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静思晨语
第一篇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说时间)
第二篇 如月、如镜、如水 (点燃我们的心灯)
第三篇 伤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 (关于慈悲)
第四篇 清净的莲花 (开启‘智慧’,播‘善’种)
第五篇 无染的爱 (迈入人格升华的境界)
第六篇 饱满的稻穗 (谦虚、 柔 忍、争与和)
第七篇 ‘无明草’与‘增上缘’ (逆境、是非观)
第八篇 烦恼菩提 (自‘食欲’说起)
第九篇 觉天地之广阔 (解读‘幸福’与‘财富’)
第十篇 那么轻、却又那么重 (言谈声色之间)
第十一篇 道德人心的第一课 (静思‘忏悔’)
第十二篇 一粒种子的力量 (成功、愿力与持志)
第十三篇 在生命的白纸上 (怎么来写‘人’这个字)
第十四篇 工厂即道场 (‘做事’种种、种种‘事理’)
第十五篇 当一滴烛泪落下来 (因缘、感恩与死生)
第十六篇 有限的人生、无限的世界 (道与 性、性与迷)
第十七篇 浸润在人性的源头里 (修养、修行与禅)
第十八篇 无声的说法 (走向学佛之路)
第一篇-----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说时间)
每一天都是作人的开始,每一个时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时间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业,也可以储积功德。
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于寿命有多长。因此,必须与时日竞争,切莫使时日空过。
人生要为善竞争,分秒必争。
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在的时候,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虚掷时光而毫无觉知。
时间对一个有智慧的人而言,就如钻石般珍贵;但对愚人来说,却像是一把泥土,一点价值也没有。
佛说“命在呼吸间。”“人”无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无人能挡住死期,让它永住人间;既然这么去来无常的生命,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爱惜它、利用它、充实它,让这无常宝贵的生命,散发它真善美的光辉,映照出生命真正的价值。
人间寿命因为短暂才更显得珍贵。难得来一趟人间,应问是否有为人生发挥自己的功能,而不要一味求长寿。
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怕时间消逝,花了许多心血,想尽各式方法,要遮挡时间,结果是:浪费了更多时间,一无所成!
人多迷于寻找奇迹,因而停滞不进;时间再多,路再长,也了无用处,终无所得。
一个人几十年的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实在很少,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
平常无所事事,让时间空过,人生就在懈怠睡眠中慢慢的坠落,良知良能就这样睡着了一辈子----如此的生命只能叫做“睡中人”。
用智慧探讨人生真义,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圣人与凡夫的境界,最大的差异在于圣人可以自我掌握时空。
生命非常短暂,所以要加紧脚步,快速前进,不可拖泥带水,切勿前脚已经落地了,后脚还不肯放开,“前脚走,后脚放”意即:昨天的事就让它过去,把心神专注于今天该做的事上。
不论在人间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切莫将心念停留于过去的成就;不论施人多少,亦莫讨人情、求报酬。过去的留不住,未来的难预测,守住现在,当下即是。
一直停滞在昨天、过去,就会产生杂念,有执着顾恋之心。人一旦时时刻刻回忆往事,便会痛苦、怨恨、嗔怒、不甘心......
未来的是妄想,过去的是杂念。要保护此时此刻的爱心,谨守自己当下的本分。
人生不一定球球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棒。
第二篇----如月·如镜·如水 (点燃我们的心灯)
心要像明月一样,有水就有月;心要像天空一样,云开见青天。
用宁静的心态,观大地众生相,听大地众生声。
心如镜。虽外在景物不断转变,镜面却不会转动,此即境转而心不转。
心随境转,动转不息,则人我是非皆成昏扰,不能自已。
镜子,是用来鉴照物体影像的;但必须镜、物相离,方能清澈映照。
人之“心思”如镜,欲求得智慧、明辨事理,亦须远离人我是非烦恼;此即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人心如一面镜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因尘世懵懂,浮尘所染而面目全非。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时常保持开朗清明,则展现于周遭的环境,都是美而善的。
人心要像水一样,看似绵软柔弱,却涵力源源,不能切断。
人的心地就是一畦田。土地没有播下好的种子,也长不出好的果实来。
天堂和地狱都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与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心无邪思,意无邪念,即常可自在;心正则邪不侵。
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时时保持心中的正念,任何时间、任何方向与地理都是吉祥的。
心若能守持于道,必能精深博大;否则,即使透彻千经万论,亦如空花水月,一事无成。
三心二意无性,四处徘徊不专精,尽管条条道路长安,却永远无法到达终点!
人心的散乱有两种:一是昏沉、一是浮动。
昏沉是糊里糊涂空过时日;无所事事涣散体力,懈怠、懒惰、昏睡、不肯精进......
浮动是心念不定、见异思迁、摇摆不止、沉浮、动荡、放逸、无法安静......。
要用心,不要操心,烦心。
身体的病倒好治疗;有了心病,于行、往、坐、卧中都不得安宁,浑身不得自在,甚而吃不下,睡不着……
众生心病,拥有的人烦恼“失”,没有的人忧虑“得”,患得患失,却成忧愁。
若是身一无所有,则心一无挂碍----没有得失的牵绊,没有物质的积累,心灵自然没有挂碍。这是圣者所有的境界,也是学佛者所求的境界。
佛心看人,周遭遍地人人皆佛;鬼心看人,则处处都是狰狞的鬼影幢幢。
所谓凡夫心,是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别心。
凡夫就是追求神奇鬼怪,所以心才会乱,因心乱故才要去找八万四千法门,找得团团转,实在说修心很简单,只要“断贪”----那一个人心乱不是为了贪。
众生心即是凡夫心,也是污染、有色彩的心,色彩抹净即现佛性。
心、佛、众生其实没有差别,佛也没有比我们多一只手多一只脚,所差别的只是佛心清澈无碍,真如自在;而凡夫心则有尘埃一层一层的覆盖,让你看不清真实的面貌。佛心又像保险箱一样,保管住最贵重的东西不让它遗失;而凡夫心有如垃圾场,有害无益的放在心中积存一大堆,无法清理,使自己痛苦不已。
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的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第三篇----伤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关于慈悲)
悲即是同情心。能互相宽谅、容忍,表现一分宽心、爱心,即是悲心;人生最幸福的就是能宽容与悲悯一切众生的人。
没有数字的代价即为“无量”。
不辞劳苦的付出便是“大慈悲”。
付出劳力服务,以服务得很欢喜便叫做“喜舍”。
慈悲喜舍这四个字,分开来说,慈喜是予乐,是教富;而悲舍是拔苦、是救贫。
慈就是爱,是清净的爱。
“无缘大慈”,是指没有污染的爱:他与我虽然无缘无故,而我却能爱他;爱得他快乐,我也没烦恼。这就是最大最清净的爱。
众生与我们无缘无故,他的苦就是我的苦,他的痛就是我的痛。苦在他的身,忧在我的心;伤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这就是“同体大悲”。
要慈眼视众生。要把无形化做有形,把理论化成行动;要时时刻刻拿出一分“我们不去救他,谁去救他”的大慈大悲的济助精神;能如此,尘世亦可成为净土。
慈悲是救世的泉源,但无智不成大悲,有了智慧才能发挥无穷的毅力与慈悲。如此亦符合佛法中的“悲智双运”。
真正的妙法是以智慧流露出来,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动的。
佛陀讲慈悲,是以爱心仁德为体,以诚正和睦为用。
能救人的人就叫做菩萨。把握一日的付出,即是一日的菩萨。
菩萨精神是永远融入众生的精神。要让菩萨精神永远存在这个世界,不能只有理论,也要有实质的表现。慈悲与愿力是理论,服务众生的工作就是实质的表达,我们要把无形的慈悲化为坚固的永远的工作。
把慈悲形象化,付之具体的行动。
第四篇----清净的莲花(开启“智慧”,播“善”种)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启发出来,则福慧果报无量!
佛陀在人间,无非是要教导众生自觉有与他同等的这分智慧,也要教导众生与佛有同样的自性,都能进修慈悲与智慧。
学佛必须要遵守佛陀教育我们的三个原则:戒、定、慧。戒是生活行动的宗旨,用来教戒我们的心不做坏事;行为不发生差错,心就有定力,精神就会统一;如此就可产生智慧。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产生。人常为外境所影响,即是定力不够,学佛即是要定。“定”用现代语讲,就是壮敬自强。
有智慧的人,所带走的是觉悟了之后的有情。
聪明不一定具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聪明;聪明只是一种计量利弊得失的能力,贪婪诡诈也是聪明的象征。
聪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则勇于舍得。
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练出来的,若逃避现实,离开人与事,便无从产生智慧。
能付出爱心就是福,以消除烦恼就是慧。
智慧与烦恼好像手心与手背。其实两者都在同一只手上,但手背无法拿东西,若反过掌来用手心,则双手万能。善是利益,恶是损害。一念之非即种恶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可减少一枝杂草。土地不耕种,则必杂草丛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时时行,不断去行,那怕是举手投足也要存有一分善念。
做好事并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功德;抱着“尽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
善字的意思是适度、刚刚好。不偏不倚、不极端、爱得不会太过分,也不会产生怨恨心;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不平等的分别心;对自己所爱的人,能以智慧断除占有的感情,对自己不爱的人或不投缘的人,能尽量善解,以好的心念去对待人。
第五篇----无染的爱 (迈入人格升华的境界)
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呢?就是爱。把牺牲当作享受,能够付出爱心的人,永远都很快乐,而且活得有意义。
不管是爱人或是被爱都是幸福的。有力量去爱人或被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不要封闭自己。你要先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
人要自爱,才能爱普天下的人。
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在人生道中就会活得很快乐。
倘能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则不惹祸伤身;所以做人应该吃点亏,做个大智若愚的人。
把气愤的心境转换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再转换为爱,如此,这个世间将愈益完美。
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品,而是一分虔诚的爱心。
人生最悲哀的感受莫过于“人有眷属,唯我独无。”因此,菩萨道行者说:“你们看待世间一切众生,应该把年老者当作自己的父母去孝敬他;年龄与自己的子女一般去爱护他......”这是人性最高洁、最真、最善、最美的爱。
爱,绝不能夹杂着烦恼,因为有烦恼就会有污染。
要培养一份清净无染的爱。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收回,就不会有烦恼。
有所求的爱,是无法永久存在的。能够永久存在的,就是那分无形、无染而无求的爱。
父母过分爱子女的心力会反射成子女的烦恼,对子女要放心,他们才能安心。
清茶淡香,既可口又提神;若是太浓则苦得喝不下。世间的情爱也是如此。
爱----这件东西在人心中常觉得奇缺,常觉得饥饿难饱足,像饿鬼一样。人在爱欲中,是永远没办法满足的。
要谈情就必须谈长情----觉悟的情;
要说爱,就必须说大爱----解脱的爱。
佛鼓励我们要有大爱,要爱得透彻,爱得普遍,尽虚空遍法界,达到冲破自我,和合于大自然同体大我的爱。不要像泥泞一样,有色彩、湿粘粘的。
一切有宗教思想的妇女,应把身心培养得像月光一样慈悲柔和。宽大自己的心胸,燃起智慧之光,使一家人,甚至整个社会,每个人与你相处,都像是沐浴在清凉的月光中,这样才能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这才达到爱的真谛,迈入人格升华的境界。
第六篇----饱满的稻穗 (谦虚、柔忍、争与和)
佛陀常常警惕弟子,即使已经智慧圆融,更应含蓄谦虚,像穗一样,米粒愈饱满垂得愈低。
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诚意谦虚的态度;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修行最主要的目标即是无我。因为你能缩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别人,别人也一定会来尊重你,接受你。
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于缩小自己。
缩小自己,要能缩到对方的眼睛里、耳朵里;既不伤他,还要能嵌在对方的心额上。
一粒细沙就扎到脚,一颗小石子就扎到心,面对事情当然就担当不下去。
不能低头的人是因为一再回顾过去的成就。
看淡自己是般若,看重自己是执着。
众生有烦恼,是因为我执的关系。以“我”的怎么心理为中心,以自我为大,不但使自己痛苦,也影响周围的人群跟着争执痛苦。忘我,才能于修身养性中,造就身心健康、幸福的人生观。
爱是人间的一分力量;但是只有爱,还不够,必须还要有个“忍”----忍辱、忍让、忍耐,能忍则能安。
要做个受人欢迎的人,做个被爱的人,就必须先照顾好自我的声和色。面容动作、言谈举止,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修养忍辱得来的。
修行者的本分事是忍耐和付出,因为修养原是个人的行为。
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那个人不苦呢?说苦是因为他不能堪忍!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娑婆世界又译成堪忍世界,意即要堪得起忍耐,才有办法在世间生存得更自在。
忍不是最高的境界,能够达到看开忍,则会觉得一切逆境都是很自然的事。
做事,一定要秉持着“正”与“诚”的原则;而待人,则要以“宽”与“柔”的态度。要以宗教者超然的形态,宽大的心胸来容纳任何人。
真正的圣人,既强又柔。他的强是柔中带刚,刚中带柔;柔能调服众生,刚能坚强自己志。
人人都能以“慈”、“忍”施行于家庭、于一切众生,人间便会常久散发着“透彻的爱”的光芒。
争,只能“为善竞争”、“与时日竞争”----一旦它的对象从自我投射到别人身上的时候,它就成为一个很不安的字、一件很痛苦的事了。
竞争孕育了伤害的因子。只要有竞争,就有前后之分、上下之别、得失之念、取舍之难,世事也就不得安宁了。
不争的人才能看清事实;争了就乱了,乱了就犯了。犯了就败了。要知道,普天之下,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
人们往往就是太执着,而有分别心。是你,是我,划分得清清楚楚;以致我爱的拼命去争、去求、去嫉妒,心胸狭窄,处处都是障碍。
一般人常言:要争这一口气。其实真正有工夫的人,是把这口气咽下去。
培养好自己的气质,不要争面子;争来的是假的,养来的才是真的。
人,大多数有名利之心,与人争,与事争。如果能与人无争则人安,与事无争则事安;人、事皆无争,则世界亦安。
能一字“和”则无往不利,无事不成。
人能“和”则是非不生;出世之事业能永垂不朽,亦源自一字“和”。
第七篇----“无明草”与“增上缘”(“逆境”、“是非”观)
世间没有一样很容易的事。没有逆境的事,不值得我们作为人生的灯塔。
逆境在佛教中称为“增上缘”,碰到逆境来,应心生感激----可遇不可求啊!
人事的艰难与琢磨,就是一种考验。就像一支剑要有磨刀石来磨,剑才会利;一块璞玉要有粗石来磨,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修行一定要经得起磨练,磨练自己的动心成为静心,使自己在动的境界中不动心。
修行,是分分秒秒、日日年年,永恒不已的。作事,亦要经过无数次的磨练。
人常困于已见。知音就是真理,不是知音就变成是非。
人最难看见的,就是自己----平日都是张着眼睛向外看,把别人称斤论两,把世事说长道短,殊不知,自己也在其中啊。如能跳脱开来,把自己也当成观看的对象,事理才能看得清、分得明。
要原谅一个无心伤害人的人;不能做一个轻易就被别人伤害的人。
对人有疑心,就无法爱人;对人有疑念,就无法原谅人;对人有疑惑,就无法相信人。
多一分对他人的疑虑,就少了一分对自身的信心;否定了世间的一切,对自已的信念也将随之消失。
是非当教育,赞美作警惕;嫌弃当反省,错误作经验----任何批评,都是宝贵的一课。
别人骂我,不谅解,毁谤我,我反而应兴起一分感谢的心理,感谢他们给我修行的境界。
纯正的心不怕别人来毁谤,只要做得正,做得诚,任人怎么去毁谤,反而更能升华我们的人格。
非来变为是,恶来即成善,任何是非皆善解之,即无是非。听到任何是非,皆视为修行之增上缘,万能胶万不可堆积在专上长无明草。
假如每个人都能把我慢、我执、无明去除掉,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是非产生了。
要将是非当教育,不要将人事当是非。前者能将种种不顺心的行为转化为一种重组自我的利器;后者只会让你觉得人生很苦而已。其实每天的琐琐碎碎都是活生生的大藏经。
第八篇----烦恼菩萨 (自“贪欲”说起)
世间之所以有人我、是非、内外、事理不能调和,皆源自“贪、嗔、痴”。有此三念,故争长论短,永无休止。
欲深无底,贪无止境。有求的意向,即有必得的心理;有求、有得的心理,就会有失的痛苦。
世间的海可以真平,但是人的鼻下横----小小的一个嘴巴,却永远填不满。
多求也多变,多变也多生,多生也多灭。生生灭灭,日日年年。
同样是过一辈子,欲望大的人得花很大的气力,才能满足需求;而欲望淡薄的人,少欲少烦恼,便能够安稳的终此一生。
去贪就简,可使心灵得到无比的宁静与解脱。
道心亦即是理性。欲念如果扩张下去,就会埋没理性;而理性如果能发扬起来,就可以制止欲心。
所谓的烦恼并不是在人的生活物质中作标准,而是心境状态分别,人如不能知足就永远都在烦恼中。
人生的苦恼是不分贫富贵践的。
芸芸众生,本来可以相处自在,过着和乐的感情与安定的生活,但只差在“为得多求”。因为“心无厌足”,为了多求,难免心起烦恼,增长恶业。
人都是求“有”,什么叫“有”呢?有就是烦恼。
不要把病痛看得太严重,有烦恼心在,即无法解脱。
痛有两个词,一个是痛快,另一个是痛苦。面对痛苦时,要“痛”“快”;也就是视“痛”为“劫”,“痛”去“劫”消,则病痛反能带来“劫后归来”之快。
死掉过去的烦恼心,生出今日解脱的境界。
要学得“平常心”。一个人若有平常心,则无论遇到任何环境及挫折,都能够真正安然自在;了解世间的形象本就如此,所以不会害怕惶恐或忧愁苦恼。
心如要保持常常快乐,就必须不把人与人之间的事当成是非;有些人常常在烦恼,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他却有意的接受。
把心胸放开,自然就可断除烦恼。为何人会有烦恼?是因为心最狭窄,容纳不了我不喜欢的人、或是比我能干的人。
发脾气对内外都是烦恼,对内是指自己生烦恼,对外是指困扰他人。
将所有的病苦、困难、烦恼,当作是一种人生的“再充电”,一种最好的教育。每天过日子就像读一本书一样地掀开一面纸,而每天所遇到的一个人事或一个烦恼,也就是这页纸上的一句铭言,一个警语。
透过烦恼转成智慧,这个烦恼才有意义。
在禅门的一则公案;说明凡事担心、骇怕,是痴执的表现。有一禅师当在打坐时,忽然眼出现一个境界----看见一个没有头的人,禅师当下说道:“无头,头不痛”说罢境界即消失。一分儿,又现一个没有身体,只有头和四肢的像,禅师言:“无腹无心,不饿也不忧”,随后境界又消失了。没多久,又出现一个没有脚的像,禅师言:“无足不乱跑”,言罢境界全部消失。禅师因而悟出----“尘境皆无性”。
烦恼即是菩萨。
第九篇----觉天地之广阔(解读“幸福”与“财富”)
人生的幸福,没有准则。有人关心、有人爱护,能关心别人、爱护别人者,即是福中之福人。
这世界总有比我们悲惨的人,能为别人服务比被服务的有福。
多一次原谅人,就多造一次福;把量放大福就大。
人一生的罪与福是人自作的。最可怕的是人,最可爱的也是人。
有心就有福,有愿就有力。
自造福田,自得福缘。
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
求福寿倒不如求平安,平安就是添福寿。
常听“舍得”二字,施比受更有福,真正的快乐是施舍出去后的那分清净、安慰与喜悦。
最平常的人最富有。
世间物质原只是一种潮流,太平年代金银玉石是宝,而战乱时期米粮衣布是宝。世间所谓“有价”的东西,完全是在于人心里的潮流及虚荣心的作崇。
钱财是身外之物,既然是身外之物,当然也就有聚散的时候。有钱时不必得意,没钱时也不必悲哀。
人生想得透彻一点,没有一件东西可以永远与我们为伴。再亲爱的人,再多的财物,也终有离别聚散的时候,所以又有什么东西舍不得的呢?
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能够付出,能助人、救人,最是快乐。
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
世间一切精巧物质----色相,只不过是满足凡夫心一时的虚荣而已。
不受贫贱击败挫伤的人,不因宝贵骄奢怜吝的人,都是成功的人。
从物质的爱欲中挣扎出来,少欲无贪,自然天广地阔,无限丰饶。
第十篇----那么轻·却又那么重 (言谈声色之间)
人与人之间相处,都是以声色互相对待。讲话是声,态度是色,故而与人讲话,[声]要轻言细语;待人态度,[色]要微笑宽柔软。
一句不恰当的话,就会使人产生排斥的心。话要讲得恰到好处。多一句少一句都不好。
话语要谨慎委婉。面对知音,不必说得太明显就懂;不是知音,说得再露骨也没用。
教导别人,也要分内与外。对外要柔,对内要正。
脾气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好人。
听话、说话要完整,不要只拣前一句、后一句,合起来刚好尖尖的刺进人心,创伤也就不可弥补。
不要把能说话的嘴巴用在搬弄是非上造口业,也不要把能行动的身体用在吃喝玩乐,耽恋物欲。
人间好话,要如海绵遇淡水牢牢吸住;世间是非,要如水泥地般坚固,水过则干。
面对恶言恶语,也是修行的法门之一。
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磨擦。话语秤起来不重,稍一不慎,即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反求诸己,同时也要训练,不要让自己轻易被人的话轧伤。
在一般日常生活中,要常自我警惕,自我反省,紧记“对人要宽心,讲话要细心”,如此必可化解“含毒”之心,圆融一切众生。
内心平静快乐,头脑清醒,考虑事情就会清楚齐全,说话就会得体。
用清净的心眼看人,就不会彼此碰撞。声无形无量,色乃假相,不必拿来压迫自己的心眼。
以清净的耳根,接受清净的语声;以圆通的耳闻,吸收世间的善音。
一言为重,千言无用。言重则信重,信重则有大用。
人性之美,莫过于诚----诚为一切善法之源。人性之贵,莫过于信----信乃人生立世之本。
诚不一则心莫能保,信不一则言莫能行。古人说:衣食可去,诚信不可失。
第十一篇----道德人心的第一课(静思“忏悔”)
人因自觉而成长,因自满而坠落;自我批判的认错心理,是道德的第一课,是人格升华的阶梯。
人都是在原谅自己的那一分钟开始懈怠,应时时警惕。
原谅别人是美德,原谅自己是损德。
勇于承担,是一分动人的力量;勇于承担错误,则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一件事情,不能因为自己的错误,就不敢再去碰它了,而是要把错误调整过来,重新去面对它,赶上它。
大错误容易反省,小习气不易除掉。
忏悔是心灵的告白,也可以说是精神污染的大扫除。
一个人要怎样才能庄严此生,才能自尊己灵呢?唯有二字:“惭耻”。所谓的“惭”就是我有错,要赶快认错,而且以后有会再犯错,这才是真正有救的人。惭耻也就是有惭愧的心。
忏即“发露先恶”,悔即“改往修来”。人人皆有良知,能勇于面对现实,忏悔反省,始能自觉错误。进而坦诚告白,誓愿改过,并力行正道,则能明心见性,清净圆满。
凡夫众生,孰能无过?吾人自懵懂无知而至体认世事,不论有心或无心之过错,皆须忏悔。
忏悔则清净,清净则能去除烦恼。
起心动念无不是业;开口动舌、举手投足无不是罪。学佛应慎防过失错误,切莫覆藏罪恶。时时发露忏悔,改过自新,方得自在安然!
人应常静思反省,以拨开心灵的洄澜,发掘智慧的泉源。则世出世间无一事理而不通,无一物体而不解。
当一个人没办法自我教育的时候,他也就不再能接受别人的教育了;他的成长实已停止。
第十二篇----一粒种子的力量(成功、愿力与持志)
人生如高空走索。应专心一意往前看,向前走,不要回头空懊恼。
人生这段路并不很长,但确实不好走,所以必须步步谨慎,切莫让它迷了路,走错了方向。
年轻力壮时,一口气往上冲,但冲力过猛,不免又筋疲力尽;于是走走停停,困顿繁劳,目标还在远方。
成功乃依靠坚忍的力量,潜蕴蓄积长期奋斗的果实,而不是仅凭一点血气,一时冲力所能得来。
善用力气的人,不急不徐;善守理想的人,不猛不驰;一志向前、坚定不移,终可达到目标。
才华充足的人,一方面很容易达到目的,很快就获得了世俗的满足;另一方面,因所求没有止境,又永远不容易寻得内在的圆满。才华反而成了自苦的根源。
命是无定论,是不可理解的事,但是命却可由我们自己的愿心来决定。
任何事都从一个决心,一个种子开始。
穷,作人志不能穷;富,作人志更要富有。
作人应有一分自己的志向、愿心、趣味。人生如果没有自己的志向,即如握笔书画,不知要画个什么,东涂西抹,终究不能成就出完整的形来。
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
不要轻视自己的力量。世间没有一项事“不能做”,也没有一个人“无能力”,有的只是“不肯做”而已。一滴水滴到水缸中,整缸水就是我们的;因为你的那滴水已和缸中水结合在一起,分不出是你的或不是你的。
画饼不能充饥,水中泡影不能串成项链。
路是人走出来的。千里之遥的路,必须从第一步开始;圣人的境域,也是自凡夫起步。
要提起即完全提起,要放下则要全心放下。
菩萨的人格是要我们自己来完成的。
佛心没有远近,人的愿望也没有大小;只要心诚意正,即可达到宏愿。
为佛陀的好伙伴,学做大农夫;为天下众生心田耕耘,化荒无成大福田。
利济众生的事业,需具有三种力量:一是自力。二是佛力。三是众缘平等力。
自力----以福慧因缘为自力。得福缘要自种因----,种子要自己撒。
佛力----有了自力以后,再依佛的慈力加持,祈求佛陀的慈光常照耀,愿已心与佛心融汇一处。
众缘平等力----佛与众生是平等的。恭敬供养佛陀的心一样平等。
热心易发,恒心难持;光说不练,则无法体悟真理,实践道法。唯有学佛如初,始能证悟成佛。
恒心早起即是锻炼殷勤不懈的工夫之一。
第十三篇----在生命的白纸上(怎么来写“人”这个字)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众生相即有众生见。
每天都是我生命中的一张白纸,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一篇生动的文章。
大地宇宙间,没有一项不是我们要学的对象,没有一项不是佛法,也没有一项不是修心的工作。只要肯用心去想,用心去修,用心去做,就是成功的事。
人既然生在世间,就不能离开众缘,修行也不能离群隐世。真正的解脱是在众缘中求得,也是在烦恼中解脱。
欣赏他人,即是庄严自己。
其实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如能发现自身的本性,就能有一股平等的观念,也就不会有我的、你的之分。
要平安,得先心安,须先得理;理得心安,即合家平安。
一理通,万理彻,了彻了真理,知道路在那里,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明明白白,清清朗朗,就能把握自己。最怕的是不知道“我”是什么,才会彷徨、苦恼。
人的身体有残缺不算苦,人性的残缺才是真正的苦。世间的灾难祸害,大都是由手脚完好,但心灵残缺的人造成的。
道理对人生是一条长远的路,地理不熟就会走错路,因此今生今世要识熟未来的地理学。
我们要教化一切有情,必须要先端正自己;众生刚强,他们的心态是千差万别摸不透的。你只有一个方法可以感化他:那就是“诚”与“正”。诚正可以降服无量众生的刚强。
作人要做到三不靠:一不靠权力,二不靠地位,三不靠金钱。
人要有踏实感,不要只有成就感。踏踏实实的人,心中多舒服。
时,应分秒必争;路,应步步踏实,则此趟人生无愧憾矣!
毋需抱怨世间种种人情浇薄、功利主义、好心没好报等不公现象,这正是要我们有一番作为的良机。
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才能升华自我的人格。
佛陀设教在人间,就是要教育众生回归真如本性,做个真正的人。所以说人格若成,佛格就成了啊!人格如不成,以怎能成佛呢?
世间苦,作人亦苦,但作人是成圣成佛唯一的道路。
人际关系是最难写的一篇文章。事事要无我,无执,方可好好作下去。
口说好话,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人们若少了文化,就如同处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中一样。有学识、文化,才有美好的绿洲。
大喜,就是时时刻刻都起欢喜心。喜是没有嫉妒、骄慢、嗔志的心。
不要把阴影覆在心里,要散发光和热,生命才有意义。
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笑是一种表情,皱眉也是一种表情;呵斥是出声,说话也是出声,笑比皱眉好看,说话比呵斥自然。
转一个角度来看世界,世界无限宽大;换一种立场来待人事,人事无不轻安。
平时没有什么事,对别人我都很好,这不是功夫;发生事情还能对别人好,才是功夫。
纵然是游戏人间,也要端端正正----不要嘻嘻哈哈;要谨谨慎慎----不要唏哩哗啦。
自由,在个人应该有个道德观的辅导;在社会则是法律。否则,就太“野”了;野则横霸----力大、声大、欲大、权大者纵情放行;心无闸栏,而自由反倒遁退难伸了。
道德是提升自我的明灯,不该是呵斥别人的鞭子。
第十四篇----工厂即道场(“做事”种种·种种“事理”)
工作就是运动,工厂即是道场。
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尽人事听天命,不要把“难”放在心里;人要克服难,不要被难克服了。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人应有卷起裤管下水的勇猛心。反正已经站在水中了,就不必担心流汗、下雨。
凡是有事就有烦恼,若要做事,就必须先下决心,绝对不怕烦恼。若不怕烦恼,则任何困扰都可解决。
所谓“念兹在兹”,即是手在工作时,心思就在手上;双脚走路时,心念就在脚上;开口说话,精神就放在嘴上。
不管任何事,都要在日常中做好安全的防备,以防万一。不要轻视风小、不要轻言火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被人支配的人是有能力的人,支配人的人是有才智的人。
人生无常。社会上需要你时,就必须赶快去做,今天能走得动,就要赶快起步去走。
不要担心载重,只要方向盘把稳,任何车都可开;在别人渡过的同时,自己也能过得了。
不要想走叉路、抄捷径;因为你选择的小路可能是条死巷,走不通,终究还是得回到原路上来,反而平白多绕一段。
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抱持著一颗“精进”的心。精就是“不杂”,进就是“无退”。精是专心一念,要做一件事,必须专心才能做得成;无有二念,才有进步。
人生好比爬坡。要找一个上好的目标,以短暂的人生,朝向这个目标前进;不能懈怠,因为在坡上,一旦松懈,成绩就倒退;也不能把目标订在很多的峰顶上,因为一山又有一山高,上上下下,终是劳而无功。要选最好的、最适当的峰顶,勇往直前,日积月累,最后成就的功德才大。
现代的人,世智辩聪,满口论调,做起事来却又斤斤计较,多数人只懂理不懂事----他们所知的道理很多,但碰到人与事时却又无法调理,这就是凡夫心。
社会的改变不是用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在正义的声调中,喊出来的牺牲者有多少啊!
何谓真理?理事配合,事理相融,即是真理。
事不能脱了它的“理”;以“理”为中心,诸“事”皆环绕在周围。要以理来转事,不是拿事来转理。
理及事的中间需要的是人,理圆、事圆,则人圆。
天下的米一个人吃不完,天下的事一个人作不尽;同样的,一个人也无法建立天下的功。
凡事要站好自己的原则,不要太牵强去应酬;常去应付,往往渡不到他,反而被拖下水啊!
如果影响不了别人,就做你自己该做的事吧。
即使佛在世亦有三不能----众生定业不能转。无缘众生不能渡。不能渡尽众生业。
第十五篇----当一滴烛泪落下来(因缘、感恩与死生)
只要缘深,不怕缘来得迟;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远。
凡事对机即是好。
我们若有纯良的种子,一定要把握因缘时机,赶紧种入土中,并且要有充足的阳光、水分、土壤、空气,才能成长。
有愿放在心里,没有身体力行,正如耕田而不播种子,皆是空过因缘。
再好的机会、福报,如不能把握因缘,一样会溜走。
人生如舞台,定业来时演出令人料想不到的一段戏。
人生在世,一切的物质只是让我们在日常中能方便利行。因此对物要心存感恩、爱惜及满足,如此,生活在人间就会处处感到心安意足,时时觉得欢喜快乐。
一件东西能充分使用时,才有它生命价值的存在;如不加以爱护惜用而任意毁坏丢弃,亦如同扼杀了它的生命。
每天感谢父母与从生,一生所作不要辜负父母与众生。
一个人在绝境时还能感恩的心是很难得的。不过一个永保感恩心付出的人,就比较不会陷入绝境的。
一支蜡烛如果没有心就不能燃烧;即使有心,也要点燃才有意义。点燃了的蜡烛会有泪,但总比没有燃烧的好。
一滴烛泪落下来,立刻就会被一层结出的薄膜止住。因为天地间自有一种抚慰的力量,这种力量叫“肤”。
生死之痛,其实就像一滴烛泪落下,就像受伤了,突然被“肤”。
佛经上说:“生又何尝生?死又何尝死?”本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在同一个循环中。所以说:死是生的开头,生是死的起点。
第十六篇----有限的人生·无限的世界(“道”与“性”、“信”与“迷”)
世间言语、文字、诸般名、位,缤纷迷离,姿影绰约----唯其多彩多变,故不真实。
能变动的,皆非真道,只是修道的工具而已。故宜能取能舍,能善用而不执迷。
对修道者而言,语言、文字,皆如渡船。为达彼岸,自须善用此船;既达彼岸,则舍船就道,勿再恋机。
所谓“言语道断”,以有限的人生面对无限的世界,能说的、能写的,都不周全。尤其潜心向道的人,真正要说法、要传道,徒靠语言、文字,“道”即断了。真道是不能光靠着文字来传,语言来讲的。
实实在在的道,不是看来的,也不是听来的,是在看来、听来之外,还要真正的去做----只有确切的行为,只有实践,才能表达出他的真道。
习性亦非“真性”。真性须自习性中去体会,去修为,去契合,谓之“神会”;是以精神会悟出来的那个道理。
无“形式”则不足以显现“内容”。然形式要取“中道”,不可野,亦不可乱;尤其不可轻忽“形实如一”的掌握。
若说事事皆“有”则会迷,若说事事皆“无”则会断;言“有”则执常,言“无”则执断。
多数人的心都是迷信的。迷信自己的人,总以为普天之下唯我独尊,唯有我能力最强。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但不可执着。
有些人,没信佛以前不信有天堂地狱,一直为贪图欲念享受,造了很多损人不利己的事;一旦信了佛,又迷于有天堂地狱而贪图功德,这两者都是“迷”。
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以欢喜心接受一切境界。不要动辄求神问卜,心若迷时会很苦,苦在自己无法作主。
无信与迷信两者,宁愿“无信”也不要“迷信”。信必须智信,不可捕风捉影。
迷信不如无信,是故学佛一定要转迷为智,离开众生的烦恼心,回归清净无染的佛性。
智信者深体佛法之精神,迷信者曲解宗教之美意。
人如果有正确的信仰,在人生旅途中所走的路就不会有差错了。人的观念不正,就不能正业;观念如果偏差,所做的业也都易于错误。
正信的宗教在于心正,心正则能气盛,气盛乃能自在。迷信的信仰就会疑心生暗鬼,问神卜卦;取信于签诗、交怀,则无法真正深入教理。
正信的佛法,不说感应,不说神通,唯心是佛。
第十七篇----浸润在人性的源头里(修养、修行、禅)
整体的美在于个体的修养。
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均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自然的显露出来。走路有走路的风度,坐有坐的形态,睡卧的姿态......
有人常常埋怨自己长得不漂亮,没有人缘;其实人缘并不是在于色身,而是在于气质。气质是由修养培养成的。
退一步、让一步来成全别人,即是修养,即是修行。
常有人把修行误认为是出家人的专用辞,其实修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人应有的生活修养----“修”是修心养性,“行”是端正行为。
修行主要是“修心于内而显于外”,心在内没人能看见,唯有藉着行于外的整齐显示内在的清净。
修行得自己来,靠自己的精进来启发自己灵明的觉性。我们不能期望无修自成的果实。
修行并非所谓的长篇大论,也不是高深难解的抽象概念,而是如实且深切地了知人性的本然。
活生生的往生(注),当下即是净土。(注:死对宗教者而言,为新生命的再启发;是舍掉旧的更换新的,走向更好的天地,故曰“往生”。)
修行不是最后一口气往生西方,而是活生生的往生极乐世界,换得慈悲清净。
立志修行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被生活之苦所逼而有修道以求解脱的冲动;另一种人是因为他找到了自我。对后者而言,生活体验与挫折只会使他更加坚定信仰。
医生在病人的眼里就是活佛;护士就是白衣大士,是观世音菩萨。所以医院应该是大菩萨修行的道场。
修持菩萨道,须力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施比受更有福”,欲作菩萨,要不断付出而无所求。将心力、劳力、财力、物力......,皆欢喜施舍,则人生幸福安乐。
爱语----柔声悦色,令人闻之欣慰、见之敬爱。能恳挚----诚笃,培养爱语,则可扫除一切人我烦恼,解开心结郁闷;化干戈为玉帛,转暴戾成祥和。
利行----身、口、意摄持善行,利益众生,慈悲济世,即无上功德。
同事----菩萨所缘,缘苦众生。身处苦难娑婆,应须自我净化身心,以身作则,感化周遭共同生活、工作的每一个人,并鼓励众人一起力行菩萨道。
一般人常误以为“打坐”才是禅,其实打坐修禅,目的是要修得心净、意诚、气静。禅、静、诚是不能分离的。
静坐是为调身、调心、调气,要调得身心一如,动静一致。
静坐深思,主要用意是:聚精凝神、蓄精养睿,反观内心自性,以反省过去,慎思现在,警惕未来。亦即是:止恶----诸恶莫作;持善----众善奉行。静坐不离此意,能此即谓真修行。
一切言行举止,能精神统一,心念一致,就是禅定。
正信佛教里的禅定叫三昧,意即正定,是靠日常生活中磨练所成就,属修道的手段之一。
真正的“禅”,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起烦恼妄想,集中精神,一心不乱。行兹在兹、念兹在兹,使心住于一境。
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无时无刻不是修持参禅的好机缘,不管是人与事......
学佛要学活的佛;打坐求禅,要学活禅。平日生活里,举止动作无不是在禅中,这才是真正的活禅。
第十八篇----无声的说法(走向“学佛”之路)
无所求的奉献,及为一切众生而修养自己的言语行动,就是学佛。
佛陀的教育不只是教导我们如何了脱生死,更是教我们如何去包容人,不生计较。
学佛要修养到无论发生什么事,心中没有丝毫委屈感受。
不先培养“爱心”和“耐心”则学佛难成。
学佛不学佛,端正做人。
拜佛、信佛不是信一个偶像,而是信他的人格目标,再反观自性,相信我们有与他同等的毅力----人人皆有佛性,只要肯用心,人人都可发挥真如本性。
学佛先须了解无常的真理,如能彻了此理,才能操纵自己的生命,来去自在,迈向光明的境界。
人生无常。物理有成、住、坏、空,心理有生、住、异、灭;生理有生、老、病、死。这些道理我们若能透彻,就不必在人与人之间计较什么;不在人我是非中计较,自然能专心于道,不会让现实的人生来转动我们的心念了。
教法不必听太多,能身体力行简单的一句偈文,这就是真法,就是真正的善根。
学佛必定要学得必在宁静中,意在微细分析中;则天下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无不是如来的形象。
学佛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
学佛之前,生命像一张白纸,横写坚画,随心所欲尽可由他。学佛之后,生命像在纸上学写字,要端正规格才能给人看。
这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说法,这种说法常是无声的,有时却比声音更深刻。
法譬如水,若江若河,能洗净众生污染的心;法譬如药,药无贵贱,能应病即是良药,欢喜心即是一帖良药。
满山遍野,若众生需要,一草一木无不是药。若非众生所需,则再珍贵的材质也不是药;佛法亦是如此,无经不深,无经不浅,无高无低,无大无小,众生的心会吸收应用,即是微妙的大法。
(上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