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双修

 



                                                      如实法师讲


释迦牟尼佛出现於世,就是为了一大事因缘;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所说之法,
莫非也就是为了“一实"的佛法?什麽叫做“一实"的佛法呢?就是教菩萨法,
教导我们人人行“菩萨道"。

  身为佛教徒的我们,应该抱著一份“无我"的精神,完全以众生的利益为利
益,以众生的事业为事业。这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每一个
众生有困难,都是我们的责任,应视一切众生的困难,也是我们自己的困难。释
迦牟尼佛在修行的过去生中,他不祈求任何代价而不断付出,他唯一的愿望就是
救度众生。佛是为众生而成佛的,不是为自己成佛而修行,是为救度众生而修行。
慈悲是救世的泉源,但无智不成大悲,有了智慧才能发挥无穷的毅力与慈悲,如
此才能合符佛法中的“悲智双运"。

  现今很多信佛的人,大多以为去寺院拜佛是求福;听经、闻法、念佛、诵经
就是修行,而忽略利益社会,关心大众之事,认为行善是有钱人家的事。这如何
能说自己是修行?是学佛呢?佛陀是两足尊。什麽是两足尊呢?就是福德和智慧,
两者具足。因此在修行当中,必须福慧双修,方可称为德,‘德’者得也。现在
我们所说的‘德’,与做善事的人为了求名求利的‘得’是不一样的。“学贵在
能用”:我们要学得有用,把佛教的精神,发挥在我们平常日用当中,这才是最
可贵之事。我们如果只学佛的教法,而无法把佛陀的精神发挥在人间,运用在众
生身上,你们说这是智慧吗?既然学而不能发挥功能,其效用结果也就是学无所
得;既无所得,则不能为‘德’。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去推动的。

  佛陀教导我们要身体力行,我们知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生命无常之道,
就应利用有限的人生,做到我为人人,及时行善,难行而能行,才是真正的功德。
我们要知道世间无常,不仅世间无常,更是国土危脆,天灾人祸,世界各地可见,
华航空难、美国龙卷风、印尼政变、马来西亚的山林大火,近期亚洲的金融风暴
等等。隐伏著“今日难安,明亦难保”的忧患。我们体会到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
既是无常,我们又何必为它苦苦计较呢?

  佛教重因果,离不开因缘果报去谈人生。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今生富贵,
就是前生行布施,故得富贵的福报。有句话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不管怎样积聚财富,但到最後临终之时,你能带走吗?唯一随行的就是业啦!
“业”简单来说,就是行为,是善的业呢?还是恶的业呢?古人说:“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多多积善,必得吉祥余庆,所以多做善事,就是积集我们的福德。
修了福德,或要兼修智慧,智慧可以从佛法中求,有了智慧,才能正视人生的本
来面目。

  有很多人刚开始信佛,开始布施,就觉得我已经学佛了,已经布施了,心中
就想自己的事业,一定会成功,际遇一定会好转,一定会有好的回报;但当稍一
不如意,或因经济不景,一切事业不太顺利,他心中就想:为何我信佛,佛都不
能保佑我赚钱,使我生意顺境呢?怎麽信佛後,还有这麽多不如意之事呢?如此
我信佛、布施都没有用啊!但是我们仔细想想,我们刚刚埋下种子在泥土里面,
就急著想知道是否发芽,而心急地把泥土挖开看看,结果根都弄断了,芽就没法
生长了。其实我们应该安心播种子,耐心的去等待,时机一到,因缘成熟,自然
芽就会长出地面上来,接受阳光及一切增上缘培养後,自然成为一棵大树。我们
要知道修行、学佛、培福、布施,千万不可有祈求代价的心理,既然要学佛,但
缺少佛陀慈悲的精神,学佛自然就不成功了。

  我们学佛,要修“福德智慧",但如何修呢?那就是要多行布施,布施就是
修“福”。或有人会说:我没有钱,生活很穷,如何布施呢?岂非不能修福?当
然不是,布施有三种方法:财施、法施、无畏施。下面会详细解说。很多有钱的
人,住豪宅,坐名车,钱多得很,生活条件非常好,可惜智慧不足,不懂得布施
修福,终日醉生梦死,妄做痴业,就是有福无慧。所以说有钱,也要善於用钱,
用得妥当,则能福国利民,有益社会,有益大众;如有钱不懂得好好利用,终日
为钱之奴隶。存在银行仓库中,做其守财奴,这样便与穷人一样,就失去了有钱
的意义。在现今的社会中,有些人真的是过著“闲人无乐趣”的无聊人生,这些
人就是太看重自己,舍不得把身心献给社会,为了过份保护自己,这些人活得一
点也不快乐,可以说是“富贵贫人”。这一类人,他虽然在物质上无缺,但在精
神或感情上,却贫乏得很可怜;由於他舍不得付出感情与爱心,关心别人,关心
社会大众。相对的,别人付给他的,一定是表面的应酬,得不到真正的关心,真
是可怜又可悲!相反的,有钱用得不当,不但有害身心,更会祸延社会,我们要
知道世间财,世间用。用得有意义,就是修福的大好机会。如果能够看破,就能
放下,可以放下,就有自在。引用现代一句话说:就是“牺牲享受,享受牺牲”。
什麽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呢?就是爱。把牺牲当作享受,能够付出爱心的人,永远
都是很快乐,而且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有钱就要善用,要多行布施,广结善缘。
我们即使今生有福报,仍要运用智慧好好去惜福、培福。

  人为了享受自身私欲,为了保护自己,而做了很多伤害他人之事,世人常执
著於名利、钱财、事业、亲人之中,因而事事斤斤计较,念念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的原故。能割断我执、自私的范畴,认清四大苦空、无我之道理,就能发挥自性
智慧的光明。

  佛陀常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我”,我们的生命,甚至一切物质,都是四
大假合而成,也就是迁变无常,虚假不净、本空的东西,我们的身体,如四大失
调,就有病痛,所以说有了身体,就会有病痛,有病就是苦,终至死亡,身体败
坏,就是四大(地、水、火、风)的不调。世间一切的事物,用尽心思去计较,
又有那一样可以随我们的心意?满我们的愿望呢?很多人劳碌一生,为的是什麽?
更有的人不择手段,挺而走险,又是为了什麽?多数人都说:为了下一代的子女,
为了改善生活质数,为了物质享受。很多父母为了子女的未来,提供子女们最好
的教育,他们这样的用心去计较,辛劳地工作,到头来孩子真的能够满足他们的
心愿吗?因为现今社会的人太偏重於物欲,难免疏忽了感情,彼此的关怀,你们
在报章上随时可看到很多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总是离不开财、利、爱、欲之
中。有所求的爱,是无法永久存在的,能够永久存在的,就是那份无形、无染而
无求的爱。要说爱就必说大爱──菩萨解脱的爱。众生私情私欲,使其痛苦执著,
不能自拔;菩萨之大爱慈悲,能超脱生死痛苦。日本人说“我”是私的,所以凡
事只想到我,就是有私心。我们要把“我”打破,才能容纳他人,容纳大众,容
纳社会。唯有菩萨清净的爱,是与我们没有亲友关系,甚至未见过面,无缘无故
的人,我都要令其快乐,我们如能将爱发挥到这种程度,就是慈悲。没有智慧的
人,叫做愚痴,愚痴就会痴迷,痴迷的爱,就是烦恼的根源;要真正发挥菩萨的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必须对众生起怜悯心,身体力行,常起慈悲心救护一
切众生。

  “富不过三代”这句话正代表了财富的无常;“因爱成恨”说出人类感情之
脆弱,过去的恩爱,一旦情尽,反目成仇,这也是无常啊!人往往太执著,而起
种种的分别心,是你、是我,划分得清清楚楚,以致我所爱的拼命去争,去求,
去嫉妒,心胸狭窄。也正因为如此,而造成很多的恶业。我们应该静思观察,认
清真正的价值观,佛陀教导我们要有慈悲心,善待一切众生,首先由小而大,由
内而外,不要把爱局限於个人或某些范围,那是短暂而虚伪不实的,要学菩萨的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爱,彻底的爱,是广泛的,无私的,不受世间的利
害得失所影响,一切都是为了众生。

  佛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与生俱来的,人人本具;我能修行,你
也可以修行,我能成佛,你们也可能成佛;为什麽呢?佛性是人人本有。以圣者
言是性,凡夫言是心,佛性就是没有染欲的清净心。也就是人之本性、自性、觉
性。而凡夫受了世间的爱欲、妄念,因而执著,污染本性,遭到这些爱欲的牵连,
变成了有种种的分别心,就产生人我、是非、高低、爱恶等等,因而渐渐违背了
原来的本性。修行最重要的目标是无我,因为你能缩小自己,放大胸襟,包容一
切,尊重别人。看淡自己,就是般若智慧;看重自己,是自私执著。每个人的心
中,都有一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能把良知、良能启发出来,则福德
无量矣!

  佛说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如能发现自身的本性,就有一股平等的观念,就
不会有我的、你的之分,如能这样,爱心就会扩大,视众生的苦难为我们的苦难,
众生的幸福是我们的幸福,这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慈悲心
不假造作,悠然而生,自然会去帮助有需要的人,解救他人之困苦。布施,不但
是财施,还有法施和无畏施。有些人以为布施,必须要有钱财,才可以布施,其
实那怕是一滴一点的力量,只要能帮助人解决其痛苦困难,都是布施。“法施”
有些人以为法施,必须会说法,自己对佛法认识不深,如何能以法布施别人呢?
其实不尽然的。所谓法施,是世间的一切智识,能力的赠与,人家遇到的困难,
只要在一举手,一投足,一开口之中,使人能够有所了解,步入正轨,这都是法
的布施。“无畏施”,当人家在恐惧、怖畏之时,你能施予援手,使其远离怖畏。
如遇到盲人过马路,我们扶他一把,使其安心过路;或近期大雨连场,低洼地区
水浸,小孩或老人,行动有困难者,我们量力解其险境,此等都属於无畏施。

  我们身为佛弟子,就要依佛陀所说的法,看透人生的无常、无我,就应该随
个人的力量,运用智慧而去行善,不要认为做好事,只是为了求福。世间的一切,
没有一样可以永远据为己有的。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
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得无限
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而我们一生的时间,就
是建立在这人生道上,因此要及时做好本份之事,以佛陀的教化,来发挥本性的
功能与光明,这就是福慧双修。

  如无智慧,就看不破,放不下,就做不出,无法奉献,有奉献的精神,就表
示看透人生,如此才可以发挥佛陀教化。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才能
升华自我的人格。

  换句话说:於自身,就是以佛、菩萨的精神来发挥其功能(是智慧);於社
会,造福有利众生的慈善事业(是福德)。达到“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悉
离苦”的菩萨行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