知道,蛇来害我必有宿因,若无宿因,决不害我,何必只想蛇会害我我就必杀它呢?即使蛇要害我,也不能杀。为什么呢?蛇因前世之怨来害你,你若又杀它,则是前仇未报,又结新恨,你就成为它两世的仇人了!世人怎能不想想呢?

  补充:害蛇者必被蛇害,这是经常发生的事。但这仅仅是从一世来看那些捉蛇为生的人。若从多世来看,蛇与人冤仇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了。常见小孩打蛇,虽是小蛇,但一样是生命,以强凌弱,其后不祥。

  蛇因毒心而得蛇报,我们人类应当吸取教训。若我们以杀蛇为乐,则此心残忍,当重蹈覆辙了。

 

焚蛇灭族

 

  (见《好生录》)

  明方孝孺①的父亲安置墓葬,梦见红衣老人拜说:“您所选的墓地,正是我的住处,敬请宽限三天,等我的子孙迁尽后一定重谢。”说完,又再三叩头。方父醒后不信,竟然派人挖掘,发现数百红蛇,全部烧死。夜又梦见老人哭着说:“我已至诚哀恳,你为何使我八百子孙全部死在烈焰中呢?你既然灭了我族,我也要灭你族。”后来生下方孝孺,他的舌头宛如蛇形,官至翰林学士,触怒成祖,命斩十族,统计被杀的人,正如蛇数。

  佛说,子女以三种因缘出生,一是父母前世欠子女的钱,二是子女前世欠父母的钱,三是怨家来作子女(详《十二因缘经》)。人只知道赌博饮酒的子女是怨家,不知道威权盖世,祸延宗族的也是怨家。人只知道败家辱亲的子女是怨家,不知荣宗耀祖,血食千秋的也是怨家。世人争夺财产,无非为子女划算罢了!想到后来结局,虽子女盈前,有何所用?一生拮据,白白地自寻痛苦。一生忙碌,徒为不肖子女而劳苦。世人每天都在颠倒中生活,每天都在造业中度过,生生世世沉溺苦海而不觉悟,太可怕了啊!

  注:①方孝孺(13571402)明浙江宁海人,字希直,又字希古,人称正学先生。宋濂弟子。惠帝时任侍讲学士。燕王(成祖)兵入京师(南京)后,他以不肯为成祖起草登极诏书,被杀,凡灭十族(九族及方的学生),死者达八百七十余人。著有《逊志斋集》。

 

死蛇得度

 

  (出《竹窗随笔》)

  姑苏曹鲁川女,嫁给文氏。有一条蛇追赶鸽子,家人杀死了它。几天后,蛇附到曹鲁川女儿身上讲人话,说:“我从前守卫荆州,侯景①反判,追赶我,死于江边,不知父母妻子现在怎样?”鲁川大惊,说:“侯景是六朝人,今天已经经历陈、隋、唐、宋、元,到明朝了。”鬼才发觉自己已经死了很久了,说:“既然做了蛇,死了也没有遗憾,只等你们礼诵《梁皇忏》②完毕,我就会走了。”礼忏完毕,索斋,施焰口一坛。第二天,女儿安稳如故。

  人在世间,循环生死,就如呼吸。一会入一胞胎,一会出一胞胎,一会又入又出,无穷无尽。生不知来,死不知去。懵懵懂懂,千生万劫不知仍在轮回。一会升天宫,一会堕地狱,一会做鬼,做畜生,做人,做仙,升而沉,沉而升,千生万劫而不知。从前须达为佛建房,佛看着地上的蚁子,对须达说:“此蚁自毗婆尸佛出世已来,已经历七佛,至今还堕落为蚁身。”(出《贤愚因缘经》)一佛出世都要很长很长时间,何况七佛呢?释迦佛陀以后,再过一千七百二十万五千多年,弥勒菩萨就会从兜率天宫降生(载《弥勒下生经》)。到那时,不知此蚁是否可以脱离蚁身?由此来看,此蛇自六朝至今,才脱蛇身,还不算迟啊!各位!如此情景还不求生净土,永脱轮回,与物类浪生浪死有什么不同呢?

  注:①侯景(?—552年)南朝梁怀朔镇人,字万景。初为北朝魏尔朱荣将,后归高欢。欢死,附梁封为河南王。后举兵叛变,攻破建康。萧衍(梁武帝)被围于台城(宫城),饿死。景自立,称汉帝,到处烧杀抢掠,长江下游地区遭受极大破坏,史称“侯景之乱”。不久被梁将陈霸先王僧辩击败,逃亡时被部下杀死。

  ②梁武帝为了亡后郗氏堕落蟒蛇身,乃作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僧礼忏,以便超度,后世因名之为《梁皇忏》。

 

劝不要养金鱼蟋蟀而取乐

 

  《正法念处经》云:“人命不久住,犹如拍手声。妻子及财物,一切不相随。唯有善恶业,常相与随行,如鸟行空中,影随常不离。”因此,可知金鱼蟋蟀,虽可娱目取乐,但仔细一想,一点用处也没有。唯有杀业,永远常存。何苦为了两只眼睛,生生结怨,世世寻仇呢?

  补充:虫鱼等物应当回归大自然,才能生存。人为取乐,把它们抓起来,任意玩弄,使之相斗,互相残杀,仁心何在?

  现在时兴养宠物,国外更盛。如养狗、养猫等等,这种情形应当怎样看待呢?所谓宠物,一定与主人有深厚的感情,不至于犯杀生之罪。佛门也有专门的放生场所,为了保护生命,自然应当强调爱物之心。但此爱物之心,是为了培养仁心,培养慈悲心。若无仁心和慈悲心,专为个人娱乐而养宠物则不可为,所谓玩物丧志啊!若有仁心和慈悲心,可怜动物无家可归,专心照管,精心饲养,则养宠物是大功德的事。

 

杀虫养鱼,全身搔烂

 

  (见《好生录》)

  明末,无锡薛子兰,喜养金鱼,常常取红虫喂食,所杀不可计数。后来得了一种奇病,伸手搔身,握住扔掉,说:“有千万条红虫,在我身上,痛楚难忍。”遍体搔烂而死。

  白起①坑埋赵国士兵,一夕四十万。项羽②坑埋秦国士兵,一夕二十万。张献忠③在四川,砍断人的手足堆积成山。此时众生血肉糜烂,与红虫有什么差别呢?死于刀兵的人,过去必有前因;养物伤生的人,未来必有恶果。因此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注:①白起,战国时秦将,郿人。善用兵,昭王用之,战胜攻取,凡七十余城,封武安君。长平之战,坑杀赵降卒四十万,后与应侯范睢有隙,称病不起,免为士卒,迁阴密,被迫自杀。

  ②项羽(232一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贵族出身。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楚怀王任宋义为上将军,任他为次将,率军往赵。宋义到安阳(今属河南)逗留不进,他杀死宋义,亲率兵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击败。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

  ③张献忠(16061646)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字秉吾,号敬轩,延安柳树涧(在今陕西定边东)人。出身贫苦。初从军,因被人陷害革役。祟祯三年(1630)在米脂参加起义军。自号八大王,因身长面黄,人称黄虎。初属王自用,后自成一军。祟祯八年荥阳大会后,与高迎祥大举东征,攻破凤阳,焚明皇陵,转战豫、陕、鄂、皖各地。祟祯十一年,接受明兵部尚书熊文灿的“招抚”,驻兵谷城(今属湖北)。但拒绝裁减军队,不受调度。次年再起.祟祯十三年率部突围,进兵四川,用“以走制敌”的战术,拖垮敌人。次年,在川东开县黄陵城击破明军,继又出川,破襄阳,粉碎了敌人围攻。十六年,取武昌称大西王,旋克长沙,宣布钱粮三年免征,湘赣农民群起响应。次年,再取四川,他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年号大顺,严厉镇压地主阶级的反抗。大顺三年(1546)清兵南下,他引兵拒战,在西充凤凰山中箭而死。

 

 

 

蟋蟀报仇

 

  (见《因果目击编》)

  明末,杭州张某,好斗蟋蟀,战败即断头抛弃。后来背上发疽,烂黑肉如蟋蟀头者数百,一摸都动。痛入骨髓,号呼而死。

  世人造业,来源于六根①。一根既动,五根交发。如养蟋蟀,本为眼根,但捕捉时静听它的鸣叫,耳根造业。以手指挥,身根造业。推测胜负,意根造业。赌博饮酒,鼻舌二根造业。《楞严经》所说六交报,就是指此了。

  注:①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

 

劝爱惜蝼蚁

 

  积德之人,如兴家之子,暂时看不见变富,但日积月累,自成陶朱①大业。丧德之人,如败家之子,暂时看不见损害,但日侵月削,便无立锥之地。因此说:勿以善小而不为。

  注:①春秋时范蠡。蠡帮助越王句践消灭吴国后,认为越王为人不可共安乐,弃官远去,至陶,称朱公。以经商致富,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子孙经营繁息,遂至巨万。后因以“陶朱公”称富者。

  补充:蝼蚁虽是细小昆虫,但一样是生命。六道轮回,生命有高低贵贱之分,均由众生自作自受。人类造业,自然就降低为低层次的生命。蚂蚁积德,自然就升为高层次的生命。所以,从生命的本质来看,蚂蚁和人类并没有什么区别。蚂蚁可以变人,人也可以变蚂蚁。当然从六道轮回的现实情况来看,生命层次不同,因果也不同。例如在我们人间,杀了人,一定要抵命;杀了蚂蚁,并不需要抵命。这是由蚂蚁的前业所决定的。所以,杀高层次的生命罪过就重,并且马上就会得到报应。例如五逆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谁要是犯了其中的一项,死后即堕入无间地狱。我们应当想想,杀害圣人是最重的罪,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圣人积德行善,爱心遍及一切生命。因此,圣人爱护生命,我们也应当爱护生命。蝼蚁虽是细小生命,但既然是生命,就一定有佛性,就一定能成佛。故爱护蝼蚁,从本质上来说,也是爱护一佛子。

 

 

 

 

救一蚁王,解脱急难

 

  (见《古史谈苑》)

  吴富阳董昭之,过钱塘江,看见一蚂蚁在水中芦苇上走,想要把它救上船来,船上人都不许可。于是就用绳把芦苇系在船上,蚂蚁渡到了岸上。夜里他梦见穿黑衣服的人感谢说:“我是蚁王,不慎掉江,蒙您救渡,后有急难,可来告我。”过了十多年,董昭之因被诬为盗而入狱,想起蚁王的梦,但不知怎么送信。有人对他说:“为什么不从地上取两三蚁,放在手掌中告诉他们呢?”董就这样做了。夜里果然梦见穿黑衣服的人,说:“快逃到余杭山中,可免难。”董醒来就逃跑了,后遇赦得免罪。

  不要以为蚁王报德太荒唐,微细昆虫,常常有不可解的事。从前苻坚①与王猛、符融二人,在灵台密议大赦天下之事,正在拟定草稿时,忽然有大黑苍蝇,飞到笔端,声音很尖厉厉,一会儿全国就到处知道将大赦了。符坚想除了王猛、符融两人之外,再没有人知道这件事了。询问原由,有人回奏说:“前天路途中,遇到一个黑衣小人,长三尺,在大道上高呼:‘朝廷将赦!朝廷将赦!’说完后,忽然不见了。”符坚才觉察到就是飞到笔端的苍蝇。(出北史)天下之大,何所不有?蚁王报德,不足为奇。

  注:①苻坚,字永固,其人博学多才,东晋时统一北方的前秦统治者,是胡族君主中最开明、最杰出的人物。公元357年,继承王位。他即位后,重用王猛等有才能的人,制定正确的治国方针,完成北方统一大业。为了使自己的政权能立于不败之地,符坚大力提倡发展农业。他主张禁止奢侈,让人民休养生息。当时,关中地区经常干旱无雨,符坚为保障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推广区种法。使土地增强抗旱能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经过符坚和王猛的几年努力,前秦出现了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景象。史书中曾有这样的描写:关陇太平安定,百姓富裕,安居乐业。符坚为实现他统一全国的愿望,从秦建元十五年(公元379年)便开始进攻东晋,西线攻占襄阳,俘虏了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东线占领彭城等镇,前锋距广陵仅百里。后来,因东路军被东晋北府军击败,秦军退回北方。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符坚决定大举攻晋,但遭到群臣的普遍反对。符坚一意孤行,于383年带兵南下。在淝水之战中,符融所率二十万先锋一败涂地,一路风声鹤唳。符融被杀,符坚带伤而逃,后为姚苌所杀。

 

劝猎人

 

  (以下说择职不宜杀生)

  佛说:念念仁慈修善的人,造人天福德身;念念杀生食肉的人,造地狱畜生身。猎人自朝至暮,看见鸟就想射杀它,看见兽就想捕捉它,时刻都有杀心,所以冤仇连绵,辗转不息,沉沦亿劫,永无解脱之期。那些杀生如草芥的人,为什么不思考一下呢?

  补充:那么多职业可以选择,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打猎、屠宰等杀生的职业呢?珍稀动物一天天减少,生态严重失去平衡,政府早就明文规定禁止捕杀。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置国家法令而不顾,擅自打猎捕杀。不仅违反国法,而且酿下堕落之因。为眼前一点点利益,永劫堕落轮回,这又何苦呢?更有甚者,以杀生为娱乐。例如,现在钓鱼竟然是一种健身运动,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仁心何在?

 

慈鸟感人

 

  (见《后汉书》)

  邓芝①,出征涪陵,看见一只母鸟正在给雏鸟喂食。一箭射去,没有射中。母鸟因为雏鸟在,不忍远飞。邓再射一箭,射中。但母鸟仍旧带箭喂雏,又衔着剩余的食品在雏鸟旁边,呜呜教子取食,然后才哀鸣气绝。雏鸟们也哀鸣不停。邓芝悔悟,说:“我违物性,死期就要到了!”没有多久,果然被锺会②所害。

  天下最惨的事,莫如慈母中年离去。将要病亡之时,呼唤那些年幼的儿女到床前,握着他们的手就要永诀。眷眷叮咛,一语而愁肠百转;依依不舍,片时而泪水千倾。既怕他人欺侮,又虑后母行凶。见伶仃之状,魂魄因以悲怆;闻啼哭之声,肝心为之寸裂。此等惨事,都是前业所招,因此无由解脱。

  注:①邓芝(?—251年),三国蜀新野人,字伯苗。官广汉太守,入为尚书。先主(刘备)死,奉使入吴,劝说孙权绝魏连蜀。迁车骑将军。芝任大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士卒,不治私产,死之日,家无余财。于时人少所敬贵,唯重视姜维。

  ②钟会(225年—264年),三国魏颖川长社人,钟繇子,有才数技艺。魏景元四年,与邓艾征蜀有功,官至司徒,进封县侯。后谋与蜀将姜维据蜀,为部将乱兵所杀。

  补充:邓芝因有善根,做了很多好事,所以此时才有恻隐之心,有悔悟之意。但鸟已死于箭下,悔之晚矣。后来遇害,就是因果报应。

 

生前打猎,死入油锅

 

  (出《感应篇图说》)

  汾州猎户刘摩儿与儿子相继而死。北边邻居有个叫祁陇威的,病死又苏醒过来,说:“在阴间看见刘氏父子在沸汤锅中,肉尽见骨。过了很久,又恢复原形。询问原故,说好用火猎,故受此罪。”

  经上说:地狱之中,一日一夜,万死万生,从此死后,阴风吹活,再受痛苦。如果他的业报未尽,即使山河大地都坏,受苦却不曾停息。所以《地藏经》说:此界坏时,寄生他界,他界坏时,更寄他方,他方坏时,辗转相寄,此界成后,还复而来。哎呀!不思则罢,一想就确实可怕啊!

 

人鹿同果

 

  (同前)

  庐陵吴唐,擅长射猎,常带着儿子同出打猎。有一天,遇到一只母鹿与鹿儿游过,唐一箭射死小鹿,母鹿悲呜而去。唐隐蔽在草中,等候母鹿。母鹿出来,舌头舐舔鹿儿,唐又一箭射死。一会,又遇上一鹿,唐一箭射去,射中自己的儿子。唐抱子痛哭,忽然听到空中喊道:“吴唐,母鹿爱子,与你何异?”惊视间,忽然一虎跃出,吴唐臂折而死。

  有人要问:一人做事一人当,吴唐固然残忍,但他的儿子有什么罪呢?痛恨他的父亲就杀死他的儿子,阴间法网也太苛刻了!这是不知:行善的人,就会托生积善之家以享福;行恶的人,就会托生造恶之家以受祸。吴的儿子必宿世积恶,应斃于虎,故投胎吴氏以受灾祸,使天下人知道有所畏惧,他的父亲知道有所惩罚。这是因缘会聚,不可思议的业力所引招的啊!

  佛说:劫要尽时,人寿十岁,众生相见,各生毒害杀戮之心,无慈愍意。就如猎师在山泽中看见各种禽兽,惟起毒害屠杀之心。所以劫末七日内,草木土石,都变成了刀杖,互相残杀,此世命终,都堕恶道(见《起世因本经》)。普劝世人,对一切人类,都产生救度的想法。对一切异类,也产生救度的想法。无时无刻不在发菩提心。如此下去,即使有很多罪障,也好像日照冰山,渐渐消化了。

 

劝打鸟人

 

  禽鸟虽然微小,但是,雄鸟外出,雌鸟就唧唧悲号;母鸟不归,小鸟就嗷嗷待哺。此情此景,与人无异。如果离散他们的配偶,打死他们的后代,必定悲呜不食,凄惨无依。因此说:离散物类配偶,得夫妇分离报;伤害物类后代,得子孙夭折报。因果不爽,一点也不会错。

  补充:有些鸟的感情比人类更坚贞,常见鸟儿徇情的事,怎不使人感叹?雌雄相爱,母子难分,对鸟儿们也一样。以己之心,体彼之心,平等心、博爱心就生起来了。

 

 

三燕思恩

 

  (出《证慈录》)

  宋严州女王亚三,见猫捕食了燕子的母亲,就取饭饲养三只小燕,长大后,飞走了。这年冬天,亚三死了。第二年春天,三只燕子回来,飞绕不停。亚三母亲说:“燕子,你们是不是找亚三?亚三已死,葬在后园。”三只燕子就入园飞鸣,死在墓上。

  人有思念旧恩,情义深重,如三只燕子的吗?从这件事上来看,我们就问心有愧了。

  补充:人心不如物,是因为人心太险恶。如果人们能象这三只燕子那么单纯,那么人类就是一个温馨的世界了。

 

喜鹊选葬地

 

  (出《观感录》)

  武进瞿公,一向德行好。曾经看见一只喜鹊,带箭哀呜,心生怜悯,对喜鹊喊道:“你想要拔箭,可以快点下来。”喜鹊果然飞下,武公将箭拔除,饲养几天,放它飞走了。后来武公葬亲选地,不知所选地的吉凶。正为难之际,有一群喜鹊叫着飞来,一只喜鹊啄着武公的衣服,三次往复墓地。武公说:“若果然是好地,再叫三声。”喜鹊就应声而鸣。地师察看,与穴法符合,就安葬此地。后来武公后代士达、士选,同举乡榜,子孙代代兴旺。

  阴地生于心地,心外觅地是愚夫。

  补充:心善必得好地。心不善,请再高明的地师,也选不到好地。即使是好地,也因心不善,而变成凶地。善业恶业,唯心而造;吉凶祸福,唯人自招。迷信地师,不如改造自心。现在坟山纠纷不断,死后大讲排场,墓地富丽堂皇,都因人们迷信而起。命运要靠自己改造,祖宗靠不住,坟山靠不住,惟有积德行善才靠得住。福地从自心而出,心外无福地。切记!切记!

 

 

捉杀禽鸟,身得异疾

 

  (出《拙菴日记》)

  鄱阳染工董某,喜欢网罗禽鸟,用竹片将它们的头串起来,烤在茅柴上,去掉羽毛和柴灰卖出去,所杀无数。后来得病,遍体皮粗如树,奇痒难耐,只有拿干茅柴烤才能缓解。又患头痛,就叫人用竹片击脑,如此三年而死。

  竹击茅烤是痛苦的事,但董某却视为一种享受,所为何来呢?其实,人性本善,射鸟网雏,是仁人君子所不做的事,那么竹击茅烤也是仁人君子所不愿发生的事。

  补充:董某引火烧身,自我摧残,都是自作自受。当他痛苦到了极点时,只有用竹击茅烤,才能缓解病情,这是他自己引来的因果报应。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果报循环,丝毫不爽。世人见此,当深以为戒。

 

众鸟啄身

 

  (见《好生录》)

  明末,武进顾某,捕鸟无数,病在床上,自言自语说:“今天有鸟啄我的手。”过一天,又说:“今天有鸟啄我的足”每天换一只鸟,遍身啄碎,病了四十九天,说:“今天有鸟啄我的目。”就死了,家人一看,果然没有眼珠。

  把禽鸟抓起来养在笼中,虽然没有害他们的性命,但未必不是牢狱的因。戒之!

 

铁珠入腹

 

  (出《因果目击编》)

  昆山龚福,擅长使用鸟铳。顺治壬寅夏,用灯火去照铳药,灯火爆入药中,一把大火烧尽他的须眉,铁珠自胸入腹,奇惨而死。

  此等人必堕铁丸地狱。若生人中,就会得到三种果报,一是火伤,二是炮死,三是惊狂丧命。

  释迦如来,曾在无量劫前,做忉利天王,与阿修罗作战,引兵将回,看到在大树上有金翅鸟做的窝,帝释想:“我的兵一到,鸟卵必坏。”即命车夫回车,修罗见帝释忽回,惊怖退去。因为慈力的原故,帝释得胜(详载《起世因本经》)。帝释尚且不忍一卵之伤,何况薄福凡夫,怎能视众生为草芥呢?

 

劝屠人

 

  猪羊虽系物类,怕死与人相同。那些养猪人家,一收屠夫的钱,猪便流泪不食。虽口不能言,但心里知道命在旦夕了。所以,被缚之时,哀号动地;出门之际,徘徊发抖。走一步,就恐怖一步;见一人,则望救一人。等到已入屠门,看见屠夫挽起袖子,持刀相向,杀气腾腾,则大声高呼。叫天而天不借梯,号地而地不开洞。顾左盼右,无非杀己之人;视后瞻前,尽是伤身之器。一瞬间,仰卧朝天,尖刀入腹,此时如沸油灌顶,此时如万戟钩心,声因痛极而转低,眼为血流而紧闭。这样的痛苦,说不尽啊,说不尽啊!可怜啊!此猪宿世为人时,岂无父母珍惜如手足,为何屠夫视之如泥沙?岂无妻儿爱护如腹心,为何屠户杀之如草芥?前生恶业可畏,此时才知往昔盖世英雄而今不再存在。不求解脱,人人难免。如此一入轮回,时刻都有堕落的危险。因此,西方净土,是男是女总堪修;戒杀放生,若智若愚当自勉。各请直下回头,莫待来生后悔。

  补充:有人说,世上如果没有屠夫,哪里还有肉吃?屠户说,我不干屠夫职业,我怎能谋生?这都是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的愚蠢想法。如果世上真的没有屠夫了,真的没有杀业了,那么世间就是净土了,还用担心没有吃的吗?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杀业,什么也不缺,人们永远健康长寿。所以真正弄懂了宇宙的原理,追求真理的人,是不会有这样愚蠢的想法的。

 

群猪讨命

 

  (出《醒迷琐言》)

  宋淳熙初,台州径山路口,有个叫赵倪的,世代杀猪为业。一天晚上,梦见百千头猪,都说人话,对他说:“我辈被杀,受尽痛苦,现在你罪已满,就要受罚了,我们就要离苦了。”第二天正要起床杀猪,忽然号叫发狂而死。

  我听说屠户杀猪,尖刀刺心,猪才就毙。否则的话,还叫号不停。呜呼!此猪前世,吾料想他一定杀生。他之所以杀生,来源于心。我料想他一定食肉。他之所以食肉,来源于心。我料想他一定毁谤三宝。他之所以毁谤三宝,也来源于心。自心作之,怎能不自心受之呢?

 

嗔杀现报

 

  (见《敬戒堂笔乘》)

  浙江邵某,以屠宰为业。养猪数头,视肥瘦而屠宰。忽然一头猪跪下流泪,邵一点也不怜悯,反而嗔怒杀了它。那天,下着小雨,肉放在案板上,一天到晚也没有一人来买。邵很怨怒,穿着木屐站在凳子上,想把肉挂到梁柱的铁钩上,没想到用力过猛,脚滑凳倒,肉掉到地上,钩穿过他的掌心,人虚悬在空中。家人急忙抢救,已经痛极昏死过去了。当时家里正在酿酒,号痛时,就取酒与糟吃下去,臭汗淋漓,一身肮脏,就像一头猪,叫卧二十多天就死了。

  世人没有不想富厚的,但屠人偏偏赤贫;世人没有不想善终的,但屠人必定横死;世人没有不想一家团聚的,但屠人偏会离散。何苦一定要作屠夫呢?

  佛在世时,有一个屠夫,教儿子杀羊,儿子想要投佛出家,不受他的教法。父亲发怒,拿出一刀一羊与儿子关在一间房子里。说:“你若不杀此羊,就用此刀自杀。”儿子沉默了很久,认为与其破佛禁戒,不如自丧身命。就举刀自杀。一弹指顷,魂神即生忉利天受无量乐(详见藏经)。所以莲大师说:我劝世人,若无生计,宁可当乞丐。造业而生,不如忍饥而死啊!

 

劝厨师

 

  今天的人只为衣食二字,吃尽大亏,受尽大苦,结尽大怨。追究吃亏、受苦、结怨的根源,很不值得。为什么呢?杀生为业,只不过是为了侍奉父母,养育妻儿,早晚不断食罢了。然而,他业谋生,父母并非不能侍奉,妻儿并非不能养育,三餐并非不能相继。以杀生为业结下万世怨仇,难道不是愚痴到了极点吗?如果说落在行业中,不得不这样。那么落在厕中的,难道就长居厕中永不出来吗?呜呼!今人动不动就说改行不便,不知戴角披毛后,更有大不便在。为什么不从小不便时就毅然改了呢?

  补充:同为厨师,改为素食,就大有功德。但现在的厨师却不愿作素食,说大家不爱吃,于是素食一直不能推广。口味是习惯,吃惯山珍海味,再吃素食,就会感到别有风味。问题是素食要做好,色香味俱全。

 

身为厨师,惨遭车祸

 

  (见《自召编》)

  杭州方湖做厨师,兼开肉铺。杭州习俗,一年结束,照例必定杀牲祀神。方就拿着屠刀,串门代人屠戮,这样做了很多年。后来入长安,醉倒在大路边,忽然有大车开过,压裂了他的胸腹肺肠,看见的人无不掩鼻。

  杀生的人,命终作猪羊鸡犬声,张目吐舌而毙,见闻不可计数。这些人都因为不懂佛法,所以造此业障。仁人君子,要发怜悯心,委婉开导,劝他改业。若能翻然悔悟,不亚于救数万生灵了!受人称迂腐的讥讽,还用计较吗?

 

死状如鳅

 

  (见《杀生炯戒》)

  秀州人陈五,烤泥鳅味美,人们争相购买。后来陈得病,在床上跳跃,遍身溃烂。他的妻子说,陈五烹鳅之法最惨,今天得病情状,正如鳅死的样子。

  经上说:众生畏刀杖,无不爱寿命。常常看见世人,活活地切下鳅头,身体还在跳跃,何其忍心啊?陈五的报应,杀鳅的人难道还不引以为戒吗?

 

恶疮变鳝

 

  (出《护生录》)

  吴兴一小民,卖鳝为业。后生恶疮,每疮形如鳝头,遍身缠绕,痛苦而绝。妻儿也相继饿死。

  学士周豫,曾经煮鳝,看见有鳝弯身向上,以头尾入沸汤。剖开一看,原来腹中有子,弯身避汤。周顿时恻然感叹,永断不食。

 

回心出世

 

  (出《龙舒净土文》)

  唐张锺馗(kuí逵),杀鸡为业。后来得病,恍惚中看见一个穿红衣的人,驱赶鸡群过来,啄他的两眼两手,痛苦入骨。一位老僧听到了,急忙为他摆佛像,焚香敬礼,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又叫锺馗至心称念。才半天,忽然异香满室,安然而化。

  《地藏经》说:临命终时,他人为病人称念佛名,此人的一切罪障就渐渐消灭。何况众生自称自念呢?张锺馗因恶相现前,回心念佛,他当时的真切恳至,倍于寻常万万,虽有重罪,譬如千年暗室,一灯照破了,何罪不灭?何福不生呢?从前阿弥陀佛,未成佛时,发四十八大愿,说道:“我若作佛时,名声超十方,人天欣得闻,都来生我国,地狱鬼畜生,也生我国中。”(详见《大阿弥陀经》)故知不管天仙人鬼,只要能念佛,无不接引,难道不是超出轮回的捷径吗?

  补充:恶人临终念佛,前世仍有善根。平常人不要以为在世先作恶,临终再念佛也不迟。发现有过,立即忏悔,一生精勤,才有往生希望。

 

劝开熟食酒店的人

 

  人人知道有来春,各家藏着来春谷;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如杀生为业,本图口食,但命未终时,夭横随之,恐怖随之,命已终后,偿债随之,地狱随之。难道不是所得太小,所失太大吗?仁人君子要用因果道理恳切告诫,功德无量。

  补充:熟食酒店,引发杀生之因,是怨业聚集的场所,所以不吉利。一切以此为业的人,不要把这些地方变成众生的屠场。人间的天堂,却是众生的屠场,于心何忍?即使要招待客人,也以三净肉为宜。佛门弟子,则不应当涉足于熟食酒店。熟食店以开面包铺为宜,总要不杀生才好。

 

临终怪状

 

  (见《好生录》)

  杭州郑某开酒店,所杀生命,种类繁多。死时看见被杀者都来索命。口喊鸡来,就两臂煽动,如鸡被杀时以翅扑地的样子。口称鹅来,就伸颈摇臂,喉音哑哑,作悲鸣的样子。口称鳖来,就缩头手足,作拘挛的样子。喊某物时,就作某物被杀时的样子。做尽各种丑形怪状才死。

  有人要问,一切惟心造,郑某在生时所杀之物既然不是一类,而临终索命的,也不是一类,那么来世受身,将在几种之内,专为一物呢?还是在几种之外,另受报应呢?回答说:杀业既然很重,必定受三途重报,三途报尽,然后怨怨索债,命命填还。若过去因中,杀鸡多的,鸡报在先,烹鳖多的,鳖报在先。杀其他生命的,也是这样。譬如欠债,急处先还。

 

产蛇恶报

 

  廉熙十七年夏,南京有个卖鳝鱼面的,门庭如市。有一天,妻子分娩,有大蛇自腹而出,一会就生下数百小蛇,满房缭绕,妇人被吓死。

  如此杀戮,心先化为蛇了,怎能没有产蛇恶报?

 

劝持斋

 

  (此篇是戒杀的究竟)

  刀兵之难,在于人道,大约数十年一见,或数年一见。至于畜生道,则没有哪天不见。普天之下,晨鸡一叫,就有无数狠心屠户,手拿利刀,把一切动物,奋然捆缚。此时群类,自知大难已到,嚎叫跳跃,动地惊天。但救援不至,各各被人面罗刹,裂腹刺心,抽肠拔肺,哀声未断,又投沸汤,受大苦恼。片刻之间,阎浮世界,几万万生灵,头足异处,骨肉星罗。积累它们的尸体,可以超过高山之顶;收集它们的鲜血,可以红遍一江之水;看这种情形,比战火屠城更加悲惨;听那种叫声,比晴空响雷更加惊心。造下这么大的杀业,追究根源都因为我们吃肉的缘故。因此,吃肉所感得的恶报,今后一定不小了。世人动不动就说,我未曾作恶,何必持斋?可悲啊!难道你患病卧床之时,即有素不相识的人,先为你造过恶业吗?又何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以用异类血肉,供我滋养。曾见医书说:孕妇食蟹,多遭横产。又说:男子食雄犬,可以壮阳。因为蟹性横行,贪味的人,即得横行之性,所以横产。犬性最淫,食味的人,即得淫欲之性,故能壮阳。蟹与犬如此,则一切鸟兽鱼鳖也同样如此。今人自少至老,所食水陆之味,不可胜数。日积月累,则全身的血肉骨髓大可寒心。故知持斋一事,确是清净高风。未持杀戒的,不敢马上就以此勉强;已经持杀戒的,怎能不以此相勉呢?

  补充:持斋吃素,自然就彻底戒杀了。但杀心是否从此消失了?事实并非如此。不杀生的人,却敢杀人,这是常发生的事。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就是小我之心未除,大我之心未生。有些吃素的人,其目的是求得来生福报,并未发一点菩提心。所以,不彻底弄懂吃素的意义,即使吃素也难于解脱。若人吃素都成佛,自古牛羊都成仙。现代居士丰子恺的房子(缘缘堂)被敌寇焚毁了,姑母说“佛无灵”,一同乡即作诗“见语缘缘堂亦毁,众生浩劫佛无灵。”丰子恺很反感,即专门写了一篇《佛无灵》的文章来论证吃素和戒杀的意义。他说:

  信佛为求人生幸福,我绝不反对。但是,只求自己一人一家的幸福而不顾及他人,我瞧他不起。得了些小便宜就津津乐道,引为佛佑;(抗战期中,靠念佛而得平安逃难者,时有所闻。)受了些小损失就怨天尤人,叹“佛无灵”,真是“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他们平日都吃素、放生、念佛、诵经。但他们的吃一天素,希望比吃十天鱼肉更大的报酬;他们放一条蛇,希望活一百岁;他们念佛诵经,希望个个字变成金钱。这些人从佛堂里走出来,说的统是果报:某人长年吃素,邻家都烧光了,他家毫无损失。某人念《金刚经》,强盗洗劫时独不抢他的。某人无子,信佛后一索得男。某人痔疮发,念了“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痔疮立刻断根。……此外没有一句真正关于佛法的话。这完全是同佛做买卖,靠佛图利,吃佛饭。这真是所谓:“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我也曾吃素,但我认为吃素、吃荤真是小事,无关大体。我曾作《护生画集》,劝人戒杀。但我的护生之旨是护心(其义见该书马序),不杀蚂蚁非为爱惜蚂蚁之命,乃为爱护自己的心,使勿养成残忍。顽童无端一脚踏死群蚁,此心放大起来,就可以坐了飞机拿炸弹来轰炸市区。故残忍心不可不戒。因为所惜非动物本身,故用“仁术”来掩耳盗铃,是无伤的。我所谓吃荤、吃素无关大体,意思就在于此。浅冗的人,执著小体,斤斤计较:洋蜡烛用兽脂做,故不宜点;猫要吃老鼠,故不宜养;没有雄鸡交合而生的蛋可以吃得。……这样地钻进牛角尖里去,真是可笑。若不顾小失大,能以爱物之心爱人,原也无妨,让他们钻进牛角尖里去碰钉子吧。但这些人往往自私自利,有我无人;又往往以此做买卖,以此图利,靠此吃饭,亵渎佛法,非常可恶。这些人简直是一种疯子,一种惹人讨嫌的人。所以我瞧他们不起,我懊悔自己吃素,我不屑与他们为伍。

  真是信佛,应该理解佛陀“四大皆空”之义,而摒除私利;应该体会佛陀的物我一体、广大慈悲之心。而护爱众生;至少,也应知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道。爱物并非惜物的本身,乃是爱人的一种基本练习;不然,就是“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的齐宣王。上述这些人,对物则憬憬爱惜,对人间痛痒无关,已经是循流忘源、见小失大、本末颠倒的了。再加之自己唯利是图,这真是世间一等愚痴的人,不应该称为佛徒,应该称之为反“佛徒”。

  因为这种人世间很多,所以我的老姑母看见我的房子被烧了,要说“佛无灵”的话,所以某君把这话收入诗中。这种人大概是想我曾经吃素,曾经作《护生画集》,这是一笔大本钱!拿这笔大本钱同佛做买卖所获的利,至少应该是别人的房子都烧了而我的房子毫无损失;便宜一点,应该是我不必逃避,而敌人的炸弹会避开我;或竟是我做汉奸发财,再添造几间新房子和妻子享用,正规军都不得罪我。今我没有得到这些利益,只落得家破人亡(流亡也),全家十口飘零在五千里外,在他们看来,这笔生意大蚀其本!这个佛太不讲公平交易,安得不骂“无灵”?

  我也来同佛做买卖吧。但我的生意经和他们不同:我以为我这次买卖并不蚀本,且大得其利,佛毕竟是有灵的。人生求利益,谋幸福,无非为了要活,为了“生”。但我们还要求比“生”更贵重的一种东西,就是古人所谓“所欲有甚于生者”。这东西是什么?平日难于说定,现在很容易说出,就是“不做亡国奴”,就是“抗敌救国”。与其不得这东西而生,宁愿得这东西而死。因为这东西比“生”更为贵重。现在佛已把这宗最贵重的货物交付我了,我这买卖岂非大得其利?房子不过是“生”的一种附饰而已。我得了比“生”更贵重的货物,失了“生”的一件小小的附饰,有什么可惜呢?我便宜了!佛毕竟是有灵的。……

  叶圣陶先生的《抗战周年随笔》中说:“我在苏州的家屋至今没有毁。我并不因为它没有毁而感到欢喜。我希望它被我们游击队的枪弹打得七穿八洞,我希望它被我们正规军队的大炮轰得尸骨无存,我甚而至于希望它被逃命无从的寇军烧个干干净净。”他的房子听说建成才两年,而且比我的好,他如此不惜,一定也获得那种比房子更贵重的东西在那里。但他并不吃素,并不作《护生画集》,即他没有下过那种本钱。佛对于没有本钱的人,也把贵重货物交付给他。这样看来,对佛买卖这种本钱是没有用的;毕竟,对佛是不可做买卖的。”

  以上一长段话引在这里,很有助于我们弄清拜佛、信佛、学佛的本质。持斋吃素不是与佛做买卖。你不吃素,佛菩萨也没有办法,但因果由你自己负。你吃素,佛菩萨当然很高兴,但好处仍然由你自己得。若以此与佛菩萨做买卖,那就大错特错了。你吃素了,并不证明你真正学佛了。真正学佛,那就是“将此身心奉尘刹”。

 

梦感群神

 

  (出《现果随录》)

  昆山张迩求是冰菴先生之兄。笃信三宝,力行善事。曾经在崇祯戊寅冬,请三峰大树证和尚,在清凉菴起禅期。期间回家偶然吃了鲜鱼鸡蛋,这天晚上,梦至菴门,看见龙神八部,青发獠牙的样子,有五十多位,出门要离开,张仓皇询问。他们说:“我们是护道场神,你为禅期之主,回家食荤,所以我们就要走了。”张迩求在梦中,苦苦恳求,真诚忏悔,众神又进去了。因此,三月禅期,坚持斋戒。

 

破斋酬业

 

  (下三事同前)

  昆山魏应之,是子韶的同宗侄子。崇祯庚辰春,和子韶同睡,梦中忽然大哭念佛。子韶惊问什么原因,他说:“梦中到阴府,看见一官抱着生死薄过来,我的名字列在缢死薄上,下面有注说:‘三年后某天吊死在自己的书房。’我问是犯了什么罪,冥官回答说:‘定业难逃。’我又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免难,他说:‘没有比长斋念佛更好的办法了,只要你精进修行,努力不懈,就可以免难了。’”于是魏应之就对子韶说:“小侄从此就要一心一意修行了!”就持长斋,一天到晚不断念佛,努力精进,过了八个月。后来他在文社的朋友对他乱说:“只不过是一个梦罢了,何必这么认真?”经他们一说,就渐渐开了斋戒,到癸酉春,无故打开书房的门,吊死在房里。屈指一算,离作梦的时间正好是三年。

  这样的文人,世间的蠹虫,眼光如豆,真可哀怜,但比比皆是啊!

 

茹素延寿,破斋即亡

 

  平湖给谏①马嘉植,字培原,崇祯甲戌登第,操行清正。下县时,听从某官嘱咐,扑杀欠粮二吏。元旦扫墓,忽见二鬼诉冤。马公说:“这是某台之意。”鬼说:“我两人是替身,若能反问,即能辨明。只因为雷霆之下,不容置辨,故负冤而死。今我二人,虽不敢索命,老爷不久,也当谢世了,去做蒲圻县城隍。”马公以此为耻,顿思悔改,就持斋戒,礼雪窦石奇和尚披剃出家,法名行旦,号僧祥,清净修持,已十二年。偶然因为小病,吃了鸡蛋,夜晚时分,又见二吏说:“老爷因为破戒,已经难以留世,某日当赴蒲圻了。”至期而逝。

  注:①官名,给事中的别称。秦汉为列侯、将军等的加官。常在皇帝左右侍从,备顾问应对等事。因执事在殿中,故名。魏或为加官,或为正官。晋以后为正官。隋开皇六年,于吏部置给事中。明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掌侍从规谏,稽察六部之弊误,有驳正制敕之违失章奏封还之权。清代隶属都察院,与御史同为谏官,故又称给谏。

 

三年吃斋,一卖即死

 

  麻城王某,吃了三年斋,忽然染上恶疮,他的朋友安慰他说:“您是吃斋人,佛和上天会保佑您的。”王说:“吃斋三年,还得到这样的恶报,吃斋人有什么利益呢?”朋友说:“你如果后悔吃斋,可以把斋卖给我吗?”王问怎么个卖法,朋友说:“一天一分,三年就应当得银子十两八钱。”王一听就很高兴,写了卖斋券换回银子,打算在第二天开斋,但当天晚上就梦见两个恶鬼骂道:“十个月以前,你的命就尽了,因为吃斋的缘故,才延长到今天,现在你把斋卖了,你就反而超过了你的寿命。”要把他立即带走。王请求缓一个晚上,发誓退回银子,继续吃斋。第二天找他的朋友要卖斋券,朋友说:“昨天拿回去后,就在佛前焚化了。”王悔之晚矣,马上死了。

 

持斋免溺

 

  (出《观感录》)

  康熙二年,有一条渔船停泊于小孤山下,夜闻山神命鬼卒说:“明天有两条盐船来,当沉没捉拿。”到第二天早晨,果然有两条船到,风波顿作,沉没数次,过了好久才脱离危险。这天晚上,渔船仍旧停在原处,又听到山神责问鬼使违反命令,鬼说:“我正要拿下时,一船后有观音大士,一船前有三官大士,故不敢接近。”第二天,渔人追问盐船,盐船人不信,一思索,忽然醒悟说:“有一操舵者持观音斋,一拦头者持三官斋。”

 

 

万善先资集卷三

 

疑问解答

 

释生物养人之疑六辨)

 

  问:天地养育了万物,而人是万物之灵。飞禽走兽,本来就是供人食用的,现在禁止宰杀,要人吃素,这不是违背天意吗?

  答:既然你知道天地生育了万物,是万物的父母,那么万物就是天地的赤子,不应该互相残害,恃强凌弱,自以为高贵而欺侮卑下者,因为这样会使父母伤心不愉快。如果你因为吃了众生肉,就说天地是用这些生命来养育我,那么以此推论,老虎、豹子吃人,蚊子、水蛭叮吸人血,就应该说天地之所以生人,是为了喂养蚊虫水蛭虎豹了。

 

  问:既然如此,上天为何不禁止人杀生呢?

  答:上天本来就是不让人杀生的,因此我们才经常看到世人杀生所受的恶报,这就是上天有意让人见到并催人警醒的。至于不可能禁止所有的人杀生,就象无法禁止老虎豹子吃人,蚊子水蛭叮吸人血一样。

  问:既如此,飞禽走兽及水中鱼鳖之类就都可以不出生,为什么它们偏偏又充满了这个世界呢?

  答:它们是因为本身业力的关系才生为异类的。如果将原因归之于天,那天就极不公平了。如果说它们是得了天地的戾气才生为异类,请问为什么它们单单只得戾气呢?

 

  问:世上飞禽走兽的种类很多,如果人人戒杀,它们就繁殖越多,将来岂不成了一个禽兽世界?

  答:蚯蚓虫蛇,人是不吃的,但是并未见满世界蚯蚓虫蛇。世界上畜生多,正是因为杀害畜生的人多,冤冤相报。今生杀畜生,来世变畜生还债,这个世界就真成了禽兽世界了!如果能人人戒杀,则人人不受来世变畜生的果报,那么将来生人天界的就多,而沦为畜生的就少。楚国人不捕食青蛙,青蛙反而少了,蜀国人不吃螃蟹,螃蟹反而难得见到,这不就是证明吗?你今天还没有戒杀,就先担心畜生会多起来,这不是与田里还没下种就担心天下人吃胀肚子一样荒唐吗!

 

  问:上天既然痛恨杀生,就应该使畜生的血肉恶臭难闻,这样人们不自然就戒杀了吗?

  答:畜生的血肉本就恶臭难闻,但人们吃起来觉得味美,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这些畜生的业报所致,业报未尽,所以血肉自然变为美味,引诱人们宰割;第二是人类自身的业报,所以舌头贪爱美味,使业债越积越多,如果业习除尽,自然不会再贪吃众生血肉,以为美味了。正象有人,过去世为猫,念念都是捕鼠,过去世为鹤,时时想吞蛇,而一旦转生为人,就不再想捕鼠吞蛇了。可见有某种形体就有某种嗜好,嗜好不同,是由于形体不同,形体不同,是由于业力因缘不同,业缘不同,是由于用心不同,或善或恶。上天尚且不能改变用心的善恶,又怎能改变血肉的恶臭难闻呢!

 

  问:屠夫猎户等以杀生为业的人,就靠此养家糊口,你劝他们不杀生,不是断了他们的生路吗?爱物不爱人,我以为是不可取的。

  答:以杀生为业,虽然暂时得到了衣食,但却千万劫遭受业报,无有出期。我正是因为爱护他们,才劝他们另谋生计,而你反说我断了他们的生路,这真是小人之见。

 

释俗见断杀之疑(八辨)

 

  问:牛能耕田,狗能守夜,是应当加以爱护的,但猪羊等一无所能,如不作为食物,还有什么价值?

  答:我们戒杀放生,只是为了保存我们的慈悲心,并不是因为那些畜生有用或无用。如果只是因它对人有用才不杀不食,这还是出于人类的自私心,就不是慈悲了。请问,蝙幅、蝎子、蟑螂之类,人们认为是无用的,可人又为什么不吃,可见无用并不是人食其肉的正当理由。

 

  问:鸡犬牛羊都哀鸣怕死,杀它们心中有所不忍,但水中鱼虾则无声无泪,我们总不能连鱼虾都不吃了吧!

  答:物类的形体有大小之分,但贪生怕死的本性并没有大小之分,因此杀一纠纠武夫与杀婴儿的罪是一样的。如果说形体小就可恣意杀害,人比牛小,杀牛就不如杀人了。如果说不会出声的就没有痛苦,试问哑巴被杀害时就没有痛苦恐怖吗?

 

  问:自己动手杀生是损害了慈悲心,如果我拿到外面,请别人宰杀之后再拿回家,也不失孟子的君子远庖厨之义,这样总可以吧。

  答:这不过是掩耳盗铃。你请他人代你屠宰,杀生的罪过还是要你来承担的。你想,那些受冤枉挨棍棒的人会只怨行刑的差役而不恨官老爷吗?如果换一个地方杀生就能迁怒于别处,那被冤枉判刑而遭流放的人就只应该恨他所去的边地而不恨在判他的官员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请不要自欺欺人了。

 

  问:我买放的那些生命又被别人捕捉去了,怎么办?

  答:他捕他的,你放你的。正如良医给人治病,并不保证病人将来不死;又如灾年施饭,并不保证这些灾民以后就不再挨饿;又好比修建高楼大厦,也不保证它永远不倒。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对放生就顾虑重重呢?今天的人争名夺利毫无顾虑,唯独做善事就左右畏缩,总觉得这样做不好,那样做也不好,裹足不前,要知道,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是因此而来的。

 

  问:那些畜生在遭捕捉时已有损伤,即使买来放生,也不见得能活命,又何必白白浪费钱财呢?

  答:既受了伤,就更加可怜了。如果因你买放而得以活命,这是大功德,万一死了,也得一善终,不至受汤烹油炸之苦。正如牢中囚犯,知是无辜就要释放,哪能因他形容枯瘦、一身病痛就反而置之死地呢!

 

  问:行善以培养善心为根本,只要心善,又何必戒杀呢?

  答:你所谓的这种善心人,为一己的口腹之欲,不惜让其它生灵蒙受巨大痛苦,而从口中吃下的这些“美味”,很快就变成粪便脓血,天下还有什么比这更残忍的。请问这有丝毫善良之心吗?只怕三恶道中尽是这类所谓善心人呢!

 

  问:畜类众生多于恒河沙数,今天你能救的有限,只怕无济于事。

  答:上天有好生之德,能救助保全一条生命也是合乎天意的,何况是保全许多生命呢!好比贫穷的人,你不能送他铜山金矿,但是一斗粟米也能救他一命。

 

释业重难逃之疑(六辨)

 

  问:畜生遭屠宰烹煮是势所必然,逃不了的,我不杀它,别人也会宰它,我戒杀又有什么意义呢?

  答:畜生被杀固然是业报,罪不可逃,难道你就不能逃脱罪错吗?如果因它们罪不可逃就加以杀害,那你将来就会与它们一样,遭受不可逃之罪了。你不想想今天遭果报的这些畜生,前世或许正与你一样造了“罪不可逃就杀它”的业,因此今世它才逃也逃不了的。想想这个,你怎不考虑早早从制造杀因中逃脱呢!

 

  问:我是无可无不可,不起心念,非戒杀,非不戒杀。

  答:以这种无心态度戒杀,功德当然不少,但以无心态度杀生,罪也不轻。如果强盗抢劫邻家财物时,误伤了你,你能原谅他的无心吗?

 

  问:畜类众生很多是因为过去世欠了债,今世变盘中食物还债的,杀它们有什么罪呢?

  答:变畜生还债是理所当然,但你宰杀它们,则有对受果报和非对受果报的区别。所谓对受果报,就是前世他曾杀我,欠我一命,今生仇家相逢,我便杀它,这是它应受的果报。所谓非对受果报,就是前世他杀了别人,今天该受报应,但他并非欠我一命,而是欠别人的,如果我杀了它,它受的就是非对受果报。世人天天杀生吃肉,往往一盘肉食就要牺牲许多生命,你哪能保证你杀的尽是对受的呢?实际上该还你命债的不过占其中千分之一、二,而本不欠你命的,因你而死,就是你反欠它的了。这些债未来世你都要一一偿还的。想到这里真令人毛骨耸然,太可怕了。

 

  问:非对受者杀生,将来固然是要受报的,但如果是对受者杀生,欠命还命,理所应当,这样就不会再有杀报了,又有什么不妥的呢?

  答:你没有见过人在街上斗殴吗,你一棍打过来,我一棍打过去,两人拳脚相加,落在对方身上,几时见过你打我一下,我再还你一下就心平气和住手的呢?冤冤相报,哪有终止的时候,菩萨正是因为对未来世的因缘果报洞若观火,所以遇到怨仇一律不报,就是为了避免生生世世为仇。

 

  问:佛说畜类众生多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眷属,这话有根据吗?

  答:众生从无量劫来就在六道中轮回,若以一劫而论,我们就有无数父母眷属,无量劫的父母眷属那就真是多于恒河沙了,又怎能知道眼前这些畜生在过去的生生世世中与你不是眷属呢?想到过去世的父母眷属今天沦为畜生,心中就不忍,如果今天你因认不出他们而加以杀害,或见他们被杀害而不营救,就能忍心吗。

 

  问:既然过去世的六亲多,其中堕入畜生道的也就多,但既然都是六亲,与我就有缘,纵然为畜生,也未必会死在我手中。

  答:你不知道六亲也是从怨家对头中来的吗?受了我恩惠的,就要来还我的债;施了恩惠给我的,我就要还债给他。即使至亲骨肉是因过去世的善缘才聚在一起的,也可能因爱得太深而期望过高,要求过严。一旦失望,自然产生意见与不满,以至生了怨怒。这一世稍有怨怒不满,就种下了下一世怨恨的因,到下一世就成了对头。这样就又种下第三世互相仇杀的因,以至恃强凌弱,以大吞小,无所不至。仇怨是由亲而起,人如无亲,就不会生怨,无怨也就无亲,怨不离亲,亲不离怨,因为有亲有怨,人就有了轮回的根本了。因此如来教导我们怨亲平等,不生分别心,就是为了让我们不再无休止地轮回于六道。

 

  问:见别人杀生,虽想救护,但力不从心,该怎么办?

  答:可在一旁默持任何一种神咒或念菩萨名号,或代它们发忏悔心,出世心,这样被杀的众生就能受益。

 

释宴请违俗之疑(四辨)

 

  问:招待亲朋好友吃饭,如果只有蔬菜,气氛就不太欢快,要有好酒好肉才算尽了主人的责任。如果为了不杀生而牺牲宴会享乐,这就不符合待客的规矩了。

  答:如果亲朋好友心地善良,就一定高兴我能戒杀,不会认为餐桌上没有肉就是轻慢客人。如果认为我这样做是待人不礼貌不热情,那么这个人肯定是贪图口腹之欲的小人,即使是轻慢了他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冒着杀生的重罪而去满足别人的口腹之欲,这样的蠢事我是不会做的。

 

  问:盛情待客,这是礼节,如果菜肴过于简单,在礼上是讲不过去的。

  答:待客之礼与其奢侈不如节俭。摆了一大桌菜,鱼山肉海,这也是仁义之人所不愿意的。做人缺少仁义,在礼上也是讲不过去的。

 

  问:现在社会风气以奢侈为荣,宴会越来越讲排场、规格,我即使想挽回这一风气也孤掌难鸣,怎么办?

  答:没有能力挽回风气,难道就不能独善其身,先从自己做起?“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才是大丈夫。如果随波逐流,一味迎合,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有什么区别?

 

  问:为待客而杀生是不对的,但如果亲朋不期而至,来不及上市场买菜,又怎么办?

  答:既然戒杀食素,待客的食物平常就应有储备,以免客至而失礼,怕失礼而又杀生,这就是不注意爱护生命了。愿云禅师有一首偈:“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半夜声。”经常宴请宾客的人应将它作为座右铭。

 

释荤血祷神之疑(六疑)

 

  问:祈求神灵保佑生子,或求功名富贵,不献上牺牲,又如何能表达自己对神灵的敬意呢?

  答:天地神明,好生恶杀,你屠宰畜类的子息以求得子,减损畜类寿命以求长寿,牺牲畜类以求名利,不但天理难容,自己良心也应有所不忍。这样做,不但得不到你所求的,还可能适得其反。命中本来有子,说不定反因杀生而绝了后,本可长寿,反因杀生而短命,命中本来有名利,反因杀生而折了福。这还只是今生的报应,更可怕的是因杀生而堕三恶道,与今世结的这些仇家冤冤相报,那就没有出头之日了。因一时顺应世俗人情而将来遭此万劫难出的恶报,真正令人叹惜。

 

  问:如果父母重病,求医问药都没有效果,不算卦求神,难道就眼看着父母病死吗?

  答:如果是人寿已尽,老天也救不了,何况鬼神。你杀生祈祷鬼神,这又增了业债了。如果亲情难舍,又不知是否还有救,可适当地用些蔬菜水果敬献神灵,不要听那些愚昧无知者的话而牺牲猪羊鸡犬的生命。

 

  问:如果你家里本来是食素的,用素菜祭鬼神是可以的,但如果自己吃肉,用素菜祭鬼神就不恭敬了。

  答:当喜鹊吞食一只老鼠腐烂的尸体时,凤凰是决不会与它争夺的。

 

  问:享用血肉祭品的鬼神,将来会堕地狱,这是真的吗?

  答:不但享用血肉祭品的鬼神将来会堕地狱,就是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福报享尽之后,也还要再受报的。昔日摩耶夫人问地藏菩萨,什么是无间地狱,菩萨回答说,不论男女,或龙或神,或天或鬼,都在此地狱中受报,因此称为无间地狱。(出自《地藏菩萨本愿经》)神的福报尽了,根据业债轮回三恶道,这是理所当然的。

 

  问:都是神,有的享用血食,有的不享用血食,这是为什么呢?

  答:过去世为人正直,因此现世为神。虽然正直,但有的嗔心重,因此今世虽为神而嗜好血食。也有的是因过去世好布施,做善事,因此现世为神,但如果过去世没有接触佛法,不知道三宝,只修世间善法,那么就福多而慧少,必定堕入嗜血食一类。如果原来就深信因果,亲近佛法,并做佛事回向布施,那就慧多于福,也就一定不堕血食类了。

 

  问:人的寿命长短,如果鬼神做不了主,祈祷就不会应验。但是世上有些生病的人,百药无效,一去问卜求神,病马上就好了,这就证明人的寿命长短掌握在鬼神手中。人们怎么不纷纷敬奉鬼神呢?

  答:求鬼神而病愈,这就说明这个病是鬼神引起的。但病好之后享有的寿命,就不是鬼神所给予的了。如果人寿未尽,即使不求鬼神,病也会好;如果人寿已尽,就是求鬼神,病也好不了。病由鬼神而起,不过是那些嗜血食的邪鬼们见机而行,乘机赚些食物罢了。愚昧无知的人却因为一祭鬼神病就好了,便深信这是鬼神的功劳。见祈祷后不久病人死了,又说没有及早求神,以至病死。这种人,我相信他们将来会世世为畜生。《譬喻经》说,鬼神能知晓人的寿命长短及罪业福报,但鬼神并不能增长也不能减省人的寿命,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但却能令人作恶杀生。鬼神在人身体衰弱,精神萎顿时扰乱人,不过是为了赚取些血食祭祀罢了。

 

释孝亲祭祖之疑(六辨)

 

  问:为祀神而杀生,现在知道是不可以的,但为奉养亲人而杀生,看不出有什么罪错。

  答:这样做罪过更重。为儿女的,应该将善行归于父母,将过错归于自己。现在你不为自己杀生,单单为父母杀生,这就是将罪过归于父母了。譬如国家法律,自己不敢触犯,难道就可让父母去触犯?鬼神在享尽福报后还要堕入轮回,难道你父母的福就享而不尽吗?如果父母不能持素,可供给他们三净肉,或者买熟食也行。如果一定要自己屠宰,就真是用鸩酒为双亲解渴了。

 

  问:听了这番话,有人生气地说,杀物奉养父母,天经地义,名正言顺,上天一定不会以杀生之罪加于孝养父母的人。至于被杀的畜生,谅它们也不可能以细小的怨恨而于未来世进行报复。

  答:以你一个人的眼光看,应当奉养的不过是父母二人,若以天下人的眼光看,应当受奉养的人就多得数不清了。如果人人都为奉养父母而杀生,就会积骨如山,流血成海,难道这不是罪过?况且杀这样无量的众生,能保证其中就没有过去世的父母眷属吗,杀过去世的眷属奉养今世的父母,就已经是颠倒了,如果杀过去世的父母来供养今世的父母,不更是颠倒吗?如果说,为了奉养父母,上天一定会谅解,请问在这件事情上是单单体谅你一个人的感情,还是对世上所有因孝亲而杀生害命的人都予以谅解呢?看来只有糊里糊涂不去想它了。

 

  问:祭祀去世的父母,是儿女的本份,父母在世时不吃素,今天以素食祭礼他们,就不随顺亲情了。

  答:如果祖先要靠你的祭祀才饱,则一年之中,祭祖不过几次,其余350天,不会饿吗?如果其余350天并不饿,就说明祭祀祖先不过是尽子孙的一点心意罢了,尽心意并不一定要杀生造业。做儿女的,让父母一辈子操心劳累,生前不能尽孝,而死后又以这些虚名虚利,害父母欠下多生业债,这就真不配做儿女了,孝顺的儿女总是怀着一颗仁爱之心来奉养父母的,在父母过世之后,杀生害命,将众生血肉呈献于父母前,这就太缺乏仁爱之心了。

 

  问:子孙设祭,祖先会不会来享用呢?

  答:先人如果投生鬼道,子孙态度十分诚敬,就会来享用。如果祖先生了天道,在天上享受种种快乐,就不肯来了。如果祖先堕入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因正在受苦,也不能来。如果生在人道,另有亲眷,也不会来享用。子孙虽极为恭敬,不过自己得到孝亲的福报。这是《中阿含经》所说的。

 

  问:如果祭祀时祖先不来,是否有别的神灵来享用呢?

  答:《长阿含经》说,一切人所居住的房舍都有鬼神,没有哪里是空的。《优婆塞戒经》说,如果祭祀的地点靠近树林,树神会来受祭,如靠近江河泉井,江河泉井的神灵会来受祭。

 

  问:历史上梁武帝萧衍信佛,祭祀时,用麦面做成牛羊猪的形状作为祭品,这大概是中国人以非血食祭祀的开始。后来梁武帝亡国,就是他祭祝缺乏诚敬的结果。

  答:梁武帝曾杀皇亲国戚,水淹寿阳城,这都是他的不仁道处。但以麦面作为祭品,是开了好的风气,至今祭祀祖先的人还从中受益。如果没有这个办法,又不知道要牺牲多少生命,耗费多少财物了。武帝因一念慈悲,于无形之中,令天下人消除无数杀业,这功劳不可谓不大。至于武帝后来亡国,这是国运如此。如果说是不用血食的缘故,那么陈与隋都是用牛猪羊来祭祀的,为什么国家亡得那么快呢!可见国家安危并不寄托在祭祀用的牺牲品上。

  按:梁武帝即位后,断酒禁肉,节俭爱民,即使在暗室中也衣冠整齐,夏天不敢赤膊,执行死刑的那一年必定先斋戒一个月,为判死刑的犯人流泪。不兴兵打仗,让百姓休养生息,以天下为公,是从晋至隋这段时期少有的小康社会。武帝治国49年,享寿86岁,当时还没有哪位国君能比得上。他的子孙在唐代为官,有八人当了宰相。写史书的人因他信奉佛法而有意加以贬低,使他的功劳及长处不为世人所知,这真是太缺乏公正心了。

 

释古圣教杀之疑(六辨)

 

  问:伏羲①氏教人织网,捕鱼打猎,那么伏羲做得不对吗?

  答:捕鱼网鸟,村夫童子都会,何必伏羲来教呢?大概洪荒之世,鸟兽繁殖,不加以提防,人将无法生存。伏羲教民防御,或未可知。否则,或佃渔之事,兴于伏羲之世,也未可知。如果说他教人杀生,那么渔舟无赖,都是伏羲功臣。而解网放生,反开罪不浅了。

  尸子②说: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人以猎。

  注:①又作宓羲、包羲、庖牺、伏戏、牺皇、皇羲,中国传说人类的始祖,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

  ②尸佼,战国时晋国人,为秦相商鞅的宾客,鞅被杀,佼逃入蜀,著《尸子》,共二十卷,六万余字。

 

  问:伏羲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但西伯①养老,定母鸡母猪之数,又为什么呢?

  答:古圣的政治,有的应当继承,有的应当革除。例如,结绳变书契,巢窟变宫室,正是人们希望改变的。从前以后辈为尸②,使父兄叩拜趋承于其下,何等颠倒?今只设虚位,何等相安?那么就知道不养鸡猪,是善于体会文王的心意。何况五鸡二猪的说法,不过是说岐周家给户足罢了。“笾豆之事,则有司存。”③圣人难道还会去关心鸡猪的数目吗?文王“罔攸兼於庶言庶狱庶慎”④,难道连鸟兽交配繁殖,也一定要去核准数目吗?动物多少不等,是常情,又哪能截然分为五、二呢?以理推断,一定没有这样的事。不然,文王的恩泽施及死人,死人已无知觉,无知觉恩泽尚且施及,有知觉的反要杀害,那么他的见识比小孩都不如了。故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⑤

  注:①商末周族领袖。姬姓,名昌,商纣时为西伯,也称伯昌。曾被商纣囚禁于羑(yǒu有)里(河南汤阴北),统治期间,国势强盛,调解虞与芮(ruì锐)两国纠纷,使两国归附。建立丰邑,定为国都。在位五十年。

  ②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以臣下或晚辈充任。后世改为神主、画像。《孟子》:“弟为尸则谁敬?”

  ③出自《论语》泰伯,意思是“礼仪中的具体小事,有主管官吏去布置”,“笾豆”,指祭祀。

  ④《尚书》立政:“文王惟克厥宅心,乃克立兹常事司牧人,以克俊有德,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训用违。庶狱庶慎,文王罔敢知于兹,亦惟武王率惟敉功,不敢替厥义德;率惟谋从容德,以并受此丕丕基。”(“文王能够度知三宅的思想,就能设立这些官员,凭借这些官员能为老百姓大建功德。文王不兼管各种教令。各种狱讼案件各种敕戒的事,只由主管官员和牧民的人指示用否;对于各种狱讼案件和各种敕戒的事,他不敢过问这些。到了武王即帝位,完成了文王的事业后,不敢丢弃文王的善德,考虑顺从文王宽容的德行,因此,文王和武王共同接受了这伟大的王业。)

  ⑤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意思是:“完全相信《书》,不如无《书》。我对《尚书·武成》一篇,不过取两三片竹简罢了。仁者无敌。以周武王这样极有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极无仁道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以致连木杵都能漂流起来了呢?”文中所说的书是具体指《尚书》,后人引申为不要过于相信书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孟子在这里只是就《尚书》展开议论,所阐扬的是非暴力主义精神,当然是非常正确的。

  问:孔子戒杀,不过“不纲不射宿”①罢了,未曾废除钓和射,现在一并戒除,难道仲尼不足效法吗?

  答:你知道孔子“钓”和“射”的深层意思吗?作“钓”的样子就是引导大家不要大肆捕鱼;作“射”的样子就是引导大家不要大肆打猎。后人说因养与祭而杀生,也太小看圣人了!试问,后世之所以尊敬夫子,是因为他擅长于钓弋吗?还是因为他的道德无以复加呢?若尊重他钩弋,则渔夫猎人,超过孔子的很多。若因他的道德高尚,请问您的道德已能赶上孔子吗?如果道德赶不上孔子,先以钩弋效法孔子,这就好像学颜子②,只学他短命,学曾晳③,只学他嗜羊枣。戴上头巾摹仿郭氏,改名换姓摹仿蔺氏,仍旧不是郭蔺。学习柳下惠④的思想,才可以作鲁国的大丈夫。

  注:①《论语》述而第七:“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用竹竿钓鱼,不用大绳做网上纲来横断水流拦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不射归巢歇宿的鸟。)

  ②颜子(公元前521490),名回,字子渊,春秋鲁国人,孔子学生。以德著称,后世称为复圣。

  ③曾晳(xī西),春秋鲁国南武城人,名蒧(diǎn点),曾参之父,孔子弟子。

  ④鲁国的贤者。《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孔子说:“臧文仲大概是个做官毫无责任感的人吧,他明明知道柳下惠贤能,却不给他职位。”)

 

  问:君子以人为贵,以畜为贱,以贵杀贱,理所当然,等而视之,是否太迂腐了?

  答:圣贤大道都说,天地万物,与我本为一体。例如,人的手足,虽分贵贱,但不可以手断足。若只以眼前高下为贵,那么灶间奴婢,也知诃骂畜生,何待君子说贵说贱?

 

  问:天地万物,与我本为一体,在什么地方说过呢?

  答:没有看过子思①的言论吗?子思说尽其性,则能尽人性,尽人性则能尽物性。细细体玩几个“则”字,道理自晓。不然,致中何以天地位,致和何以万物育呢?

  注:①子思(前483?402),孔子之孙,子鲤之子,名伋,曾为鲁缪公师,忧孔门心法失传而作《中庸》。

  补充:《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最高峰,天地便各安居其位,万物也依其本性而生长了。)中和就是平等心,有了这种平等心,众生就无差别,天人也就合一了。“尽其性”,就是生起了平等心,平等心生起来了,人的本性就出来了,人的本性出来了,物性就出来了,万物皆备于我,我在万物之中,万物即是一体,这就是如来境界了。参到山穷水尽处,山河大地是如来。

 

释仁民爱物之疑(五辨)

 

  问:君子亲亲仁民,仁民爱物①,实施起来有一定次序,提倡戒杀放生,不是先从最后做起吗?。

  答:孟子所言,是亲疏次序,不是先后次序。如果一定要按照此次序去做,那么从小失去父母,而利济苍生,未入仕途,而放生修善的人,反而得罪于您的父亲了!孟子哪里会有这样呆板的言论呢?又何况亲、仁、爱,意义本来是一样的,不宜分之为三。有子以孝弟为仁之本②,这就是亲与仁不可分了。孟子说以羊换牛是为仁术③,这是仁与爱不可分了。孔子说断树杀兽非孝,是亲与爱又不可分矣。譬如头与腿,虽有高下之分,但它们血脉贯通,相依为命,难道能把它们分割开来吗?

  注:①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君子对于禽兽草木万物,爱惜它,却不用仁德对待它。对于百姓,用仁德对待它,却不亲爱它。君子由亲爱自己的亲人,进而爱惜万物。)

  ②有子,鲁国人,名若,孔子弟子。《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但总喜欢触犯上级,这是不多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总是反叛作乱,这是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的工作,根本树立了,人生的大道理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

  ③《孟子》梁惠王章句:“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又问

  答:真正实行仁政,必然先劝人爱物。您以满足百姓口腹为爱人,这是小仁小爱;我以爱心遍及一切生命为爱人,这是大仁大爱。

 

  问:儒门戒杀,不过说到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佛教必定要一虫不伤,与墨子①兼爱还有什么差别呢?

  答:墨子在世时,何曾讲过戒杀之说?考证古书,都没有发现。何况他的学术错谬的地方,在薄亲,不在兼爱。若认为兼爱不对,则孔子说泛爱众②,孟子说仁者无不爱③,那么请问“泛”与“无不”异于“兼”吗?至于摩顶放踵④之说,是好仁不好学所致。与从井救人⑤,道理相同。自己虽死却无补于救人,其结果反而会归咎于仁。孟子看到了其中的流弊,所以予以斥责。这些话不可向无智慧人说。

  注:①墨子(约前468一前376年间)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久居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子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力主“兼相爱,交相利”。其本人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他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他还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企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说服当时的王公大人,以改善劳动者、小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墨子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现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②《论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年轻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人诚实,博爱大众,亲近仁者。此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可学习文艺了。”)

  ③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sī,思)、小功之察;放饭流歠(chuò绰),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智者没有不知道的事,但总是以当前的重要工作为急迫。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自己的亲人和贤者。尧舜的智慧不可能知道一切事物,因为他急于先办理首要事务。尧舜的仁德不能普遍地爱一切人,因为他急于先爱自己的亲人和贤者。如果不能实行三年的丧礼,却仔细讲求缌麻三月、小功五月的丧礼;在尊长面前用餐,大口吃饭,大口喝汤,粗鲁无礼,却讲究不用牙齿啃断干肉,这就叫作不识大体。)

  ④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孟子》尽心上:“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为推行兼爱,损伤身体,亦所不顾。)

  ⑤《论语》: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据朱熹《四书集注》“井有仁焉”中的“仁”当作“人”解释,那么这段话就可译为:宰我问孔子说:“有仁德的人,突然听人告诉他:‘有人落井了。’他就马上跳进井里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救人奋不顾身,但不能作无谓的牺牲,险入井中,同归于尽,于人于己都无好处。君子虽然可以被人欺骗,但也不应当如此愚蠢啊!”朱熹注:“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之人;若从之于井,则不复能救之矣。此理甚明,人所易晓,仁者虽切于救人而不私其身,然不应如此之愚也。”所以仁者必须智勇双全,既要敢于救人,又要善于救人。

  补充:墨子的兼爱,西方的博爱,佛家的慈悲,儒家的泛爱,在含义上都差不多。但下手处不同,其效果就完全相反。所以,就“兼爱”这个词的本身并没有错,但如何去实现“兼爱”,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墨子“薄亲”,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怎能再升级为“兼爱”呢?其结果必然是“无父无君”,天下大乱。因此,如果按照墨子的想法去做,社会必然也是倒退,国家永无安宁之日。如此看来,他的“兼爱”就是永远也无法实行的乌托邦理想。

  佛家和儒家都重视孝亲,佛陀说父母恩重难报,所以早晚功课都有“上报四重恩”。儒家重视“礼”,“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同样也强调孝亲。佛家强调缘分,佛法无边,不度无缘之人,而亲人朋友自然是缘分最深的人,不先度他们出苦海,还去度谁呢?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有先后次序的。首先自己不能以身作则,怎能去管好一个家庭呢?一个家庭都管不好,又怎能治理天下呢?一个国家是由无数家庭组合起来的,家庭不幸福,天下就不会太平。

  不管是儒家和佛家,其结果都是爱及万物,趋于“天人合一”、“众生同体”的最高境界。所以,孟子不仅认为仁爱应当遍及万物,而且这种爱是无条件的。不管对方怎么对待我,我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人恒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於禽兽又何难焉!’(仁德的人爱别人,有礼貌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经常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横蛮无理,那君子一定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不然,怎么会有这种态度呢?反躬自问以后,我实在是仁,实在有礼,那人的横蛮无理仍然如此,君子一定又反躬自间,我一定不忠。反躬自问以后,我实在忠心耿耿,那种横蛮无理仍然如此,君子就会说:这个人不过是狂人罢了,既然这样,那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又该责备什么呢?)

 

  问:孟子说人疼爱自己兄长的孩子,与疼爱邻家的孩子,本来是有差别的①,而佛氏有平等的说法,因此说佛家与墨家学说相近。

  答:孟子这段话是从世情来说的,不是从道的本质来说的。没有看过孔子的言论吗?孔子说大道实行,天下为公。因此人们不单单是以自己的亲人为亲,而是以自己之亲推及别人之亲;人们不单单是以自己的儿子为子,而是以自己之子推及别人之子②。现在大道已经渐渐隐没,天下划分成为一个个小家庭,各以自己的亲人为亲,各以自己的儿子为子。孔子又说,大道实行,我没有看到,但有志去实现③。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孟子所微言抨击的,正是孔子所慨叹仰慕的,所立志想要实现的。把孔子的言论进一步发挥,那么就如上天无私地覆盖大地,大地无私地厚载万物,日月无私地照耀一切。把孟子的言论进一步发挥,那么疼爱自己兄长的孩子,又不如疼爱自己的孩子了。因此,孔子一念,可扩充,而孟子一念,就不可扩充了。何况名教之所以被破坏,都是因为人人争名夺利,过于自私,并非需要担心此心太公。那么孔子所言,正是我儒救时良药,而孟子所言,不过以水济水罢了!论道者应当以孔子为正。

  注:①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如下: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於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睨而不视。夫□也,非为人□,中心达於面目。盖归,反□□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译文:

  墨家的信徒夷之借着徐辟(孟子弟子)的关系要求拜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接见,不过我现在还在生病,病好了,我打算去看他,他不必来!”

  过了一些时候,他又要求来见孟子。孟子说:“现在可以相见了。不过,不说直话,真理就表现不出来,我姑且说说直话吧。我听说夷子是墨家信徒,墨家办理丧葬,以薄葬为合理,夷子也想用薄葬来改革天下风尚,难道认为不薄葬就是不尊贵吗?但是他们埋葬自己的父母却相当丰厚,那便是拿他所轻贱所否定的事情来对待父母了。”

  徐子把这话告诉了夷子。

  夷子说:“儒家的学说认为,古代的君王爱护百姓好象爱护婴儿一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并没有亲疏厚薄的区别,只是实行起来从父母亲开始。(那么,墨家的兼爱之说很有道理,而我的厚葬父母,也有着解说了。)

  徐子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夷子真以为人们爱他的侄儿,和爱他邻人的婴儿是一样的吗?夷子不过抓住了这一点:婴儿在地上爬行,快要跌到井里去了,这自然不是婴儿自己的罪过。(这时候,不管是谁家的孩子,无论谁看见了,都会去救的。夷子以为这就是爱无等次,其实,这是人的恻隐之心。)况且天生万物,只有一个根源,(就人来说,只有父母,所以儒家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夷子却说有两个根源,(因此认为我的父母和人家的父母,没有分别,主张爱无等次,)道理就在这里。大概上古曾经有不埋葬父母的人,父母死了,抬了他抛弃在山沟中。过了一些时候,经过那里,狐狸在咬吃着他,苍蝇蚊子在咀吮着他,那个人额头上不禁流着悔恨的汗,斜着眼睛望望,不敢正视。这种流汗,不是流给别人看的,实是由于内心悔恨而表达在面貌上的,大概他回家也去取了锄头畚箕把尸体埋葬了。埋葬尸体诚然是对的,那么,孝子仁人埋葬他的父母,也一定有他的道理了。”

  徐子把这话告诉了夷子。夷子茫然地停了一会,说道:“我懂得了。”

  ②③《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说:大道推行的时候,夏商周三代的盛况,我没有看到,但我有志去实现。大道实行,天下为公。选拔贤才,荐举能人,互相信任,和睦共处。因此人们不单单是以自己的亲人为亲,而是以自己之亲推及别人之亲;人们不单单是以自己的儿子为子,而是以自己之子推及别人之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的人,都有所养。男婚女嫁,各得其所。人们都不会随意把财物丢弃在地上,也不会私藏而独自享受。竭尽自己的全力办事,并不是为自己。因此人们不用锁门想法防备别人,从来不会有盗贼出现。这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就是大同世界。)

  补充:面对人欲横流的世界,孟子也感到大局难以挽回。所以从孟子当时说的那一段话的具体情况来看,他是怕世人被墨子“兼爱”所误导,以至于尊长爱幼的基本礼节都没有了。墨子“薄葬”,人们就不会尊重自己的父母。连父母祖宗都不要了,还谈什么兼爱呢?而孔子的话是从“道”的本质来说的。“天下为公”,名之为大同世界,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孔子的话代表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从《礼记》孔子所感叹的那一段话来看,孔子希望爱心遍及一切众生,一切平等,没有分别,与佛家的大慈大悲又有什么区别呢?实际上,孟子不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话。所以孟子的下手处虽是从身边的亲人开始,但最终也是要把爱心洒遍人间和众生。

 

  问:夷子并没有反对孟子的说法啊?

  答:燕雀怎能与鸿鹄相比?疼爱邻居的孩子象兄长的孩子,是孟子的反问。认为是夷子所做的实事,就错误了。

 

释因果差别之疑(七辨)

 

  问:护生救生的人得长寿,杀生的人命短,这是定理,但为什么有的人护生戒杀却命短,杀生的人反而命长呢?

  答:一个人为善或为恶,是一定有报应的,但报有迟早,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这一辈子所做的善事、恶事,有今生就受报的,也有下一世再受报的,还有多生多劫之后受报的。护生戒杀的人短命,这是过去世的业债所决定的,如果他不护生,命一定更短。残忍好杀的人长寿,这是他过去世做了好事的善报,如果今生不是这般好杀,命还会更长。

 

  问:某人也曾戒杀放生,诵经持咒,但不见有福报,这是为什么?

  答:果报有迟早,要看条件是否成熟。条件还没有成熟就求马上有报,就好象刚下了稻种就要收获庄稼,当然不可能。何况是非官司、水火、盗贼、疾病这些人们经常遭遇的祸患,某某人今天统统没有遇到,这就有福了。你怎么知道这不是他戒杀放生、诵经持咒而在冥冥中获得的福佑呢!

 

  问:只有今世作恶今世受报,人才知道畏惧,如果今世作恶后世才报,人们就以为渺茫不可信了。上天为什么不让作恶的人马上受报呢?

  答:报应的或迟或早,这是自身业力决定的。善人虽今生为善,但过去世作恶所结的果今生已经成熟了,那就只能先受恶报;恶人虽今生为恶,但过去世所作善行之果今生已经成熟,也就会先受善报。这就好比果园里先种桃后栽李,桃已成林,李不过盈尺,虽精心浇灌,也一定先结桃后结李。所以一定要现世报应才肯信因果,这是太愚蠢了。

 

  问:某人未修福时一切顺利,行善之后反而事事不如法,这是因为过去世作恶的业报碰巧现前吗?

  答:如果不是过去世作业的恶报碰巧现前,就是过去为恶,应受重报,因为他现在行善,所以转重报而为轻报。正象判了死刑的囚犯,要到秋冬才执行,刑期虽没有到,但因有得力的贵人相助,改判几十棍棒,执行之后便获释放。

 

  问:布施的人将来一定富贵,吝啬贪心的人将来一定贫穷,这是当然之理。但今天乐善好施之人大多贫穷,豪富又多半吝啬,这是为什么呢,

  答:人处逆境则勤于思考,思考就能增长善心。人处顺境则快乐,快乐多了,自然就忘了善。忘了善就会起恶心,这是自然之理。何况轮回之事,互为因果,贫苦而吝啬,后世更贫苦,有钱而好施舍,后世更有钱,这样贫富就更为悬殊了。《业报差别经》说,如有人经常布施,但布施之后又后悔,来生先富后贫,如有人劝人少布施,但布施之后心中欢喜,来生先贫后富。有人过去虽曾布施,但未遇福田,所施不如法,因此果报微小,随得随尽,但由于有布施的习惯,虽处贫穷仍好布施。有人吝啬,但遇善知识开导,偶然布施一次,因布施得法,种了福田,因此来生富有,但因为并没有布施的习惯,虽然富有却很吝啬。

 

  问:杀生的人,使畜类不能保存其子,应得到绝后的果报,渔民杀业最重,为什么偏偏子女多呢?

  答:世间人的子女,有因福报而来,也有因孽报而来的。渔民为自己的衣食而广造杀业,因业力所感,就有恶眷属来讨债。吃他的,穿他的,使他昼夜辛劳而入不敷出。子女越多,负担越重。你不见猪狗羊这些畜生,一胎就生一窝,而天仙则永不生育,我们应该好好想想其中的道理。

 

  问:人生在世,应学古圣先贤,上效忠于国家,下造福于百姓,这样自然能得到富贵。至于因果报应之说,与世道人心又有什么关系呢?

  答:因果的道理就是圣贤之道。儒书上说,“作善降祥,作恶降殃”,为善为恶是因,降福降祸是果。《易经》说:“吉凶消长”。佛经中说因果。其实讲的是一回事,道理一样,说法不同。末法时代,人心败坏,为非作歹,目无法纪,不顾廉耻,但夜深人静时能息下心来想一想,心中不安,因此不敢再继续为恶的,都是相信点因果,怕来生受报的人。如果说人死如灯灭,为善为恶没有果报,世人就无所顾忌,以为圣人贤人自讨苦吃,而违法乱纪无恶不作的则自以为得计,那么天下人都将效法恶人了。现在的人谈圣谈贤,总以不讲因果为高明独到,这种人与圣贤之道相距不知几千万里了!历史上晋永嘉四年,天竺国佛图澄来到洛阳,见石勒性格残忍喜好杀人,便想感化他。石勒问佛法有什么灵验,佛图澄知石勒不明佛理,只能先以神通令他信服,于是取一钵净水,焚香念咒,钵中长出一朵青莲花,使石勒敬服不已。以后每当石勒要杀人,佛图澄便对他讲因果报应,从刀下救人无数(出晋书)。又有南宋周颙(yónɡ庸),见明帝杀人用刑非常残忍,又不敢当面劝阻,于是读诵经中因果故事,明帝听了因害怕果报而有所改悔(出南史)。因果学说就具有这种威慑力量,不用奖赏就能劝化世人,不用惩罚就能使人畏惧。因为相信因果,渐渐走上正道,却还不知因果学说出自何处,不知道这正是佛祖对世人的教诲。

 

释恶道有无之疑(四辨)

 

  问:人为万物之灵,却常常恩怨颠倒,畜生愚昧,反而恩怨分明,这是为什么呢?

  答:报恩报怨,有想得到的,也有想不到的。知恩知怨而报,这是想得到的。不知有恩,但过去世与自己有善缘,今生见了自然觉得欢喜,与他不会生怨隙。而过去世与自己有恶缘的,今生遇到会自然生起怨怒不满。这都是料想不到的。所造杀业的果报有迟有早,一旦业缘成熟,不论天仙人鬼,谁也逃脱不了。假使到了来生,造杀的为人,被杀的为畜生,就有蛇伤狗咬虎吞等事。如果造杀的为人,所杀的为鬼,就有瘟疫、僵尸、意外之伤等事。如果造杀的生为人,被杀的生为神,就有灾殃、疾病、暴死等发生。如果造杀的生为良民,被杀的成为官吏,就有牢狱、冤案在死等事发生。造杀者生为士兵,被杀者为将军,就有刀伤阵亡等事。如果造杀者生天界,被杀者生为修罗或造杀者生为修罗而被杀者生天界,就有地动山摇海陆战争。世人一遇患难就怨天尤人,而不知道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问:地狱之说,不过是劝人向善,哪里就真的有呢?

  答:阳世间既然有牢狱,阴间为什么就没有地狱呢?佛虽劝人为善,但绝不撒谎骗人。王龙舒说,世人撒谎,大概不为图利就为避害,佛陀将玉帝之位视为敝屣①,金玉等宝贝看成瓦砾,又图什么利呢?佛陀将刀剑切割身体看成割划虚空,猛火烧身看成烈焰影子,又避什么害呢?佛陀不撒谎,也用不着撒谎。世尊于无量劫前,曾于我们这个世界做忉利天王,名善日月光,这个世界名珊瑚池,全世界的人都好杀。世尊就变化为一个夜叉向人讨吃的,世人惊问吃什么,回答说吃好杀生的人。于是他次次于杀生的场所取佛力变化的人来吞吃,人们十分恐怖,纷纷戒杀。佛说,我这么做教化了无数人,但还是因为撒谎骗人而受到报应。(见《大悲莲华经》)由此看来,佛哪会乱说地狱的事呢!

  注:①敝屣(bì xǐ必喜),破旧的鞋,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

 

  问:如果说有地狱,那么世间乞丐饥肠辘辘,衣不蔽体,就是饿鬼,囚犯枷锁在身就是陷于地狱,畜生被宰割,便是上刀山剑树,畜生被煎熬,便是入锅汤炉炭,哪里真有地狱、饿鬼、刀山、剑树、锅汤、炉炭呢!

  答:这种说法似是而非。说人世就有地狱,这是对的。但如果说舍此之外别无地狱,那就错了。譬如愚昧下流之人被喻为畜生,难道说这人就是畜生,此外就没有戴角披毛的畜生吗?昔日司马温公作解禅偈,以君子坦荡荡为天堂,小人常戚戚为地狱,莲池大师嘲笑这种说法,认为它错在破了因果。如果你所讲的是对的,那佛教经典不就都是骗人之谈吗!

 

  问:地狱虽有,但儒书上没有记载,因此读书人不应经常宣讲地狱。

  答:与其避而不谈,不如在行为上避免种地狱恶报之因,这就真正获得避开地狱的正道了。这样,劝人不谈地狱,也是可以的。否则闭口不谈,于人于己有什么益处呢?

 

释持斋断肉之疑(八辨)

 

  问:杀生害命,罪过很大,但食肉应该是无罪的。经中说,吃肉一定得恶报,那阴间的法规就太苛刻了。

  答:并非只有阴间法苛刻,世间法也同样苛刻。如果以盗窃比喻杀生,窝赃比喻食肉,窝赃与盗窃有多少差别呢?世尊对大慧菩萨说,有无数的理由不应吃肉。一切众生在六道中轮回,互为眷属,将众生作亲人想,不应吃肉。肉食腥臭肮脏,吃肉的人天神厌弃,因此缘故不应吃肉。吃肉的人口中浊臭,常做恶梦,因此缘故不应吃肉。吃肉的人气味浓,在山林中虎狼老远就能闻到香味,因此缘故不应吃肉。(详见《楞伽经》)

 

  问:衣食等生活享用都是前世注定的,福多享用就多。持斋的人是自己福薄。

  答:吃肉是你的禄,不吃肉是你的福。戒杀持素正是因为福厚。如果说只要能入口就是有福,那么鸡吞蜈蚣,鹊啄蚯蚓,人就反而不如鸡和鹊有福了。

 

  问:相信这些话,必定要持斋才可以。试问,孔子持斋吗?

  答:持斋。书说,斋戒必定改变饮食,这是孔子非常谨慎的事。礼说,致斋于内,散斋于外。班班可考。必定要斋戒,然后才可以与神明感应,那么食肉是昏浊之法就可知了。今人事事不如孔子,却不持长斋,一定想要从孔子那里去找借口,是不是要以食肉为入圣之门呢?

 

  问:有学识明道理的人处世,应有大目标,干大事业,如果拘泥于不饮酒不吃肉,与愚夫蠢妇就没有差别了。

  答:愚夫蠢妇中能持斋的十人里难得有一、两个,吃肉的却遍地皆是。难道只有持斋的人愚昧,吃肉的人就不愚昧吗?请问从古至今那些大奸大恶的人有持斋的吗?没有。又请问,刽子手和屠夫以及流氓无赖有持斋的吗?也没有。由此可知持斋的是什么人了。

 

  问:持斋的好处,我已经知道了。但营养不良,身体憔悴,怎么办?

  答:真身为重,假身为轻。

 

  问:五种辛菜是土里长出来的,为什么也要戒呢?

  答:因为它们有辛臭,能障碍修行。人吃了五辛,天神唯恐避之不及。五种辛菜熟吃助长淫欲,生吃易生恼怒。此外,邪魔饿鬼闻到气味夜间舔人的嘴唇。

 

  问:有人说我虽不持斋,但胜于持斋而破的人。有人说我虽持斋而破,但还是胜过不持的人。请问优劣如何?

  答:譬如仕途当官,那些不持斋的人,就是未入仕途的人。持斋又破了的,就是已经走入仕途但又被罢免的人。暂持而破,如才入朝为官,马上就遭放逐。久持而破,如先前大权在握,忽然赋闲归田。

 

  问:我很想持斋,但面前摆着美味佳肴,总忍不住要吃,怎么办?

  答:作五种不净观,就能持了。第一,观种子不净,肉食都是畜生的精血变来的。第二,观所食不净,猪羊所吃的无非糟糠粪秽。第三,观住处不净,圈内栏内粪便堆积。第四,观腹中不净,腹中腥臭,屎尿充塞。第五,观死后不净,腐烂时与死人没有什么不同。

 

 

 

释佛理难信之疑(五辨)

 

  问:您论述戒杀之道,动不动就引用佛经,那么佛理似乎可信了。但楚王英最先奉沙门①法,为何反而遇祸呢?

  答:楚王遇祸,正因为不奉法的原故。人既然归心佛门,就当敬顺佛语。佛对为子的教以孝,为臣的教以忠。煌煌圣训,遍载大藏。楚王既敬佛法,反谋不轨之事,就是佛门的罪人了,怎能获得佛的保佑呢?不合正道的言论,君子尚且不说,何况天中天,圣中圣的佛陀,反因私党而背叛自己的法吗?浅陋的人借以谤佛,恰恰可以看出他的见识短浅。

  注:①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问:楚王遇祸,已经听说了。但梁武帝奉佛,最后饿死台城,为什么呢?

  答:饿死台城是迂儒的说法。考证史籍,候景攻陷台城,见武帝在太极东宫,神色不变,侯景不敢仰视,退告王僧贵,说有天威难犯,不敢再见。后来武帝每有所求,多不如意,饮食也被侯景所裁减,王纶奉上鸡蛋数百枚,武帝口苦求蜜,不得,很生气地说:“荷荷!”①就去世了。帝说口苦,则非饥饿可知,帝要吃蜜,则非疗饥可知,饮食仅说裁节,则非全无可知。帝王之家,虽残羹余粒,也足以供数人之饱。哪能象灶间奴婢,一旦裁节就饿肚子呢?鸡蛋至数百枚,其他食物也必定于此相称。哪有数百枚鸡蛋在旁,可称为饿死呢?唉!天下古今须眉丈夫,自以为是的很多。但是,只此一段史文,却以道听途说代替自己的眼睛,不去看看原文,何况其他深经奥义的大藏呢?

  注:①怒恨声。《南史》梁武帝纪太清三年:“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崩。”

 

  问:后来的史论,都说武帝舍身,连带他的天下也一并舍,我认为不可取?

  答:古往今来,不管圣愚,从未有不舍身的人。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后人虽笑武帝舍身,不知自己的身体,也早已舍了。只如自己今日健在,就以武帝舍身为非,不知将来自己也必有一天舍身于六道。毁谤佛者,舍身于地狱道;毁谤法者,舍身于饿鬼道;毁谤僧者,舍身于旁生道。此时,恐怕要想舍身于同泰寺已经不可能了。

  按:旧鉴、僧史、金汤编等书,都记载大通元年,雄伟的同泰寺建成,帝入寺,舍身三日,群臣都布施财帛赎回。中大通元年,帝再入同泰寺,讲《涅槃经》题,并非再舍身。世传三次舍身,错了。又加“为奴”二字,又说群臣用金帛赎出,未免夸张过分,矫揉造作,蓄意诋毁。噫!孔子之世,作史的人已无直笔,怎能希望末世史官,不随俗为毁誉呢?

 

  问:梁武帝饿死的错谬,已经清楚。但诸佛菩萨,救苦寻声。武帝如此舍身奉佛,为何不救呢?

  答:舍在于心,不在于身。武帝身虽舍,但心未舍。若一心出世,则弃天下如敝屣①。为何还在垂暮之年,招纳侯景,企图夺取中原?如此看来,就知道三日舍身,未免求福之念,并非一心出世。尽管如此,可他写经造寺,种种功德,已不可磨灭。所以虽遇叛逆,还能以高寿辞世,不可以说非福力所致。春秋时,最恨孔子的,莫如盗跖(zhí,直)、桓魋(huán tuí环颓)。但他二人,一个寿终正寝,一个做了司马。敬信孔子的,莫若颜渊、冉伯牛、子路,但此三人,或短命、恶疾,或遇难、菹醢(zū hǎi租海)②,这又怎么说呢?定业难转,佛典中已经说得很详细。台城之变,无容致疑。

  志公禅师将要辞世,到内殿告别武帝。帝大惊,就问今后国运长短。禅师不答,只指着他的喉和颈暗示,实际就是指侯景。帝不悟,又问。师曰:“老僧塔坏,则陛下天下也坏。”禅师圆寂,帝在锺山建塔。工程已经完毕,帝忽然想到:“木塔怎能长久呢?”命令重建,改以石头,希望久远不坏。拆塔未完,候景的兵已经打进来了。(见《护法论》、《金汤编》及旧通鉴)命数所定,难以逃脱。

  注:①敝屣(bì xǐ必喜),破旧的鞋,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

  ②古代刑罚,将人剁成肉酱。

  补充:佛说一切唯心造,怎么梁武帝不能改造自己的命运呢?佛法认为,人是有定命,这是由三世因果来决定的。一个人一生要致力于改造自己的命运,这是佛教的本质。但是,没有意志的人,往往都在跟着命运跑。特别是短期的大劫难,没有大雄之力,是难以改变的。志公禅师入灭之前,已经看到梁武帝的劫难就在眼前,势难改变,已成定局,所以能够肯定在塔坏之时,武帝的江山即坏。

 

  问:我们读书人既然既效法孔子,当以排斥异端为己任,您反而袒护,为什么呢?

  答:您并未知道什么叫做异端。异端的大方向是与圣人背道而驰的。例如,恻隐为仁之端,无恻隐就是异端了;羞恶为义之端,无羞恶就是异端了。圣心无意必固我①,有就是异端了。吾道一以贯之②,不一贯,就是异端了。宋孝宗曰:“佛家五戒就是儒家五常③。”仲尼之道,离我们很近啊!今人不加辨别,一听慈悲之说,出于佛氏,就一定要反对。而我儒之仁,就在此丧失了;一听盗淫之戒,出于佛氏,就一定要反对,而我儒之义,就在此消亡了;一听妄言之禁,出于佛氏,就一定要反对,而我儒之忠信,就在此而灭亡了。难道不是想要卫道反而害道吗?何况圣贤之道,大公无私,尧则允恭克让④,舜则舍己从人⑤,夏禹不矜不伐⑥,文王望道未见,何曾互相排挤?孟子屏除批驳杨墨⑦,出于万不得已。譬如大黄巴豆,良医偶然用它,不是天天必需之物。如果说孟子的功劳,全在屏除批驳杨墨,那么当年若无杨墨,孟子就没有功劳了,孟子也就不会流芳百世了。如此来看,孟氏薪火相传,孟氏家庙历代香火旺盛,永不衰落,不正是杨墨的福荫吗?宋儒比不上孟子,可他们愤愤之气,反而超过孟子。今人又比不上宋儒,今人愤愤之气,又超过宋儒。自今以后,不知还将怎样堕落下去?我为此而恐惧,不觉说到这里,了解我厌恶我,我又怎能计较呢!

  注:①《论语》子罕第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没有四种毛病: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②《论语》里仁第四: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说:“曾参啊!我的的道有一根线贯串。”曾子说:“是!”孔子出来,别的学生就问曾子:“夫子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

  ③仁义礼智信。

  ④《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查考往事,帝尧名叫放勋,他处理政务敬慎节俭,明察四方,善于治理天下,思虑通达,宽容温和,他确实对人恭敬,能够让贤,他的光辉普照四方,至于上下。)允:的确。恭:恭谨。克:能够。让:让贤。

  ⑤《尚书》大禹谟:帝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舜帝说:“是啊!如果真是这样,好的意见就不致被埋没,贤德的人也不会隐居在民间,万国都会太平。参考众人的意见,抛弃自己的错误部分,采纳别人的正确部分,不虐待鳏寡孤独没有依靠的人,不抛弃困苦贫穷的人,只有尧帝能够这样做。)舍己从人:抛弃自己的错误部分,采纳别人的正确部分。

  ⑥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舜帝说:“来吧,禹啊!洪水警告我们,你言行一致,完成了治水大业,这是你的贤能。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不自满、不浮夸,也是你的贤能。你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因此,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能,你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因此,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功。我认为你有大德,赞美你的大功,帝王相继的次序应在你身上,你终当登上大君之位。现在人心动荡不安,道心幽昧难明,只有精诚专一,实实在在地实行中正之道。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轻用。百姓所爱戴的不是君王吗?君王所畏惧的不是百姓吗?百姓没有君王,还拥戴什么人?君王没有百姓,就没有谁来保卫国家。君王同百姓的关系这密切,你要谨慎啊!谨慎行使你的职守,恭敬地施行你希望做的事,如果天下的百姓困苦贫穷,你的禄位就会永远终结,至于口能赞扬善良言行,也能引起起兵争,您很清楚,我就不再重复了。”)

  ⑦即杨朱和墨翟。战国时期杨墨两派学说都很盛行,《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万善先资集卷四

 

谨微录

 

禁约部

 

  多世以来积德善,富贵荣华今朝享。仁民爱物本相通,莫负眼前好时光。禁止屠杀不容缓,识破诡计除弊端。明眼之人遭戏弄,从来贪官多伎俩。

 

  ●在官位的人,凡遇国家庆典,节日佳辰,都应当预先发布禁屠命令。●禁宰耕牛,本是奉命办事。政府要员,不得视为习套。故一下基层,就要晓谕百姓。●屠牛禁本户,不如禁四邻,四邻畏罪,本户自然息刃。●皮骨角筋,作军需用的,只有十分之一二,民间用的占了十分之八九。需用既多,必然增加盗杀。故凡皮货、角货、骨货,可用竹木代替的,晓谕各制作者代替。●太平时代,百姓中不宜私藏武器,应当晓谕所管辖的地区,不能私造私买。●婚礼酒席所用水陆众生,明令禁止捕杀的,一定要严禁捕杀。●办事人员,要选择贤能的人担任。轮番密访,捕得违禁之物,即将罚金奖赏办事人员。●渔舟无赖,之所以不能杜绝,只因为水泽之区,有河税若干罢了。若能报告政府,免除河税,发给一切渔人,开垦附近荒田,则田中之利,数倍于河。不仅仅永远杜绝伤生,又能充实国库,一举两得。●好生的官员,就要多办戒杀放生的事。凡所管辖地区,都应当建放生河、放生池,刻石布告以告诫后人。●每年冬月,应当通知所属乡民,不许无故干水捕鱼。若已建为放生河的,更加要不时严察。●洪水以后,村民往往拉网捕鱼。不知鱼网在河,水流因此迂缓。若鱼网太多,则水退渐迟。纵有泄泻,一时不能奔赴,田禾大受水害。故夏秋之交,应当天天稽查,见网就取。●深山旷野,常有盗贼潜伏。他们以猎为名,身带武器。如果能够禁止,表面是护生,实际上是消除盗贼,维护社会稳定。●牵犬纵鹰者,都是游手好闲之人。应当晓谕他们选择正当职业,再犯就要治罪。●禁屠善事,要经常注意。即使遇上小小水旱,以及父母诞辰,也应当严防杀生。●水陆神灵,君子应当敬而远之,不应当拈香祭祷,动人杀生之想。即使有人联名呈上报告,想要杀生祭祷,也千万不可批准。●诸神诞日,就有市井小民,成群集会,大肆杀生,隆重举行祭祷大会。祭祷完毕,个个酒足饭饱,共扛神像,招摇过市,致使老幼男女,纷至沓来,太可痛恨了!贵在严行禁止,莫使恶习成风。●巫婆仙娘,算命占卜之人,往往妄言祸福,要人杀生祈祷,百姓偏偏过分相信。对它们的胡言乱语,句句依从。其结果是,有病的人还没有痊愈,无病的人已先冻馁。比比皆是。好生的领导干部,应当以法律严惩。●宣传忠孝廉节,建立祠堂,本意可以改善风俗。但祠堂一设,就有春秋二祭,杀生就不会间断了。如此怎能宣传人的美德呢?好生的领导干部,应当把这些好人好事记载在史册上,不必建祠宣传。●好生的领导干部,退下之后,原来一切护生之法,都应当勤勤恳恳嘱托后来官长。

 

家政部

 

  在世慈祥福满门,人间喜事常降临。曾闻一善敌灾星,何况恩泽施多命?先祖先父持杀戒,子孙在后有模型。莫将细物看得轻,试来静心读我文。

 

  ●好生者在家,应当用仁义之道感化全家,使家中一切长幼尊卑,自然无杀念为第一。●每逢诞辰节日,买物放生,成为惯例。●世代积德之家,如果想要感化同族,莫如在族谱上,立一公约,凡族中贫而谋食的人,不得做屠夫卖肉,不得做酒保①厨师,不得网鱼射猎,不做杀生之人。又不得造弓网簖帘②,鱼篓屠刀,木胶弓箭,兽笼火炮,伤害一切众生。若有所犯,凭族长在家庙中,召集全族人,罚以不孝之罪。●家中奴仆,有以伤生为业的人,吩咐他速改。若有不从,就实行驱逐。●村民敢于捕鱼,往往依附大户人家,大户人家受到他的贿赂,就放纵他造孽。好生的人,千万不要贪此蝇头小利。●近海沙镇,田主收租,每亩照例取鸡鸭若干。应当吩咐佃户,改换其他物品。●鸡犬鹰猫金鱼蟋蟀等伤生之物,不要养。●谷还没有成米时,长年不改气味,夏秋随碓随食,味同新米,并且不生虫。因此,与其积米,不如积谷。●米内的虫子,多死于簸量淘煮,要在两三天前,先量出若干,平铺在器具中,等它们逃走后,然后才淘净。剩下的米,必须存放废器之内。●米中有一种极细的虫,如粉如疥,千万亿数,此因湿柴近米而生。故最干燥的柴,才能盖米。仓底所铺米糠,也是这样。●盖米的柴,要放在一个专门的地方,作明年盖米之用。如此则不仅仅是柴内之虫,不遭烈火,而且能使米色净白。●近米之处,不可积柴。因为米中细命很多,近柴,则虫子都会爬入。●贮麦最易出蛾,必须在烈日中晒过三四天,才可入仓。入仓后,切忌见风。若麦少不须入仓,要混和少许矿灰,藏在干燥的器具里面。●麦内若出小蛾,必须挑动使它离开,然后淘净。若麦少蛾多,放在废器中,任它离开。●木柴要堆放在干燥的地方,使它的下方少湿虫。又必须每天翻晒一次,然后供炊。若熄灭柴火,不可用有虫之水,也不可在有虫之地。●夏月祭祀灶神,在坟墓上焚烧纸钱,祭祀先祖,修斋化库,都会伤及虫蚁,要选择坚洁之地,扫净一二次,赶快在上面燃火,则虫蚁就不会走进火里来了。●做酱若用梅花水,则味甘并且不易出虫。如果生虫了,要另置一败酱之器,挑出虫子,放入里面。醋中若生虫,也可用这种办法(梅花水就是雨水节中所降之雨。又收贮腊雪,用来造酱醋,则不生虫。蒋賓嵎先生订)。●夏天面粉糕饼以及一切山珍海错,要经常暴晒在烈日之下。●夏天药材内,也易出细虫,炮制者千万要谨慎。●剃下的短发,千万不可投入河里,恐怕进入螺螄蚬蛤壳内,使它们即时刺死。●奴婢脾气厌恶灶上蚂蚁,一见必遭毒手。若临晚满贮锅水,则群蚁无法近灶。●僮仆婢媵,暑天之夜常在蚊帐内燃火熏蚊子,因此而失火而引起火灾,一定要严厉惩罚。●洗澡洗脚水,有热气的,不要马上就倒在地上,因夏月遍地有虫。●洗涤腌腊之物,及所弃盐卤,必须用淡水分解,然后才可以倒在地上。

  注:①旧时称饭馆、酒店里招待顾客的人。

  ②插在水里捕鱼的竹栅栏。

  ③媵(yìnɡ映),一指陪嫁之人,一指妾。

 

 

 

庆贺部

 

  人逢喜事精神爽,众生相对泪千行。微躯定是宴嘉宾,一夜辗转心胆丧。谁料业缘会遇时,怨家次第来相寻。披毛戴角口无声,俯首牵来身就刃。

 

  ●好生的人,地位显赫,遇上权贵吉庆喜事时,可以不杀生,用其他礼物代替贺礼,就一定要代替。●远处绅宦来访,要用字画古玩,及种种善书作为赠礼。不得已要设席款待,千万不要伤害生命。●官府往来,互送礼物,不要拿活物备用。●父母寿诞,亲友集资称贺,要用众人的财礼,去作善事,仍列众友芳名。●祝寿一事,本是末世陋习。古时的人年过甲子,都不称贺,何况三四旬呢?如果不能违俗,一定要等到六旬以上,才可以十年一庆。●亲友,或将应试,或将赴任,或将经商,按世情要饮酒送别。能用厚礼馈赠代宴,就能彼此得福。●遇亲友吉事,一人知道就行了,不必奔走称贺。如果自己遇上吉事,也不要到处传扬。●读书人应试,常有很多亲朋集资,向文昌关帝祈祷。明理之人,要坚决阻止。●家中遇到种种吉事,不得已设酒席,要定好几桌。若遇上初一十五,一概用精洁蔬果。●江北宴客,席中必有三四桌蔬菜,不仅仅是惜福,兼之便于持斋亲友。此法最善,好生者要模仿并广泛推行,改善风俗。●远地亲友遇吉事,不得已前往祝贺,不要带很多僮仆与随从。●亲友特别设宴招待,要在几天前,先向他说明,或托言斋期,或托言止食三桌,或托言特杀不食,这样也免除了无量杀业。●赴宴他家,若为我广杀物命,好生者要丢下筷子起身,作揖而退。●亲友如遇疾病,好生者不必集资,杀生媚神。如有其朋友集资到我这里,要晓之以佛言,示之以因果,警戒他鬼神不享非礼,告诉他死生各有定分,使之翻然醒悟。●富贵之家纳妾,往来祝贺的无耻之徒,渐渐有设酌称贺者,此风万不可长。

 

婚嫁部

 

  两姓因缘一和合,百年偕老在今辰。重重瑞气蔼门庭,杯盘狼籍多侈盛。可叹世间雄雌物,同于夫妇恩爱情。只因宿世少慈心,今日双双送性命。

 

  ●儿女未结婚时,莫轻往外家。●富家大室,每遇婚姻之事,必定大摆筵席,男女混杂,为害非浅。●娶妇之家,照例准备酒肉,祷祭五圣①等神,祷献完毕后,然后成婚宴客。此风俗来源于五圣有采秀②之说,故借祷祭希望免除。今好好人家,何得如此?要断绝这种陋习。●成婚宴客,礼所难免。但风俗渐坏,宾筵渐盛。有志树立新风的人,要使婚礼办得节俭简朴。●迎亲、三朝③、满月、归宁④等日,在于表达心意罢了,不必宴请宾客。●亲戚老友,不是万不得已,就不要宴请。●媒人厨师等,到男家,就大谈女家如何兴旺,到女家,又大谈男家如何兴旺,鼓动两家,大摆筵席。可千万不要被这些人迷惑。●司礼司乐司庖等人,不要大肆吃喝,可以给予丰厚的赠礼。

  注:①又名五通、五显灵公、五郎神,鬼神名,自唐宋以来,即有此名。明清两代吴中多祭祀之。清康熙时汤斌巡抚江南,尽毁苏州诸处五通祠。五圣即为淫神。

  ②选美。此处有五圣将新妇选为己用之意。

  ③三朝(sān zhāo三召)旧风俗婚后、产后第三日。宋吴自牧《梦梁录》二十“婚嫁”:“三日女家送冠花彩缎鹅蛋……并以茶饼鹅羊果物等合送去婿家,谓之送三朝礼也。”正月一日,是一年岁、月、日的开始,也称三朝。

  ④回家省亲。

 

丧祭部

 

  笑语音容已难再,秋霜春露也含悲。杀生祭祀望魂归,黄泉亲人又加罪。不如学佛怀慈悲,虔修五戒和三归。亡亲未度子心亏,此语永记在心扉。

  ●父母死后,即当杜绝夫妻生活,禁止荤酒,使家中各持四十九天斋,诵经念佛。至于祭祀只用蔬菜水果。●权贵大官治丧,必有贵客祭奠,所杀生命无数。要先写“荤祭不领”四字,粘贴在门上,来者坚意拒绝。●古人居丧,小祥之后①,才食菜果,一年内,尚不吃蔬食稻,哪能大肆吃喝享受山珍海味呢?因此,人子若思念父母辛勤养育之恩,可以持长斋三年。●节日、忌日,当虔修福事。或诵经施食,或装塑圣像,或买物放生,要量力而行,切勿杀生祭祀。●父母虽亡,若遇诞期,也当修诸善事,用来增长父母的阴福。●修建坟墓,所请工人,多给工资,不可因他们而杀生。●祭扫远祖之墓,只宜用纸帛,不可杀生献礼。皇帝七庙,尚不常祭,百姓远祖,因祭祀祈祷而杀物命,难道不是对祭祀的亵渎吗!又何况墓祭之风,古礼所无,今要随俗,何必杀生?孝子爱亲注重于美德,要好好想想啊!

  注:①小祥,父母死后一周年的祭礼。《仪礼》“士虞礼”:“朞而小祥。”注:“小祥,祭名。祥,吉也。”父母死后二周年的祭礼,称为大祥。

 

营造部

 

  大则城池和宫殿,小而茅舍和竹篱。搬砖运瓦并挑泥,祸及昆虫和蝼蚁。切莫杀生请工匠,莫将动物穴抛离。愚人闻此转生疑,智者静思培心地。

 

  ●修理宫室楼台,以及民间一切土木兴作,要选择冬天百虫消灭之时。●桥梁寺院,若与三宝无关,非有益于民生,不宜兴造修葺。●凡有兴作,照例祭祀土神,宜用蔬菜水果。●疏通河渠,例应抽干积水,要在河水未干之前,预先发布禁约,不许邻近捕鱼。●河泥之内,多藏螄蚌蚬蛤,泥一出水,都会枯死。故修筑河岸,宜别处取土。如势所不能,随见随放。●修筑坟墓,要在坟前埋一大方石,作为焚化纸帛之地。因日后遍地都有干茅,一点火,瞬息燎原。接近民房的墓葬,尢其要谨慎。●竹排木筏,入水已久,常常有很多螺螄粘伏,须拂拭后,然后起水。●毁柝墙垣,及斫砍古树,见有蛇蝎蜈蚣等物,要告诉雇工放走。●拆卸旧屋,栋梁椽(chuán船)柱,有枯朽的,多生蛀虫于内,不宜马上作柴用。竹篱枯者也是这样。●水化石灰,必须选择无虫之地。要用长流之水,不可用停蓄之水,因停蓄之水多虫。●发泥砌壁,若泥内虫多,不可用。找到坚洁的土地,挖下二尺,则无虫了。若近井灶泥沟,尤其不可用。●庭中四面,要多设阴沟,才不积水,水不积,则虫不生。●砖瓦木石,偶近低湿之处,则微细昆虫丛生,要想办法加以保护。●作灶之时,灶底用七分矿灰,三分沙泥,搅拌平铺于地,则灶上永远无蚁。●旧灶之内,必产灶蚁,修理时,将旧灶先拆后,停一夜,等虫逃走,然后才可兴工。●檐下盛水竹络,中间曲处,常多积水,夏时经宿即生虫,宜用直竹,低昂钉之。●近水之地,不宜设厕,恐河内细虫,毙于粪秽。●招待工匠,腥酒虽不可减,但鱼肉等类,宜多买腌者备用。

 

器用部

 

  人间器皿仔细用,炎天尽伏微细虫。北风一起转成空,不待严寒和冰冻。只要含灵①命尚在,贪生畏死情相同。莫言救护了无功,大小一般都知痛。

  注:①含有灵性的动物。

 

  ●庭中坛坛罐罐,若无所用,宜倒覆于地,不使之积水生虫。●灶间多蚂蚁,由于荤腥气味所引起,要让厨师想方设法保持厨房清洁,杜绝杀机。●杯盘锅碗,曾经贮藏过油腻荤腥的,不宜放在低处。●酿酒之时,酒工一概用沸水泡坛。其中若先积虫水,要倾到河里,有小蜘蛛就要捞出。●蚊性嗜酒,往往溺死,故暑月酒壶酒坛,必须密盖。●热炉沸罐,不可放在有虫的地方,放进茂密的草丛之中。●开水泡茶,必须用铜盆木桶等物托底,然后将开水灌进水壶。●夏间冷炭之上,都有细虫,要预先晒一晒,才可入火。●坛中汲水之碗,宜用洁白的。●雨水刚入坛,放进炽炭,不生水蛭。若已经出虫,宜用细密绸绢,蒙在小篮外,轻轻先置水中,汲篮中的水,虫子不至误入茶罐。●坛水若臭,不堪煮茶,河溪又远,不便运输,宜用绢篮,汲去篮中之水,则虫渐少,不难携带入河,否则竟置一废坛,坛中任其化蚊。●废坛所积水蛭,宜用瓦盖上,并勿置檐水下,恐有暴雨冲出。●锡罐磁瓶,若先贮小菜食物,气味未绝,暑天必有细虫,不可即灌进沸水。●案头花樽水盂,夏间若过两天,水中即生细虫,不可倾倒在地。●灯盏之中,夏间多有飞虫扑入,宜做一个小木架,红漆漆满四围,用极轻的纱,蒙罩在灯外。否则,灯盏上用一薄铜盖。●制造竹木器皿,必须先用川椒硫黄汁煮之,不蛀。●新笔用青布裹之,不蛀。●貂狐裘帽,挂在有风的地方,不接触杨花,不接近米麦,不蛀。●氊衣用生芋擦之,不蛀。●竹器木器,若浸河中洗涤,宜先拂去上面的细虫,然后入水,浸时又不可过夜。●溺器洗涤后,不得贮满河水。

 

 

 

 

种植部

 

  灼灼名花遍地,纷纷艳卉盈庭。想来尽是杀生因,时值三秋尤甚。一遇红英烂熳,就思置酒招宾。贪夫对此且欣欣,物类在此丧命。

 

  ●灌溉田禾,用河泥者居其半,伤生最多,宜用他物代替。●近海之地,蟛蜞①最多,人常常就地杀死,用以肥稻。如果有力量能禁止,就要禁止。●种植竹子,常用河泥肥地。不知河泥之力,比不上湿灰。因为灰能松土,而泥多生蛀。●竹笋刚刚长出,发掘时要小心。因为春天的土地到处有虫。迁移花卉,也要小心。●桃梅榆柳,多生毛虫。若清明日夜半时,用稻草缚住,毛虫就会减少。●桂树上束芝蔴梗,不蛀。●修剪树上繁枝,宜在春冬,不宜夏秋。因为夏秋花木叶上,背后都伏有细虫,叶生,则虫也生,叶死,则虫也死。●树有鸟来作巢,如果枝低难以防护,不要使之成功,已成,要注意保护。●缸中所种植的莲花,泥内最多细虫,不要让水枯竭,不要将泥随地抛弃。●蔷薇花开后,叶子多生青虫,不要种植。●菊花枝上,多生龌虫,一接触,就死,其状如血,宜杜绝此玩。若蔬果上有,采时留之。●沟中淤泥,若将灌溉花卉,及堆拥萹荳瓜菽之根,秋间多生龌虫。●灌溉花木,不宜用有虫之水。●园圃若近池沼,从池内取水灌溉,须先用水杓搅动一番。●栽花之家,常用浸过鸡毛腐豆的水灌溉。不知其中虫腊很多,一近花根,就能引诱群蚁,不只是伤生,又使花枝生长不茂盛。宜用小篮一只,将纱绢蒙於外,汲水时埋於水中,则水自然向内灌注,而一虫不入,用过当即时挂起。●所积雨水,最多水蛭。若要灌溉花木,也宜用绢篮法,烹茶同此。●名花艳卉,盛开赏玩之时,与其植之外庭,无宁植之内室。

  注:①蟛蜞(pénɡqí彭其),螃蟹的一种,头胸甲略呈方形,螯足无毛,红色。穴居海边或江河口泥岸。

 

卫生部

 

  谷气足以资神,肉味不宜多食。万病原来从口入,此理贪夫不识。只顾舌根三寸,不念身躯七尺。真是堪怜不堪惜,累及妻儿哭泣。

 

  ●要想保健,不宜食牛肉,因为牛肉容易引发旧病,病后食之则卧床不起。又不宜与韭薤①、白酒、栗子同食,因物性相反。●犬肉能中毒发疽,怀胎者食之生子无声。又不宜与羊肠、大小蒜同食。●孕妇食羊肝,子多有难。不可与猪及椒同食。又羊肚不可与酸梅、小豆同食,羊肉不可与鱼肉、乳酪同食。●疟疾后食猪肉,能发旧病,同牛肉、芫荽②食之,使人肠胃消烂,同荞麦面味食之,使人须眉尽脱。●嗜麞鹿的人,多消瘦,胆小易受惊。又鹿脂不可与梅李同食,鹿肉不可与鮠鱼及虾同食。●兔肉能弱阳,孕妇食之,生子缺唇,同鸡食之,得泄痢,同姜食之,得霍乱,同芥菜食之,发旧病。●鹅肉及卵,能成痼疾,又家鸭与鳖,野鸭与胡桃、云耳、豆豉都不可同食。●鸡发风疾,不宜与葫芥柰同食。●野鸡能生疮发痔,有血疾痼疾者,尤其要谨慎。又不可与鲫鱼、鲇(nián,年)鱼、麻菰③、胡桃同食。●鸡肉同糯米,孕妇食之,子生寸白虫,鸡蛋同干鲤食,子多患疮,田鸡同鲜肉食,子多喑哑。又婴儿多食鸭蛋,脛骨渐软,多食虾,脚屈难行。●孕妇食雀脑者,生子雀目,和酒食之,子患多淫,和豆酱食之,子多雀班。又不可与李子同食。●鳖性多毒,间或有赤蛇所化,孕妇食之,生子项短头缩,又不可与鸡肉鸡蛋苋菜同食。●孕妇食蟹,子多横生,嗜吃鳗鱼、鳅鳝,子多难产,鸭卵与桑椹同食,子多倒生。●河豚系大毒之物,宜永戒不食。●多食鲥鱼者,易染瘟疫,多食鲚鱼者,发痰火疮疥,多食虾者,发疮动风,多食鳝鱼黄颊鱼,发病动气。这些水族味都无益于人。●鲤鱼不可与犬同食,鲤鱼子不可与猪肝同食,青鱼不可与葵菜、大蒜同食,石首鱼不可与荞麦面同食,鲈鱼不可与乳酪同食,鲫鱼不可与猪肝鸡雉芥沙糖同食,性相反。

  注:①薤(xiè谢),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开紫色小花。鳞茎和嫩叶可以吃。也叫藠(jiào叫)头。

  ②芫荽(yán suī延虽),俗叫香菜,又叫胡荽,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果实球形,有香气,可以制药和香料。茎叶可以吃。

  ③菰(ɡū谷),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开淡紫红色小花。嫩茎经黑穗病菌寄生后膨大,叫茭白,果实叫菰米,都可以吃。另同“菇”。

 

方便部

 

  天上人间胜事,勤修方便为先。今年错过待明年,可惜光阴荏苒。日里云为动静,宜思裕後光前。护生之术本无边,惟在随机自勉。

 

  ●长途所乘驴马,乡村所用耕牛,不要使它过于劳累,关心它的寒暖饥渴。●鱼虾跳出水面,常常引起愚夫撒网的想法。好生者见之,宜偷偷驱赶入水,好像使自己的眷属脱难一样,不要使人知道。有人捕鸟,也是这样。●秋闲田亩已经干涸,其中深潭,还有余水,聚集了无数小鱼虾。见此涸辙之鱼,或出资唤人,或随力自救,都可积德。若出门预先拿一小杓更好。●河岸有捞起螺螄,宜投之中流。●暑天雨后,庭中若有积水,宜即时扫去。●夏月泥沟内,细虫汇聚,一经烈日,真有屈伸无路之惨,宜用物遮拦阳光。●夏间若晒有虫之物,宜在太阳初出时,即放置庭中,等待日光渐渐火热,虫子才可逃窜。若抛弃腐败之物,当投阳光不到之所。●暑月夜饮,烛火之上,多有扑死飞蛾,宜于午后开筵,傍晚撤席。●宴会之后,地上所弃残羹剩骨,常常能引诱群蚁,故案桌下,要先放置一废炉受之。否则,或在宾客将退时,赶快扫开,切勿过夜。●夏间食物果品,有甘味的子与壳,勿弃于地。●暑天腌制鱼肉,盐不可减少。若风蹄腊品,须用火酒制之。●拾化字纸,宜清理脱去其中的细虫。●行路见聚蚁在路中,宜指示别人知道。若用食物济其饿,必须选择合适的地方。●庭中所结蜘网,宜经常捞去。●真正好生的人,见他人帐内有饱血蚊虻,往往偷偷赶走。●近体衣服,要经常入水洗涤,免生虱之患。又有一法,用白果肉捣烂,生入面浆内,浆到衣里。又有一法,收烟叶放置席下。●暑天不要在干地大便。●好生的人,自己虽然不伤物命,但自己死后,不能保证子孙会继承遗志。故年高向善的人,宜预立遗嘱一通,警戒后辈断杀行慈,永绝荤祭。

 

言语部

 

  禽兽临刑片刻,哀号最是可怜。利刀开水在眼前,不允一语分辩。想是宿生在世,口中不发好言。我今目击此奇冤,启齿须存方便。

 

  ●好生的人,为主人做菜,不要说某味吃了有益,某味吃了无益,使主人注重于口腹。●戒杀之人,不应说某处河渠宜疏通,某处淫祠宜修建,某处神明宜祭祀,某处官府宜结交,某处田园宜改造,广开种种杀业。●明理之士,不要说某人好生,应长寿而反夭亡,某人好杀,应夭亡而反长寿,某人茹荤,而色力康强,某人茹蔬,而形容憔悴。●父母眷属疾病,宜请名医治疗,兼劝以专心念佛,不要问卜求神。●遇病患之人,宜用正理劝谕,不要说某家因祷而生,某家不祷而死。●治疗各种杂症之方,有害于生灵的,不要流传于人。栽花种树之法,也是这样。●伤生为业之人,即使家道很富裕,也当劝他改业,不应称赞他营生有法。●见人放生,宜赞叹以成其美,切勿发阻挠之言,使他退心。●亲友前,不要说我爱吃某物。●烹饪之节,厨师不应说某物当如何调剂,某物当如何调剂。●见闻富家酒席丰盛,不要出欣羡之语。●路途中看见水陆异类,只当发救济的心,不要估量它的轻重好丑,价值贵贱。●好生的人,不应向人说,某处河中有鱼,某处林中有鸟,某处市中有某物。●高楼废庙之上,见有雀巢生卵,宜方便庇护,不要向儿童说。草木上有蝉、蝶、蜻蜓等物,也是这样。●遇蜈蚣、蜥蜴、蜂、虿(chài)、蚖蛇等物,不当向人说在某处。遇厌恶蚁者,不要说聚蚁之所。●毒鱼毒鼠之药,其法千万不可告人,见之即须灭迹,谤佛之书,更是这样。●好生之士,不应劝人畜养鸡、鸭、羊、猪、鹰、猫、猎犬等伤生之物。

  注:虿(chài),古书上说的蝎子一类的毒虫。

 

劝戒部

 

  蘧①耻独为君子,舜思善与人同。发心度世贵含宏,在在期於感动。若藉一身一口,徒然舌敝耳聋。迭相化导易为功,可与言时休纵。

  注:①蘧(qú渠),蘧瑗春秋卫人,字伯玉。卫大夫蘧庄子(无咎)子,谥成子。孔子在卫,常主其家。相传蘧伯玉经常检查自己过失,经常改正,力求上进。所谓“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卫大夫史鰌知其贤,屢荐于灵公,皆不用。他临死前嘱咐儿子,不要治丧正堂,殡我于室,以此劝告卫灵公进用蘧伯玉,斥退弥子瑕,古人称为尸谏。

  《论语》子曰∶“直哉史鰌!邦有道,如矢;邦有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说:“史鰌真正直呀!国家政治清平,他象箭一般直,国家腐败黑暗,也象箭一般直。蘧伯玉真是位君子呀!国家政治清平,就出来做官;国家腐败黑暗,就把本领收倦怀藏起来。”

  《论语》: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卫国大夫蘧伯玉派一位使者去访问孔子,孔子给他一个席位,问道:“他老人家干些什么?”使者答道:“他老人家想要减少失误,却还役能做到。”使者退了出去。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

 

  ●好生者,处于近君之位,要用仁慈之理,启发君心,劝君发展经济,停息战争,薄赋轻徭,下诏通告天下各府州县,都建立放生之所,刻石题铭,永垂不朽。●亲友赴任,要劝他方不要杀生宴请。若当地有长河大泽,可做放生池,就要劝民刻石以垂永远。●血食神庙,祷祀者所集中之地,要宣讲生死有命之理,鬼神堕落之原,杀业终偿之故,或者引用佛言,或者讲述因果,刻一碑文在此。●城门庙寺,及大庭广众之处,都应当宣传戒杀因果的道理。●亲友生日,要乘机劝他放生,且使永为定例。●求子求名之士,所求既然迫切,就更要用戒杀之理劝他。●远出外地,到亲友家,不妨先讲戒杀文一遍。●人遇困境,会有忏悔之心。故有病之人,要尽力劝他戒杀。●到星卜之家,要劝他不要判人祷祀。●遇造伤害物命之器为业的人,要劝他改业。

 

神咒部

 

  密咒流传中国,堪称乳酪醍醐①。阿伽②妙药疗痼疾,烦恼林中甘露。加持一言半偈,犹能拔济三途。资财不费救生多,慎勿忘于跬步

  注:①经过多次制炼的乳酪,味中第一,也可作药用医众病,在《涅槃经》中,把它比喻佛性,是五味之一。

  ②药名,华译普去、无价、无病、不死药。

  ③跬(kuì),半步。

 

  ●早起未举步时,先念诵行步不伤虫蚁咒七遍,然后投足于地,则无误伤之患。咒说:“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误伤时,愿汝即时生净土。唵地利日(音支)利娑婆诃。”●好生的人,念宝胜如来名号,书写护生陀罗尼,沉于河井,诸虫都生善趣。咒说:“唵嚩悉波罗摩尼莎诃”●播种五谷,必须用一升谷子加持神咒二十一遍,混入种子中播种,自然不被虫食,无螽蝗①之患。咒说:“多掷咃(tuo,拖),娑罗跋题,那蛇婆题。”●好生的人,想要持斋,势所不能,食肉时宜先默持神咒三遍。咒说:“多绖(zhi,至)咃,阿捺摩阿捺摩,阿视婆多阿视婆多,那舍那舍,陀呵陀呵,婆弗婆弗,柯标多弭,莎呵。”●见人网鱼捕鸟,屠割异类,当发大慈心,默念佛菩萨名号,或持大悲、往生、准提神咒②,最有利益。

  注:①螽(zhōnɡ中),螽斯,一种害虫,身体绿色或褐色,善跳跃,吃农作物,雄的前翅有发声器,颤动翅膀能发声。

  ②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大悲咒):

  南無(那摩).喝囉怛那(合辣逹奴).哆囉夜耶。南無.阿(窝)唎耶。婆盧羯(吉)帝.爍鉢囉耶。菩提薩埵(朵)婆耶。摩訶薩埵婆耶。摩訶迦盧尼迦耶。唵(安)。薩皤(波)囉罰曳。數怛(達)那怛(達)寫(夏)。南無悉吉栗(利)埵伊蒙阿唎(利)耶。婆盧吉帝.室佛囉楞馱婆。南無.那()囉謹墀(池)。醯(西)唎摩訶皤哆(多)沙咩(米)。薩婆阿他(拖).豆輸(书)朋。阿逝(四)孕。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哆.那摩婆伽。摩罰特豆。怛姪(之)他。唵.阿婆盧醯。盧迦帝。迦羅(罗)帝。夷醯唎。摩訶菩提薩埵。薩婆薩婆。摩囉摩囉。摩醯摩醯.唎馱孕。俱盧俱盧.羯蒙。度盧度盧.罰闍(蛇)耶帝。摩訶罰闍耶帝。陀囉陀囉。地(赛)唎尼。室佛囉耶。遮囉遮囉。麼麼.罰摩囉。穆帝隸。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囉參().佛囉舍利。罰沙罰參(生)。佛囉舍耶。呼盧呼盧摩囉。呼盧呼囉醯利。娑囉娑囉。悉唎悉唎。蘇嚧蘇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馱夜.菩馱夜。彌帝唎夜。那囉謹墀。地利瑟尼那。婆夜摩那。娑婆訶。悉陀夜。娑婆訶。摩訶悉陀夜。娑婆訶。悉陀喻藝。室皤囉夜。娑婆訶。那囉謹墀。娑婆訶。摩囉那囉。娑婆訶。悉囉僧.阿穆佉(茄)耶。娑婆訶。娑婆摩訶.阿悉陀夜。娑婆訶。者吉囉.阿悉陀夜。娑婆訶。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訶。那囉謹墀.皤伽囉耶。娑婆訶。摩婆利.勝羯囉夜。娑婆訶。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南無阿利耶。婆羅吉帝。爍皤囉夜。娑婆訶。唵.悉殿都。漫多囉。跋陀耶。娑婆訶。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往生咒):

  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跢夜。哆地夜他。阿彌唎都婆毗。阿彌唎哆。悉耽婆毗。阿彌唎哆。毗迦蘭帝。阿彌唎哆。毗迦蘭哆。伽彌膩。伽伽那。枳多迦隸。娑婆訶。

  準提神咒:

  稽首皈依蘇悉帝,头面顶禮七俱胝;我今称赞大準提,惟愿慈悲垂加護。

  南無飒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姪他,唵,折戾主戾,準提娑婆訶。

 

强恕

 

  一指投于沸汤,遍体都如刀割。从来杀报难逃脱,万劫纷纷酬答。片念杀机微动,勇猛回头止遏。力行善事如饥渴,渐与仁慈符合。

  注:①恕,推己及人,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好生者,要断杀业,先静思异类众生,当子母相聚之时,彼此依依不舍,与人类子母恩情难割的情状,并无差别。如此一想,慈心就生起来了。●静思异类众生,饮食不继,处处求食,困苦万状,与我们人类遇到饥荒,并无差别。如此一想,慈心就生起来了。●静思异类众生,当它们被捉拿时,或惊走,或哀呜,甚至登屋跳墙,躲入隐秘之处,逃往山野之地,与我们人类忽遭王难,恐怖惊惶,并无差别。如此一想,慈心就生起来了。●静思异类众生,临刑之际,或五脏已刳,但双眼犹睁,或咽喉刚断,而两足犹伸,与我们人类遇病将死,现各种绝命之态,并无差别。如此一想,慈心就生起来了。●静思异类众生,当宰割之后,杀一羊,则众羊落胆,捕一鸟,则群鸟惊飞,与我们人类遇到劫掠屠城,或见父母血肉淋漓,或见妻儿节节支解,并无差别。如此一想,慈心就生起来了。

 

忏悔部

 

  娑婆浊世可怕,凡夫颠倒昏迷。恶缘增多善缘微,愁杀眼光落地。今世执迷不悟,他生欲忏无期。怨仇报应不差分厘,曾见谁人逃避。

 

  ●好生者,遇上兵荒马乱之时,看见尸骸遍野,应当想想这是屠杀众生罪报所引起的,我等宿世今生必造此业,将来也会这样,想到这里,就要真心忏悔。●遇上饥馑之世,人类相食,应当想想这是暴殄天物,饥饿众生所引起的,我等既犯此业,将来也会这样,想到这里,就要真心忏悔。●看见人遇火焚水溺,骨肉分离,当想想这是填穴覆巢,水漂汤挦②所引起的,我等将来或许也会这样,想到这里,就要真心忏悔。●看见年少妇女,忽遇难产,子母夭亡,应当想想这是破卵伤胎所引起的,我等宿业因缘或许也会这样,想到这里,就要真心忏悔。●看见病人万苦缠身,遍体脓血,应当想想这是鞭挞众生所引起的,我等业报忽来,他年也会这样,想到这里,就要真心忏悔。●看见重囚身陷牢狱,长年枷锁在身,应当想想这是笼系众生所引起的,我等若曾犯此,报应一到必定也是这样,想到这里,就要真心忏悔。●看见人遇虎啖蛇伤,悬梁服毒,应当想想这是用刀杖毒药残害众生所引起的,我等他日难免也会这样,想到这里,就要真心忏悔。

  注:①暴殄(tiǎn)天物,任意糟蹋东西。殄,尽,绝。

  ②挦,原字“火寻”(qián潜),古代献祭的一种,沉肉于汤使半熟。挦(xián贤),撕扯;拔掉毛发。)

 

发心

 

  十方国土无边,都我一心包涵。众生未度我之罪,手握乾坤八面。要与人天大众,多生多劫为伴。发心二字广无边,佛佛在中显现。

  注:①发愿求取无上菩提的心。

 

  ●发心菩萨,看见异类,处在母胎,受大苦恼,母被杀时,子也随毙,要把他们当作自己宿生眷属,发广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都莲华化生,不受胞胎种种苦楚。●发心菩萨,看见异类戴角披毛,背负青天,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都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①,威德巍巍,光照无边国土。●发心菩萨,看见异类关闭牢笼,不能自由,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有大威力,飞行自在,遍游十方,而无所畏。●发心菩萨,看见异类,坐卧粪秽,甘之如饴,糟糠水草以外,别无所食,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都以禅悦为食,诸天妙食,随意充满,自然生于七宝楼阁之内,万福庄严,不可详说。●发心菩萨,看见异类,相食相诛,常怀恐怖,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各各和悦,各各爱敬,以至梦中不生嫌隙。●发心菩萨,看见异类,负重奔驰,偿还宿债,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多生重罪,尽得消除,债主怨家,同于眷属。●发心菩萨,看见异类,有声无语,就死之际,只能哀呜,不能控告,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都获得智慧辩才,善于分别世出世间之道。●发心菩萨,看见异类,在锋刃之下,此也啼唤哀哀,彼也血声咯咯,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凡受刀兵之苦者,尽行度脱,得无量寿,耳中不闻生死之名。●发心菩萨,看见异类,子母抛离,雌雌分散,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母子处处团圆,夫妇人人偕老,了悟恩爱,犹如桎梏。●发心菩萨,看见诸异类,鼎锅煎熬,供人口腹,应当发大誓愿,愿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众生,四大②调适,无诸痛苦,永不乐世间血肉之味,究竟成佛。

  注:①佛的好相。

  ②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万善先资集卷四终

 

周惠田

 

  《万善先资集》,是我的曾祖怀西公所著述。我幼时读曾祖著书目录,看见劝善集中,有《万善先资》、《欲海回狂》两种,但版面早已遗失,印本也已经不存在,到处寻找了三十多年。甲寅冬,找到《欲海回狂集》,如获至宝。程南村先生,出资重印,广为流传。但因为还没有找到《万善先资》而忧虑。乙丑春,夏子墨、林鉴堂兄弟,将此书赠送给我,如亲佛面。想到先人的善书,终于找到,那种欣慰的心情怎能形容啊!戒杀虽为释迦牟尼之教,但与我儒不忍之心,同一渊源。此集劝戒昭然,辨惑谨严,无微不至。如能扩充开去,就与天地之大德同体了。如能人人接受劝化,大同圣世就会再现人间。做不到的话,只要读者经常翻翻这本书,不断反省,恻隐之心就自然会生起来了。这也是求仁的帮助。我更希望读到这本书的人,返观内省,懂得了物类贪生畏死,人情之好恶趋避,就更可知了。我既不忍伤一物,而与我同类的人,怎会忍心使他不得其所呢?利济苍生之愿,不管怎样发挥,都是圣贤心心相传,没有什么不同。读者诸君要善于体会。今年秋,各位同志道友看见此书,欣然集资,付梓印刷,三个月而书成。从此可看出诸君子好善之心,而先曾祖也会含笑于西方净土了。

 

  嘉庆十三年戊辰,嘉平月既望,曾孙惠田,百拜谨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