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CEO或者好爸爸

史蒂芬.柯維的《與成功有約》出版以來,其暢銷與長銷的盛況,幾乎成為追求成功法則的聖經。在書中他指出,唯有全面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而所謂全面的成功指的是在個人、事業與家庭,都能和諧、圓滿,並享有不斷開展的人際關係。

畢竟有太多人贏了事業卻輸掉家庭,柯維於是把焦點更鎖定在家庭上。以《與幸福有約》這本書打破家庭與事業的零和關係,凸顯人生最重要的事業在於家庭這個「新價值」,他並未貶抑事業的價值,而是把家庭的順位往前提,換一個立足點創造人生。他認為,父母不該假設工作沒有協商餘地,而應該是家庭才沒有協商餘地,這種心態一旦改變,創造力和可能性便隨之大增。

為了傳揚這個使命,柯維在全球教授使家庭能回到幸福軌道的「七種習慣」,包括主動積極、以終為始、(家庭為)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以及不斷更新。他主張,這些人際互動的基本原則對於提升高品質的家庭生活非常重要。

要做CEO或者好爸爸?

想像自己正在做一個選擇,你膺選為海外分公司總經理人選,但因公司政策家人無法與你同行,你會接受或放棄?

家庭與事業孰重孰輕對許多人並不構或問題,因為他們從來沒考慮過把家庭擺第一位的可能。當CEO總裁與好爸爸這兩個角色同時出現在建構人生未來的天平上,最常見的思考模式是當了CEO之後再當個好爸爸。然而,事業成功保證家庭一定幸福嗎?多少人心中有一個隱隱作痛的區域,便是在家庭偏離幸福軌道的時候,遺憾自己沒有及早關注家庭。然而,把家庭擺第一、並以此為終身使命的價值觀不建立,便很難心動馬上行動。也因此.在七個習慣當中,最開始要做的功課就是把家庭當成第一要事,而且柯維建議就像為公司寫使命宣言一樣,家庭的成員們也要為自己的家庭去形構使命。如果公司裡有一塊這種使命匾額,不妨也動手為家庭做一塊。

在七個習慣裡,父母面臨的首要挑戰當屬雙贏思維與知彼解己。這在父母沙文主義盛行的社會尤其窒礙難行,因為父母自以為擁有孩子的所有權,兩者的關係經常是處於「父母贏、孩子輸」的境況,而父母慣用的藉口無他: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這個不容質疑的動機還得到整個社會價值系統的全力支持。

一位講究營養的母親認為蘋果對一歲半的孩子在健康上有助益(為了孩子好),於是,削了一個蘋果給孩子吃,結果孩子吃了兩口就往地上扔,媽媽看了有些火大:孩子怎麼可以一不聽話」、隨便丟東西,萬一養成習慣怎麼辦?(為了孩子好)於是要求孩子把地上的蘋果撿起來.孩子不肯。她更生氣又焦慮,「養子不教誰之過」( 為了孩子好)的社會壓力讓激動情緒一擁而上,她有些失控地大聲喝令孩子。還強抓著牠的心手去撿,結果,孩子大哭,牠的「教養」焦點顯然被情緒給模糊掉了。孩子不見得在這場鬧劇收場的事件程學到母親所期待的「正確行為」,反而對母子關係失去安全感:這位母親當然也倍感挫折,明明一切為了孩子好,為什麼反而搞得母子失和?

這位母親其實從頭到尾都想贏,希望孩子照著牠的想法吃蘋果、撿蘋果.照著牠的期待長得健康、有禮貌、守秩序。基本上,母親的想法沒有錯,但是在整個過程中,她執意扮演主控者角色的心態限制了牠的選擇,也因此少做了一個重要的步驟:從孩子的立場思考。

追求三贏,知彼解己

人際溝通的首要法則便是先瞭解對方、再讓對方瞭解自己;這種原則通常不會被運用在親子關係上。然而,不破除主從障礙,實在很難再繼續往下走:共同找出解決之道。

如果按照柯維的七個習慣來處理蘋果事件,這位母親可以在接收到孩子丟蘋果的這個刺激時,積極地為自己的情緒按下暫停鍵,想一想自己接下來的反應動機與反應形式。母親考慮的究竟是吃蘋果重要,還是教養孩子、讓孩子快樂成長重要?既然是為了「快樂成長」這個目標,便應該尊重孩子是一個有主權意識的個體,主動去瞭解孩子丟蘋果的動機,要達到雙贏最根本的做法便是「知彼解己」。一歲半的孩子或許還無法完整地表達意思,母親便要想辦法幫助他。譬如主動問他:蘋果好不好吃?是不是不喜歡吃蘋果?也或許是他肚子痛或牙齒不舒服。因為父母缺乏主動瞭解孩子的動機,或認為孩子還小而忽略孩子的感覺。往往造成親子間無法互信的障礙。不要擔心孩子會因此大幅擴權,孩子只是被還原到一個人的位置被對待。

在追求幸福的路上,的確充斥了太多煙霧彈。譬如一位先生好心想想幫太太做家事,卻把客廳地毯搞濕了。此時。太太是要氣惱地毯被弄髒得花時間清理。還是該靜下心。瞭解並肯定先生的動機,然後兩人共同訂定適合 彼此的家事分配計畫,讓先生積極表現的善意真的對家庭產生貢獻。當狀況發生在婆媳間,一樣可以打破「你輸我贏」的格局,達到你贏我贏家庭贏的三贏境地。

《與幸福有約》的確蒐集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家庭成長故事,以親子關係的修築最多,夫妻關係的重建也有,婆媳問題的解決方案極少。如果讀者硬要把書裡的個案套用在自己的問題上.不見得每一樁都能依樣畫葫蘆,別忘記雙贏思維的前提,尊重對方,也就是尊重每個人的差異。這本書是極佳的臨摹範本。參考它的技巧。由自己決定解決流程與發展因人而異的解決機制。

柯維幾乎是以傳道的精神進行一項社會運動,即便如此。牠的家庭在運用這七個習慣時也會犯規。與幸福有約的工程就像柯維在書中一再提醒的「中國竹子的奇蹟」,竹子的種子播入土裡,而四年所有的成長都在地底下進行,只會冒出嫩芽,看來毫無動靜,到了第五年才會快速茁壯。如果你已經忽視孩子或配偶若干年了,家庭的復建工程怎麼可能在短短幾個月內就大功告成?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一旦訂定目標確實花心力去做了。終究會看見成果。其影響力是慢慢地擴大、深化,終於走向一個共同建立的藍圖,漸入佳境。

「與成功有約」其實奠基於「與幸福有約」,人生的最佳投資就從家庭開始。既然下定決心,就該起身練功,就先召開一個家庭會議吧。